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書》是巖井俊二導演,中山美穗主演的愛情片,
1995年日本首映,1999年在大陸上映,片長117分鐘,
豆瓣評分8.9,在豆瓣TOP榜單中排名第70位,
影片講述了因一封送錯人的信,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的愛情故事。
這是我心中最好的愛情片,
細膩唯美的電影畫面,
嫻熟巧妙的敘事手法,
真實貼切的事件選取,
情竇初開的微妙詮釋,
生命、愛情的主題立意,
後半段對中學時期的 「 復刻 」,
都極為亮眼無可挑剔。
青春不是在學校圍牆裡的踟躕,愛情不止兩性之間的那點事。
21年前的《情書》就告訴了導演們,青春愛情題材的電影可以這麼拍。
日本導演似乎對 「 小 」 這個單位,都有著可怕的掌控力,
在許多優秀的日本電影中,故事主體往往是普通人或者普通家庭。
用普通人的生活,來詮釋人生的寓言,亦或是用普通家庭的溫暖,去紕漏社會的冷漠。
左:盜鑰匙的方法,右:小偷家族
言歸正傳,來聊一聊巖井俊二鏡頭下的綿裡藏針。
願每個博子都能遇到秋葉,願每個秋葉都能等到博子
銀裝素裹的神戶,悽婉唯美的背景音,博子在雪地上的行走,影片在這樣的長鏡頭下拉開了帷幕,觀眾也拿起了一杯盛著玻璃碴子的紅酒,細細品了起來。
博子無法放下對藤井的執念,寫下了送往天國的信,故事因博子的愛而發生,卻以樹遲來的告白而完結。
博子報著接受現實的心態來找樹,可得到的答案,卻比接受現實還殘酷,
當一個人全身心的投入一段愛情時,可能會收穫到等比的喜悅,也可能會得到數倍的心痛。
博子堅定的認為藤井也是深深地愛著自己,可當博子看到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樹後,博子的心境迷茫了起來。
導演對博子心境的表達
博子想探尋自己到底是不是樹的代替品,從樹的口中,博子才發現對藤井的了解少之又少。
記掛著筆友的病情,對藤井的執著,這麼善良忠貞的一個姑娘,藤井有沒有愛過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只知道,這個善良的姑娘心裡一直裝著他,以至於在他去世後,仍想探究他的一切,把他們的回憶視如珍寶。
影片將這種殘酷包裹在溫柔的鏡頭下,如一口烈酒,飲下後才覺燒喉。
鏡頭下的秋葉也是如此,與藤井同時喜歡上博子,在藤井去世後才與博子相戀,
可即便藤井已離世數年,在博子心中,他依然佔據著一席之地。
秋葉用自己最大的包容,等待著博子完全的心。
在秋葉的陪伴下,博子在雪地上奔跑,吶喊,是向藤井作最後的道別,那件脫下的衣服也象徵了博子終於放下的執念,
博子最後將樹的信還給了樹,因為那是樹的記憶,她會塵封關於藤井的記憶,因為她知道有人在等著她。
善良的人終會收穫最真摯濃厚的感情。
願每個藤井都能開口告白,願每個樹都能熱烈回應
影片後半段對中學時代的刻畫非常亮眼,
儘管這是一部21年前的電影,但是片中學生時代發生的事件,現在仍然還在發生著,
比如同學們會因為男女之間的事情起鬨,
比如假裝不在乎的問暗戀對象有沒有喜歡的人,
比如會羞於表達,做一些傻fufu的事。
以及。
演員將面對暗戀對象時的羞澀緊張,詮釋的淋漓盡致,
與其說他們在扮演著誰,不如說他們在詮釋著自己。
《情書》上映於1995年,那一年,酒井美紀17歲,柏原崇18歲。
酒井美紀
柏原崇
再來聊一聊樹這個角色,正如她所說,因為我是個很害羞的人,所以沒有把收到藤井表白的故事告訴你,
也正因為我是個害羞的人,所以我筆下關於藤井的回憶不是美好的,
事實上,那些不美好的回憶,只會被我們藏在心底,或者遺忘掉,就算想起也不會跟別人提起,
而樹雖然說是些不美好的回憶,但是記的都非常清楚,
樹為什麼說是不美好的呢?
我猜是因為他們在國中時期的這段關係並沒有被正式確立,
樹是害羞的,他想向博子分享藤井帶給她的美好,
可是又害怕那些朦朧的美好只是自己加的佐料。
影片結尾時博子收到了藤井多年前的告白,但是她沒有告訴博子,原因我認為有兩個,
一是因為樹性格上的內向靦腆,
二是因為樹知道博子是藤井確立關係的戀人,藤井已然逝去,礙於禮節也礙於情面。
藤井是一個幸福的人,
即使去世數年,仍然讓博子無法釋懷,
能在偌大的世界上找到與樹相像的博子,
對藤井來說,這是何等的幸運,
而對博子來說,這是何等的不公。
至於藤井到底有沒有把博子當成樹的替代品,是沒辦法得到確切答案的,
藤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唱起了松田聖子的《青色珊瑚礁》,
「我的愛還在蔓延,伴著南風... 」 ,這句歌詞有很多解讀,
有人說這是藤井在彌留之際補給博子的求婚時的告白,
有人說是藤井在垂危時對青春存有遺憾的不甘,
我更願意這樣解讀:
藤井離開小樽時定居在了神戶,
而樹住在小樽,小樽在神戶的南邊,
所以藤井在逝去時思念的還是樹,
對青春留下的遺憾無法釋懷...
片名雖為《情書》,但是影片中有兩個主題,明線是愛情,暗線是生命。
影片在葬禮中開場,雖然在講一個愛情故事,但是對生命的思考,片中是經常在提的,
比如藤井的離世,
博子無法面對這一現實,
朋友們也很難接受,
藤井故作堅強的媽媽,談起兒子的早逝還是會泣不成聲,
因為藤井的登山事故,朋友們對登山心存恐懼,
人的生命因愛他的人而精彩,所以,一個人也不能自私地按下生命的暫停,
珍惜短暫的人生,敬畏生命的意義。
比如樹爸爸的離世,
媽媽沉寂在悲痛之中,一時間內無法正常生活,
樹好像非常堅強,可當樹得知藤井也離世後,
他想起了父親,發了高燒,
看似迷糊的爺爺,卻能記清背著爸爸趕到醫院的時間,
樹一家的三個人都籠罩在爸爸逝去的陰影下,
只是生活還在繼續,只好把心結藏在心底,
樹高燒後被搶救回來,這就是一家人走出陰影的轉折,
媽媽在醫院裡放棄了搬家的決定:
「 無論是房子先塌,還是爺爺先走,我都會承擔下來 」 ,
樹在醒來後與藤井的 「 對話 」:
「 你好嗎?我很好... 」
沒露過笑臉的爺爺,與樹聊天時終於笑了,
雖然沒有挽救兒子的生命,但是救下了自己的孫女。
這些都是在講人該如何面對逝者離去後的生活,是駐足不前?是埋進心房任其發芽?
我想都不對。
我無法站在至高點指點江山,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可是當悲劇降臨時,我只希望能如樹一家那樣,能真正走出陰影,哪怕時間會久一點。
生命和青春都是一樣的,沒有彩排,一鏡到底,
我們無法決定它是否美好,只希望作為劇中人,能深刻體會到它帶來的喜悅與苦澀,
清風吹過,我已淡然,眼前浮現熟悉的場景,耳畔響起記憶的旋律,任回憶凝成永恆,
想起時,不再淚眼朦朧,停滯不前,
回味時,美好是青春的讚歌,苦澀是生命的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