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大氣層的飛機——太空梭

2021-01-11 天極網資訊

太空梭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它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又能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太空梭是可重複使用的,並結合了飛機與太空飛行器的性質,它既能代表運載火箭把人造衛星等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上運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太空梭為人類自由進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美國太空梭是世界上第一種往返於地面和宇宙空間的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器。它由軌道飛行器、外貯箱和固體助推器組成。每架軌道飛行器可重複使用一百次,每次最多可將29.5噸有效載荷送入185至1110公裡近地軌道,將14.5噸有效載荷帶回地面,太空梭全長56.14米,高23.34米。軌道飛行器可載三至七人,在軌道上飛行7至30天,即可進入低傾角軌道,也可進入高傾角軌道,可進行回合、對接、停靠,執行人員和貨物運送,空間試驗,衛星發射、檢修和回收等任務。

太空梭

太空梭的飛行過程大致有上升、軌道飛行、返回三個階段。起飛命令下達後,太空梭在助推火箭的推動下垂直上升,直至進入預定軌道,完成上升。進入軌道後,太空梭的主發動機熄火,由兩臺小型火箭發動機控制飛行。到達預定地點後,太空梭開始工作。太空梭完成任務後,便開始重新啟動發動機,向著地球飛行。進入大氣層後,太空梭速度開始放慢,並像普通滑翔機一樣滑翔著陸。

太空梭除了可以在天地間運載人員和貨物之外,憑著它本身的容積大、可多人乘載和有效載荷量大的特點,還能在太空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衛星從地面帶到太空去釋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毀壞的無人太空飛行器,如低軌道衛星等人造天體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歐空局研製的"空間實驗室"裝進艙內,進行各項科研工作。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NASA第三任局長託馬斯·佩奇曾認為,太空梭因可重複利用從而可以降低成本,不用每執行一次任務就要造一個新的火箭出來;而且當時他還認為一架太空梭的發射準備時間僅需要兩周遠比火箭反應快。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複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除了外燃料箱外,另外兩個組成部分都可以重複利用,每一次發射後,外燃料箱都會在大氣層中燒毀。

太空梭結構圖

1977年2月,美國研製出一架企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臺,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雖然世界上也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太空梭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前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過這種交通工具。但由於蘇聯瓦解,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劃停擺,因此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太空梭為太空探測增加了動力,對地球上人類的生活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無論是國際空間站還是預想中的人類月球前進基地,都需要太空梭這樣大載重量的太空貨倉來支持——否則根本無法將用於基建的大型太空施工機械或者有關物資送上去。

太空梭檢修圖

美國共有6架太空梭,除首架測試用的「企業」號測試之後被收藏到博物館中,其餘的5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以及「奮進」號,都參與了太空運輸任務。「亞特蘭蒂斯」號共執行了32次任務,是執行國際合作任務最多的一架太空梭;而「發現」號太空梭是美國歷史上參與飛行任務次數最多的,功勳顯著成為美太空梭最為著名的代表。

太空梭保持著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火箭中最可靠的發射紀錄,自1981年以來,美國宇航局利用宇航飛機將136萬公斤(300萬磅)貨物、600多名太空人送入太空。儘管太空梭已經使用了近20年,也一直在不斷地發展改進,今天的太空梭與第一架太空梭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美國宇航局對最初的設計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數千次改進,使得今天的太空梭比以前的任何一架太空梭都更加安全、可靠和有效。單是自1992年以來,美國宇航局對發動機和主要系統進行了改進,便使得太空梭的飛行安全係數提高了三倍,而飛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則減少了70%,同時,太空梭的花費每年節省12.5億美元,花費減少了40%以上。由於重量減輕和其它的改進,太空梭可以攜帶的貨物重量增加了8噸。

挑戰者太空梭失事

但太空梭由於重複使用,因此其技術難度大、系統設計複雜、零部件更容易耗損,從起飛、上升、軌道運行,再入大氣層直到返回著陸過程中,需要經受各類極度嚴酷的環境。太空梭的弱點是在使用中逐漸暴露出來的,它的系統遠不止將載人飛船和運載火箭兩者單純相加那麼簡單。而與火箭、飛船等一次性飛行器不同,太空梭的火箭發動機需要多次重複使用,壽命期間的總工作時間累計長達數小時之久,這也為其執行任務帶來安全隱患:隨著飛行任務的增加勢必有更多的潛在危險。

儘管有所不足,但太空梭無愧是先進航天技術的象徵,是阿波羅登月之後美國航天事業的裡程碑,擔負著在載人航天的功能。其太空運載能力無人能及,衍生科技影響人類三十年。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裡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

相關焦點

  • 能「衝出大氣層」的私人太空梭正式曝光(圖)
    與傳統宇航器相比,太空船2號的升空方式更為獨特:它由一架特殊的飛機從地面帶入高空釋放。隨後,飛船的火箭發動機點火,將其送入大氣層外部的亞軌道空間。在到達了本次旅行的最高點後,飛船將和太空梭一樣採取無動力滑行方式返回地面。  在著陸前,飛行員能通過操作機翼來控制飛行姿態。太空船二號的投資方預計耗費4億多美元來打造5艘飛船和助推火箭。
  • 火箭能飛入太空,為什麼飛機卻不能?如果搭載火箭發動機會怎樣?
    飛機為什麼不能飛向太空?從1687年牛頓發現地球的萬有引力至今,人類早已實現了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的夢想。那麼,同樣是飛行器,火箭為什麼就能夠脫離地心引力飛向太空在宇宙中航行,而飛機卻只能飛行在萬米左右的高空呢?
  • 科普:什麼是太空梭?它能做什麼呢?
    它一般用火箭發動機推進入軌,在軌道上像飛船一樣運行,完成多種航天任務,在再入大氣層時像飛機一樣滑翔和著陸。它集中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是運載火箭、航空器和太空飛行器技術的綜合產物。本世紀20-30年代,奧地利的森格爾等人提出用火箭發動機推進飛機飛行的設想,曾繪製過火箭助推的環球轟炸機草圖,並作過小規模試驗。
  • 趣太空科普 | 太空梭和載人飛船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太空梭幾乎被淘汰?
    載人飛船與太空梭的最大區別在於:載人飛船完全依靠火箭助推升空,完成任務後經過減速,沿彈道式軌跡穿過大氣層軟著陸後就不能再使用了
  • 再見,太空梭
    2012年9月20日,美國德克薩斯州,一架經過改裝的波音747飛機載著奮進號太空梭經過休斯頓NASA出於精打細算的考慮,決定利用前兩架的備用結構零件,「拼裝」而不是「重新生產」一架太空梭。後來,「奮進號」成了新儀器的試驗平臺,很多新裝備先在它身上試用,然後裝上其他太空梭。它的命名,還是一次成功的航天科普行動。為了喚起大家、特別是青年一代徵服太空的勇氣,美國政府在中小學中發起競賽,為新太空梭尋找合適的名字。
  • 太空梭相關知識(1)
       「結構與特點」太空梭是世界上第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輸工具,現在幾乎完全供國際空間站的建造使用。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預計於2010年進行。它既能代表運載火箭把人造衛星等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上運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
  • 神十一即將返回 載人太空飛行器以哪幾種方法再入大氣層?
    從技術層面來說,太空飛行器的返回包括再入大氣層、減速和著陸等複雜過程。而在再次進入大氣層這個環節上,國際上一般採用的有三種方法。彈道再入式指的是,載人飛船返回大氣層時,返回艙沿著自然下落的軌跡進入大氣層。  這種方式技術簡單,通過大氣層時間短,飛船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相對少,飛船防燒蝕結構也相對簡單。但它有明顯缺點,就是下落過程中航天員受到的衝擊很大,返回艙落點精度較差難以尋找,所以對航天員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
  • 臺灣一架飛機降落時衝出跑道乘客驚慌逃竄(圖)
    臺灣德安航空一架飛機降落時疑似失控,衝出跑道。(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臺灣德安航空一架飛機降落時疑似失控,衝出跑道。(圖片來源:臺媒)海外網4月13日電據臺灣媒體報導,今日(13日)下午臺灣德安航空一架由臺東飛往蘭嶼編號B-55571班機,在降落蘭嶼機場時疑似失控,直接衝出跑道,撞上一旁的護欄。機上乘客嚇傻,緊急疏散逃下飛機,所幸乘客和機組人員都平安無事,有關單位正在調查事發原因。
  • 全人類關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
    宇航局太空梭項目負責人迪特莫爾和首席飛行主管黑爾夫林稱,地面控制人員約在美國東部時間9時左右與「哥倫比亞」號失去聯繫,但最早在8時53分左右,太空梭左翼液壓系統的溫度傳感器數據傳輸突然出現中斷。在隨後幾分鐘內,太空梭輪胎壓力數據也出現丟失,另外太空梭上還發現了結構過熱跡象。
  • 科技日曆|NASA首架太空梭「企業號」揭開神秘面紗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這架太空梭被命名為憲法號(Constitution)以紀念美國建國200周年,但後來以著名的電視連續劇《星際迷航》中的企業號星艦(USS Enterprise NCC-1701)命名。這種類似飛機的宇宙飛船的研發耗資近100億美元,耗時近十年。
  • 太空梭剛起飛82秒就遇難,7名太空人化為灰燼!只因這一點疏忽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2003年美國的上空解體了,在艙內的的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這次的航天事故給美國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使得美國的航天事業遇到瓶頸。同時也非常心痛為航天事業犧牲的航天員們,他們是國家頂尖培養的人才。這架太空梭正式服役是在1981年。它能載重36噸,而外形像一架三角翼的飛機。就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
  • 飛船同樣穿過大氣層,為何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沒有?
    飛船在穿過稠密的地球大氣層時,將會產生上千度的高溫,威脅飛船的安全。那麼,為什麼宇宙飛船要冒著燒毀的風險加速穿過地球大氣層?為什麼宇宙飛船不在太空中直接打開降落傘,然後慢慢降落回地球呢?只有以合適的角度再入大氣層,飛船既不會燒毀,也不會彈出太空,可以利用大氣層進行充分減速。由於飛船並不是靜止從太空中落回地球,在太空中打開降落傘是沒有意義的。首先,太空幾乎是真空的,降落傘打不開,根本起不到減速作用。其次,飛船以極高的速度返回進入大氣層,與空氣的相互作用將會產生巨大的熱量,降落傘會被燒毀。
  • 美軍神秘太空梭X-37B著陸 用途仍是謎團
    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2014年10月17日16:24,已經在軌停留675天的美國X-37B小型無人太空梭在范登堡基地成功著陸。這是這架太空梭(目前同型機有兩架)的第二次飛行,飛行任務代號為USA-240。據悉,代號USA的宇宙飛行任務代號從1984年開始採用,均為美國軍方的保密項目。這架小型太空梭在軌停留期間執行了什麼任務目前仍屬高度機密,媒體對此有諸多猜測。
  • 吳國庭:太空梭安全隱患終難消
    此次發射是美國太空梭第115次太空飛行,也是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美國太空梭的第二次上天。這次飛行對美國航天計劃來說至關重要。一旦任務失敗,美宇航局將徹底取消太空梭飛行計劃,這對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及美國太空梭計劃都將是沉重打擊。
  • 連接天與地的大力神——太空梭運載機興衰錄
    而1977年「企業」號太空梭的研製成功,則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較為圓滿的解決方案。不過,太空梭雖然能夠重複運用,但其在應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麻煩,其中太空梭在不同任務區域的調動、以及在大氣層內進行試驗時如何升空,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太空梭運載機這種非常特殊的大型飛機應運而生,並見證了太空梭的興起與落幕。
  • 全球僅美國有太空梭,中俄歐全都沒有
    令人疑惑的是,在太空梭方面,中國一直未能做出什麼成就。而且除了中國之外,俄羅斯與歐洲同樣沒有造出太空梭。到目前為止,只有美國擁有太空梭,而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過載人任務的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技術不行?太空梭是一種載人往返於近地軌道和地面間的有人駕駛運載工具,既能像運載火箭那樣垂直起飛,也能像飛機一樣返回大氣層。
  • 頭條 | 港媒關注中國打造太空梭:將成為強大武器 太空競賽追趕美國
    港媒稱,中國在建造像飛機那樣利用跑道起降的太空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名專家稱,這項進展可以縮小與美國在空間技術方面的差距。
  • 外媒:美國神秘太空梭返回地球 或用於偵查中國
    美國太空梭結束神秘任務返航(圖片來源:大公網) 人民網10月21日訊 據海外華文媒體多維新聞報導,一架執行絕密任務的美國太空飛機結束兩年航程返回地球 據香港大公網報導,這架無人駕駛的太空梭被稱為「環繞測試飛行器」(Orbital Test Vehicle),或「X-37B」,其外形類似縮小版的太空梭(space shuttle)。「環繞測試飛行器」在環繞地球飛行了674天之後,10月18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築著陸。這是「X-37B」項目的第三次太空飛行,但是它執行的任務被列為機密。
  • 聽強度君說 飛機雨天衝出跑道 是因為路滑嗎?
    2005年,載有297名乘客和12名機組人員的法國航空358航班(空客A340飛機執飛),由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飛往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遭遇了惡劣雷雨天氣,因機組失誤,飛機衝出跑道並起火燃燒,幸運的是機上309人全部逃出機艙無人死亡,僅有43人輕傷。
  • 為什麼NASA要讓太空梭退役?
    大約十年後,太空梭問世。  太空梭項目最終一共執行了135次飛行任務。在隨後的不到四十年中,太空梭一直是美國載人航天工作的核心。  太空梭所能帶來的這種種潛在優勢全部建立在一個關鍵的期望之上:太空梭在兩次飛行任務之間可以快速周轉。NASA的一些人員甚至預期,太空梭將可能在一周或兩周內連續執行飛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