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mAh/g!新反應機理照亮電池高容量正極材料之路!

2020-12-05 新能源Leader

在國家補貼政策的引導下,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材料體系已經在乘用車領域全面取代了磷酸鐵鋰電池,並且隨著的近年來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持續提升,三元材料也逐漸從NCM111過渡到NCM532和NCM622體系,並且正在加速向NCM811體系過渡,我們知道對於三元材料而言Ni含量與其可逆容量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Ni含量越高則材料的可逆容量也就越高,例如目前已經有學者測試了Ni含量高達0.9的NCM材料,其可逆容量達到220mAh/g以上,但是Ni含量越高三元材料的穩定性越差,循環壽命也就越差,因此三元材料通過提高Ni含量的方法提高可逆容量的道路也已經走到了盡頭。

近日,中科院北京物理所的陳立泉、黃學傑和Xiaohui Rong(第一作者)等人通過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機理開發了一款P2型的Na0.72[Li0.24Mn0.76]O2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其最高可逆容量可達270mAh/g,首次實現O2-高穩定氧化還原,為下一代高容量正極材料的開發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選擇。

實驗中Xiaohui Rong通過固相反應法合成了Na0.72[Li0.24Mn0.76]O2材料,從下圖a中我們能夠看到在1.5-4.5V之間材料的可逆容量可達270mAh/g,是目前可逆容量最高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從下圖b能夠看到Na0.72[Li0.24Mn0.76]O2材料如果在2.0-4.5V之間進行循環能夠得到非常好的循環性能。

270mAh/g的高容量已經遠遠超出了Mn3+/Mn4+氧化還原對所能提供的容量,那麼額外的容量所需要的電子來自哪裡呢?為了解答這一問題,Xiaohui Rong對Mn元素在不同的充電截止電壓的條件下Mn元素的K邊X射線吸收圖譜進行了分析(如下圖所示),從下圖我們能夠看到在首次充電的過程中,我們看到Mn元素的K邊吸收結構沒有發生顯著的改變,只是發生了輕微的偏移,這也表明在首次充電的過程中Mn元素的價態基本沒有發生改變,因此首次充電的容量主要來自於O元素的氧化反應。在放電的過程中,在4.5-2.5V的範圍內Mn元素的K邊吸收結構也沒有顯著的改變,這表明在這一電壓範圍內提供的容量的主要是O元素的還原反應,如果繼續放電到1.5V能夠觀察到Mn元素的K邊吸收結構會向著低能量區域偏移,這表明Mn元素的價態出現了降低,這表明在較低的電壓範圍內的容量主要來自於Mn3+/Mn4+氧化還原對的反應,而在較高的電壓範圍內的容量則主要來自於O元素的氧化還原反應

Mn基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Na+脫出和嵌入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材料本身的相變(例如從P2相轉變為O2相等),造成嚴重的體積變化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嚴重影響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因此Xiaohui Rong也採用原位的XRD方法對Na0.72[Li0.24Mn0.76]O2材料嵌入和脫出Na+的過程中的結構變化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從下圖a中我們能夠看到在整個充放電的過程中僅僅發生了特徵峰的偏移,例如(100)、(102)和(104)幾個特徵峰在充電的過程中都向更高的角度發生了偏移,但是並沒有形成新的特徵峰,這也表明在充放電過程中Na0.72[Li0.24Mn0.76]O2材料中並沒有形成新的O2或者OP4相,表明Na0.72[Li0.24Mn0.76]O2材料具有良好的結構穩定性,這也是良好循環性能的前提條件

由於O元素的中子散射長度大,因此在中子對分布函數(nPDF)是一種分析O元素氧化還原反應導致的結構變化的有力工具,從下圖a能夠看到對新材料而言純P2相就可以實現非常好的擬合效果。但是在充電狀態下僅僅採用P2相就無法準確的對散射結構進行擬合,採用P2核O2混合相,並考慮到O空位因素能夠提高擬合結果的準確性,但我們對比充電後和放電後的材料種子散射結構能夠看到兩者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因此這也表明在充電狀態下雖然材料中有一定的雜相,但是仍然以P2相為主

如果將Na0.72[Li0.24Mn0.76]O2材料放電至1.5V將不可避免的導致Mn元素參與反應,從而導致材料中產生Mn3+,而我們知道Mn3+存在John-Teller效應從而導致材料的相變(P2轉變為P2』),但是在Na0.72[Li0.24Mn0.76]O2材料中即便是將材料放電至1.5V,我們依然可以採用P2相很好的對材料進行擬合,這表明該材料能夠很好的抑制Mn3+的John-Teller效應,從而維持材料結構的穩定

通過對nPDF進行擬合,我們還可以得到層內和層間O-O距離(結果如下圖所示),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Na0.72[Li0.24Mn0.76]O2材料在充電後層間O-O距離出現了明顯的縮短,這也表明在充電的過程中O元素被氧化,這也是O元素參與Na0.72[Li0.24Mn0.76]O2材料充放電反應的有力證據

透射電鏡技術能夠幫助我們觀察到材料內部的結構,從下圖我們能夠看到對於新鮮材料和首次放電後的材料,都是P2層狀結構,對於充電後的材料,材料表面仍然以P2結構為主,但是有少量的O2結構相,並伴隨著陽離子混排,這種陽離子混排和雜相的產生會導致材料表面產生不可逆的相變,可能會對材料的循環穩定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Xiaohui Rong等人開發的Na0.72[Li0.24Mn0.76]O2材料通過O元素的可逆氧化還原反應實現了270mAh/g的可逆容量,是目前可逆容量最高的Na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雖然材料的循環性能還有待提高,但是為我們開發下一代高容量正極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Anionic Redox Reaction-Induced High-Capacity and Low-Strain Cathode with Suppressed Phase Transition, Joule 3, 1–15, February 20, 2019, Xiaohui Rong, Enyuan Hu, Yaxiang Lu, Fanqi Meng, Chenglong Zhao, Xuelong Wang, Qinghua Zhang, Xiqian Yu, Lin Gu, Yong-Sheng Hu, Hong Li, Xuejie Huang, Xiao-Qing Yang, Claude Delmas and Liquan Chen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高容量有機正極材料——杯六醌|正極材料|容量|電解液|黃葦葦
    【研究背景】鋰離子電池目前廣泛應用於各類可攜式電子設備,並適應未來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等領域的大規模化應用。有機材料結構可設計性強、對環境友好和廉價易得等優點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因此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然而,有機正極材料的特性使其易溶於有機電解液導致容量衰減。
  • 環己六酮刷新鋰離子電池有機正極容量世界紀錄—新聞—科學網
    高容量有機羰基正極材料的分子設計以及環己六酮的合成和反應機理 南開大學供圖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信息化、移動化、智能化,新型高容量、長壽命、低成本、高安全的電池亟待開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軍團隊設計合成了一種具有超高容量的鋰離子電池有機正極材料——環己六酮,刷新了鋰離子電池有機正極材料容量的世界紀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大連化物所利用釩基二維異質結材料構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鋅儲量豐富的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開發低成本、高容量正極材料一直是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難點。目前,釩基材料具有多價離子反應機制、高容量的特點,是一種有研究前景的正極材料,但其塊體材料存在反應活性位點少、電子導電低、體積膨脹等問題,導致容量低、循環性能差。因此,急需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長壽命的釩基正極材料,來滿足鋅離子電池應用的需求。
  • 物理所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基礎研究獲進展
    高容量正極材料是當前第三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點。其中由巖鹽結構Li2MnO3以及六方層狀LiMO2結構單元形成的富鋰相納米複合結構正極材料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該類材料可逆儲鋰容量是第一代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CoO2的兩倍,達到250-300 mAh/g。
  • 進展|一種高容量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模型材料
    為了進一步發展具有高容量和長循環性能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開發高鎳O3-NaTMO2正極材料有望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策略。目前鋰離子電池NCM(鎳鈷錳)材料體系中的Ni含量已經可以提高到80%以上,無鈷高鎳正極也是目前鋰離子電池的重要攻堅方向,但是進一步降低Co元素的含量遇到了很大的技術瓶頸,這也限制了其材料成本的進一步下降。
  • 中國硫化鋰電池材料研究獲進展 或推動電動汽車進步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人類對電化學儲能技術的需求日益增加,新興儲能系統——鋰硫電池具有理論容量高、成本低、環境友好等優點,備受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而研發高容量鋰硫電池正極材料,對推動新能源電動汽車、可攜式電子設備等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 【中國科學報】釩基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構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先進能源材料》。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鋅儲量豐富的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開發低成本、高容量正極材料一直是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難點。目前,釩基材料具有多價離子反應機制、高容量的特點,是一種有研究前景的正極材料,但其塊體材料存在反應活性位點少、電子導電低、體積膨脹等問題,導致容量低、循環性能差。
  • 乾貨| 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發展趨勢
    開發高電壓、高容量的正極新材料成為動力鋰離子電池比能量大幅度提升的主要途徑; 負極材料將繼續朝低成本、高比能量、高安全性的方向發展, 矽基負極材料將全面替代其他負極材料成為行業共識. 此外, 本文還對鋰離子動力電池正極、負極材料等的選擇及匹配技術、動力電池安全性、電池製造工藝等的關鍵技術進行了簡要分析, 並提出了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究中應予以關注的基礎科學問題.
  • 淺談鋰離子電池的原理及其發展趨勢
    鋰離子電池所涉及的物理機理,目前是以固體物理中嵌入物理來解釋的,嵌入(intercalation)是指可移動的客體粒子(分子、原子、離子)可逆地嵌入到具有合適尺寸的主體晶格中的網絡空格點上。電子輸運鋰離子電池的正極和負極材料都是離子和電子的混合導體嵌入化合物。電子只能在正極和負極材料中運動。
  • 正極材料或迎來新一波產業熱潮
    來源:產業最前線鋰電池產量增加,推動正極材料向好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商業化和3C產品的增多,對動力電池的需求也不斷攀升,電池新材料也跟著水漲船高。目前,各國也紛紛謀求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發展,相關規劃也開始逐漸落地。其中發展規劃較為完善的主要有美國、日本和德國。其中,美國就致力於電池成本的降低,以及新型正極材料的應用。
  • 下一代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高電壓尖晶石材料
    實現無Co化,降低材料的成本是近年來正極材料的發展趨勢,下圖中作者總結了近年來正極材料中常見元素的價格走勢,可以看到所有原材料中Co元素的價格最高,並且波動最大,近年來則價格大幅攀升。此外Ni和Li元素的價格相對較高,近年來也處於持續走高的趨勢。
  • 下一代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高電壓尖晶石材料
    實現無Co化,降低材料的成本是近年來正極材料的發展趨勢,下圖中作者總結了近年來正極材料中常見元素的價格走勢,可以看到所有原材料中Co元素的價格最高,並且波動最大,近年來則價格大幅攀升。此外Ni和Li元素的價格相對較高,近年來也處於持續走高的趨勢。
  • 基於轉換類反應過渡金屬氧化物為無鋰正極的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
    由於標題長度限制,原標題為:基於轉換類反應的過渡金屬氧化物為無鋰正極的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新體系【研究背景】近年來,以鋰金屬作為負極的鋰金屬電池的重新興起使得無鋰材料可以作為正極材料搭配鋰負極而使用。尤其是,隨著金屬鋰電池和全固態鋰電池的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無鋰/少鋰正極材料應用於固態電池逐漸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一直以來,在傳統鋰離子電池中,基於轉換類反應的過渡金屬氧化物(TMOs)一直作為負極活性材料。
  • 王崇民教授課題組:鋰離子電池正極-空氣界面鈍化機理與設計
    由於鈷的價格持續升高和供應鏈的不穩定,提高三元材料中鎳的含量是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共識和研究重點。鎳含量的提高可以帶來許多好處,一方面正極材料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顯著提高。但高鎳三元材料在空氣中的不穩定性成為其工業化面對的一隻攔路虎,它會帶來不可逆的電極相變,漿料鹼化,電解質消耗等許多實際問題。
  • 美國史丹福大學:鋁離子電池正極電極與電解液材料研究獲進展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院士所率領的研究群在2015年使用發泡石墨材料作為正極,離子液體作為電解液,成功開發出近30年來首個放電電壓在2V,且能充放電數千次的鋁離子電池,並提出完整電池反應機理。從80年代開始,美國聯信公司、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印度理工學院等單位皆陸續投入鋁離子電池開發,使用石墨、氟化石墨、金屬氧化物、導電高分子等材料做為正極,但皆未得到理想的放電電壓(<1.7V)與足夠的充放電循環(<100次)。
  • 富硫有機正極材料問世 為鋰硫電池提供高容量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一種線性分子富硫有機材料,可作為鋰硫電池的硫正極。四甲基二硫代秋蘭姆-硫 (TMTD-S)正極材料,在0.2C(1C=1061mAh/g)下,提供685mAh/g的初始容量,並能在200次循環後,保持540mAh/g的容量。
  • 新材料學院潘鋒課題組對低成本電池正極材料MnO2的研究與發展進行...
    近年來,MnO2由於成本低廉、高理論容量等優點被作為多種離子電池正極宿主材料而廣泛研究,包括應用在Li+、Na+、K+、Zn2+、Mg2+等正極材料,但MnO2材料低的電子/離子電導率、低的可逆放電容量、緩慢的擴散動力學和較差的循環穩定性,限制了其產業化應用潛力。
  •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怎樣實現可逆氧變價的結構
    打開APP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怎樣實現可逆氧變價的結構 材料牛 發表於 2019-02-10 17:36:00 【引言】
  • 詳解三類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工作原理
    目前鋰離子電池中正極材料的實際容量普遍偏低,成為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對於目前常見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結構及工作原理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鋰離子電池中的核心問題。鋰離子電池是通過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材料之間來回嵌入和脫嵌,實現化學能和電能相互轉化的裝置,又被形象的描述為搖椅電池,最早由A. Armand在 1980年提出來,其結構及充放電原理如圖2所示。
  • 820mAh/g!NiO基快充負極材料
    這些金屬鎳和碳的存在能夠有效的改善NiO顆粒的導電性,從而促進反應的進行。下圖b為NiO@C材料的熱重分析曲線,從圖中能夠看到材料首先是因為C的氧化而產生了質量的下降,然後因為Ni的氧化而引起了質量的增加,最終材料重量增加約0.77%,根據這一數據可以推斷材料中的碳含量小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