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衛星因燃料耗盡廢棄在軌道上,如果能對其維護升級,將催生一個新產業。」全國人大代表、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3月7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透露,我國2020年前後建成的空間站將具備維護在軌衛星等其他太空飛行器功能。
中國將發射類似「哈勃」的單獨「光學艙」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十三五」要強化創新引領作用。
據張育林介紹,按照計劃,中國在建造空間站的同時,將發一個單獨的「光學艙」,在功能上類似「哈勃」太空望遠鏡,但視場是哈勃的300倍。光學艙將與空間站保持一定距離進行共軌飛行,需要補加推進劑或維護升級時,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由航天員操作。
全國人大代表、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
「光學艙」在軌10年間,將以不低於「哈勃」望遠鏡的精度,拍攝到40%左右的宇宙空間。張育林認為,利用這些數據,我國科學家有望在宇宙起源、發展、進化等世界前沿科學領域取得突破。
據了解,哈勃空間望遠鏡長13.2米,重11噸,最大直徑4.2米,於1990年4月24日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由「發現者」號太空梭成功發射。它處於大氣層之上,因此影像不會受到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又沒有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截止2015年4月,在軌25年的哈勃望遠鏡已經運行了13.7萬圈,累計54億公裡,執行了120多萬次觀測任務,觀察了超過38000個天體,直接或間接通過哈勃望遠鏡的成果而發表的科學論文數目,達到12800篇,包括幾項問鼎諾貝爾獎的成果。最近,這臺老當益壯的望遠鏡又「閃耀」了一回:它發現了來自134億光年外的星系GN-z11,讓天文學家們看到了大爆炸之後宇宙中誕生的最早一批星系。
美國當年主要靠發射太空梭對「哈勃」太空望遠鏡等太空飛行器進行維修,在太空梭全部停飛的情況下,對在軌太空飛行器維修已成為一大難題。據悉,哈勃望遠鏡將於2020年至2030年間墜落地球。
哈勃空間望遠鏡
張育林說,中國空間站這個獨特的功能設計,將使在軌太空飛行器維修升級成為可能。特別是大量遊蕩在太空的廢棄衛星,價值動輒數十億元,如果能夠「起死回生」,將創造難以估量的價值。
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系統將帶動中國航天「更經濟」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其中一項是「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
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為民當天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重大航天項目,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所必須掌握的核心科技,其中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服務系統將帶動中國航天「更經濟」。
為何要搞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包為民解釋說,目前中國所有的衛星、空間基礎設施都是一次性使用,不能維護,不能在軌進行升級換代,這使航天項目費用高昂。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的成功,將帶動中國太空飛行器的重複使用,降低航天成本。
「太空經濟不是發幾顆衛星就完了,要通過衛星上天、地面應用帶動產業發展。」包為民建議,中國應加強太空經濟的頂層設計,一些重大項目要整合,一些重大項目要深化論證、儘快啟動,才能有機會趕上或超越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