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梭到龍飛船:SpaceX接過NASA的冒險事業

2020-11-29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將太空人送入太空意味著要對他們的安全負責。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從今年5月到8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完成了龍飛船的首次載人任務,將太空人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球。從發射到進入軌道,再到飛船順利抵達國際空間站,直到太空艙打開降落傘,承受著大氣層巨大的衝擊濺落在佛羅裡達州海岸附近的水域,一切都是如此順利。這場商業載人飛行首秀也開啟了美國太空飛行的新時代。

然而,當技術人員後來近距離檢查龍飛船艙體時,他們看到了一些不願意看到的東西。在太空人返程途中,保護太空艙穿越大氣層的隔熱板受到了嚴重侵蝕,其程度超出了SpaceX團隊的預期。

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師妮可·喬丹(Nicole Jordan)聽到這個消息時,她顫抖了一下。她在NASA的同事也有同感。「他們頸後的毛髮都豎起來了,」妮可·喬丹說,「每個人都明白問題的潛在嚴重性。」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時解體,機組人員喪生,當時妮可·喬丹還只是NASA的實習生。目前,她是SpaceX太空人飛行支持項目的一名任務經理,在休斯頓的任務控制中心工作,她的必讀材料之一便是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編寫的事故報告。和她一起工作的工程師們有的也經歷過這次災難,還有的在1986年經歷過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對於NASA的許多工程師來說,這些災難與許多成功任務一樣,都定義了他們的工作。每一次載人發射都有風險;每一次發射都是將生命置於危險之中。美國已經做好了再次進行定期載人發射的準備,但在這一努力背後的所有人,都永遠不會將安全飛行視為理所當然。

如今,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正在做著太空梭曾經做過的工作。北京時間11月16日8時27分,SpaceX的龍飛船再次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飛船上有三名NASA太空人和一名來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太空人。

近10年前,NASA結束了長期的太空梭計劃,開始了另一項計劃:利用私人公司代表NASA運送太空人往返太空。今年早些時候,兩名NASA太空人道格·赫爾利(Doug Hurley)和鮑勃·貝肯(Bob Behnken)的成功飛行成為龍飛船項目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裡程碑。這是自2011年以來,NASA太空人首次乘坐美國製造的飛船從美國發射,而不是乘坐俄羅斯製造的飛船從哈薩克斯坦發射。

作為私營企業,如今的SpaceX公司對太空人的安全負有前所未有的責任。隨著未來載人飛行的常態化,吸取太空梭時代的經驗教訓並避免重蹈覆轍,便成為SpaceX最重要的任務之一。SpaceX公司的員工已經收到了好幾份簡報,內容是這兩起太空梭事故的後果,包括14名太空人的喪生;以及另外一起發生在阿波羅計劃期間的發射事故,導致3名太空人喪生。他們從NASA的老員工那裡已經了解到該機構所犯的各種錯誤,以及如何避免這些錯誤。妮可·喬丹表示,當新工程師加入這個項目時,他們會被安排參觀甘迺迪航天中心一個對公眾關閉的房間,裡面陳列著太空梭的殘骸。這會讓他們牢記自己工作的危險性。

SpaceX公司表示,在龍飛船首次載人任務中,太空人的降落過程並沒有出現險情,「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不過,SpaceX還是決定為將來的任務重新設計部分隔熱罩。SpaceX還對太空艙的降落傘進行了調整,因為在墜落時,降落傘打開時的高度要比工程師預期的更靠近水面。此外,由於在起飛前的一次無人飛行任務中,獵鷹9號火箭的助推器出現問題,促使該公司更換了兩個引擎。

與NASA工程師一樣,SpaceX的員工也非常清楚他們對這些太空人的責任。當SpaceX公司負責人類航天項目的高級主管本吉·裡德(Benji Reed)來到卡納維拉爾角時,他參觀了甘迺迪航天中心的七棵橡樹——每棵橡樹都代表著一位在挑戰者號上犧牲的太空人。挑戰者號爆炸時,本吉·裡德還在上六年級。對他來說,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橡樹提醒著他這份工作的重要性。

「這些人的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的飛船把他們送到太空,在那裡逗留,如果他們需要的話還可以作為救生艇,然後把他們帶回家,與家人團聚,」本吉·裡德說,「我們非常、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件事情。」

20世紀80年代初,在成功將十幾個太空人送上月球後,美國將注意力轉向了距離地球更近的地方。NASA首次推出了太空梭,目的是每周將太空人送入軌道開展研究,並承擔部署衛星和最終組裝國際空間站的工作。在太空梭首次亮相後的幾年裡,每隔幾個月就有太空人飛向天空——儘管沒有達到NASA預期的頻率,但已經使發射不再成為新聞頭條。為了再度喚起人們的興趣,也為了向國會表明這個項目值得投入更多的預算,NASA決定讓第一位非太空人人士——一位教師——飛上太空。

對太空人來說,過度的宣傳使太空梭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安全。已退役的NASA太空人喬治尼爾森(George「Pinky」Nelson)說:「我們知道這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在那十年中,尼爾森參與了三次太空梭任務,包括挑戰者號失事前進行的第五次太空飛行任務(STS-41-C),以及事故發生兩年後舉行的第一次太空梭任務(STS-26,也是發現號太空梭的第七次太空飛行)。

這次被稱為「教師飛行」的任務在1986年1月28日起飛一分鐘後便以悲劇告終。數千名觀眾,包括機組成員的家人和朋友,困惑而恐懼地盯著天空中彎彎曲曲的尾流。最終人們發現,這場災難的原因是火箭助推器內的橡膠圈在極冷的溫度下會變脆。NASA承包商莫頓·塞奧科公司(Morton Thiokol)的工程師們幾個月前就知道這個設計缺陷,並一次次在回收的當助推器中看到了這個缺陷。工程師們將這一信息告訴了NASA的管理人員,後者向上級發出警告,稱密封圈的損壞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失敗」。項目經理甚至在發射前一晚的會議上提出了對密封圈的擔憂,當天恰好是1月份最冷的一天。然而,NASA高層官員否決了他們的建議,認為風險並不像工程師們的數據顯示的那麼嚴重。

挑戰者號事件後,太空人改為穿著壓力服而不是連體服發射升空,NASA官員們也誓言不再重複之前的錯誤。許多年過去了,一切平安無事。前太空梭項目經理兼飛行指揮韋恩黑爾(Wayne Hale)還記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前的「飛行準備評估」——最後一次飛行前召開的一次正式會議,管理人員將在會上決定太空梭是否做好了發射準備。他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房間裡的氣氛「令人壓抑」。他說:「總體的印象是,人們不能對與自己無關或專業領域以外的話題提出質疑。」和挑戰者號一樣,哥倫比亞號的失敗也是由一個有充分證據證明的問題造成的,但NASA認為風險還不夠嚴重,因而未能及時解決這個問題。

在11月16日的龍飛船發射之前,也進行了一次「飛行準備評估」,會議的過程卻完全不同——這是一種刻意避免過去錯誤的努力。「對於最近一直在處理的非常複雜的技術問題,我們進行了一些非常有益的討論,」負責監督該機構所有項目技術準備情況的NASA總工程師拉爾夫·羅(Ralph Roe)說,「我們互相提問,我們也在互相挑戰。」

韋恩黑爾和拉爾夫·羅都是在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期間工作過的NASA「老兵」,他們為SpaceX的工作人員做了多場講座,內容是NASA從太空梭災難中學到了什麼。「你不希望別人經歷你經歷過的事情,」拉爾夫·羅說道。

儘管NASA資助了航天運輸系統,但SpaceX公司並不是NASA傳統的承包商。埃隆·馬斯克的工程師們從頭到尾設計了飛船,包括電腦上的飛行軟體和太空艙內的馬桶。任務控制中心位於加州霍桑的SpaceX的總部,公司的技術人員在那裡自始至終地指導太空人完成任務。對NASA來說,要適應這種安排——放棄對操作的控制權並學會信任SpaceX——並不容易。NASA商業太空飛行發展主管菲爾·麥卡利斯特(Phil McAlister)最近表示,NASA官員覺得他們「比任何人都知道如何進行太空飛行」。

不過,NASA會判斷SpaceX的系統是否安全,其人員也可以介入。NASA的工程師與SpaceX的同行密切合作,並了解該公司最詳細的計劃。「你可以看到經過電子核對的工作指令和步驟;我們能看到他們寫下來的所有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所有風險,」NASA任務負責人妮可·喬丹說。

SpaceX的系統遠沒有太空梭複雜。在發射後的緊急情況下,SpaceX的太空艙可以將自己推離火箭,飛向安全地帶,太空梭則沒有這一選項。「我認為他們是在一個比太空梭更安全的交通工具上,」退役太空梭太空人尼爾森說,「如果(太空梭)出了問題,你就被困住了。沒有辦法逃生。」

當然,載人航天飛行的風險仍然很大,困擾太空梭計劃的許多壓力依然存在。「你永遠不會有足夠的錢,你永遠不會有足夠的時間,而且將會有比你想像的更多的技術挑戰,」拉爾夫·羅說,「重要的是你如何應對這些壓力。現在回想起來,我們並沒有很好地處理這些壓力。」1986年,當工程師們以低溫問題為由敦促管理層推遲挑戰者號發射時,一位懊惱的官員脫口而出:「你們想讓我什麼時候發射,明年4月?」今天,NASA和SpaceX的領導層經常說,他們只有準備好了才會發射。埃隆·馬斯克還延續了他的傳統,在發射前向全公司發送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鼓勵那些認為火箭不應該發射的人發言。

「我聽到我們的經理一再強調直言不諱的重要性,在準備好之前,我們不會發射。」喬丹說,「我真的相信,如果有人真的認為有什麼地方不對,真的很擔心的話,他們會說出來。我無法想像有人會不聽。即使他們真的沒有聽,我也能想到很多把信息傳達出去的辦法。」

隨著SpaceX進行的發射任務越來越多,公司內部也需要繼續保持這種緊迫感。太空梭的災難已經向我們揭示,自滿可能是致命的。每一次成功的飛行都增強了NASA的信心,讓他們相信下一次飛行也會完美地展開。工程師們在多次飛行中注意到,在發射過程中,太空梭外部燃料箱上的一些泡沫絕緣材料會脫落;在哥倫比亞號的最後一次飛行中,正是其中一些泡沫損壞了太空梭的隔熱板,而在此之前,一切似乎都不重要。SpaceX的龍飛船是一個可能長達數年的項目的開端,它不僅搭載太空人,也將搭載普通人。「一開始我並不擔心,這裡的人非常關注安全,」韋恩·黑爾說,「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需要確保對安全的重視不會消退。」

人們可能會認為,在NASA上一次悲劇發生17年後,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工作變得更容易、更安全、更可靠。畢竟,人類在50年前就將太空人送到了遙遠的月球,而到達距離地球僅42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無疑是一項更簡單的任務,尤其是在有像埃隆·馬斯克這樣才華橫溢、充滿動力的人擔任負責人的情況下。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太空飛行和登月計劃一樣危險。航天機構和火箭公司必須相信他們可以突破人類成就的極限,但在鼓勵這種自信和讓這種自信影響判斷之間,存在著一條微妙的界線。

馬斯克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我不是一個很虔誠的人,」他在道格·赫爾利和鮑勃·本肯返回地球的那天告訴記者,「但我還是為那件事祈禱了。」在這個十年接近尾聲之時,SpaceX的任務看起來似乎只是例行公事,甚至可能沒有什麼新聞價值。但對於那些從事太空事業的人來說,悲劇似乎並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生的問題。

「我不知道(悲劇)會不會在去往空間站的時候發生,也不知道會不會在嘗試重返月球或前往火星的時候發生,」韋恩·黑爾說,「儘管我們很想阻止,但糟糕的日子總會再來。我們需要確保我們所做的一切值得付出這樣的代價。」(任天)

相關焦點

  • 從太空梭到龍飛船:SpaceX接過NASA的冒險事業
    從今年5月到8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完成了龍飛船的首次載人任務,將太空人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球。和她一起工作的工程師們有的也經歷過這次災難,還有的在1986年經歷過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對於NASA的許多工程師來說,這些災難與許多成功任務一樣,都定義了他們的工作。每一次載人發射都有風險;每一次發射都是將生命置於危險之中。
  • 在太空待了兩個月後,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即將返航
    北京時間2020年5月31日3:22,SpaceX發射了一枚全新的獵鷹9號火箭,執行載人龍飛船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將美國宇航局NASA的兩名太空人羅伯特·班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送上國際空間站。本次發射意義重大——不僅是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後美國本土進行的首次載人發射
  • 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圓滿成功
    這次發射的成功,給美國的航天事業帶來了新的希望,以後常規化發射,不用再「寄俄籬下」了。,NASA決定將全部太空梭退役。剛開始的費用是2000萬美元/人,現在暴漲到了2020年秋季的9000萬美元/人。
  • SpaceX載人龍飛船返回地球!59年來首次降落海上
    美國東部時間8月2日14時48分,SpaceX載人龍飛船於美國佛羅裡達州附近的海面降落。此次龍飛船成功返航,標誌著史上首次商業載人項目任務圓滿成功!在SpaceX載人龍飛船著陸幾分鐘後,被救援船「Go Navigator」從海上打撈起來。救援人員降落到飛船上,穩定在水中漂浮的密封艙,檢查是否有推進劑洩漏,並收集降落傘。醫務人員等待著檢查Hurley和Behnken的身體狀況。
  • SpaceX龍飛船完美海面濺落!商業載人航天時代開啟
    2011年,美國最後一家太空梭退役時,曾在國際空間站留下了一面國旗。 當年,NASA為了增加這場商業航天競賽的意義,曾宣布了第一個將太空人送上國際空間站的公司將會得到一面美國國旗。這兩位英雄太空人Bob Behnken和Doug Hurle曾經都是執行過多次太空梭任務的老手。
  • SpaceX首次正式載人航天任務發射成功,助力美國重回太空
    不過對於NASA來說,本次發射當然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保證美國有辦法把自己的航天員運送到宇宙空間站。SpaceX將成為NASA載人航天的主要供應商,載人龍飛船將幫助國際空間站承載更多航天員。事實上,SpaceX要為太空人的安全負責,其程度是私營企業從未經歷過的。
  • 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返航!太空船票或明年開售
    在這一過程中,飛船進入大氣層的角度、高速運行過程中與空氣摩擦所產生的高溫都是對於龍飛船的巨大挑戰。角度過小可能會被大氣層彈出,角度過大則會危及飛船和太空人的安全。在成功進入大氣層後,龍飛船經歷了約 1927 攝氏度的高溫。在到達一定高度後,龍飛船展開降落傘,幫助自身減緩墜落速度,最終成功降落在海洋表面。隨後,救援船努力將龍飛船從水中拉起。
  • NASA、SpaceX創造歷史:載人龍飛船返程回顧
    據外媒報導,雖然國際空間站(ISS)可能已經存在20多年了,但本周末NASA和SpaceX載人龍飛船的成功降落仍然創造了歷史。這是NASA商業乘員計劃的一個巨大裡程碑,它標誌著第一次商業建造和運行的美國乘員飛船往返於ISS。
  • 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將NASA太空人送回地球
    隨著這次著陸,載人龍飛船已經成功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軌載客飛行。這次任務開始於5月30日,本肯和赫利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一天後與空間站對接。這次任務目的是為了證明載人龍飛船的全部能力:安全將人運送到太空,送到國際空間站,安全把人帶回家。
  • 美國龍飛船返回地球,俄羅斯製造成過去,商業載人航天時代開始?
    今天凌晨,美國的spacex研發的龍飛船成功在佛羅裡達外海降落,標誌著美國重新回歸載人航天競賽的行列。同時,這次飛船發射活動也證明,龍飛船設計理念的成功。龍飛船是美國在2011年結束國產飛船太空載人航天后,第一批自產載人航天的新一代載人飛船。
  • 從太空梭到龍飛船:太空人發射前都會焦慮些什麼?
    1984年6月26日,任務專家理察·穆萊恩(Mike Mullane)躺在發現號(Discovery)太空梭的駕駛艙座椅上。這將是太空梭計劃的第12次飛行,也是發現號和穆萊恩的第一次飛行。升級後的太空梭如同嶄新的陳列室,所有物品的表面都閃閃發光,沒有劃痕和磨損的痕跡,顯示屏光彩照人,控制臺也似乎從未被人觸碰過。
  • 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直播五位太空人太空匯合
    事實證明,龍飛船上睡覺特別舒服。在到達國際空間站之前的一次對講中,Behnken說: 「我們昨晚睡得特別好。想不到自己在龍飛船上能睡得那麼好——比太空梭安靜,也更環保。」龍飛船上還有一個衛生間,以備旅途之需。茫茫宇宙,整個世界都靜止了。19個小時,不知晨昏晝夜。龍飛船全能自動對接系統: 手動變自動!
  • SpaceX龍飛船發射成功:美國載人航天的輝煌與落寞
    其次,自2011年 「亞特蘭蒂斯號」 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幾近停滯,直到本次發射打破了近10年來沒有載人太空飛行器從美國領土內發射出去的空白。除了具有多重歷史意義,龍飛船的外形與技術也是它如此吸睛的理由。
  • 看NASA太空人如何評價SpaceX載人龍飛船
    據外媒報導,截止到目前,SpaceX的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已經創造了歷史,它成為了美國自2011年太空梭時代結束以來首次在本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同時也是首次由私人製造的宇宙飛船將太空人送入太空。
  • 為什麼說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創造了歷史?
    這次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成功發射,全球各大媒體報導都已「創造歷史」、「歷史性時刻」等報導,而在很多人看來,首先龍飛船就是普通的載人飛船,執行的也就是一個與空間站對接任務,火箭採用的也是普通液氧煤油火箭,這種事情美蘇在幾十年前就完成了,而且這幾十年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載人航天任務
  • 美SpaceX商業航天飛船將首次載客到國際空間站
    還有一個重要的安全設計是,龍飛船在飛行進入軌道的任意階段可以中止任務參考:https://www.space.com/nasa-astronauts-ready-to-ride-spacex-crew-dragon-demo-2.html
  • 太空人:龍飛船比太空梭好,睡起來很寬敞
    圖:SpaceX首次商業載人發射太空人,從左到右分別為香農·沃克、維克多·格洛弗、麥可·霍普金斯以及野口宗一。其中,日本太空人野口宗一(Soichi Noguchi)曾乘坐過NASA的太空梭和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進入太空。
  • NASA完成審查 下周三太空人搭SpaceX載人龍飛船升空
    圖示: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場機庫中的SpaceX載人龍飛船網易科技訊5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地時間周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完成飛行準備情況審查,確認任務計劃進展順利,批准SpaceX和NASA繼續為下周將兩名太空人從佛羅裡達州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的發射計劃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