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糖尿病的臨床特徵與應對

2020-11-22 醫脈通

1999年WHO將特殊類型糖尿病按病因學分為八大類,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屬於第一類即"胰島β細胞功能的基因缺陷"。在明確為基因突變導致的特殊類型糖尿病中,線粒體糖尿病雖然發病率不高,但已是最常見的類型,不像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和A型胰島素抵抗等那麼罕見,而且種族差異較小,比較容易診斷。


一、概述


線粒體糖尿病並非國際通用的學術名詞,正式稱謂應為母系遺傳的糖尿病伴耳聾(MIDD)。MIDD可追溯到1976年,Kressmann報導了一個家系:連續4代共13人罹患糖尿病與耳聾,這些患者耳聾均為首發症狀,發病於20~30歲,呈雙側急進性感音喪失,30多歲出現糖尿病,並在起病後立即或很快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


1992年,國際上3個小組又各自報導了一個糖尿病伴發耳聾的家系,並且發現了母系遺傳的規律。其中兩個小組證實他們報導的家系是由於線粒體DNA上MTTL1基因3243A>G的點突變,而另一個小組則發現是因為線粒體DNA上長片段(10.4 kb)的缺失。由於分子病因診斷的確定,這種新的特殊類型糖尿病開始引起關注。一般認為,糖尿病中1%是由於線粒體DNA缺陷造成,而所有的線粒體DNA缺陷中85%為3243A>G。


二、臨床特徵


1.糖尿病:


m.3243A>G的攜帶者中糖尿病的發病率估計超過85%,糖尿病的表現一般類似2型糖尿病(T2DM),因此該病亦有學者曾命名為"T2DM伴耳聾"。但其中也有20%的患者急性起病,甚至約8%的患者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病因為β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敏感性一般均正常。發病年齡為11~68歲,但多數中青年起病。除了T2DM的一些臨床表現外,該病尚可出現以下臨床特徵。


2.耳聾:


超過75%的m.3243A>G糖尿病患者罹患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拋開糖尿病不談,在遺傳性感覺神經性耳聾的患者中7.4%歸因於m.3243A>G突變。MIDD中耳聾的發生常先於糖尿病,這實際上給MIDD的診斷帶來一些便利。男性患者聽力喪失的程度及進展常超過女性。


3.眼病:


黃斑營養不良同樣是MIDD一個特徵性的表現。有研究表明,其在MIDD中的發生率高達86%。目前眼病已成為MIDD的研究熱點,有學者甚至將黃斑病變列入MIDD的診斷標準,將其與聽力損傷和糖代謝異常並列。


4.腦病:


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是MELAS的特徵性改變,年輕的MIDD患者若出現卒中,要警惕合併MELAS的可能。已有研究表明,45歲以下的卒中患者中m.3243A>G佔比1%,枕葉腦梗則佔比6%。這些卒中的m.3243A>G患者有75%伴隨糖尿病和耳聾。即使沒有MELAS的典型表現,半數以上的MIDD患者頭顱CT或MRI掃描呈異常表現。


5.肌病:


線粒體肌病一般表現為運動後痙攣或虛弱,有報導43%的MIDD患者伴有肌病,病理見紅肌纖維紊亂,運動試驗顯示患者的最大攝氧率降低,而血乳酸峰值增加,說明線粒體氧化磷酸化功能的減退。


6.心臟病:


與相同性別、年齡和病程的其他糖尿病患者相比,在沒有高血壓的情況下,MIDD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機率增加4倍,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的發生率亦明顯增高,表現為心率變異度降低。MIDD患者在沒有冠心病的情況下,卻依然會發生心肌梗死。某些被診斷為特發性心肌病的患者後來證實為m.3243A>G突變。


7.腎病:


MIDD患者易於發生終末期腎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可能出現蛋白尿,腎活檢揭示最常見的病變為局部節段性腎小球硬化,腎臟病變甚至可能發生在糖尿病和耳聾之前成為m.3243A>G突變唯一的臨床表現。一些患者因為伴發耳聾而被誤診為Alport症候群。


8.胃腸道病變:


MIDD患者常會罹患便秘及假性腸梗阻,並有餐後噁心嘔吐,這些患者會在腸壁或胃壁黏膜上檢出高水平的m.3243A>G突變,電鏡也發現在小腸平滑肌細胞內見到腫脹的線粒體,說明胃腸道表現源於平滑肌異常而非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植物神經病變。


9.其他:


MIDD另外一個特點為身材矮小,體質指數(BMI)常低於20.0 kg/m2。低BMI與胰島素缺乏及線粒體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聯,原因為肌肉和脂肪組織的減少。


三、基因檢測


一個細胞可能含有數千個線粒體,一個線粒體內又包含數個DNA,而線粒體基因突變僅存在於部分細胞部分線粒體的部分DNA中,因此基因突變的DNA與野生型DNA會共存於同一個細胞中,這叫做雜胞質性。


雜胞質性在機體不同組織的不同細胞中也有不同,MIDD患者血中m.3243A>G突變的比例一般在1%~40%,而白細胞通常含有體內最低的雜胞質性,因此個別MIDD患者血細胞的基因檢測是陰性的。其他樣本如尿液和漱口水均有比白細胞更高的雜胞質性而應被用於MIDD的突變檢測。


目前最常用的實驗室檢測手段為對突變的片段進行擴增,然後用限制性內切酶酶切,溴化乙錠染色。這種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分析在m.3243A>G佔雜胞質性比例為5%~10%時可見微弱的條帶,更低的比例則無法檢出。


目前科研中還應用肽核酸結合等新方法在對突變mtDNA等位基因特異性擴增的同時抑制野生型mtDNA的擴增,甚至可以檢出低於0.1%的突變。


值得注意的是,MIDD患者白細胞中m.3243A> G的雜胞質性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平均每年下降約1.4%,而肌肉等其他組織卻有穩定的突變率甚至突變率會逐漸增加。原因在於白細胞更新率極高,而肌肉等組織細胞更新率低甚至不再分裂增殖,突變會保留下來。白細胞線粒體DNA突變逐年遞減的特性給臨床醫師一個很大的警示,即要儘早讓疑似患者做基因檢測,這樣才能保證最大的檢出率。


血樣雜胞質性的水平與糖尿病的起病及嚴重程度並無關聯,但與耳聾有一定的相關性,突變率越高,聽力損傷發生得越早也越嚴重,當然,肌肉雜胞質性的水平與耳聾相關性更強,但肌肉活檢難以在臨床工作中開展。


另外,臨床醫師還應認識到,超過85%的MIDD歸因於m.3243A>G突變,尚有十餘種其他類型的點突變會發生於tRNA上,其他線粒體DNA上的基因如ND1等也可能發生突變。


四、母系遺傳


由於精子內的線粒體在進入卵子時會被破壞,因此僅有母親的線粒體DNA會傳遞給下一代,但因為每個後代雜胞質性的不同,並非所有後代的血樣都能檢測出m.3243A>G突變。極偶然的情況下,新突變發生於卵細胞或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這樣突變僅存於下一代的這位患者本人,母系的其他成員均無病變。若儘早進行基因檢測,可通過優生優育指導,阻斷此病在子代的延續。


五、治療


由於二甲雙胍被各類指南推薦為T2DM治療的一線用藥,因此在MIDD患者未被明確診斷之前,易被誤診為T2DM而予以二甲雙胍治療,且事實上這樣的病案已在病例報導中多次出現。


國際上已有多個小組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可通過抑制線粒體電子傳遞鏈複合物Ⅰ的功能而抑制肝糖輸出。雖然迄今尚無MIDD患者服用二甲雙胍後乳酸酸中毒的報導,但MIDD的病理生理機制在於胰島β細胞功能的缺陷,而非胰島素抵抗,從理論上用二甲雙胍治療是不合適的,會進一步降低線粒體功能。


另外,小檗鹼即黃連素在臨床實踐中也被用於降血糖,而筆者及其他學者的工作證明,小檗鹼也是通過抑制線粒體複合物Ⅰ的功能而刺激糖代謝,因此小檗鹼同樣不應被用於MIDD的治療。患者在診斷為MIDD後,應儘早使用胰島素治療。


為了延緩耳聾的發生,應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也要避免過度噪音對聽力的損傷,患兒應及時檢查聽力,必要時早期使用輔助聽力設備。


輔酶Q10是線粒體呼吸鏈上的電子載體,服用輔酶Q10理論上可改善MIDD患者的線粒體功能缺陷。一些小規模的研究顯示,輔酶Q10能夠延緩糖尿病和聽力喪失的進程。然而作為目前唯一對因治療的藥物,輔酶Q10尚缺乏隨機雙盲對照研究證明其對MIDD的確切療效。


六、展望


由於白細胞含有人體最低的線粒體DNA雜胞質性,因此採用其他樣本如尿沉渣或口腔黏膜脫落細胞檢測m.3243A>G是未來臨床實踐的方向,可增加檢出率並提供雜胞質性的比例等信息。在治療上,輔酶Q10對線粒體疾病的療效還需要更多循證醫學的證據。



來源:中華糖尿病雜誌,2017,9( 6 ): 342-345. 

註: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一種特殊的糖尿病——線粒體糖尿病
    在聽完小林的自述病情後,醫生先詢問了下小林的母親、外婆那一系的親戚是否有糖尿病,且具有聽力下降病史。在小林驚訝的說確實都有後,醫生安排小林做了檢查。最後,醫生拿著報告單和小林說,他得了糖尿病,並且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糖尿病,叫做線粒體糖尿病,正式名字叫做母系遺傳的糖尿病伴耳聾(MIDD)。
  • 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呈母系遺傳
    上海學者認為診療上須有別於1、2型糖尿病  本報訊(記者胡德榮)您知道什麼叫「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
  • 被忽視的家族史——簡單聊聊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
    有個別報導曾提及線粒體基因突變患者可能伴有糖尿病,但是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和詳查。直到1992年van den ouweland等及Ballinger等分別報導由於線粒體tRNALeu(UUR)基因突變及線粒體DNA大段缺失引起的僅呈糖尿病及耳聾家系,提示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不一定呈現明顯的各系統多種臨床表現而可能隱匿於群體糖尿病患者中,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才被引起重視。
  • 線粒體腦肌病的危害不容小覷,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可以累及全身
    此外,線粒體還參與細胞內很多重要的生物化學分解和合成過程。線粒體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個系統,從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表型,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病。2、線粒體腦肌病的臨床表現兒童起病的患者大部分是核基因突變引起,常表現為嚴重的進行性惡化的病程,中樞神經系統、骨骼肌和心臟等器官組織經常受累。
  • Berg Pharma 發布有關腫瘤系統生物學和線粒體代謝的主要研究結果
    從輸出結果還能得出反映病理壓點的疾病常規節點特徵,這些特徵會被用來識別和證實生物標記和治療靶點以加速藥物開發過程。科學事務總監 Vivek Vishnudas 說:「採用 Berg Interrogative Biology® 技術平臺的這一新方法將成為非典型激酶的關鍵發現工具並推動癌症病理生理學的進步。」
  • 線粒體疾病「全能捕手」閃亮登場
    線粒體疾病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它不僅為細胞提供能量,也與細胞凋亡、細胞衰老、信號轉導、細胞氧化還原電位的調節、細胞電解質平衡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因此,一旦線粒體出現功能性障礙,就可能導致機體發生疾病。保守估計,線粒體疾病發生率為1/5000。
  • 靶向線粒體生物能量!新一類降糖藥imeglimin,將2021年上市!
    Poxel SA是一家總部位於法國裡昂的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開發用於治療包括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內的代謝疾病的創新療法。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新型口服降糖藥imeglimin兩項臨床研究的結果。
  • 線粒體疾病療法開發的前景!
    Cell, doi:10.1016/j.cell.2020.02.051線粒體疾病是一組複雜的代謝性障礙,其主要是由遺傳缺陷影響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所導致的,不管是從臨床還是從治療的角度來講,臨床研究人員治療這種疾病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文章中,研究人員從以下方面對線粒體疾病的療法及預防手段進行了分析論述,包括當前線粒體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小分子藥物療法的開發、誘導線粒體翻轉
  • 臨床探究丨幹細胞移植療法為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臨床進展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種因 多種致病因素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而導致患者出現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徵的代謝性疾病。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又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由於胰島素抵抗的背景下β細胞功能障礙,常伴隨胰島素分泌的逐漸減少。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病變中施萬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進展
    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中日友好臨床學院(張保建),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外科(於炎冰、梁劍峰、楊文強、張黎) 1.因此,施萬細胞在維持周圍神經系統功能和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Delaney等觀察並描述糖尿病小鼠施萬細胞凋亡的超微結構特點,定義細胞凋亡「金標準」的特徵性改變:核凝集、核固縮及明顯空泡形成。目前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施萬細胞功能紊亂與凋亡,參與DPN病變過程,且在糖尿病病人的周圍神經系統中已經證實施萬細胞凋亡。
  • 當臨床遇到線粒體腦肌病,王朝霞主任告訴你該怎麼辦!
    線粒體腦肌病是指因遺傳基因的缺陷導致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異常,導致細胞呼吸鏈及能量代謝障礙的一組多系統疾病。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者稱線粒體腦肌病。當臨床遇到線粒體腦肌病,我們應當如何從容處理呢?
  • 臨床案例:幹細胞治癒糖尿病病足取得突破性進展
    隨著醫學生物學的發展以及幹細胞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將幹細胞用於糖尿病治療的可能性及方式。間充質幹細胞是一類臨床上常見的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組織幹細胞,尤其是來源於臍帶的間充質幹細胞( UCMSC)具有諸多優點,如來源廣、易獲取抗原性低等,且UCMSC與胚胎細胞更接近,促創面癒合效果明顯優於成體細胞。
  • 焦慮與線粒體的隱秘關係
    © Max-Planck-Gesellschaft利維坦按:通常,長期壓力和焦慮會導致人體血液中應急激素(皮質醇)的提高,這也讓高壓力人群更容易患上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
  • 揭秘Stealth——全球最領先的線粒體醫學公司長啥樣?
    提到線粒體疾病,你可能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這些疾病,想必大家應該非常熟悉。 線粒體缺陷是這些慢病和罕見病的重要原因。線粒體相關的疾病覆蓋範圍之廣令人乍舌,包括肌肉減少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慢性腎病、巴氏綜合症、亨廷頓舞蹈症等等數十種常見病和罕見病。
  • 糖尿病又上熱搜!攻克糖尿病急需幹細胞來突破
    ,日趨年輕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也是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疾病,常伴有嚴重的臨床併發症,如糖尿病性心肌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2]。,其特徵是胰島β細胞數量減少和葡萄糖穩態不穩定。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近日,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幹細胞移植中心汪成孝教授團隊的一項成果在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雜誌上發表。該研究揭示間充質幹細胞能夠逆轉2型糖尿病人胰島的去分化,修復病態胰島。
  • 動植物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是寄生細菌
    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是一種細菌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首次發現早期寄生細菌可以對動物和植物提供能量,在細胞中作為能量寄生蟲存在,對寄居體十分有益。
  • 臨床研究:幹細胞有效修復糖尿病腎損傷
    糖尿病腎損傷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併發症.腎血管損害可加速腎小球球性硬化的進展,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腎損傷的早期臨床表現,後期將出現大量蛋白尿,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我國的糖尿病腎損傷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腎功能下降患者增加,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的患者也越來越多,需要更高效的方法來提高臨床效果。幹細胞具有向腎組織細胞分化的潛能,對腎臟損傷和修復具有積極作用,成為修復糖尿病腎損傷的臨床方法。用於糖尿病腎損傷的幹細胞種類主要為間充質幹細胞,如臍帶間充質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
  •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標準化 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一致性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糖尿病頭號大國,防治形勢非常嚴峻。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患者需終身監測及治療,若無法良好控制血糖,可引起全身各臟器併發症,並最終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血脂異常、失明、腎功能衰竭和截肢等嚴重併發症。如何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延緩糖尿病併發症,實現糖尿病的有效診治至關重要。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臨床研究概述
    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作為一種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成體幹細胞,在組織修復、免疫調節等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能,而針對MSC在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治療方面的作用,來自臨床前以及臨床的大量研究也已經積累許多有益進展。本文對當前MSC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