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又一個月前的今天,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了,雖然那時的我並不存在,就如同200年後的我一樣。但我仍為能生活在一個太空梭的時代而自豪。
兒時的我有一個航天夢,夢想自己將來會成為天文學家或太空人,那時的天很藍,晚上的院子裡繁星點點,望著銀河數著星座,還有偶爾划過的流星和淡定慢踱的人造衛星,漸漸的,我的心離開軀體,衝到九宵雲外,幻想著我在太空俯視地球的感覺,那種感覺有時是如此真實,仿佛自己是為此而生。
那個時候,我崇拜加加林、阿姆斯特朗,喜歡讀《飛碟探索》、《奧秘》,而我第一次聽說太空梭是無意中在雜誌上看到了86年挑戰者號失事的報導,也得知了麥考利芙這位本應成為第一位「太空女教師」的事跡,她的太空之旅只持續了73秒,生命就如其他6位航天員一樣被定格於16600米的高空,生命的消逝就在一瞬間,也將她美好的憧憬一併固化。在「阿波羅」1號試驗火災中遇難的太空人格裡索姆曾說:「要是我們死亡,大家要把它當作一件尋常的普通事情,我們從事的是一種冒險的事業。萬一發生意外,不要耽擱計劃的進展。徵服太空是值得冒險的。」 同樣,挑戰者號的失事並沒有給太空梭計劃致命一擊,更沒有阻擋人類向太空進發的腳步,在此後的25年間,太空梭統治了太空,完成了包括「哈勃太空間望遠鏡」在內的眾多任務。儘管人類的太空之旅已有太多鮮血,卻並不妨礙正在成長的我及正在延伸的夢想。
挑戰者號失事
可惜平庸與偉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將自己的夢想付諸行動並成功,我的夢想,雖然強烈,自己卻從未為此而努力,至多將它當成生活的愛好,雖然買了不少天文雜誌,甚至一架天文望遠鏡,也觀察了諸如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木星、海爾波普慧星衝日、日偏食、月全食等諸多天像,但事實上,我的航天夢,早就戛然而止了。
時間就這樣到了2003年1月,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也出事了,同樣是空間中爆炸解體,同樣是7位航天英雄魂斷天際,卻更讓人動容。因為這次是在太空梭返回時發生事故,他們帶著任務圓滿完成的喜悅,帶著就要與家人團聚的激動,想像著走出機艙被熱情人群包圍的情景,卻不想從此陰陽兩隔。而事故的原因竟是「一塊泡沫引發的血案」,強大的科技力量在一塊泡沫面前竟如此不堪一擊,可笑矣,可悲否!
哥倫比亞號失事
為了紀念失事的太空人,NASA以航天員的名字命名了勇氣號著陸點東側的七座火星山峰,Patti LaBelle則在追悼會上演唱了著名的「Way Up There」。而巧合的是,美國三次航天空難發生的時間都在1月底附近:阿波羅1號1月27日、挑戰者號1月28日、哥倫比亞號2月1日。
與「挑戰者」號不同,這一次,早已關注太空梭的我第一時間得知了噩耗,想想幾天前還在新聞中看到太空人在太空中歡喜的笑臉,不禁黯然神傷。
而同樣是這一次,太空梭仿佛一顆即將隕落的星辰,加速了退出歷史舞臺的腳步,也對國際空間站計劃產生深遠影響,美國一度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運送太空人。小布希和歐巴馬也都主張廢止每年耗資40億美元的太空梭項目,而進入2011年,隨著上半年「奮進」號和「發現」號的相繼退役,NASA只有相對年青的「亞特蘭蒂斯」號可用,太空梭終於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了!
亞特蘭蒂斯謝幕之旅
20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於美國東部時間11時29分於甘迺迪航天中心升空,開始其「謝幕之旅」,當天有多達百萬人湧向卡納維拉爾角去見證這個歷史時刻,這個景象只有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發射時才曾出現過(亞特蘭蒂斯於7月21日 21日凌晨5時57分降落,比原計劃晚一天),而從那以後,你再也看不到太空梭穿行於天際,雖然它的故事會流傳千古、歷久彌新。
30年的英雄已遲暮,一個時代就此終結。歲月終會模糊了記憶,但人們會永遠記得86年「挑戰者」號的女教師,亦不會忘記03年「哥倫比亞」號悲壯的返程之旅。前進的路總是悲喜交加,但什麼事也無法泯滅太空梭作為人類航天史上最閃耀的豐碑。
而我的宇航夢,也隨著太空梭一起封存於記憶,靜待著未來的某天,它還能被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