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NASA要讓太空梭退役?

2020-11-17 新浪探索

  從國際空間站看到的正在執行STS-120任務的「發現號」太空梭。

  1972年,阿波羅17號帶著最後一批太空人奔向月球。同年,NASA也已經開始著手設計和開發下一代載人飛船。大約十年後,太空梭問世。

  太空梭項目最終一共執行了135次飛行任務。在隨後的不到四十年中,太空梭一直是美國載人航天工作的核心。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從甘迺迪航天中心具有歷史意義的39A發射臺升空,完成了首次軌道測試飛行,任務編號為STS-1。三十多年後,在2011年7月21日這一天,當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終於停止在跑道上時,太空梭項目正式告一段落。

  太空梭時代結束後,美國太空人只能買票搭乘俄羅斯的火箭前往太空——許多人覺得這種局面十分難堪。不過,未來,這種尷尬將不復存在。

  2020年5月30日,NASA太空人道格·霍爾利和羅伯特·貝肯乘坐私人太空公司SpaceX開發製造的載人龍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這也是自NASA的太空梭退役以來,第一次從美國本土發射的載人航天任務。接著,在短短的幾天內(11月14日),NASA宣布計劃啟動商業載人項目的首個正式任務——Crew-1。

  不過,考慮到太空梭項目的結束與新的商業載人項目啟動之間,隔了這麼長的時間,很多人可能會想:NASA為什麼要讓太空梭退役呢?

  太空梭的宣傳

  2010年5月14日,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升空,執行STS-132任務。

  登月初期,人們對太空事業充滿熱情,太空項目資金也十分充裕。太空梭的最初構想也成型於此時。當時,NASA設計太空梭的初衷是為了以低成本的方式將人類和載荷送入低地球軌道。按計劃,太空梭不僅可以訪問Skylab,還可以協助建設下一代Skylab——空間站。太空梭貨艙後部有一個太空實驗室模塊(由歐洲航天局製造)。使用該太空實驗室模塊,太空梭可以執行雙重任務,開展多個原本打算在成熟的空間站上進行的科學實驗。

  太空梭所能帶來的這種種潛在優勢全部建立在一個關鍵的期望之上:太空梭在兩次飛行任務之間可以快速周轉。NASA的一些人員甚至預期,太空梭將可能在一周或兩周內連續執行飛行任務。

  很大程度上,太空梭確實不負眾望:這些飛船協助建造了國際空間站,完成了與和平號空間站的對接,充分利用了太空實驗室,並將很多重要的載荷送入軌道——包括哈勃太空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多個星際探測器如麥哲倫、尤利西斯還有伽利略等等。無論以何種標準來看,NASA都可以為這些成就感到自豪。

  然而,太空梭仍存在諸多缺陷。

  首先,或許是是最關鍵的一點是,太空梭的成本異常昂貴。太空梭的平均發射成本高達到每一次4.5億美元,遠遠超過了NASA的預期。雖然太空梭的誕生是為了讓一次性的火箭成為過去,但事實恰恰相反。大多數希望將衛星送入軌道的客戶失望地發現,傳統的火箭是一個更便宜的選擇。

  其次,起初設想的太空梭發射時間表和周轉時間根本就是白日做夢。整個太空梭項目歷史上,最快的周轉時間也長達54天。而在挑戰者號事故之後,最快的周轉時間延長到了88天——與NASA以為可以實現的快速周轉相去甚遠。周轉時間過長,意味著執行任務的次數變少。這對付費客戶來說,他們訪問太空的機會也變少了。如此一來,NASA能獲得的商業合作機會也越來越少。

  太空梭災難

  安全也是太空梭項目的頭等大事。1982年,NASA宣布太空梭為「可操作的」,意思就是其中涉及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公眾普遍認為太空飛行已成常態。NASA甚至還拋棄了水星、雙子座和阿波羅計劃中使用過的壓力服,讓太空人僅穿戴著簡單的工作服和頭盔,前往太空。當時的思路是,乘坐太空梭前往太空是安全的,甚至「普通人」也可以登上飛船去太空。

  隨之而來的挑戰者號災難性事故,永永遠遠地改變了「太空飛行常態化」的觀念。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後不久於空中爆炸,機上全體人員罹難,其中還包括「首名進入太空的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

  圖為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她是STS-51L任務的成員之一。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後不久爆炸,機上全體成員不幸罹難。

  至此,人們意識到太空梭是一種高風險的實驗性飛行工具——大多數太空人對此早已不陌生。隨後的調查還發現,NASA的安全文化存在嚴重問題。但是,NASA吸取了教訓,對太空梭進行了必要的調整,以便再次執行任務。

  然而,挑戰者號事故發生後的17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意外解體。再一次地,飛船上的全體成員無一倖存。這一次,蒙難的成員中有廣為人知的首位以色列太空人伊蘭·拉蒙。雖然哥倫比亞號的事故原因與挑戰者號的截然不同,但調查再次發現NASA內部的文化存在根深蒂固的問題。

  悲劇讓人們意識到,太空梭可能永遠不會真正安全。

  STS-107任務的全體成員。2003年發射前,他們搭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任務已經推遲了18次。但是,在返回地球時,哥倫比亞號解體,機上人員無一倖存。

  所有這些因素——高成本、周轉時間長、客戶少以及飛船(和機構)存在嚴重的安全問題等等,最終讓布希政府意識到,該是時候終止太空梭項目了。

  2004年,小布希總統發表演講,宣告了太空梭時代的結束。但他沒有交代接下來的計劃。這個決定讓NASA陷入了困境。突然之間,他們發現,再想送太空人進入太空,就只能求助於俄羅斯人了。

  剩下的三架太空梭——發現號、奮進號和亞特蘭蒂斯號,連同測試平臺企業號太空梭,如今都陳列在博物館中。親眼目睹這些飛船,你仍會為這些龐然大物和它們背後的成就所折服。

  如今,SpaceX已經可以將人類送入太空,又有其他商業太空公司飛速發展,NASA的載人航天未來似乎不甚明朗。比如,NASA提議的新一代太空梭——空間發射系統(SLS)連同其獵戶座載人飛船,至今仍未成功飛行,更不用說載人飛行了。

  NASA和公眾至今仍對太空梭項目的終結而感到惋惜。但說到底,讓太空梭退役是一個公認的選擇,不過如果有一個替代太空梭的更好方案,也是極好的。(勻琳)

相關焦點

  • ...NASA 斯皮策望遠鏡服役 16 餘年後完成使命,最後一張星雲圖曝光
    其中,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與眾不同,也許從出場方式開始就有所顯現:哈勃太空望遠鏡:1990 年被發現號太空梭送上太空;康普頓太空望遠鏡:1991 年被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送上太空;錢德拉 X 射線太空望遠鏡
  • NASA 斯皮策望遠鏡服役 16 餘年後完成使命,最後一張星...
    其中,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與眾不同,也許從出場方式開始就有所顯現:哈勃太空望遠鏡:1990 年被發現號太空梭送上太空;康普頓太空望遠鏡:1991 年被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送上太空;錢德拉 X 射線太空望遠鏡:1999 年被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送上太空;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原本要搭載升空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於 2003 年 2 月 1
  • 太空梭救哈勃望遠鏡於危亡之際,而今無奈退役,望其涅槃重生
    挑戰者號失事後,NASA立即暫停了所有太空梭的發射任務,美國航天業進入至暗時刻。上至NASA高層,下至群眾、媒體指責聲一片。與太空梭研製和發射有關的部門,做了許多改進。加強飛船的安全性、嚴格各項規章制度。
  • 從太空梭到龍飛船:SpaceX接過NASA的冒險事業
    將太空人送入太空意味著要對他們的安全負責。SpaceX還對太空艙的降落傘進行了調整,因為在墜落時,降落傘打開時的高度要比工程師預期的更靠近水面。此外,由於在起飛前的一次無人飛行任務中,獵鷹9號火箭的助推器出現問題,促使該公司更換了兩個引擎。  與NASA工程師一樣,SpaceX的員工也非常清楚他們對這些太空人的責任。
  • 從太空梭到龍飛船:SpaceX接過NASA的冒險事業
    來源:新浪科技將太空人送入太空意味著要對他們的安全負責。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從今年5月到8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完成了龍飛船的首次載人任務,將太空人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球。
  • 再見,太空梭
    「奮進號」是美國生產的最後一架太空梭,耗資17億美元,升空25次,任務總行程將近1.98億公裡。從出生到退役,「奮進號」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誕生,就是個意外。在NASA的太空計劃中,本來沒有「奮進號」的位置。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時意外爆炸。第二年,美國人決定生產一架新的太空梭,填補「挑戰者號」留下的空缺。這就是後來的「奮進號」。
  • NASA撥款68億美元 敲定2家航空公司開發太空梭
    (圖片來源:NASA)中國日報網9月18日電(信蓮) 美國航空航天局9月16日宣布,將向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撥款68億美元(約合418億元人民幣),打算在2017年底之前建造出新的可搭載7人的太空梭。受到政治衝突影響,美俄太空合作不暢。美國希望以此扭轉對俄依賴的局面。按照合同,波音和SpaceX將分別得到最高42億美元和26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 NASA黑幕!!震驚!!這是一段非常詭異的視頻,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從黑騎士身邊划過!!!
    2、這是否就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那最後一次秘密任務?3、太空梭遇襲(詳見本刊2月10日視頻及文章)是否與此次任務有關?      筆者小黑以為,證據顯示,目前第一次且唯一正面接觸黑騎士的就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而且在同步觀測的同時有可能又在黑騎士附近放置了一個全方位同步跟蹤監測衛星,或者還做了些別的.,一切進展順利,收工時衛星為太空梭與黑騎士合影留念(即此視頻)並傳回指揮中心。
  • NASA照片顯示:太空梭附近出現了「發光物體」
    當然,這也給無事生非的人帶來了可乘之機,尋找外星生命的專家們分析了NASA拍攝的老照片,認為他們在奮進號太空梭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不明飛行物。奮進號太空梭是NASA的退役軌道飛行器項目,從1992年運行到2011年。該計劃是建設國際空間站(ISS)的關鍵,但也許沒有什麼比可能在火箭附近發現不明飛行物對地球的影響更重要的了。
  • 載人飛船和太空梭哪個好?我國為什麼不發展太空梭?
    另一種就是太空梭,目前掌握太空梭技術的只有美國一個。長久以來就有這麼一個疑問,載人飛船和太空梭哪個技術更先進?為什麼我們沒有選擇太空梭而是採用了載人飛船?但是,為什麼有網友認為美國的太空梭是一個失敗的計劃呢
  • 印度太空梭準備測試,技術突破還是新的煙花?NASA早證明不划算
    印度航天局認為這種太空梭將能夠幫助印度節約未來發射衛星的費用。印度的太空梭,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印度新款煙花。目前印度用於太空探測的火箭只有兩款,分別負責極地衛星的發射以及地球同步軌道的發射。雖然目前印度已經擁有了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但很顯然印度並不滿足於此。開始試圖研發屬於自己的太空梭。要知道,美國的太空梭在2011年便集體退役,為何印度還執意要發展太空梭呢?
  • 再見太空梭(組圖)
    太空梭最後一飛現場圍觀的群眾。揮別五兄弟  美國迄今共建造了6架太空梭,其中「企業」號為測試平臺,另有5架工作機,分別是: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阿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挑戰者號及哥倫比亞號分別於1986年及2003年因爆炸而解體,發現號和奮進號已經退役。
  • 【宇宙探秘】太空梭給人感覺「高大上」,為什麼不製造太空梭呢?
    長徵五號的助推器是液氧煤油YF-100發動機,推力是這個固體助推10分之一;且自1981年首次發射起固體助推器可重複回收(大部分零件),2011年亞特蘭蒂斯號做完太空梭第135次飛行任務退役時,固體助推器上依然有1981年首次發射時的零件;太空梭主發動機:液氧液氫RS-25發動機,土星五號J-2的1,7倍,中國最好、長徵五號上YF-77的3.5倍;這個主發動機是可回收的,設計回收次數
  • 太空梭在技術上有哪些可取之處?
    2021年已經是太空梭退役10年後的階段,當然這主要說的是超級大國的太空梭,如果算上蘇聯時代也發射過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則退役的更早。暴風雪號太空梭其實比超級大國建造過的6架太空梭更大一些。基本是110噸的入軌重量和100噸的入軌重量之比。
  • 張柏楠解讀美國太空梭墜毀慘劇背後「玄機」
    張柏楠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航時爆炸墜毀等事件進行了解讀。  主持人載人航天技術是一項非常精密的科學技術,對質量要求非常高。據說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航時爆炸墜毀就是因為一個很小的細節沒有做好,是這樣的嗎?像美國阿波羅號、挑戰者號以及哥倫比亞號飛船墜毀慘劇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 為什麼太空梭項目沒有繼續?
    為什麼太空梭不再推出新世代?太空梭沒有成功。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美國需要:一種物美價廉的載荷量大的宇宙卡車。載人飛船可以進行在軌維修,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做一些在軌實驗,幫助部署複雜的空間站組件。
  • NASA:一個被航天事業耽誤的設計公司
    本文已獲授權來源:施藍藝術圖片:NASA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曾幻想過,長大要當一個太空人。穿著炫酷的太空衣,駕駛著飛船漫遊在太空中,探索神秘的宇宙。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執行STS-7任務的標誌。(圖源:nasa.gov)
  • 揭秘美國太空梭駕駛艙複雜內部—新聞—科學網
    這些照片為我們了解美國宇航局現存3架太空梭——「奮進」號、「發現」號和「亞特蘭蒂斯」號的操控器的真實樣子,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攝影師本-庫珀拍攝了這些照片。這3架太空梭都是美國宇航局在1981年開始實施的太空梭項目的一部分。
  • 太空梭篇
    33年又一個月前的今天,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了,雖然那時的我並不存在,就如同200年後的我一樣。但我仍為能生活在一個太空梭的時代而自豪。在「阿波羅」1號試驗火災中遇難的太空人格裡索姆曾說:「要是我們死亡,大家要把它當作一件尋常的普通事情,我們從事的是一種冒險的事業。萬一發生意外,不要耽擱計劃的進展。徵服太空是值得冒險的。」 同樣,挑戰者號的失事並沒有給太空梭計劃致命一擊,更沒有阻擋人類向太空進發的腳步,在此後的25年間,太空梭統治了太空,完成了包括「哈勃太空間望遠鏡」在內的眾多任務。
  • 為什麼SpaceX如此牛?30億美金被俄羅斯坑慘,NASA:我不當冤大頭
    為什麼要說「重新獲得」呢?因為在過去將近十年間,在載人航天飛行這方面美國是一片空白,這也是美國這個在太空探索上始終走在前列的國家內心比較壓抑的地方。所以這樣的一次發射,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是非常暢快的。在推特上他們給這次發射定的標籤叫(美國發射),這裡邊你可以充分的感受到美國那種關於太空探索的豪邁之情、關於宇宙的期許,一下子又被點燃起來了,所以這個也製造了充分的話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