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這樣一類可愛的群體,他們代表著我國最高的學術研究,也代表中國的醫學權威,他們就中國的科學院士。
他們中的有些人身處重要崗位,年齡也已經過了七十歲,但依然健康長壽,比如說王隴德、楊雄裡、陳可冀、吳孟超等人。他們的養生之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人上了歲數之後,特別是70歲的老人,更要多了解這些方法,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是有幫助的。今天,我們就來歸納總結一下。
01補藥一堆,不如大汗大汗一場
人慢慢衰老,主要是因為骨骼下降,肌肉流失。所以王隴德院士稱「補藥一堆,不如大汗一場」。
運動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如果說偶爾工作忙,不能天天運動,至少每周保證3-5的運動,至少每次運動堅持半小時,只有通過長期有效的堅持,加強鍛鍊,才能保證我們肌肉不萎縮,使人的骨頭變硬,預防骨質疏鬆,而且在運動的基礎上還要做到飲食規律。
對於老年人,運動可以預防多種疾病,不僅可以延緩衰老,預防骨質疏鬆,預防心血管疾病。多運動可以消耗我們體內的脂肪,加快血液流通,預防血管堵塞。而且據美國的研究院表明,經常久坐不動的人,患心臟病的機率更高,老年人不運動易得糖尿病,大多數的糖尿病都和肥胖以及久坐不動有關。
院士還建議老人每周進行2次力量訓練,比如啞鈴,伏地挺身等通過上肢和下肢的配合,可以避免肌肉流失和萎縮。
所以很多老年人會通過藥補,食補,還不如多起來走一走,動一動,這樣才對身體是最有利的。通過長期的經常運動,比吃名貴的藥物更能收穫健康。
02養生要趨利避害,衰老是自然規律
這是楊雄裡院士說的方法,人每天保持適量的運動,加上良好的心態對身體都是有利的,同時也要正確的看待衰老,年紀大了,有些事情力不從心了,也不要太過勉強自己,不管做什麼事情量力而行才是最好的狀態,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大冬天小夥子穿一身運動方就能在外面工作一整天,回來身體也無大礙,但是老人就不行了,不能和年輕小夥比也穿個運動服在外面作業,要做好保暖工作,老年人身體的禦寒能力沒有二十幾歲的小夥子那麼強了。一個70歲的老人肯定也不能和22歲小夥子比歲力氣大,比誰跑得快了。
生活中老年人不要過度操勞,要保持心情愉悅,年輕人的事情就隨他們去吧,調節好心情,才能健康長壽。人應該像一年四季變化那也,在哪個階段就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03每頓飯必有一葷一素一菇
陳可冀院士表示人不能過多的追求素食主義同,每頓飯必有一葷一素一菇才是老人正確的飲食習慣。很多老人過分的追求素食主義會導致營養不均衡,發生內源性體質代謝障礙,而且從數據表明心血管疾病並沒有因為老人經常吃素而降低。
所以在飲食上,老人要講究飲食均衡,對人任何一個年齡階段的 人來說,每天大魚大肉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又不能缺少,所以老人的飲食要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不可挑食,這樣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節能運作,身體才會健康長壽。
04平和心態最利於健康
吳孟超院士說的這句話,同樣也是長壽人的共性。太過焦慮,憂愁不利於身體健康。院士表示,人應該每天要在平和的心態下,生活工作,身體各個機能才能維持最佳的水平,才更有利於身心健康。
人老了之後,要多看開一些事情,不能太過追求名利,功力,長期在這種狀態下,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兒女的事情也不要太過操心,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我們中國大部分老人還是放不下子女,孫兒,擔心這個,害怕那個,身體是自己的,好好的一家人在一起開心最重要,重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預防疾病。
以上就是給大家總結的內容,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保持和平的心態,愉快的度過餘生,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