布氏鯨

2021-01-18 AmuletLELE

布氏鯨背部深灰色,腹面黃白色,平均長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長0.3米左右,頭頂有兩個氣孔,氣孔與頭部尖端之間有三個平行突起,鰭相對較小,背鰭突出,呈鐮刀狀,下顎頂部有兩排鯨鬚板,數量約有300個。

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在水溫高於16.3攝氏度的熱帶和溫帶水域終年都可看到布氏鯨類。


它們不集成大群,北太平洋的布氏鯨類通常單獨或2~3頭為一群,12頭是最大的群。它們的噴潮高約3~4m。通常呼吸4~5次後,做一次長潛水。有時在水下呼氣,然後出水,此時幾乎無噴潮。極少見到它們在潛水前舉起尾葉。平時的遊泳速度約2~7km/h,快速時可達20~25km/h,可潛至300m的深度,常看到布氏鯨類躍水。

布氏鯨類主要食大洋性集群的魚類,如沙丁魚類、鰻科魚類、鯡科魚類和鯖科魚類。它們也攝食小型甲殼動物如磷蝦和橈足類,還攝食頭足類和大洋性的紅蟹。


相關焦點

  • 布氏鯨和它的守護者們
    科研人員近距離目擊了鯨,通過識別,確認其是一頭體長約12米的布氏鯨。這也是當前我國近海海域發現的唯一大型鯨類。研究團隊的「追鯨 」之路從歷史記錄看,廣西北部灣海域並非大型鬚鯨活躍的分布區,但通過擱淺記錄判斷,應該有布氏鯨和小鬚鯨。
  • 布氏鯨來了,我們要做些什麼
    布氏鯨的出現,吸引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我們在觀賞布氏鯨的同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布氏鯨(學名:Balaenoptera brydei)背部深灰色,腹面黃白色,平均長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長0.3米左右,頭頂有兩個氣孔,氣孔與頭部尖端之間有三個平行突起,鰭相對較小,背鰭突出,呈鐮刀狀,下顎頂部有兩排鯨鬚板,數量約有300個。
  • 布氏鯨:請別讓我消失在大海中
    ▼戳下方視頻▼了解Emma和天洪的觀鯨之旅布氏鯨不是一種經常會浮在水面上的鯨魚,因此人類對它們的發現和觀察時間都相當晚。1913年,布氏鯨才在南非首次被人類當作全新物種發現並命名。直到今天,人類對於布氏鯨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
  • 南非開普敦,一頭死亡的布氏鯨被衝上海灘
    當地時間2020年8月10日,南非開普敦,一頭死亡的布氏鯨屍體被衝上海灘,目前尚不清楚死因。南非國家海洋救援研究所(NSRI)向衝浪者、遊泳者等發出預警,稱鯨魚屍體將吸引鯊魚活動增多,建議民眾小心謹慎。
  • 國內首次拍攝到布氏鯨水下影像,這個鯨類物種有多神秘?
    近日,由廣西科學院、中科院水生所和北部灣大學聯合組建的廣西水生生物聯合實驗室鯨類研究與保護站的布氏鯨研究團隊,和廣西廣播電視臺紀錄片攝製組首次拍攝到我國第一段布氏鯨水下影像。布氏鯨是鯨類中非常神秘的一個物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體長可達10-12米,體重可達15噸。由於之前很少被觀測到,相關研究資料十分有限。北部灣潿洲島海域是我國目前有報導的唯一一個有大型鯨類動物頻繁出現和活動的近岸海域。
  • 潿洲島的布氏鯨、廣西中華白海豚,一部紀錄片展示中國的海!
    視頻上的布氏鯨潛水員真的的可以在中國看到嗎?中國的潛水環境海洋生物多樣性到底怎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到你答案。《蔚藍之境》這部紀錄片低調的很,大年除夕悄悄上線,到現在豆瓣評價的人數只有500人,但卻給出高達9.3分的評價。視頻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大貨,是那種潛水員親眼看到會尖叫的大貨!而且還都是在中國海域!
  • 北海:白海豚和布氏鯨,又回鬧元旦過暖冬!
    也就是在上周周三,12月23日,有微友向一個半島小編報料稱:「還有幾天就是新的一年,潿洲島的老朋友布氏鯨又回來看我們了!」並發了視頻。因為要確定這樣的一個新聞源,很是麻煩。首先,要找齊所有像這樣的視頻,分析是否是過去的;二是,追查到現場拍攝者;三是考慮視頻內容,是否合適於傳播,後果會不會對布氏鯨是否有傷害。北海已出臺相關生態保護法規。
  • 10噸重的鯨魚,布氏鯨!
    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光教授研究組生態學博士單磊說,剛運來的是一頭布氏鯨,雌性個體,長11.28米,估計重量10噸,年齡6-7歲,是國家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這條鯨魚對我們研究其死亡原因、食性、分子遺傳和適應性進化以及科普宣傳等方面有很大幫助。」單磊說,這條鯨魚出現在近海並不奇怪,「這裡本來就有分布,只是,數量稀少,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統計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