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老人視線霧蒙蒙,原來是糖尿病導致

2020-12-05 騰訊網

11月14日是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全世界每6秒鐘就有一個人因糖尿病死亡,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位居全球第一……因為症狀隱蔽,糖尿病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其併發症累及血管、眼、腎、足等多個器官,致殘、致死率高。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診斷標準,中國成年人總糖尿病患病率為12.8%,糖尿病患者總數約為1.298億(男性為7040萬,女性為5940萬);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35.2%。

專家表示,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期血糖升高,導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損,危及心、腎、眼睛、足等部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併發症高達100多種,是目前已知併發症最多的一種疾病。

69歲老人視線霧蒙蒙

69歲的楊爹爹在社區內體檢時,醫生告訴他血糖過高,建議他到醫院進一步診療。老人並沒有把醫生的話放在心上,認為在飲食上注意些就可以。

大約十天後,楊爹爹四肢麻木,下肢疼痛,眼睛看遠處物體模糊,像是隔著一層霧。在家人的勸說和陪伴下,來到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就診。經過空腹查血糖,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

原來,2019年底,楊爹爹就出現了多尿、口乾多飲的情況,新冠疫情期間宅在家中的狀態是多吃不動,對醫院就醫有抗拒心理。醫生表示,視力下降是血糖長期過高導致的,建議老人立即入院接受治療。老人入院後通過降糖,營養神經、改善下肢循環等治療,病情趨於好轉。

「患者對於糖尿病前期發出的信號沒有重視,導致血糖逐步升高,病情進展加快。」該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邵揮戈解釋,糖尿病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由於現代人飲食結構不合理,運動缺乏,糖尿病患者增多,糖尿病高危人群也越來越趨於年輕化。邵揮戈提醒,身體出現不適,應及時去醫院就醫,早發現早治療,才不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31歲男子三個月暴瘦十餘斤

糖尿病患者的肺結核患病率比正常人高出4至8倍,糖尿病患者人數的增加,給結核病的防控也帶來了挑戰,近三年來,湖南省胸科醫院收治的糖尿病合併肺結核的患者數達7000餘例。

31歲的張兵來自益陽,工作十分賣力,經常忙起來就忘了吃飯。今年6月份開始,張兵莫名消瘦,出現乏力的症狀。他以為是工作勞累所致,沒有特別在意。兩三個月過去了,張兵的身體狀況卻每況愈下,體重下降了十多斤。9月份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前往醫院檢查,醫生表示考慮肺結核和糖尿病。10月12日,張兵來到湖南省胸科醫院內三科接受治療。入院後,內三科為張兵做了相關檢查,他被確診為肺結核和糖尿病。

該院內三科醫護團隊在梁珍主任的帶領下,從抗結核用藥、血糖控制、飲食結構及營養等方面對其針對性治療,目前張兵的病情逐漸好轉。

湖南省胸科醫院內二科主任李芳白介紹,糖尿病和肺結核屬於「姐妹病」,糖尿病患者體內含糖量高,代謝紊亂,可為結核分枝桿菌快速生長、大量繁殖提供良好的營養環境。

李芳白介紹,糖尿病患者本就抵抗力差,因此,當血糖控制不好時,容易感染肺結核。

專家:八段錦等可加強心血管系統功能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的範疇,臨床表現以多飲、多食、多尿,尿有甜味、消瘦為特徵,其基本病機為內生燥熱、耗傷陰精,其發病主要與肝脾腎等臟腑的生理功能失調相關。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內分泌老乾科)主任袁春雲教授介紹,治療糖尿病需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健康教育、監測與藥物、中醫治療這「五駕馬車」配合治療。

一是飲食治療。無論年齡大小,均應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內。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應攝入足夠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及鈣質,以保證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飲食治療應儘可能做到個體化;需戒菸限酒限鹽,特別是肥胖、高血壓、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尤應注意葉酸的補充,以防止新生兒缺陷;可根據自身血糖水平和喜好選擇一些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菜餚、藥膳和茶飲等,如玉米須煲瘦豬肉、清蒸鯽魚等,同時宜進食素菜,少攝入動物內臟及油脂類食物。

二是運動治療。利用八段錦、太極、慢跑、快走、騎自行車和遊泳等運動可加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對血壓和血脂的調節亦有一定的作用,但運動應適量、循序漸進和個體化,每天以30分鐘左右為宜。

三是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糖友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病因、影響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的辦法及特殊情況的處理等,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保證治療方案的長期嚴格執行。

四是監測血糖聯合用藥。建議糖友配備可攜式血糖監測儀,並養成檢測記錄血糖的好習慣,每2至3個月定期複查糖化血紅蛋白,了解近期血糖控制情況,指導藥物的調整;無論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藥還是胰島素治療,均應按時按量進行。

五是中醫特色治療。中醫治療疾病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針對糖尿病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辨別為不同證型,再選用不同的辨證中藥治療;結合傳統的預防保健操,常見的是揉腹部、按揉腰背、通調脾腎、推擦湧泉和拳扣胃經等,還可配合耳穴壓豆、針灸等特色療法。

連結

150個城市開設糖尿病眼病專科門診

本報長沙訊糖尿病併發症不容小覷,特別是糖尿病眼部併發症,嚴重可致盲。11月14日,全國基層醫療機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培訓項目啟動會暨愛爾眼科糖尿病眼病專科門診發布會舉行,愛爾眼科將在150個城市開設糖尿病眼病專科門診,從整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發展中進行眼健康的終身動態服務管理,將糖尿病眼病的預防、管理、治療、控制深植其中,從而保障糖尿病患者的視覺質量,從根本上降低糖尿病的致盲率。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糖尿病患者(20至79歲)數量已高達1.164億人,位居全球第一。糖尿病可引發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眼肌麻痺等多種眼部併發症。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眼底併發症之一,在我國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中,糖網患病率為24.7%至37.5%。按此估算,我國糖網患者在3200萬至4800萬人,且隨著糖尿病病程越長,患病率越高,病情也越重。

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副會長、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總院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院長唐仕波教授表示,一般而言,糖網到了晚期,會讓患者失明,且無法挽回。由於糖網嚴重可致盲,且病程不可逆,已成為工作年齡段(20至64歲)人群第一位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疾病。愛爾眼科此次發布的糖尿病眼病專科門診將覆蓋150個城市,以倡導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長期隨診為核心,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眼底檢查、糖網篩查、手術治療等專業診療服務。

該門診會為進入的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建立眼健康檔案,由專科護士擔任眼健康慢病管理師,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長期複查、治療管理。對於疑難病例還有成熟的疑難眼病會診、轉診體系,確保患者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此外,對於符合手術指徵的糖尿病眼病急症患者,可直接進入48小時手術綠色通道,開展緊急救助。記者張樹波通訊員李青霞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蜂巢被摘,69歲老人被活活蜇死,殺人蜂「無家可歸」隨意傷人!
    網絡配圖最近,在四川宜賓的筠連縣冒鼓村的一戶老人,因為外出被野蜂攻擊,在治療無效後因蟄傷去世,而野蜂蜇人卻是由於蜂巢被偷,報復周圍的村民,才導致的這一慘劇。這並不是野蜂第一次蜇人,原來,村子附近的樹林裡,原本有兩個巨大的野蜂巢,10多天前,有人摘走了其中一個,導致野蜂亂竄,蟄傷了2個村民。而被活活蜇死的王方書卻是在二個蜂巢被摘走之後遭遇到的野蜂圍攻,有村裡村民5號晚看到,附近村子裡的4位村民,摘走了山頭樹上的野蜂巢,導致無數蜜蜂「無家可歸」,在方圓200米左右的空間亂飛,肆意蜇人報復。
  • 野蜂發狂蜇死69歲老人,前一晚它們剛被奪走蜂巢
    就在10月5日晚,來自鄰村的4位村民,摘走了王方書家對門山頭上的野蜂巢,導致成群結隊的野蜂「無家可歸」。10月7日,重陽節。原本,69歲的四川宜賓筠連縣巡司鎮冒鼓村老人王方書應該在家過重陽,但是,重陽節前一天的6日,他因不幸被野蜂蜇傷去世。
  • 農村老人身上的「老人味」,很難聞,原來是這4種原因「惹的禍」
    家裡有老人的,都知道老人身上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很難聞,雖然衣服也常換洗,可就是除不了這股味,它就是人們常說的「老人味」,為什麼人老了以後會有「老人味」呢?原來是這4種原因惹的禍。
  • 前一晚它們蜂巢被奪後,69歲老人被野蜂蜇死
    10月7日重陽節,本是一個具有傳統意義的節日,值得人們慶祝的日子裡卻發生了一件讓人悲傷的事情,在四川的宜賓筠連縣巡司鎮鼓村老人王方書在10月6日下午4點左右背著蔞從家裡出發,在也就在這後的一個小時內,王方書突然從山頭上滾落到山腳下後被村民發現,村民們相互傳達王方書的消息,村民發現王方書的時候,他的身上還有著野蜂,但是他全身都是一塊青一塊紫的,村民們立即把王方書送往了筠連巡司中心衛生院搶救
  • 69歲「硬核」老人繞跑地球一圈!
    海滄「最硬核」老人 ——69周歲的林致平 耗時7年10個月跑完40075.7km 整整繞地球一圈! 今年69周歲的林致平,不止熱愛跑步,還是個運動健將。遊泳、騎行、長跑、排球、圍棋......這些運動項目,林致平全都玩得轉!
  • 69歲老人騎摩託車旅行 9個月環遊大半個中國(圖)
    還記得2年前馱著高壓鍋、以摩託車為交通工具,9個月獨自騎行環遊6國的67歲成都老人鄧宗全嗎  最近,69歲的他又完成了一次環繞中國西部的旅行,並在珠穆朗瑪峰留下足跡。去年7月,鄧宗全騎著摩託車,從成都出發,開始了又一次的旅行。  這一次,他從成都出發進藏,登上珠穆朗瑪峰,隨後沿著中國西部版圖,穿過無人區,從新疆葉城沿喀什、阿克蘇一路走到吐魯番、哈密,後又經過包頭,繞到山西,從河北、河南、湖南遊玩至廣西,再從貴州、重慶一線返回成都。
  • 青島老人白內障發病率超60% 50歲已存在(圖)
    」昨天上午,在市立醫院東院眼科病房,醫生為93歲的劉金麗老人拆掉遮在眼睛上的紗布,老人臉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前一天,該院眼科為老人的右眼成功實施了白內障手術,老人在患上白內障40多年後又能看清東西了。據了解,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等原因,島城的白內障患者逐年增多。僅市立醫院東部眼科一年就要做七八百臺白內障手術。
  • 一種特殊的糖尿病——線粒體糖尿病
    在聽完小林的自述病情後,醫生先詢問了下小林的母親、外婆那一系的親戚是否有糖尿病,且具有聽力下降病史。在小林驚訝的說確實都有後,醫生安排小林做了檢查。最後,醫生拿著報告單和小林說,他得了糖尿病,並且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糖尿病,叫做線粒體糖尿病,正式名字叫做母系遺傳的糖尿病伴耳聾(MIDD)。
  • 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導致老人下肢冰涼,醫生:控制「三高」,挺胸邁大步走
    最近,他因為腰疼住進武漢市第四醫院疼痛科,細心的周伶主任在查房時發現老人這一現象,說疼痛科可以治他的老毛病。 73歲的吳先生患有多種老年疾病,腰腿一直不利索,這幾年總是感到雙下肢發涼,夏天得裹毛褲,冬天更是穿著一層又一層,連走路都不方便,最近因腰疼復發住院治療。「總覺得腿像泡在冷水裡,風一吹就覺得冷到骨頭裡的疼」吳大爺痛苦地說。
  • 新發現:原來老人健忘並不是痴呆!令人驚喜!你別還不知道!
    > 48歲的穆女士說她原來記電話號碼過目不忘,但現在要想一個人的名字恨不得把通訊錄翻遍。 楊淵教授發現,不少像穆女士這個年齡段的人,有老人要照料,孩子學業未完成,家庭壓力大,而此時體力精力已明顯不如年輕人,但在單位工作壓力並未減輕,仍要和二三十歲的人一起拼著幹,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情緒。 「焦慮會影響認知功能,因此,治療原發的焦慮和抑鬱才是根本。
  • 69歲老人有錢卻窮遊 欲70歲前完成亞歐大陸騎行
    剛完成8省區環行、從西藏回來的他,身著藍色T恤,牛仔褲,腳蹬深藍色運動鞋,肩背橘色雙肩包,戴著老花眼鏡,完全看不出他已經是一位明年就70歲的老人。  家住成都高新區的鄧宗全家境富裕,卻酷愛「苦行僧」般的獨行俠生活。2012年,鄧宗全帶著簡單的行囊,開始了人生第一次遠程騎行。騎東南亞、全國環遊……5年來他靠一輛摩託車,足跡遍布山山水水。
  • 69歲農民3天破解世界最難數獨(圖)
    黃金龍老人在運算數獨重慶一教授耗時15天解出的答案69歲的黃金龍想出的答案。小剛 攝69歲農民3天破解世界最難數獨「芬蘭數學家因卡拉,花費3個月時間設計出了世界上迄今難度最大的數獨遊戲,而且它只有一個答案。因卡拉說只有思考能力最快、頭腦最聰明的人才能破解這個遊戲。」這是英國《每日郵報》2012年6月30日的一篇報導。這個號稱「世界最難數獨」的「超級遊戲」,卻被揚州一位69歲的農民花三天時間解了出來。
  • 血糖低是糖尿病嗎 4大因素導致血糖低
    那麼,血糖低是糖尿病嗎?血糖低的症狀是什麼?什麼原因導致血糖低?血糖低怎麼辦?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血糖低是糖尿病嗎餐前低血糖可能是糖尿病前兆。事實上,臨床常常遇到這種情況。患者由於時常出現低血糖症狀,而從不懷疑自己得了糖尿病,反而認為可能是糖吃少了。
  • 不喝水只喝可樂雪碧奶茶 15歲男孩得了嚴重糖尿病
    △圖自丁香醫生我國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就是糖尿病的「後備軍」。好好一個人,怎麼就和糖尿病沾上邊了呢?對於很多人想不明白的這個問題,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濤解釋道,所有的糖尿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得上的。
  • 69歲女兒和94歲老母親說:媽啊,你再不死,我都快堅持不住了
    導語每個人都想長命百歲,如果家裡能有一位長壽老人,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可是家有長壽老人,真的會幸福嗎,作為子女的會受得了嗎?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案例。孟女士/69歲我今年69歲,我有一對兒女,早就結婚生子了,我的老伴7年前離開了人世,如今我也退休了,好在我有退休金,能夠養活自己,要不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的女兒嫁出去後,我很少操勞她們,可我還有一個94歲的老母親。
  • DNA破譯四川118歲老人長壽密碼 「樂天派」或是主因
    原標題:DNA破譯四川118歲老人長壽密碼 「樂天派」或是主因   並非都是好基因好基因+好環境=長壽   但老人也並不是沒有存在有風險的基因。「像她糖代謝能力風險就偏高。」姜俊成說。不過,付素清並沒有患糖尿病等疾病,這又是為什麼呢?
  • 無論男女,過了50歲,多做3事少做2事,或能祛除老人味,不被嫌棄
    身體有慢性疾病的情況下,也可能會有「老人味」,例如糖尿病,隨著血糖升高,脂肪和蛋白質分解異常會產生酮體,這時候呼吸的氣體當中就會帶有爛蘋果的味道,可能不太好聞。人一旦過了50歲,就進入了快速衰老的階段,因為衰老也會有「老人味」出現。
  • 空腹血糖升高不一定是糖尿病?或是這些因素導致,不需按糖尿病治
    糖尿病已經成為一種多發病和常見病。全球糖尿病的成人患者就有4.25億左右,並且預計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能達到6.29億。我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也快速的在增長,2017年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20~79歲的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就有1.144億,位居世界第一位。
  • 70歲老人,該如何養生長壽?院士相繼說出的長壽經,值得細品
    他們中的有些人身處重要崗位,年齡也已經過了七十歲,但依然健康長壽,比如說王隴德、楊雄裡、陳可冀、吳孟超等人。他們的養生之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人上了歲數之後,特別是70歲的老人,更要多了解這些方法,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是有幫助的。今天,我們就來歸納總結一下。
  • 科學家發現一基因變異導致肥胖 易引發糖尿病
    英國和法國的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基因發生變異會導致兒童肥胖,從而引發II型糖尿病的提早出現。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8日報導,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選取了1225名年齡在5歲到11歲之間被診斷為肥胖的兒童,以及1205名體重正常的兒童進行研究。他們發現,肥胖兒童體內ENPP1基因發生變異的機率比正常兒童高2到3倍。科學家隨後又對肥胖兒童的父母和祖父母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因該基因變異而出現肥胖或早發糖尿病的機率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