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西科學院、中科院水生所和北部灣大學聯合組建的廣西水生生物聯合實驗室鯨類研究與保護站的布氏鯨研究團隊,和廣西廣播電視臺紀錄片攝製組首次拍攝到我國第一段布氏鯨水下影像。
布氏鯨是鯨類中非常神秘的一個物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體長可達10-12米,體重可達15噸。由於之前很少被觀測到,相關研究資料十分有限。
北部灣潿洲島海域是我國目前有報導的唯一一個有大型鯨類動物頻繁出現和活動的近岸海域。研究團隊從2016年起在潿洲島海域發現布氏鯨活動蹤跡並進行持續調查研究,三年多來使用船上拍攝、水下攝影、水下聲學探測、空中無人機等多種方法,對布氏鯨的種群生態學、聲學、行為學與分子生物學等進行研究。這次聯合拍攝組克服了鯨魚遊動速度快、能見度低、風浪大等困難,成功實現首次對布氏鯨水下拍攝。
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 陳默:這對我們保護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對保護北部灣海洋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價值。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布氏鯨(學名:Balaenoptera brydei)背部深灰色,腹面黃白色,平均長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長0.3米左右,頭頂有兩個氣孔,氣孔與頭部尖端之間有三個平行突起,鰭相對較小,背鰭突出,呈鐮刀狀,下顎頂部有兩排鯨鬚板,數量約有300個。
布氏鯨與塞鯨極為相似,主要區別在於塞鯨由上領前端至噴水孔的中央脊線兩側各具一條脊線;布氏鯨由臍部到生殖孔處有一條褶溝;腰椎的棘突均向後傾。
布氏鯨是一種不經常浮在水面上的鯨魚,它的體表常附著一些浮遊生物,也是一種具有掠奪性的鯨魚。有關其活動細節、交配習慣等方面還沒有較準確的研究成果。
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在水溫高於16.3攝氏度的熱帶和溫帶水域終年都可看到布氏鯨類。
來源:綜合人民網、澎湃新聞、網友評論、百科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