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位個頭不高、皮膚黝黑的中年男人,就是劉江。
他在寧夏青銅峽一帶很有名氣。青銅峽雖被譽為「甜玉米之鄉」,長年以來的種植模式卻還是老一套。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江了解到有機富硒黑玉米的市場銷售前景不錯,便決定把它引回老家種植。
有機富硒黑玉米在100畝的試驗田裡大獲豐收,從此劉江正式投身鮮食玉米行業,目前有機玉米自種面積已達3000畝。他還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示範引領帶動作用,帶動2000多名農戶走向致富路。
打造高端特色農產品
黑玉米的種植量在全國比較少,按說物以稀為貴,但傳統的銷售理念一直是打價格戰,結果價格越打越低。沒有合理的利潤支撐,其品質也越來越差,這種模式下,整個行業盈利困難。
劉江致力於將黑玉米打造成高端特色農產品,無疑,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鮮食玉米是很好的選擇。
「黑玉米是個好東西,鮮食玉米榨汁在快餐店賣到8元一杯,上架到高端社區商超更是賣到了9.9元一根,看來還是要走『特色+高端』路子!寧夏的地理環境很適合玉米種植,所以我就打算把黑玉米深加工產業做起來。」劉江說。
很快,他聯繫到山西省農科院專家培育出適合寧夏氣候土壤的黑玉米,之後在寧夏進行了兩年試驗種植。他首先試種了100畝,沒想到效益非常不錯。
然而問題來了:種植面積小,市場需求大。這一難題該如何解決?
劉江開始按照有機標準要求,尋找環境好、面積大的地方集約化發展。通過多方努力,他在家鄉找到了192畝耕地,將其作為黑玉米有機種植基地。
「我們流轉了本村的土地,然後和農民合作,一方面建合作社,一方面建生產線,共同發展這一產業。」劉江說。
2016年,在青銅峽市農牧局和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劉江開始進軍有機黑玉米深加工產業。
提高在農科微商圈知名度
經過多方考察,劉江決定以黑玉米品種和鮮食富硒優質水果玉米為主線。
第一步,他向北京中安質環技術評價中心申請,對品種進行有機種植認證,並嚴格按照有機規範種植,經過兩年的轉換期,終於取得正式檢測報告。劉江自豪地說:「這不僅在青銅峽市是首家,在全國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的。」
接下來,劉江在全國建設種植基地約10000畝,打造水果玉米專業種植體系。
同時,他和合作人劉洋成立了寧夏江洋匯聚農牧開發有限公司,開始嘗試與農戶開展訂單合作。當年,訂單面積就突破千畝,種子銷量達萬斤,增加了農民收入的同時,極大地帶動了當地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的擴大。
農特產品微商興起後,劉江準確把握時機作出系列調整,在農特微商圈的知名度迅速提升。玉米成熟之際,他面向全國經銷商舉辦了玉米節,影響力驟增,200天時間就完成了50萬根的全年銷售任務!
2018年6月,劉江又牽頭成立了合作社,成員最初只有10戶,如今已過百戶。合作社以青銅峽市為重點,通過與自然村和農戶的合作,依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按「合作社+科技+基地+示範+農戶」形式開展甜玉米及其他特色農副產品種植。
目前,合作社廠房、冷庫、生產線陸續建設完成,牢牢佔據了青銅峽市甜玉米行業領頭羊的地位。
科特派的責任與擔當時刻不忘
「我是一名科技特派員,肩上的責任時刻不敢忘。」產業做大做強後的劉江經常這樣說。
公司自實行訂單式銷售以來,累計擁有農戶訂單600多畝,同時基地用工量大,相當於給農戶上了一份「雙保險」。
村民李學文提起這事兒笑不攏嘴:「以前我們種的是大地玉米,收入不高,經過土地流轉種植黑色鮮食玉米後,不但收入高了,農閒時還能打一份工,簡直是兩全其美!」
隨著市場消費升級,高端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合作社每年選取適合的甜玉米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一方面正確引導農民種植,一方面有序安排種植計劃,並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劉江又結合玉米秸稈青儲加工把玉米全身變為寶,讓農民有了更大的效益。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青銅峽市及周邊縣市如今發展鮮食玉米近萬畝,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農業生產率大幅提高。
劉江出生在農民家庭,喜歡琢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物件。他在工作之餘還經常搞些小發明,來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節省農民的種植經費。
「那是個能人!所有心思都用在了發展這一產業上。」合伙人劉洋介紹,劉江發明的膜下滴灌種植技術,出苗率可以達到98%,能保證幼苗的營養價值得到充分補足。另外一個專利——黑玉米種植機械,能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有利於規模化推廣。
劉江對此評價卻連連擺手。他有一個夢想,要讓所有人都能吃上健康的玉米,「萬裡長徵現在只走了幾步,我還得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