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防城港市民發現一頭鯨魚漂浮在海面。昨日(16日)據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中心證實,死亡鯨魚為一頭長4.8米、重2噸左右的幼年布氏鯨,屍體無傷痕,死亡原因疑似擱淺,目前已被送往廈門相關機構進行屍檢,具體死亡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
圖為被發現已經死亡的布氏鯨
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中心一蘇姓主任表示,事發前後,鄰近海域水質沒有異常現象,這隻布氏鯨應該是一隻沒出哺乳期的幼鯨,還不具有獨立捕食能力,身體上沒有明顯傷痕,死亡原因疑似擱淺。目前,該布氏鯨已被送往廈門相關機構進行屍檢,具體死亡原因有待做進一步鑑定。
據上述負責人提供的資料,布氏鯨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同時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它是一種不經常浮在水面上的鯨魚,體表常附著一些浮遊生物,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在水溫高於16.3攝氏度的熱帶和溫帶水域,終年都可看到布氏鯨類。
布氏鯨是鯨類中非常神秘的一個物種,很少被人們發現過,也很少有資料關於它的記載,布氏鯨相對於體型最大的藍鯨來說,可能只有一半左右,布氏鯨的體長一般在15米左右,而藍鯨的最大的據說達到了33米,相比起來就是小鯨見大鯨了。
布氏鯨在一個世紀前以一名挪威的捕鯨企業家命名的,布氏鯨屬於須經類,它們依靠嘴巴過濾海水中的魚類作為食物。據介紹,布氏鯨並不是一種經常浮在海面上的鯨魚,它的體表經常附著著一些浮遊生物。實際上,它是一種圓滑的,具有掠奪性的鯨魚,與其他鬚鯨相比,它捕食移動性更強。
它喜歡獨自旅行或者小群出行,可以下潛到海底1000英尺處。有關發現它的報導多出現於溫暖的赤道水域。它們可能全年都在繁殖,並使用低頻量的聲音在很長的距離內尋找同伴。據資料顯示,布氏鯨呼吸程序少但是有規律,平均是在4-7次的噴氣後,就會進行約2分鐘的潛水,最長潛水時間不超過8分鐘。它通常在高速遊水後進行躍身擊浪的動作,平均2至3次,但也有連續十幾次的記錄。
都建立在對動物的充分研究和對觀鯨產業的科學管理基礎上。
布氏鯨是我國二級野生保護動物,通常會以70到90度角躍出海面,在空中拱背後再落入海中。它的鯨鬚的形狀非常獨特,既短且寬,顏色多呈現黑色或藍黑色。它分布在熱帶、亞熱帶、部分的溫帶水域,現存數量約為90000隻。但是,有關它們的活動細節、交配習慣以及種群數量,目前都沒有準確的研究結果。在蔚藍色的大海中,布氏鯨無意是相當神秘的一種鯨魚。
據有關文獻記載,自上世紀80年代之後在中國近岸海域就沒有再出現大型鯨類的活動報導。但是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有多起布氏鯨擱淺的報導,比如上文這條疑似擱淺死亡的幼年布氏鯨。也有人於2011年在海南文昌水域發現一頭擱淺的布氏鯨幼體。這些都說明我國有布氏鯨分布,甚至可能會有動物在中國近海繁殖。
海洋大型哺乳動物既是生態系統頂級捕食者,也是生態系統指示物種。布氏鯨的出現,足以說明該海域整體生態環境狀態穩定良好。
鯨魚擱淺的原因大體分為這幾種:
一是,生病了。普利茅斯大學海洋保護學教授SimonIngram說,如果是單獨的鯨魚擱淺了,疾病和受傷起主要作用。
二是,「導航失靈」了。鯨魚交流和尋找獵物,靠聲音來導航的,也就是回升定位。可如果在非常淺的海灣區域,使用回聲定位就像在大霧天,很難找到方位看清周圍狀況,最後進入淺水區擱淺。
三是,「羊群效應」。鯨魚是群居動物,和羊群一樣也是有領頭的,如果領頭鯨迷路了,就很容易發生大規模群體擱淺行為。
四是,環境惡化。2018年11約20日,一隻鯨魚的屍體被衝到印度尼西亞東部一處海岸,研究人員解剖鯨魚在胃中發現,115個塑料杯和2雙人字拖,以及其他塑料垃圾。還有一隻巨頭鯨,在泰國擱淺死亡,在胃裡發現了80多個塑膠袋,這些塑膠袋導致鯨魚無法進食。
布氏鯨擱淺死亡不排除環境惡化的因素,在這幾大擱淺原因中,受人為影響最大的當然是環境惡化。因此,為了保護這個特殊的鯨類,也為了挽救更多瀕於消失的鯨類,我們可以做到的最為力所能及的救助,便是保護好我們的海洋環境。拯救這些瀕危的動物,我們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