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拍攝到布氏鯨水下影像,這個鯨類物種有多神秘?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由廣西科學院、中科院水生所和北部灣大學聯合組建的廣西水生生物聯合實驗室鯨類研究與保護站的布氏鯨研究團隊,和廣西廣播電視臺紀錄片攝製組首次拍攝到我國第一段布氏鯨水下影像。

布氏鯨是鯨類中非常神秘的一個物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體長可達10-12米,體重可達15噸。由於之前很少被觀測到,相關研究資料十分有限。

北部灣潿洲島海域是我國目前有報導的唯一一個有大型鯨類動物頻繁出現和活動的近岸海域。研究團隊從2016年起在潿洲島海域發現布氏鯨活動蹤跡並進行持續調查研究,三年多來使用船上拍攝、水下攝影、水下聲學探測、空中無人機等多種方法,對布氏鯨的種群生態學、聲學、行為學與分子生物學等進行研究。這次聯合拍攝組克服了鯨魚遊動速度快、能見度低、風浪大等困難,成功實現首次對布氏鯨水下拍攝。

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 陳默:這對我們保護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對保護北部灣海洋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價值。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布氏鯨(學名:Balaenoptera brydei)背部深灰色,腹面黃白色,平均長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長0.3米左右,頭頂有兩個氣孔,氣孔與頭部尖端之間有三個平行突起,鰭相對較小,背鰭突出,呈鐮刀狀,下顎頂部有兩排鯨鬚板,數量約有300個。

布氏鯨與塞鯨極為相似,主要區別在於塞鯨由上領前端至噴水孔的中央脊線兩側各具一條脊線;布氏鯨由臍部到生殖孔處有一條褶溝;腰椎的棘突均向後傾。

布氏鯨是一種不經常浮在水面上的鯨魚,它的體表常附著一些浮遊生物,也是一種具有掠奪性的鯨魚。有關其活動細節、交配習慣等方面還沒有較準確的研究成果。

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在水溫高於16.3攝氏度的熱帶和溫帶水域終年都可看到布氏鯨類。

來源:綜合人民網、澎湃新聞、網友評論、百科

流程編輯:tf019

相關焦點

  • 潿洲島的布氏鯨、廣西中華白海豚,一部紀錄片展示中國的海!
    「當時調研工作時發現,國內的水下攝影師非常稀缺。」那時,便有一些參與拍攝的陸地攝影師,建議他以後可以成為一名水下攝影師來參與這樣的紀錄片項目。周佳俊便這樣,因為工作與潛水結緣。▲周佳俊淡水拍攝的工作照紀錄片《蔚藍之境》的拍攝製片用了四年的時間,四年時間都做了什麼?為什麼會用了這麼久的時間?
  • 中國海域有哪些鯨類?
    在我國海域和水域有確切發現記錄的鯨類有以下這些。鬚鯨類:藍鯨、座頭鯨、長鬚鯨,塞鯨,灰鯨、布氏鯨、小鬚鯨、北太平洋露脊鯨。藍鯨、座頭鯨、抹香鯨、虎鯨等著名的鯨類在我國海域都有分布,長江江豚和白鱀豚更是我國的獨有物種。國內網民對海洋關注度低,對海洋生物資源不太了解,也很少有人會去主動了解這些,從前幾個月的一則新聞就能看出。
  • 布氏鯨屍體現廣西防城港海域,神秘鯨類出現說明什麼?
    布氏鯨是鯨類中非常神秘的一個物種,很少被人們發現過,也很少有資料關於它的記載,布氏鯨相對於體型最大的藍鯨來說,可能只有一半左右,布氏鯨的體長一般在15米左右,而藍鯨的最大的據說達到了33米,相比起來就是小鯨見大鯨了。布氏鯨在一個世紀前以一名挪威的捕鯨企業家命名的,布氏鯨屬於須經類,它們依靠嘴巴過濾海水中的魚類作為食物。
  • 看,布氏鯨在跳舞
    哥們小D已經在潿洲島西角碼頭等候多時,短暫喧譁後,他告訴我今天中午你會見到一個神秘的朋友,他可是這個島上的島主!走我們先去吃飯!說話間,一個捧著摩託頭盔,滿臉汗水,斜跨相機包的壯碩的30多歲的青年到了,哥們小D介紹:「這可是島上的大名人,咱們島上著名的布氏鯨島主——著名的布氏鯨研究學者陳默博士。這幾年在潿洲島很多的重要的布氏鯨的重大發現和布氏鯨的保護行動都是由陳默老師和他在島上的廣西科學院廣西北部灣海洋研究中心科考站的夥伴們發起的」,聽完哥們的介紹不由的肅然起敬。
  • 古近紀,生物專欄:鯨類進化史
    在水中選擇了最高效的遊泳方式——四肢緊貼體側,由尾巴、身體上下彎曲產生推力,為了在水下聽得清楚,他們的內耳與頭骨分離,用下頜接受聲音,正是這個不起眼的改變奠定了鯨類家族的偉大曆程。鯨類進化主要歷程:印多霍斯獸:5000萬年前體長一米,已知最早的鯨類遠祖之一跟當時的原始偶蹄類很相似。
  • 布氏鯨:請別讓我消失在大海中
    進入17世紀後,荷蘭人和英格蘭人開始組建起大型捕鯨艦隊,一年有300多支捕鯨船滿載著18000多名船員出海捕鯨。近海的鯨魚捕光了就去冰島、冰島捕光了就去格陵蘭島。在北半球的鯨魚幾乎被捕撈殆盡之時,19世紀末,歐洲人發現了南設得蘭群島,意味著人類在南極也能捕鯨了。
  • 布氏鯨和它的守護者們
    最近一段時間,在北海潿洲島海域,不斷有人拍攝到大型鯨出沒。4月,由廣西科學院、欽州學院、汕頭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連續在該海域考察了多日。科研人員近距離目擊了鯨,通過識別,確認其是一頭體長約12米的布氏鯨。這也是當前我國近海海域發現的唯一大型鯨類。研究團隊的「追鯨 」之路從歷史記錄看,廣西北部灣海域並非大型鬚鯨活躍的分布區,但通過擱淺記錄判斷,應該有布氏鯨和小鬚鯨。
  • 人類首次拍到角島鯨 為全球最罕見鯨類(組圖)
    角島鯨(Omuras whale)是全球最罕見的鯨類。近日,一組國際生物學家組成的隊伍在馬達加斯加海岸附近的海裡首次用鏡頭記錄下了角島鯨的身影,右顎是白色,左顎黑色,身形非常優美。  據了解,角島鯨的數量十分稀少,在此之前科學家從未在廣袤的海洋裡發現它們確定的蹤跡,所以角島鯨的全球總數亦無從得知。這種鮮為人知的鯨類於2003年首次出現在科學期刊上,活動範圍為熱帶及亞熱帶水域。
  • 布氏鯨
    布氏鯨背部深灰色,腹面黃白色,平均長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長0.3米左右,頭頂有兩個氣孔,氣孔與頭部尖端之間有三個平行突起,鰭相對較小,背鰭突出,
  • 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新發現小虎鯨等4個鯨類物種
    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生物學家首次拍到角島鯨 系世上最罕見鯨類
    人類首次拍到角島鯨。近日,一組國際生物學家組成的隊伍在馬達加斯加海岸附近的海裡首次拍到角島鯨,照片裡,角島鯨右顎白,左顎黑,身形十分優美。據悉,角島鯨(Omuras whale)是全球最罕見的鯨類,數量十分稀少,在此之前科學家從未在廣袤的海洋裡發現它們確定的蹤跡,所以角島鯨的全球總數亦無從得知。
  • 潿洲島海域發現18頭布氏鯨 海域食物鏈較健全(圖)-廣西新聞網
    陳炳耀 攝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北海訊(記者 曾俊峰)20多隻海鷗低飛拂過海面,6頭近10米長的布氏鯨不時探頭與之嬉戲。這樣的場景頻繁出現在潿洲島海域。1月15日上午,正在潿洲島海域進行鯨類項目科考的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陳炳耀向記者透露,該團隊識別的潿洲島海域布氏鯨個體已有18頭。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文章分析了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月—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據了解,不論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李松海團隊表示,此次發現可以確定是全球首次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清晰目擊。
  • ...一起了解地球上最為壯美的重生——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該鯨落附近有數十隻白色鎧甲蝦、紅蝦、蠕蟲以及數隻鼬䲁魚,呈現區帶分布。該落鯨尾部仍然能觀察到有機組織,提示該鯨落的降解時間可能並不是很長。」  一鯨落,萬物生。化石研究表明,鯨落與少數無脊椎動物的共生現象可能在300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陳炳耀介紹,整個鯨落現象一共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 我國首次在雲南拍攝到最小偶蹄動物鼷鹿影像 種群數量仍是謎
    掌上春城訊12月13日,在雲南自然保護區成立60周年鼷鹿保護監測階段性成果發布會上,科研人員對外公布了首次人工拍攝到的鼷鹿高清影像。「為了完善對鼷鹿在中國分布的了解,2016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了鼷鹿全境調查項目。」
  • 布氏鯨來了,我們要做些什麼
    近日,神秘的海洋巨獸 - 布氏鯨光臨潿洲島周邊海域。布氏鯨的出現,吸引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我們在觀賞布氏鯨的同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布氏鯨(學名:Balaenoptera brydei)背部深灰色,腹面黃白色,平均長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長0.3米左右,頭頂有兩個氣孔,氣孔與頭部尖端之間有三個平行突起,鰭相對較小,背鰭突出,呈鐮刀狀,下顎頂部有兩排鯨鬚板,數量約有300個。
  • 南海「鯨」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