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鯨屍體現廣西防城港海域,神秘鯨類出現說明什麼?

2021-01-18 生態中國網

近日,廣西防城港市民發現一頭鯨魚漂浮在海面。昨日(16日)據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中心證實,死亡鯨魚為一頭長4.8米、重2噸左右的幼年布氏鯨,屍體無傷痕,死亡原因疑似擱淺,目前已被送往廈門相關機構進行屍檢,具體死亡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

圖為被發現已經死亡的布氏鯨

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中心一蘇姓主任表示,事發前後,鄰近海域水質沒有異常現象,這隻布氏鯨應該是一隻沒出哺乳期的幼鯨,還不具有獨立捕食能力,身體上沒有明顯傷痕,死亡原因疑似擱淺。目前,該布氏鯨已被送往廈門相關機構進行屍檢,具體死亡原因有待做進一步鑑定。

據上述負責人提供的資料,布氏鯨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同時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它是一種不經常浮在水面上的鯨魚,體表常附著一些浮遊生物,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在水溫高於16.3攝氏度的熱帶和溫帶水域,終年都可看到布氏鯨類。

布氏鯨是鯨類中非常神秘的一個物種,很少被人們發現過,也很少有資料關於它的記載,布氏鯨相對於體型最大的藍鯨來說,可能只有一半左右,布氏鯨的體長一般在15米左右,而藍鯨的最大的據說達到了33米,相比起來就是小鯨見大鯨了。

布氏鯨在一個世紀前以一名挪威的捕鯨企業家命名的,布氏鯨屬於須經類,它們依靠嘴巴過濾海水中的魚類作為食物。據介紹,布氏鯨並不是一種經常浮在海面上的鯨魚,它的體表經常附著著一些浮遊生物。實際上,它是一種圓滑的,具有掠奪性的鯨魚,與其他鬚鯨相比,它捕食移動性更強。

它喜歡獨自旅行或者小群出行,可以下潛到海底1000英尺處。有關發現它的報導多出現於溫暖的赤道水域。它們可能全年都在繁殖,並使用低頻量的聲音在很長的距離內尋找同伴。據資料顯示,布氏鯨呼吸程序少但是有規律,平均是在4-7次的噴氣後,就會進行約2分鐘的潛水,最長潛水時間不超過8分鐘。它通常在高速遊水後進行躍身擊浪的動作,平均2至3次,但也有連續十幾次的記錄。

都建立在對動物的充分研究和對觀鯨產業的科學管理基礎上。

布氏鯨是我國二級野生保護動物,通常會以70到90度角躍出海面,在空中拱背後再落入海中。它的鯨鬚的形狀非常獨特,既短且寬,顏色多呈現黑色或藍黑色。它分布在熱帶、亞熱帶、部分的溫帶水域,現存數量約為90000隻。但是,有關它們的活動細節、交配習慣以及種群數量,目前都沒有準確的研究結果。在蔚藍色的大海中,布氏鯨無意是相當神秘的一種鯨魚。

據有關文獻記載,自上世紀80年代之後在中國近岸海域就沒有再出現大型鯨類的活動報導。但是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有多起布氏鯨擱淺的報導,比如上文這條疑似擱淺死亡的幼年布氏鯨。也有人於2011年在海南文昌水域發現一頭擱淺的布氏鯨幼體。這些都說明我國有布氏鯨分布,甚至可能會有動物在中國近海繁殖。

海洋大型哺乳動物既是生態系統頂級捕食者,也是生態系統指示物種。布氏鯨的出現,足以說明該海域整體生態環境狀態穩定良好。

鯨魚擱淺的原因大體分為這幾種:

一是,生病了。普利茅斯大學海洋保護學教授SimonIngram說,如果是單獨的鯨魚擱淺了,疾病和受傷起主要作用。

二是,「導航失靈」了。鯨魚交流和尋找獵物,靠聲音來導航的,也就是回升定位。可如果在非常淺的海灣區域,使用回聲定位就像在大霧天,很難找到方位看清周圍狀況,最後進入淺水區擱淺。

三是,「羊群效應」。鯨魚是群居動物,和羊群一樣也是有領頭的,如果領頭鯨迷路了,就很容易發生大規模群體擱淺行為。

四是,環境惡化。2018年11約20日,一隻鯨魚的屍體被衝到印度尼西亞東部一處海岸,研究人員解剖鯨魚在胃中發現,115個塑料杯和2雙人字拖,以及其他塑料垃圾。還有一隻巨頭鯨,在泰國擱淺死亡,在胃裡發現了80多個塑膠袋,這些塑膠袋導致鯨魚無法進食。

布氏鯨擱淺死亡不排除環境惡化的因素,在這幾大擱淺原因中,受人為影響最大的當然是環境惡化。因此,為了保護這個特殊的鯨類,也為了挽救更多瀕於消失的鯨類,我們可以做到的最為力所能及的救助,便是保護好我們的海洋環境。拯救這些瀕危的動物,我們人人有責。

相關焦點

  • 潿洲島海域發現18頭布氏鯨 海域食物鏈較健全(圖)-廣西新聞網
    陳炳耀 攝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北海訊(記者 曾俊峰)20多隻海鷗低飛拂過海面,6頭近10米長的布氏鯨不時探頭與之嬉戲。這樣的場景頻繁出現在潿洲島海域。1月15日上午,正在潿洲島海域進行鯨類項目科考的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陳炳耀向記者透露,該團隊識別的潿洲島海域布氏鯨個體已有18頭。
  • 看,布氏鯨在跳舞
    說話間,一個捧著摩託頭盔,滿臉汗水,斜跨相機包的壯碩的30多歲的青年到了,哥們小D介紹:「這可是島上的大名人,咱們島上著名的布氏鯨島主——著名的布氏鯨研究學者陳默博士。這幾年在潿洲島很多的重要的布氏鯨的重大發現和布氏鯨的保護行動都是由陳默老師和他在島上的廣西科學院廣西北部灣海洋研究中心科考站的夥伴們發起的」,聽完哥們的介紹不由的肅然起敬。
  • 國內首次拍攝到布氏鯨水下影像,這個鯨類物種有多神秘?
    近日,由廣西科學院、中科院水生所和北部灣大學聯合組建的廣西水生生物聯合實驗室鯨類研究與保護站的布氏鯨研究團隊,和廣西廣播電視臺紀錄片攝製組首次拍攝到我國第一段布氏鯨水下影像。布氏鯨是鯨類中非常神秘的一個物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體長可達10-12米,體重可達15噸。由於之前很少被觀測到,相關研究資料十分有限。北部灣潿洲島海域是我國目前有報導的唯一一個有大型鯨類動物頻繁出現和活動的近岸海域。
  • 中國海域有哪些鯨類?
    齒鯨類:抹香鯨、小抹香鯨、侏抹香鯨、虎鯨、偽虎鯨、侏虎鯨、布氏中喙鯨、銀杏齒中喙鯨、柯氏喙鯨、貝氏喙鯨、朗氏中喙鯨、短肢領航鯨、瓜頭鯨、真海豚、瓶鼻海豚、長吻飛旋原海豚、熱帶點斑原海豚、條紋原海豚、弗氏海豚、糙齒海豚、中華白海豚、印度駝海豚、裡氏海豚、太平洋斑紋海豚、印太江豚、東亞江豚、長江江豚、白鱀豚。
  • 南海「鯨」喜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研究保護鯨類動物意義何在?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特別採訪了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
  • ...一起了解地球上最為壯美的重生——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同時,鯨落還促進了海洋上層有機物向海洋中下層的運輸,在海洋碳匯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是什麼樣子?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發現鯨落的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謝偉副教授在「南方海洋實驗室」公眾號中這樣寫道:「此次發現的鯨落位於南海深海1600米處,在南海中部海山上。這處鯨落長約3米,根據其形態特徵,初步估計為一隻齒鯨屍體,初步被認為是鳥嘴鯨。
  • 南海「鯨」喜|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研究保護鯨類動物意義何在?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特別採訪了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劉明明說,有意思的是,有些鯨類物種的雄性個體會在交配階段通過鯨躍向異性展示自己的身體和能力,並利用這種方式進行雄性間的競爭。  它們嬉戲玩耍時,還會做出什麼有意思的動作?「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一些鯨類動物喜歡在船首乘浪,跟著浪花跳躍前行,在南海我們常看到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這樣玩。」劉明明說。  鯨類生氣會怎樣?
  • 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劉明明說,有意思的是,有些鯨類物種的雄性個體會在交配階段通過鯨躍向異性展示自己的身體和能力,並利用這種方式進行雄性間的競爭。它們嬉戲玩耍時,還會做出什麼有意思的動作?「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一些鯨類動物喜歡在船首乘浪,跟著浪花跳躍前行,在南海我們常看到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這樣玩。」劉明明說。
  • 鯨落,鯨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鯨落為什麼是深海生命的綠洲?
    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南海海域發現了一個三米長的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這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什麼是「鯨落」在海洋中生活著諸如藍鯨、抹香鯨、座頭鯨、弓頭鯨、長鬚鯨、塞鯨、布氏鯨等多種大型鯨類,它們普遍的體長都在10米以上,其中藍鯨的體型最大,它的體長可達33米。這些鯨魚是海洋中的巨無霸,是海洋的霸主,但是當它們死亡時,它們去了哪裡呢?
  • 馬祖將成為島內鯨類生態研究聖地
    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教育基金會王愈超博士日前在馬祖海域鯨豚生態資源調查報告中指出,馬祖是臺灣首次能從陸地看到露脊鼠海豚的地方,對鯨類生態研究工作來說,馬祖絕對是個重要的研究聖地。  「中央社」今日報導,為了解馬祖海域鯨類生態資源,由王愈超率領的研究團隊去年首先在南北竿島尋找適合進行陸地觀察的地點,共挑出十處瞭望點,南竿七處,北竿三處,觀察過程以裸眼搜尋海面,並使用七倍與十倍的雙筒望遠鏡輔助觀察,總共觀察三十個梯次,共計二十三點九七個小時,目擊十三次鯨豚出現,所有目擊的鯨種皆鑑定為露脊鼠海豚,估算所有目擊的露脊鼠海豚數量共十五頭。
  • 大連:小平島海域現巨大海獸露頭「換氣」
    6月28日下午,鄭先生和朋友乘船到小平島四坨子附近海域釣魚。當日下午4點多鐘,鄭先生看到,一頭巨大的魚形動物浮出海面,它的頭部清晰可見,頭頂有個孔,看起來是在換氣。他激動地大喊,「那不是鯨嗎!」  全船人聽到後也頗感意外,朝著海面仔細觀看;也有釣友不信,「近岸海域,哪有鯨,不可能。」鄭先生則堅持自己的觀點,「你看它的個頭兒,還有換氣的過程……不是鯨是什麼?」
  • 潿洲島的布氏鯨、廣西中華白海豚,一部紀錄片展示中國的海!
    ▲周佳俊淡水拍攝的工作照紀錄片《蔚藍之境》的拍攝製片用了四年的時間,四年時間都做了什麼?為什麼會用了這麼久的時間?每年的冬天,中國廣西的潿洲島都會有布氏鯨捕食魚群,它們捕食的鯷魚每年12月-3月會洄遊來到潿洲島海域產卵,布氏鯨便會緊隨魚群而來,直到4月產卵季結束才會離開這片海域。相信很多潛水員都有過「觀鯨」的經歷,但是張帆告訴我,第一次的布氏鯨拍攝行程,一點不比湯加的觀鯨體驗遜色。
  • 我國在南海海域首次發現多種稀有鯨豚種類
    新華社三亞5月10日電(記者劉鄧)歷時14天、總航程約2500公裡,「2019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10日順利返回三亞,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南海尋鯨記
    這是海上尋鯨的第9天。(小標題)問鯨鯨類是脊索動物門、真獸亞綱、鯨目下屬的所有動物統稱,分為齒鯨和鬚鯨。在人們的習慣描述中,經常出現幾種對不同鯨類動物的稱呼:鯨、海豚和鼠海豚(包括江豚)。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尚未禁止捕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