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太空梭只差一步!「史上最難」獵鷹火箭發射究竟難在哪?

2021-01-11 中國小康網

在全部的24顆衛星部署完成之後,"重型獵鷹"火箭的第三次發射任務總算是成功落下了帷幕:除卻芯一級火箭回收失敗之外,本次STP-2發射任務所使用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的芯一級助推器、乃至於整流罩都得以全部回收。

不過,單純的火箭構件回收對於締造"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的SpaceX而言早已不再是什麼難事——從STP-2發射任務的諸多細節來看,"重型獵鷹"運載火箭表現出的能力早已遠非各國傳統運載火箭可比,距離已是絕唱的太空梭幾乎可以說只有一步之遙。

圖為在夜空中拔地而起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本次執行的STP-2任務需要向軌道空間部署多達24顆衛星。而和單純的"撒土豆"不同的是,這24顆衛星還分別位於三個不同的軌道上,這意味著"重型獵鷹"的芯二級火箭將要在軌道上工作數個小時,並重新點火三次才能完成所有的變軌工作。

當然,多次變軌對於其它各國的常規運載火箭來說並不是多難的難事:在安裝專用的"上面級"之後,各款常規運載火箭也能在不同的軌道間"擺渡"——但問題就在於,STP-2任務中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根本就沒有"上面級"這個構造。

圖為俄羅斯研發的"微風-M"上面級剖面圖,和宇宙飛船的構造高度相似。

通俗來說,負責將人造衛星"擺渡"到不同軌道釋放的"上面級"火箭實質上就是一款簡化過的宇宙飛船,其使用的發動機和宇宙飛船類似,都是強化過多次重啟能力的小型火箭發動機,只不過在燃料容量和變軌的冗餘度上有所簡化。

但相比之下,"重型獵鷹"火箭的芯二級則只使用一臺"梅林"液氧煤油發動機,在參數上只和地面使用的"梅林"有些許差距,其餘大體一致——而這也就意味著,執行本次STP-2任務的"重型獵鷹"火箭已經達到了"常規運載火箭+上面級"這一組合的效果,真真有點"一力降十會"的味道。

圖為本次"重型獵鷹"火箭發射任務的火箭軌跡延時攝影,"兩道"式的軌跡來自於著陸回收的芯一級助推器,"拐彎"則來自於回收的芯一級火箭。

從STP-2任務的最終表現來看,"重型獵鷹"交出的成績單完全可以用"優秀"來概括——芯二級火箭上的"梅林"發動機不僅成功地在宇宙空間完成了三次再點火,並且工作時間和推力表現都沒有脫離額定標準,表現出了堪稱變態的可靠性。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芯二級火箭在經濟層面上值得SpaceX設計回收調姿系統,那麼"重型獵鷹"將會被這群"航天瘋子"設計成從整流罩到助推器全身"可回收"的火箭……而SpaceX的工程師們之所以不動這個心思,說到底還只是單純地考慮到芯二級火箭回收划不來罷了。

圖為太空梭的發射流程,不可回收的燃料箱(紅框內)將被拋入大氣層焚毀。

讓我們稍稍回憶一下上個時代人類最強航天工具,也就是太空梭的發射流程:在攜帶一個橙色的巨型燃料箱,以及一對固體火箭助推器升空之後,太空梭首先會在一定高度拋棄掉耗盡燃料的助推器,後者將在指定高度開傘並濺落海面等待回收。至於巨型燃料箱,則將在太空梭飛出大氣層恰好耗盡燃料後丟棄,並在大氣層內焚毀。

總而言之,太空梭仍然是"不完美"的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其重複使用的代價就是那個被丟棄焚毀的燃料箱;而異曲同工的是,"重型獵鷹"運載火箭迄今為止也達到了除卻某一組件之外,其餘其它組件全都可回收的境界,單單從航天發射任務上兩者就已經幾乎可以相提並論。

圖為在運行途中突然"變軌"的OTV-3號X-37B無人太空梭,強大的變軌能力也是類似載具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誠然,除卻可回收復用之外,太空梭還有兩門"獨門絕學"令當代常規運載火箭難以望其項背:其一是靈活多變的軌道變更能力,其二就是能夠把衛星載荷帶離軌道,甚至於將其帶回地球表面,這也正是太空梭在退役多年之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航天大國對它"念念不忘",以至於美國空軍還要點名研製出X-37B這種有限替代品的核心原因之一。

圖為從航天員視角拍攝的太空梭,注意其展開的載荷艙。和機械臂。

而可以肯定的是,"重型獵鷹"芯二級火箭表現出的變軌能力已經足以和太空梭相提並論,只是還無法達到X-37B無人太空梭這種少則在軌半年,多則兩年的"變態續航";此外,"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的芯二級也只是普通的航天運載工具,自然也就難提具備隨意擺弄在軌衛星,乃至於"九天摘星"這種絕學了。

但對於商業航天產業而言,這個"一步之遙"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畢竟"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的商業發射報價最高不超過9000萬美元,比起"2億美元起跳"的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俗稱美國航天國家隊)那無疑是地攤價,在報價動輒上億美元的俄羅斯、歐盟等競爭對手面前也有決定性優勢。

更何況要談起當今世界唯一現存的太空梭X-37B,那也一直都是"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的小弟弟,"獵鷹九號"的活兒。

點擊

圖為"獵鷹九號"運載火箭整流罩內的X-37B無人太空梭。

在航天業界有這麼一個說法:一款新火箭/新飛船的頭三次發射危險係數最高。反過來說,若能"過三",則標誌著這款新火箭/飛船的穩定性已經能夠被初步證明。

而在完成了STP-2發射任務之後,"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無疑就完全踏入了這個"穩定期"——坊間甚至已經忘記了一個很明確的事實:這一枚"重型獵鷹"火箭的兩發芯一級助推器來自於上次"阿拉伯-6A"通信衛星發射任務所使用的同型火箭。

圖為即將被送往發射場的"重型獵鷹"火箭,可見箭體有明顯汙損。

不過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在過去SpaceX的21次"二手火箭"發射任務當中,"獵鷹"家族從未失手。有了如此巨量的數據和經驗做支撐,"重型獵鷹"的成功實際上早已水到渠來——說到底,在幾年前SpaceX背負著火箭回收失敗的虧損、嘲笑乃至於"融資騙子"般的罵名,但仍要一次接一次地用失敗探索火箭復用路線的時候,今日"獵鷹"火箭家族"獨霸全球"式的勝利就已經被悄然奠定。

相關焦點

  • 詳解海上發射火箭與海上回收火箭,哪個技術難度更高呢?
    總簡言之,海上發射最難的地方是發射平臺或船及配套設施。說完了海上發射就來說海上回收吧。早在1982年,美國就已經掌握了火箭回收技術:回收太空梭的助推器。雖然說是助推器,但是其性能不比一般火箭低。它能產生超過1000噸的推力,是「長徵11號」的近10倍。
  • 史詩級火箭發射!埃隆馬斯克:請睜開你的雙眼,抬頭仰望星空
    馬斯克將這次發射定義為SpaceX的史詩級發射,因為這次發射如果成功,SpaceX將完成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之後美國本土再無載人航天的「零的突破」! SpaceX勢必會在美國的航天史上寫下極其濃重的一筆!
  • 獵鷹九號與太空梭的博弈
    隨著SpaceX獵鷹九火箭一次又一次回收成功,質疑聲也接踵而來。首當其衝的就是拿同屬於可回收太空飛行器太空梭出來對比,甚至有人放言獵鷹九最終會重演太空梭的悲劇,那麼其實又是怎麼樣的呢?回收也只是這單一級火箭,所以從本質上已經有很大的區別了!那麼,如果在發射時,這一級火箭發生爆炸,怎麼辦?首先,剛才說過了獵鷹九號是一級火箭,如果執行載人計劃,配備的載人龍飛船是有逃逸系統的,這也是眾所周知。所以並不會直接影響到航天員的安全!介紹了本質上的區別後,現在來看看回收的方案與區別!
  • SpaceX獵鷹火箭,只是能重複利用,太空梭才是未來
    網上有人說,馬斯克的獵鷹可回收火箭,抓住了未來。相比一次性運載火箭,馬斯克獵鷹9的優勢,在於可以重複使用。按照SpaceX公司的計劃,未來理想狀態之下,可以使二手火箭發動機重複使用次數達到20。馬斯克的SpaceX公司開發的獵鷹運載火箭,並非是完全的可回收。上面級防護罩,在回到大氣之時,無法做到完全的回收,需要進行捨棄。另外,可回收火箭在重返大氣的過程中,其加速度非常大,對箭體的破壞也是非常大,並非最理想的選擇。
  • 太空梭 VS 火箭回收:發射成本對比
    工程師們已經在這一問題上研究了數十年,最後提出了兩種主要的解決方案:使用太空梭,或者超級火箭。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研發了一款能夠飛回發射基地的火箭,利用火箭引擎,垂直降落到地面上。與此同時,英國公司Reaction Engines正在對一款名為Skylon的飛機展開研究。
  • 美國航天史上罕見敗筆,火箭發射前2秒被叫停,或與北鬥系統有關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一枚由美國著名航空科技公司SpaceX公司製造的火箭,發射前2秒被突然叫停,使得發射任務宣告失敗。這無疑是美國航天史上罕見的敗筆,畢竟該國可是航空航天領域的領頭羊,技術積澱最為雄厚,失敗的發射不常見。
  • 獵鷹9破太空梭紀錄 SpaceX收整流罩創歷史
    在發射韓國ANASIS-2衛星之前,這枚B1058一級火箭首飛 就讓獵鷹9揚名天下,曾支持載人飛船「龍」號 首次發射太空梭2011年的退役省錢、省事、合理:同樣準備 60天,太空梭需要近萬名專員來檢修,獵鷹9Block5新可回收版只要 幾十個人的固定小組
  • 獵鷹9號火箭又創造歷史了!
    但這已不是馬斯克主要關心的了,獵鷹9號這次發射,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已超越阿特拉斯五號火箭,成為美國現役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而所用的時間,還不到阿特拉斯五號火箭的一半。阿特拉斯五號已經有過83次發射,平均2.7個月發射一次;而獵鷹9號火箭這是第84次發射,平均1.3個月發射一次。並且這還是獵鷹9號火箭的主助推器第52次返回地球並成功降落。
  • 熱議的SpaceX獵鷹重型火箭成功發射 它的偉大之處究竟在哪
    它正在重新定義「進入太空的成本」大家還記得SpaceX去年四次發射攜帶銥星獵鷹9號火箭嘛,第一批10顆二代銥星於今年1月送入軌道,第二批發射於1月25日,第三批發射於10月8日,第四批發射於12月23日。
  • 重鷹鎖定2021年夏發射NASA最高級別任務,探訪全金屬小行星
    今年2月29日NASA公布,決定選用現役最強悍火箭重型獵鷹,作為2022年發射全金屬小行星探測器的運載重器。這是美國宇航局最高級別太空探測發射任務,主要探測火星與木星之間的神奇小行星靈神星。最近確定發射窗口期:2022年8月6日~25日。
  • 獵鷹9號最終版首飛,舊時代的結束還是新紀元的開端?
    定期升級默林引擎,減輕材料重量,使用超級冷凍火箭燃料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料密度,通過諸如此類的種種舉措,獵鷹9號現在的運載能力比它2010年6月首飛時已經翻了大約一倍。首飛以來的50多次發射中,很少有哪枚獵鷹9號相比上一次發射沒有任何變化。一直以來,SpaceX都為獵鷹9號設立了這樣一個目標:製造力所能及的最完美、最高效的軌道火箭。
  • 獵鷹9號火箭騰空而起,再次實現載人發射,美國打破中俄壟斷地位
    在美國當地時間11與15日晚上7時左右,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再次升空,當天進行的是載人龍飛船的第二次發射,與之前5月份的發射不同,在11月15日的發射中載人龍飛船搭載了4名太空人,其中還包括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其餘的是3名美國太空人。
  •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人類距移民火星又近一步! | 英語頭條
    周二,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了世界上最強大的運載火箭,此次發射史無前例。 霍索恩公司通過釘住巨型火箭,並將兩個助推器安置在地面上來進行此次首次發射,這樣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地發射衛星---特別是有利可圖的國家安全衛星和其他荷載。
  • 獵鷹火箭發射時遭遇「異常物體」,太空碎片嗎?
    在經歷了周三的推遲之後,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於5月30日發射升空,並且埃隆·馬斯克還把兩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人送入軌道,他們將從美國本土前往國際空間站,這將是近十年來的第一次。道格·赫爾利和鮑勃·本肯是美國宇航局最有經驗的兩名太空人,他們已乘坐獵鷹9號火箭驅動的「龍號」宇宙飛船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升空,這將是SpaceX的首次載人任務,標誌著自201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退役太空梭以來,載人航天飛行在美國本土的回歸。
  • 馬斯克再創史上奇蹟!送價值100萬跑車上太空,人類移民火星指日可待
    多次推遲發射的SpaceX「重型獵鷹」發射成功,完成一級火箭回收!並將第一輛紅色跑車帶入太空。人類離火星移民又近了一步。另外,6000名SpaceX員工的名字也被刻在了飾板上,被獵鷹重型火箭攜帶升空。「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後,SpaceX完成了太空史上從未取得過的成就:它在陸地上同時回收了兩枚火箭。
  • 「載人龍」高空逃逸測試18日進行 飛船將摧毀獵鷹9號功勳火箭
    遺憾的是,根據馬斯克的介紹,用於進行這次飛船發射的B1046號獵鷹9火箭會被摧毀,無法回收。他們認為為了模擬火箭飛行中的故障,SpaceX會主動在10公裡的高度引爆火箭,然後激活載人龍飛船的逃逸模式,並半帶調侃的語氣說,「準備迎接空叉的下一炸吧」。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馬斯克已經給出了完整的說明。B1046號獵鷹9火箭(只包含芯級,無二級)點火後會快速拉升高度,當達到Max Q時,會觸發一個火箭故障的代碼,載人龍飛船上的4臺超級天龍座發動機將迅速點火。
  • 你知道埃隆馬斯克為獵鷹9火箭預設的重複使用次數是多少嗎?
    ,並透露,獵鷹火箭最終可能會超越這一預設目標。自升級火箭於2018年5月11日首次發射以來,獵鷹9號Block 5火箭已經完成了37次發射,均發射成功,只有一次飛行異常,即2020年3月的發動機故障使助推器沒有被成功回收,但並未妨礙發射任務的成功。
  • 中國火箭差在哪?被印度搶走訂單,被國際市場排擠「出局」
    中國的火箭就曾被印度搶走了大單,還漸漸被國外市場所冷落,那中國到底差在哪?事實上,我國在火箭領域的技術並不差,首發時間位居全球第五,在最開始,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火箭能在世界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但是後來的結果告訴我們,中國的火箭逐漸被排擠出了國際市場,曾經中國還為了奪得市場份額,把捷龍系列的火箭發射成本壓至5000美元/kg,要知道就算只是長徵系列的火箭發射成本也在8000美元/kg,可見成本有多低,但是在此之前印度已經把成本壓到5000美元/kg。
  • 馬斯克的載人火箭都成功上天了,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到哪一步了?
    「獵鷹9號」最終版本Block5,意味著美國載人航天發射計劃重新進入倒計時。雖然有眾多人才從航天系統內走出,但是要想做到能與美國的SpaceX、Blue Origin等技術水平相匹配的民營火箭公司並不容易。開放是第一步,下一步又該怎麼走?從發射現狀來看,各家還處於發射探空火箭的狀態下,對於運載火箭都在抓緊研製。在發動機方面,何時研製出來具有更大推力的液體發動機也是一大難點。
  • 「長城一號」太空梭,雖沒成功發射,但卻是中國的先見之明
    說到太空梭,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美國,畢竟其最早就是由美國研發並成功發射。作為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是美國乃至人類航天史上的重要裡程碑,而至今中國卻還未發射太空梭,這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不發射就是技術落後的表現,其實不然,早在2008年中國就有能力發射,但最終以微弱差距敗給神舟飛船。當時我國提出至少3個相關計劃,最後「長城一號」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