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捕鯨史幾乎是一部對鯨類的種族滅絕史。早在兩千年前,生活在寒冷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就學會了乘著木筏捕殺鯨魚,吃鯨肉充飢、燒鯨油取暖,甚至還將鯨魚的骨骼打磨成工具使用。
▲捕鯨歷史由來已久
早期人類小型聚落對鯨魚的獵殺規模小、數量少,不會影響鯨魚種群的數量。進入17世紀後,荷蘭人和英格蘭人開始組建起大型捕鯨艦隊,一年有300多支捕鯨船滿載著18000多名船員出海捕鯨。近海的鯨魚捕光了就去冰島、冰島捕光了就去格陵蘭島。在北半球的鯨魚幾乎被捕撈殆盡之時,19世紀末,歐洲人發現了南設得蘭群島,意味著人類在南極也能捕鯨了。
▲中國在南極的第一個科考站——長城站,
建立在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
隨後,這片被冰雪和企鵝覆蓋的大陸引來了無數捕鯨船大肆殺戮,捕鯨者在南極半島建立起小型煉油廠,榨取鯨魚的魚油和脂肪。彼時人類捕鯨不是為了簡單的口腹之慾:鯨魚的油脂可以製成燃料,點亮了倫敦、巴黎、維也納的黑夜,還可以製作成肥皂、化妝品和高級潤滑油。一時間,地球上的鯨魚幾乎要被貪婪的人類滅絕了。
▲南極的鯨魚煉油廠舊址
1859年,鯨魚的命運迎來了轉機:世界第一口油井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開始冒出汩汩石油。從那以後,石油替代了鯨魚油成為燈油、肥皂等日化用品的主要原材料,商業捕鯨迅速衰敗。可以說,在那個西方國家瘋狂攫取資源的年代,石油拯救了地球生物圈。
▲賓夕法尼亞打出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
人類大多在南北極進行捕鯨活動,因為鯨魚的活動區域都集中在寒冷的南北極水域中。近些年科學家通過GPS追蹤鯨魚得出結論:鯨魚會前往熱帶水域,但只是為了讓溫熱的海水刺激皮膚新陳代謝完成蛻皮,祛除死皮上的寄生物和藻類。一些鯨魚只需42天就可以跨越9400公裡,從南極往返南太平洋,路上除了偶爾露出水面換氣,不會在溫帶或熱帶水域中停留、捕食。
▲長滿藤壺的鯨魚
因此,在熱帶海域見到鯨魚的概率很低。今天,成熟的觀鯨活動,大多在北半球的加拿大、冰島、挪威和南半球的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部海域以及南非展開。然而有一種鬚鯨,卻選擇常年生活在16.3攝氏度以上溫暖的海域中,這種「非主流」鯨魚就是本期《小艾瑪的遊樂園》的主角:布氏鯨。
▼戳下方視頻▼
了解Emma和天洪的觀鯨之旅
布氏鯨不是一種經常會浮在水面上的鯨魚,因此人類對它們的發現和觀察時間都相當晚。1913年,布氏鯨才在南非首次被人類當作全新物種發現並命名。直到今天,人類對於布氏鯨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
▲布氏鯨
儘管披著神秘面紗,布氏鯨卻是難得的可以在中國近海觀測到的鯨類。2020年年底,天洪和Emma來到了廣西北海市,從北海搭乘輪渡一路向南前往潿洲島。抵達潿洲島後,又搭乘小船繼續向南前往斜陽島。
▲乘坐小船前往斜陽島
在斜陽島和潿洲島之間,我們有幸邂逅了布氏鯨。布氏鯨通常會選擇在每年3、4月份來到斜陽島周邊覓食、交配。覓食的時候,它們會垂直著從海平面躍出,然後張開大嘴在水面上轉一圈,將帶上海面的小魚小蝦都收入口中,然後閉嘴排出海水,用牙刷一樣的鯨鬚將所有食物留在自己嘴裡。由於覓食的布氏鯨會頻繁露出水面,春季的斜陽島就成了中國觀鯨的最佳地點。
對天洪和Emma來說幸運的是,儘管還沒到觀鯨的最佳時期,我們依然見到了布氏鯨。那時正巧夕陽西下,一大一小兩隻布氏鯨將背部淺淺地露出水面,用背部的氣孔吐水換氣,在空中噴出了3、4米高的水霧。由於沒抱著能邂逅它的希望,當看到布氏鯨灰色的背脊從海面中升起時,同船的夥伴們都紛紛鼓著掌驚呼起來。
▲天洪和Emma看到的布氏鯨
布氏鯨的身體不常露出水面,尤其不會像座頭鯨那樣入水前將尾巴翻向空中,海洋動物學家們只能通過它們背部的紋理來分辨每個不同個體。在我們視線50米左右的距離,兩頭布氏鯨經過四、五次上浮換氣後,就消失在了深藍色的海面下。我們一行人在船上盯著水面十多分鐘都沒有再見到它們的身影。這兩頭布氏鯨或許是發現周邊水域沒有大片魚群可以捕獵,於是深吸一口氣,潛入深海,向其他水域遊走了。
▲當日的夕陽很美
在野生的環境下觀察動物和在動物園中的心境完全不同。野生動物,特別是國家級保護動物對人類大多避而遠之。但凡是具有藥用價值,或是人們口口相傳「很補」的動物,大多難逃被獵殺的命運。廣西當地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告訴天洪和Emma,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穿山甲幾乎遍布廣西山林,有時駕車不慎都可能撞到。
▲可愛的穿山甲
如今才過了三四十年,穿山甲已被列為極危物種,並在2020年6月5日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事實是,不僅僅在中國,整個東南亞的穿山甲都已接近絕跡。
▲被剝掉鱗甲的穿山甲屍體堆成了小山
中國人對鯨魚並沒什麼胃口,但是近鄰日本卻一直是全球捕鯨大戶。2018年,為了逃避捕鯨配額限制,日本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2019年8月,日本商業捕鯨首次舉辦布氏鯨拍賣活動,將短短一個月捕獲來的70頭布氏鯨分割後進行了拍賣。當年,日本為自己制定的布氏鯨捕獲配額是150頭。
▲布氏鯨慘遭捕殺
Emma和天洪曾經在日本邂逅過一位老阿姨,面相慈祥的她提到國際禁止商業捕鯨立刻嚴肅起來:「我們有悠久的捕鯨傳統,捕鯨就像是捕魚一樣,其他國家又不吃鯨肉,憑什麼要阻止我們呢?」
▲日本小學生參觀捕鯨場
但是,與挪威、冰島兩個傳統捕鯨大國相比,日本就屬於小巫見大巫了。2020年,同樣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挪威為自己定製的小鬚鯨捕撈配額為1278隻,而冰島計劃在5年時間裡捕鯨2130隻。
▲被鯨魚鮮血染紅的捕鯨船和海灣
好消息是,雖然三個捕鯨國家為自己制定的配額在逐年上升,但實際的捕獲量和捕鯨船出海的船次卻連年下跌。鯨魚肉本身並不好吃,再加上人類也開始意識到保護鯨魚的重要性,食用鯨魚的人越來越少了。
▲被獵殺的鯨魚堆滿碼頭
冰島人說,鯨魚肉是他們兒時口中的「星期三肉」,意思是這種肉類不夠美味,只適合在工作日充飢,不適合作為周末大餐擺上餐桌。今天,最大的鯨魚食用國日本人均食用量一年不到一盎司,而人煙稀少的挪威、冰島現在僅有不到5%的國民仍將鯨魚肉當作常用肉食。
▲深紅色的鯨魚肉看起來肉質粗糙
從石油的發現開始,人類瘋狂殺戮鯨魚獲取肉類、油脂的歲月已經成為歷史。在可以預見不遠的未來,將汪洋化為血海的商業捕鯨將徹底成為歷史。
To see the world,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