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特殊的糖尿病——線粒體糖尿病

2020-12-03 藥師木木

案例:小林今年36,年初發現自己多飲多食多尿,但體重卻在下降,原本還以為自己人到中年沒發福,反而變瘦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最近兩個月,小林發現自己身體一直乏力,並感覺雙耳的聽力有所下降。於是找了個周末,小林去了醫院。在聽完小林的自述病情後,醫生先詢問了下小林的母親、外婆那一系的親戚是否有糖尿病,且具有聽力下降病史。在小林驚訝的說確實都有後,醫生安排小林做了檢查。最後,醫生拿著報告單和小林說,他得了糖尿病,並且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糖尿病,叫做線粒體糖尿病,正式名字叫做母系遺傳的糖尿病伴耳聾(MIDD)。

線粒體病是指由於線粒體DNA或核DNA缺陷引起線粒體呼吸鏈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礙為特點的一組遺傳性疾病,不包括其他因素導致的繼發性線粒體功能障礙性疾病。線粒體病的臨床表現涉及人體許多系統,單獨或重疊出現糖尿病、腦病、視神經病、聽神經病、心肌病、腎病、肝病及周圍神經病等。

線粒體糖尿病是遺傳缺損引起線粒體代謝酶缺陷,使ATP合成障礙、能量來源不足導致的一組異質性病變。《中國神經系統線粒體病的診治指南》中提到,我國至今沒有線粒體病的流行病學資料,但mtDNA突變時我國遺傳性視神經病最常見的原因,mtDNA的3243點突變出現在1.69%的糖尿病患者,國內多個醫院幾十、上百或上千例線粒體病的報導,提示該病並不罕見。

線粒體糖尿病系母系遺傳,起病年齡範圍不定,大多數是45歲前發病,常有輕至中度神經性耳聾症狀,但耳聾與糖尿病起病時間可不一致,可間隔20年。多數患者初診為2型糖尿病,多無酮症傾向,但其體形消瘦,常伴有神經性耳聾及神經肌肉症狀。發病時其胰島β細胞功能尚可,常用口服降糖藥治療。隨著病程延長,胰島β細胞功能進行性低下,降糖藥繼發性失效而需用胰島素治療,部分起病時即需要胰島素治療。亦有少數初診為1型糖尿病並發生過酮症酸中毒,但與1型糖尿病的不同點在於:①發病年齡相對較晚;②病程呈緩慢進展,臨床症狀也隨著年齡的老化而加重;③胰島β細胞功能低下是不完全的;④胰島細胞抗體多為陰性,少數表現為低滴度持續陽性;⑤多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臨床診斷以基因診斷技術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線粒體糖尿病常合併有MELAS症候群(線粒體性腦肌病、乳酸酸中毒、卒中樣發作)(天地連結),病者除有肌無力外,伴發肌陣攣癲癇、共濟失調、視神經萎縮、周圍神經病以及神經性耳聾和智能低下等症,癲癇發作和發作性嘔吐為此型病者最常見症狀。

對於該病的治療一般包括飲食調理、藥物治療等。飲食方面,應當保持充足的飲食以維持能量代謝的平衡和穩定,避免飢餓、飲酒。至於藥物治療,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慎重選擇。

相關焦點

  • 線粒體糖尿病的臨床特徵與應對
    1999年WHO將特殊類型糖尿病按病因學分為八大類,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屬於第一類即
  • 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呈母系遺傳
    上海學者認為診療上須有別於1、2型糖尿病  本報訊(記者胡德榮)您知道什麼叫「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
  • 被忽視的家族史——簡單聊聊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
    今天教授看了這名患者的病歷,上面的家族史部分只記載了「其母親患糖尿病」這一點,她要求我們再次詳細詢問患者家族史。有助於疾病診斷的家族史為什麼教授專門問到該患者的家族史呢?原來根據這名患者的特點,需要排除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
  • FASEB J:科學家成功揭示促進機體糖尿病和老化發生的機制
    2020年2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無論通過高脂肪飲食或劇烈運動給小鼠施加多大壓力,小鼠機體細胞的線粒體都能夠適應並繼續保持其正常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對於多種疾病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糖尿病、帕金森疾病和阿爾茲海默病
  • [中藥單體藥理-Aging:年刊700+]發表芹菜素(CD38抑制劑)減輕糖尿病大鼠腎小管細胞內線粒體氧化應激的相關機制研究
    NAD + / NADH比和Sirt3活性而減輕線粒體氧化應激。線粒體氧化應激是糖尿病腎病(DKD)發病機理的重要原因。我們先前研究顯示,扎克糖尿病脂肪大鼠腎臟中的線粒體氧化應激與細胞內NAD+/ NADH比率降低和NAD+依賴性脫乙醯基酶Sirt3活性降低有關,並且增加了NAD+降解酶CD38的表達(現狀)。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使用了CD38抑制劑—芹菜素,以研究CD38在DKD中的作用(研究目的)。
  • 聯合國糖尿病日|不要讓糖尿病成為甜蜜的負擔!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於1991年共同發起,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 在全世界約有4.6億糖尿病患者,我國是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有1.1億多患者。糖尿病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國人身心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
  • 聯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併發症有哪些?講講糖尿病幹預管理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當胰腺產生不了足夠的胰島素或者人體無法有效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就會發生糖尿病。胰島素是一種調節血糖的荷爾蒙,能夠給予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果糖不能進入細胞作為能量消耗掉,就會大量蓄積在血液中造成危害。 糖尿病有兩種主要形式。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島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二型糖尿病佔糖尿病病例總數的90%左右,患者通常自己能夠產生胰島素,但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無法妥善利用。
  • 什麼是單基因糖尿病?
    單基因糖尿病是單基因疾病的一種,單基因疾病是指由於一個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疾病。儘管此類疾病相對罕見,全球範圍內約有上百萬人患有單基因疾病。單基因疾病可以分為顯性基因突變導致的單基因疾病、隱性基因突變導致的單基因疾病以及X染色體相關的單基因疾病。
  • 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Juleen Zierath(未參與這項新的研究)說,這篇論文「提供了一種在糖尿病動物模型中治療糖血症的非侵入性方法,因此我認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之前的研究已表明,細胞在遷移中使用電磁場,這部分是由一種稱為超氧化物的分子介導的,超氧化物是一種活性氧分子,似乎像分子天線一樣發揮作用,可接收電磁信號。2型糖尿病患者的超氧化物水平升高,這與血管問題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關。
  • 擺脫胰島素注射—2020最新糖尿病治療案例,糖尿病有希望了
    原標題:擺脫胰島素注射—2020最新糖尿病治療案例,糖尿病有希望了 如何讓糖尿病患者免於每日胰島素注射?答案是細胞移植胰島素生成細胞。他們發現幹細胞定向分化來的β細胞上有一種特殊蛋白(CD49a)高度表達,並通過攜帶CD49a抗體的藻紅蛋白微珠成功富集β細胞,提高了產量。 今年1月,《幹細胞報告》雜誌上的研究表明[5],通過調整誘導人幹細胞產生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配方,由此產生的β細胞對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波動更敏感。
  • JCI Insight:特殊的免疫B細胞亞群或能有效減緩1型糖尿病的發生
    2018年12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CI Insigh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和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CD19+IgM+ B細胞(一類免疫B細胞亞群)或能減緩小鼠模型1型糖尿病的發作,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1型糖尿病的新型療法。
  • Cell:阻斷VDAC1 可助力2型糖尿病藥物開發
    通訊作者之一Albert Salehi介紹,這是一項小型研究,基於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細胞捐贈,以及有限數量的動物模型實驗。儘管還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阻斷VDAC1如何影響腎臟、心臟、肌肉和脂肪組織,然而迄今為止的結果已顯示出巨大希望,研究小組已獲得糖尿病領域活性物質的專利。這無疑是令人興奮的。
  • 2020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梳理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胰島素的序列能被固定在產生損傷的邊緣,這是一種內在的易感性/脆弱性,而通過研究誘發兒童糖尿病的胰島素基因的罕見突變就能揭示這一點,本文中,研究人員利用了生物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將蛋白質化學和新興的進化醫學聯繫了起來。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2020年11月25-27日,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四次全國學術會議(CDS)召開。解放軍總醫院原內分泌科主任、北京瑞京糖尿病醫院院長陸菊明教授受邀參會。11月26日下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發布儀式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四次全國學術會議(CDS 2020)期間舉行。
  • 原始人為什麼不得糖尿病?糖尿病又是怎麼來的?
    糖尿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種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目前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類健康的重要障礙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逾一億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給患者和其背後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糖尿病究竟是怎麼來的?人類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飽受糖尿病的折磨呢?
  • 糖尿病有哪些症狀 出現這些當心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現在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症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境使越來越多的人有患病的風險。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患糖尿病,因此能了解糖尿病相關症狀也很重要。那麼,糖尿病有哪些症狀?糖尿病的危害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糖尿病有哪些症狀1、視力變差眼睛出現視物模糊、視力減退時,不要一味以為是眼科疾病,出現這種症狀也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 糖尿病日|幹細胞究竟能不能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統計,全球約有4.25億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45年將達到6.29億。我國是全球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糖尿病人數約為1.14億,預計到2045年將達到 1.5億左右。
  • 糖尿病患者福音:幹細胞改善糖尿病效果已被證實!
    在糖尿病患者人數中,中國排名第一,總人數約為1.164億人,第二為印度,約有7700萬糖尿病患者,第三為美國,有3100萬糖尿病患者。另外,中國同時也是老年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已經達到3550萬,預計到2030年將會增加到5430萬,到2045年更是可能會增長到7810萬。
  •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一種新方法:維生素D!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一種新方法:維生素D!這就是為什麼這項新的研究將重點放在了解VDR在糖尿病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分析其在小鼠中的行為。糖尿病患者VDR表達降低研究人員觀察到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島VDR表達降低。此外,他們還證明了過度的VDR在糖尿病小鼠的β細胞中和疾病,同時證明維持維生素D受體在這些細胞中的水平可以保護其質量和功能,預防糖尿病。
  • 研究發現一種小核糖核酸與Ⅱ型糖尿病有關
    新華網倫敦2月6日電(記者 劉石磊)英國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報告說,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小核糖核酸與胰島素耐受性相關,該發現或為開發Ⅱ型糖尿病新療法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