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被問題種子禍害的玉米地,張文鋼心中五味雜陳
部分玉米棒子上只結了稀稀拉拉幾顆玉米
問題玉米種子的包裝袋
民以食為天。播種、耕耘、收穫……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土地上種下一茬又一茬的希望,收穫著一個又一個的滿足。但2010年這個豐收的秋天,對文水縣青高村的農民來說,卻是一個充滿淚水和無奈的季節。面對收穫在即的玉米地,他們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春夏兩季幾個月的流汗勞作,換來的不是滿倉滿囤的豐收喜悅,卻是田裡只長稈不長粒的深深絕望。
「鐵稈」玉米的秋天
文水縣城往東北方向,道路兩側連綿成片的玉米地,在夕陽下閃著金黃色的光芒。中秋時節,已經有人在收割,鐮刀整齊地將這片金黃切出一個個美麗的豁口。
文水縣下曲鎮青高村的一塊地頭上,堆放著金燦燦的玉米棒子。地的主人老張(化名)還在抱怨收成不好。「一畝也就能打個一千三四(斤),但比起韓立元他們來,我這個收成好多啦。村裡三十多戶人家用了有問題的種子,一畝能打五百(斤)就不錯了。」記者拿起一個玉米棒仔細看了看,老張家這種叫「先玉335」的玉米個頭不是很大,但玉米粒修長飽滿,長勢還算不錯。
老張所稱的韓立元種著60畝玉米,高高低低地長在村子東北,至今無法收割。地裡的玉米也叫「先玉335」,但玉米稈子上,能找出的最大的棒子才和老張家中等的差不多,而大多數的稈上,要麼不結棒子,要麼小而醜,還有很大一部分,扒開幾近風乾的皮層,裡面的棒子上只結著可以數見的幾粒圓乎乎的玉米粒。
「看!都沒有幾粒玉米,這一畝裡有百分之二十五是真種子,其餘百分之七十五都是問題種子。只長稈子不長粒。我們都把它叫做『鐵稈』。全村三十七八戶人家總共七八百畝都用了這樣的種子。」57歲的張文鋼一排一排地扒開「鐵稈」玉米,給記者看那少得可憐的玉米粒,悄悄地擦拭著要奪眶而出的淚珠。
張文鋼生活得不容易,家裡連個大門都沒有。剛供出兩個大學生,今年,最小的姑娘也上了大學。全家人就指著地裡這點收入過活。誰知,今年種了20畝玉米,落了個這樣的結果。張文鋼的媳婦告訴記者,村裡買了問題種子家的女人們沒有幾個不哭的。因為這20畝種子,張文鋼夫妻倆互相埋怨,沒少生過閒氣。但氣生過了,地裡的玉米還是那個樣子。
「我們只能去找賣種子的張連維,問題種子利潤大,為了多掙點錢,他害了多少人。這是不是犯法?」韓立元不理解,為什麼銷售問題種子的張連維對村民們的損失不理不睬,卻至今啥事沒有。
問題種子的由來
青高村是文水縣有名的糧商聚集地。30年前,剛剛改革開放時,這個曾經是全鄉最窮村子的村民們就把目光瞄向了每個人都離不開的糧食。從開始時三五結伴販賣糧食,到後來把糧油店開滿了大城市的街巷,直至開糧食加工廠專賣店。青高村的人們因糧得益,因糧而富,所以無論他們的生意如何遍布全國各地,村子裡每家每戶的田地裡依然少不了辛苦勞作的村民們。
最近幾年,因為玉米的經濟效益較高,大部分村民都把自己家裡及租來的地種上了玉米。有精明的村民也開始進回玉米種子販賣給大家,張連維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在村裡開小賣部的張連維給村民們推銷一種號稱「高產先鋒」的「先玉335」玉米種子。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村民們購買了這種種子播種到地裡。這一年的秋天,這個高產先鋒沒有讓村民們失望。從剛開始吐芽就綠油油地討人喜歡,等到了收穫季節,地裡的玉米稈粗葉壯,大大的玉米棒上結出的玉米顆粒飽滿。收穫時節,村民們心裡都挺高興。顆粒歸倉後,一計算,平均每畝地的產量都在七八百公斤以上。
去年「先玉335」的豐收,讓村民們記住了這個牌子。今年春種還沒開始,張連維就在村裡的廣播裡稱,要預定玉米種子的趁早,這種種子很緊缺,如果現在定,每袋價格95元。雖然知道張連維經銷種子並沒有得到相關部門批准,但由於張連維掌管著村裡的水井,大家怕不買他的種子,會在澆地時受到刁難。於是,不少村民都在張連維處預定了玉米種子。此後,隨著春播的到來,這種種子很是緊俏。張連維所賣種子的價格一度漲到了100餘元不等,甚至有人出到了每袋115元才買上了種子。讓村民們有點奇怪的是,別人的種子缺,但張連維這裡卻從來不缺。
村民們花高價購買玉米種子,無非是希望今年玉米的收成能更好一點。一次性種植了60畝玉米的韓立元,把今年收穫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先玉335」這個高產先鋒上。但是,讓他和妻子沒有想到的是,買回的種子種到田裡,吐芽時就比別人的慢且小,村民們自忖是不是肥沒施到,或者節氣不好。於是加緊施肥、鋤草,可是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地裡的玉米還是不像去年那樣長勢喜人。
與韓立元一樣,張文鋼在四五月份玉米出苗時就發現了異樣,玉米苗有的大有的小。按照種子包裝袋上的查詢網址輸入防偽碼查詢,數據顯示錯誤。打上面的免費電話,被告知是空號。村民們立即找到張連維詢問,而張卻不願意承認是種子出了問題,他拍著胸脯保證,種子都是從縣種子公司的經銷站進的,質量不會有問題。也許是因為天旱等因素造成的也不一定,再過上段時間就會轉變。
七八月份時,種了張連維所售種子的人家,地裡的玉米高的高低的低,到了授粉時節,因為植株高低不等,依靠風吹傳播授粉的玉米,難以授粉,沒有授粉的玉米停止了生長。張文鋼天天泡在地裡,每天送肥送料,下大雨還在地裡看授粉情況,澆地澆得腿疼得不能動,蚊子咬得他全身都是膿包,但地裡的玉米仍是越看越不長。去找張連維,沒去幾次,人家就躲了起來。村民們只好聯合起來,到縣農業局去報案,並且找到文水縣委、縣政府、縣公安局。有關部門派人到地裡照了幾張相後就再沒了動靜。
等到9月初,滿打滿算再有不到一月的時間就到玉米的收穫季節了。可是韓立元地裡的玉米,棒子稀稀拉拉不說,棒子上的玉米也是一顆不挨一顆,少得可憐。更多的玉米是光長稈子不長粒。看著滿地辛苦培育出的玉米秸稈,韓立元的妻子張轉梅拿著空空的種子袋在地頭哭了個昏天黑地。
巨額損失誰賠付
「同樣品牌同樣類型的種子,種植時節和方法也與去年一模一樣,甚至比去年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可是種出的玉米卻與去年有天壤之別,去年飽滿喜人,今年有稈無粒,不是種子出了問題是什麼?」村民們無奈地問道。
在村民們保存的種子包裝袋上,記者看到,包裝袋的正面列印著大大的「先鋒」標誌,下面寫有「先玉335」號的字樣。側面寫有「中美合資敦種先鋒」字樣,廠家是甘肅省敦煌種業先鋒良種有限公司。一小袋種子有8000粒,能種兩畝玉米。但用了「先玉335」真種子的農民稱,他們從下曲買來的種子包裝袋上顯示的卻是另一家公司的名字。據說,現在「先玉335」的種類較多,「搞不清真假」。
據張連維稱,其種子都是從相鄰的上河頭村潘開壽處所進。而村民們稱,潘開壽並不止給張連維一人送貨,事發後,其已被公安機關控制,但賠償的事卻沒有結果。看風聲過去,張連維又出現在村裡。他自稱是受害者,他也種了一百畝這樣的玉米。但村民們堅信,當初張連維一定知道種子不好。他並沒有告訴村民,而是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將批發價遠低於真種子的問題種子以高價賣給了村民。「真種子一袋也就三五元的利潤,而問題種子能掙三四十元。」韓立元稱。事件發生後,村民們了解到,文水縣武澇村的300多畝地也種了問題種子,但該村農戶發現種子有問題之後,找到相關部門做了鑑定,經銷商賠付了相應的種子款,他們及時進行了補種,從而避免了損失。這讓聽信了張連維的保證,一直等到玉米吐穗才發現大勢已去的村民們後悔莫及。
發現種子有問題之後,村民們要求有關專家前來鑑定,8月底,經文水縣農業局種子站邀請,山西省農科院的專家來做了一次鑑定,最後稱損失達到百分之四十五。這一結果與村民們的估計相去甚遠,於是,他們要求重新鑑定。9月15日,在上百名村民的圍觀下,村民代表與鄉、村領導及文水縣農業局種子經銷站的領導一起,在名叫鹽池則的真假種子兩塊地裡,各取樣0.05畝,現場收割,現場鑑定。真假「先玉335」樣品產量結果表顯示,張俊剛種了真種子的地裡,折算的畝產量為827.2公斤。而韓立元種了問題種子的地,折算的畝產量僅有260公斤。產量相差達到567公斤。如果按一公斤兩元的市場價計算,種了問題種子的村民每畝地的直接損失達到了1200餘元。按700畝計算,僅青高村一村經濟損失就達到84萬元。
韓立元表示,自己用作樣品的地,還是自己精心侍弄過的,光澆水就澆了兩次。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畝地澆一次70元,複合肥一袋120元,農家肥200元,種子帶耕地90餘元,追肥一車雞糞200餘元。鋤草收割澆水等的僱人花費不算,一畝地上的投入,最少也在700元以上。現在問題種子種出的玉米按最好估算,一畝能收入1000元。等於自己多半年的辛苦都白費了。
文水縣種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假「先玉335」種子坑農的事他們也聽說了,但農民並非在種子公司的經銷點購買的種子,出現這種後果與他們無關。
這幾天,正是收穫的時候,為了討個說法,韓立元們依然奔波在路上,但讓他們傷心失望的是,他們多次找過文水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除了9月21日,一位分管農業的副縣長讓他們放心等待後,他們再沒有得到任何答覆。
據了解,今年8月,山西省剛被中央列入種植業保險試點省份。根據玉米、小麥生長期內所發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種子成本、化肥成本、農藥成本等),山西省確定玉米每畝保險金額為260元,費率為7%,保費為18.2元;小麥每畝保險金額為300元,費率為5%,保費為15元。保費將由中央、省、市、縣財政和農戶按照40%、25%、10%、10%和15%共同承擔。
但記者同時了解到,韓立元們的這種情況,並不在種植業保險的責任範圍之內。一位受訪者表示,這麼巨大的損失,讓經銷者一人負責並不現實,在積極追查問題種子的來源,追究造假者和知假售假者的民事刑事責任的同時,損失最好是政府能夠承擔一部分,其餘的由經銷者和農戶按比例予以承擔。(記者 張海鷹 三晉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