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 VS 火箭回收:發射成本對比

2021-01-11 IT之家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發射衛星、宇宙飛船、載人飛船等任務之所以耗資巨大,是因為運載火箭只能使用一次。在將運載的貨物送入軌道之後,運載火箭要麼在大氣層中燃燒分解,要麼墜入海洋之中。

那麼,我們能否對這些運載火箭進行重新利用呢?

工程師們已經在這一問題上研究了數十年,最後提出了兩種主要的解決方案:使用太空梭,或者超級火箭。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研發了一款能夠飛回發射基地的火箭,利用火箭引擎,垂直降落到地面上。

與此同時,英國公司Reaction Engines正在對一款名為Skylon的飛機展開研究。這是一款民用太空梭,使用了該公司的渦輪噴氣/火箭混合式發動機(SABRE「佩刀」發動機)。該飛機能夠在宇宙中航行,但它可以像正常的飛機一樣,在跑道上起飛和降落。

上述兩種方法都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且都有著雄厚的經濟背景支持。但究竟哪種方法在經濟上更佔優勢呢?其中一種方法能夠完敗另一種嗎?

綜合多方信息,筆者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解答。

筆者做了一個圖表,綜合了這兩種方案在將運載物送入近地軌道時的每千克成本、以及使用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效果這兩個問題上的表現。

在圖表中,筆者將Skylon飛機與SpaceX公司的兩款火箭,Falcon 9和Falcon Heavy進行了比較。其中後者將於明年4月首次發射。

此外,該圖表中還包括一些成本效益最高的一次性火箭,與上述三款飛機和火箭進行對比。

圖表顯示,Skylon飛機是三者中最貴的,並且只有在多次發射之後,它的單次發射成本才能下降到與火箭開始時相同的水平。而在發射了同樣多的次數之後,兩款Falcon火箭的發射成本仍比Skylon飛機要低。

考慮到這一點,歐洲航天局居然仍在大力研究耗資巨大的Ariane 6運載火箭,不得不說令人驚奇。

雖然發射成本大大下降,但Skylon飛機究竟能否在發射市場上獲得足夠的使用空間、從而降低其單次發射成本,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去年,全球的火箭發射次數僅有92次。

Skylon飛機即使與部分可重利用的Falcon火箭相比,也顯得不佔優勢,更別提與完全可重利用的運載火箭相比了,這其中有幾大原因:

首先,Skylon飛機的成本比Falcon 9火箭高30倍,比Falcon Heavy火箭高20倍。雖然它從理論上來說更可靠(筆者對此表示懷疑),但成本上的差距會對保險價格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增加運營成本。

其次,由於Skylon飛機使用的是相對昂貴的噴氣式/火箭混合推進器,為Skylon飛機添加燃料的成本比Falcon 9火箭高6倍,是Falcon Heavy火箭的兩倍。

此外,它還需要在5千米長的跑道上起飛和降落,而Falcon 9火箭只需要一塊大型直升機停機坪就可以了。因此,Skylon飛機需要更多的運營和維護成本。不過,如果它能夠獲得商業機場的使用權,這些成本就能有所下降。

Reaction Engines公司近日與BAE系統公司達成了合作夥伴關係,但Skylon目前仍是一個有著約100位支持者的白皮書計劃,。在Skylon飛機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至少還需要10年左右的研發和測試,以及140億英鎊研究資金。

SpaceX是一家市值約80億英鎊的公司,約有4000名員工。或許短短幾年之內,該公司就將研發出完全成熟的可重複使用Falcon火箭。

近期測試顯示,該火箭已經能夠近乎完美地完成難度很高的自動降落任務。一旦掌握了這一技術,研究人員就會將該火箭拆開,然後對其展開研究。他們還會繼續優化設計,提高穩定性,並進一步降低造價。

1996年,中國的長徵三號乙火箭在發射時墜毀,美國懷疑自己的編碼技術被中國當局竊取、用在了該火箭搭載的國際通信衛星上。隨之而來的政治風暴對美國與衛星及其它太空科技相關的立法造成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這導致SpaceX公司很難吸引到美國境外的客戶,也難以與外國政府合作——而外國市場佔了全世界火箭發射的三分之二。這就使英國的Skylon飛機具備了極大的競爭優勢,因為它不曾面臨這樣的限制。事實上,在除美國之外的市場上,Skylon飛機簡直是一枝獨秀。

不過,美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放鬆相關的規章制度。只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才能獲知,這些變化是否會涉及SpaceX這樣的商業火箭運營商。

在解決一次性火箭這一問題方面,Reaction Engines公司的起步似乎晚了10年之久。相比之下,SpaceX公司已經差不多解決了這一問題。不過,前者的SABRE發動機可謂一大科技進步,在超音速飛機和未來運輸機等民航領域,或許有它的用武之地。

相關焦點

  • 離太空梭只差一步!「史上最難」獵鷹火箭發射究竟難在哪?
    在全部的24顆衛星部署完成之後,"重型獵鷹"火箭的第三次發射任務總算是成功落下了帷幕:除卻芯一級火箭回收失敗之外,本次STP-2發射任務所使用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的芯一級助推器、乃至於整流罩都得以全部回收。
  • 首次商業載人可回收航天,SpaceX 5月31日發射載人火箭成功
    ,發射,空間站,太空人,馬斯克,太空,獵鷹,太空梭,設計,商業,成功,發動機,回收,逃逸,貨運,國際,飛行,公司,2011,聯盟,直播,波音,人類,航天員,項目,俄羅斯,航天服,復用,Space,退役,對接,首次,火星,運載火箭,艙內,著陸,失敗,首飛,能力,逃逸塔,Crew,一級,重複使用,CCP,加壓艙,試驗,軌道,技術,甘迺迪航天中心,阿波羅,爆炸,太陽能,萬美元,成本,Dragon,CRS
  • 為什麼美國太空梭發射的時候中間那個大火箭沒有啟動?
    太空梭作為迄今為止人類研製過的最大、也是最先進的軌道飛行器,太空梭相比傳統的載人飛船除了能夠運載更多的航天員和物資進入太空外,更能夠執行在軌維修、載人返回、多次重複使用的能力,所以自1981年美國首艘太空梭執行載人航天發射到2011年最後一次航天飛行任務結束之際,總共執行了多達135次太空梭發射任務
  • 詳解海上發射火箭與海上回收火箭,哪個技術難度更高呢?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一海域從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射「長徵11—WEY」運載火箭。將七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隨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的600公裡高度圓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而在前幾天,我國又進使用了該型火箭進行海上發射,也取得了成功。
  • 馬斯克沒有發展太空梭,是因為工作效率低嗎?其實不是
    按照馬斯克的說法,自己使用可回收火箭,主要是降低成本,方便未來在火星開拓殖民地。對他而言,可回收火箭正是他理想的工具,可以使自己低經濟成本到達火星。不少網友認為,與可回收火箭相比,太空梭的成本太高,不適合作為未來人類到太空的交通工具。
  • SpaceX 首次發射載人火箭成功,這次發射任務有哪些意義與亮點?
    其中,隨著2011年7月19日美國太空梭執行完最後一次任務退役後,美國失去了從本土出發的載人航天能力,只能依靠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SpaceX此次任務,從NASA傳奇發射架LC-39A出發,這裡見證了阿波羅登月和太空梭計劃的成功。
  • 我來教你造太空梭
    太空梭實際上也並沒有這麼神奇,和汽車有點像,它主要成本說明如下:燃料,在一級火箭和二級火箭中都會填充燃料,燃料的重量佔火箭總重90%,大部分燃料的作用是助推另一部分燃料上天,這個效率可真低,所以在不遠的將來,如果解決了核汙染的問題,大約會用核燃料。
  • 載人飛船和太空梭哪個好?我國為什麼不發展太空梭?
    現在,雖然美國的太空梭計劃已經全部終止,但由這個項目帶動的技術卻大量應用於各個領域,其後期的獵戶座飛船就大量應用了太空梭的技術!更珍貴的是,太空梭基本集成了火箭、飛船、衛星的優點和技術於一身,除了可轉化的民用技術,其軍事價值更超飛船。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成功|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進行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回收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2米,落地精度7釐米。
  • 看看這7種火箭的價格對比,哪裡還有什麼價格戰?獵鷹完全就是碾壓啊!
    那麼,馬斯克的火箭究竟有多便宜,把全球火箭發射市場搞得雞飛狗跳,重新洗牌的呢?下面給出了世界各國主要火箭的發射價格,大家可以做一個對比:1、美國太空梭:載荷22.7噸,單次發射價格4.5億美元,每公斤載荷19824美元;2、歐洲空間局阿麗亞娜5:載荷16噸,單次發射價格1.65億美元,每公斤載荷10313美元;3、俄羅斯聯盟號-FG:載荷6.9噸,單次發射價格5000
  • 美國可回收火箭「牛」在哪裡?第1個優勢準確定位,不偏離航道
    SpaceX可回收火箭的成功,收穫了不少國內粉絲對其喜歡。在馬斯克SpaceX公司出現之前,傳統的運載火箭,基本採用一次性的使用方式,向太空進行發射。一次性運載火箭,不僅價格高,而且安全性不如可回收火箭,科技感也遠遠低於後者。曾經美國嘗試過運用太空梭,執行通往太空的發射任務。到了21世紀初,由於安全和成本雙重原因,美國放棄了對太空梭執行太空任務的支持,最終以退役的方式宣告其失敗。馬斯克可回收運載火箭,在其發射的過程中,遭遇了不少國人的質疑。有人認為,其安全性太差,不如一次性運載火箭經濟實惠。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而火箭和載人飛船的製造成本很高,因此每次發射任務的花費不菲。於是,航天工作者們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研製出一種可以像飛機一樣重複起飛降落,並且能夠重複使用的太空梭呢? 發現號太空梭等待發射 經過回收和維修,固體燃料助推火箭能夠重複使用20次,軌道器能夠重複使用
  • 馬斯克可回收火箭,從藍圖到實現,不愧是鋼鐵俠
    從美國開始將太空梭退役之後,對未來的衛星發射任務選擇上,便向私人部門進行了傾斜。通過利用聯邦財政資金的方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培養了多家私人企業參與到自己的合同訂單競爭之中,也包括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
  • 兩次發射就可回本,SpaceX可重複使用火箭成本曝光
    設計一枚能夠回收的火箭意味著它可重複利用很多零部件,由此節省大量成本。本周,新一輪太空競賽的另一個參與者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nited Launch Alliance)聲稱,一家公司需要至少重複使用10次的火箭才能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現在,SpaceX的單枚助推器已經發射並回收了六次。
  • 為何SpaceX歷盡艱辛回收整流罩和一級火箭 卻放棄二級?
    如果不靠點火制動減速,想 如同 整流罩那樣的接住,相對來說更費勁這個第二級從太空中更高的高度降落,沒有整流罩級別的甚至是太空梭隔熱瓦級別的保護,進入大氣後高速摩擦之下,基本要損壞,還要檢修如果強化了結構與耐熱性,勢必增加成本,要更多捕抓船隊提前待命,還要經常演練,而且與整流罩重量形態不同,回收分析處理數據不同,需要大量測試
  • 衝出大氣層的飛機——太空梭
    每架軌道飛行器可重複使用一百次,每次最多可將29.5噸有效載荷送入185至1110公裡近地軌道,將14.5噸有效載荷帶回地面,太空梭全長56.14米,高23.34米。軌道飛行器可載三至七人,在軌道上飛行7至30天,即可進入低傾角軌道,也可進入高傾角軌道,可進行回合、對接、停靠,執行人員和貨物運送,空間試驗,衛星發射、檢修和回收等任務。
  • 突破火箭回收核心技術,馬斯克不再獨享神奇
    比如中國長徵系列火箭,一次發射花費約4億元人民幣,耗資巨大,但到了21世紀,搶佔並利用空間資源,宇宙資源的利用,已成為世界競爭的制高點,但由於航天技術的逐步成熟,使得其發射成本的不斷下降。當今時代,回收火箭技術成為各國研發新發射技術的重點。可回收火箭技術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這項技術最終在我國得到突破。
  • 運載火箭可回收 太空之旅更經濟
    而真正吸引人眼球的是這項試驗的成功不僅顛覆了人們原來固有的思維模式,更是在可回收火箭的技術發展史上實現了裡程碑式的飛躍,大大節約了飛行成本的同時也減少了空氣汙染以及太空垃圾。  火箭也「可回收」了,這事聽起來似乎很神奇,這種火箭與其他火箭有何不同,在製造上面臨哪些困難?我國的可回收火箭進展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美國可以把太空梭發射到太空,為何不能發射同樣重量的太空飛行器?
    太空梭作為迄今為止人類研製過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空間站屬於軌道太空飛行器),在其30年的服役生涯中,共計發射過多達135次,累計完成了包括國際空間站建設、太空望遠鏡發射、維護、大型太空飛行器在軌維護、回收等多項航天任務。
  • SpaceX準備用發射過龍飛船的二手火箭14日為韓國發射一顆軍用衛星
    據最新消息,SpaceX準備為韓國部署一顆ANASIS-II軍事衛星,該衛星將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40號航天發射場[SLC-40]發射,使用的是二手獵鷹9號火箭。這次發射所用的獵鷹9號比較特殊,因為這枚編號為B1058的火箭於5月30日首次發射了載人龍飛船,將太空人Ro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