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天與地的大力神——太空梭運載機興衰錄

2021-01-11 軍機圖

自從1961年4月12日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進入外層空間、實現人類進軍太空的夢想之後,如何解決載人太空飛行器使用上的經濟性問題成為了擺在有志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免籤的一個難題。載人航天飛船和空間實驗室雖然能解決航天員進入太空和返回大氣層內的問題,但從設計上來說屬於一次性太空飛行器,可以說在經濟上不太划算。而1977年「企業」號太空梭的研製成功,則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較為圓滿的解決方案。不過,太空梭雖然能夠重複運用,但其在應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麻煩,其中太空梭在不同任務區域的調動、以及在大氣層內進行試驗時如何升空,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太空梭運載機這種非常特殊的大型飛機應運而生,並見證了太空梭的興起與落幕。

□由波音747-100客機改裝的NASA905馱運「企業」號太空梭起飛。使用大型飛機運輸太空梭,是人類對航空器與太空飛行器有機組合的最初嘗試

雖然太空梭名義上是一種兼具在大氣層內外飛行能力的太空飛行器,但事實上太空梭在大氣層內飛行時限制很多。太空梭在設計上主要考慮作為可重複使用的載人太空飛行器、以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外層空間或撤回大氣層內為主要任務,同時還要執行軌道載人太空飛行器的各類任務,因此機上有很多不利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死重」、且氣動設計僅僅考慮了升空時儘量降低空氣阻力和返回時能依託自身機翼和機體受到的升力安全滑翔著陸,而沒有考慮過依靠自身動力從地面滑跑起飛並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問題。所以,太空梭雖然像固定翼飛機一樣擁有機翼和尾翼,但事實上太空梭並不具備在大氣層內飛行的能力。

□完成最後一次飛行任務後著陸的「發現」號太空梭。從該機面積狹小的機翼、空氣阻力不小的「方盒」型機身和發動機短艙,不難明白太空梭在大氣層內的飛行能力是個什麼水平

在太空梭難以實現大氣層內飛行的問題上,太空梭的發動機選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美國的太空梭配用的RS-25D發動機本質上是一種火箭發動機、用途局限於調整飛行姿態、並在發射升空時提供部分推力。而蘇聯雖然計劃為「暴風雪」號和後續的太空梭配裝AL-31渦扇發動機(即蘇-27戰鬥機的動力裝置)來改善大氣層內飛行性能,但在「暴風雪」號的發射試驗中並沒有採用這一設計,其後因蘇聯解體導致太空梭計劃被打斷並最終流產,這種設想再也沒有實踐的機會。當然,考慮到「暴風雪」號太空梭與它的美國同行們一樣基本沒有考慮大氣層內的空氣動力學問題,所以即便安裝了AL-31發動機,其在大氣層內飛行的能力也不會太好。因此,如果要讓太空梭在不同的部署地點進行機動,寄希望於其能像固定翼飛機一樣在一個機場起飛升空、再進行長距離飛行降落到另一個機場是不現實的(這是空天飛機才具有的能力),而必須依靠外力。

□與「能源」號助推火箭進行連接組合中的「暴風雪」號太空梭。雖然該機有配裝渦扇發動機改善大氣層內飛行能力的打算,但這個設想最終未能實現

為了解決太空梭在大氣層內,特別是發射場、降落場、維修保障基地之間的轉運問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企業」號研製的同時,選擇了使用大型飛機運載太空梭作為機動手段。這一構想並不新鮮,這種使用大型飛機背馱小型飛機形成組合式飛行器的概念,早在二戰期間就已經出現過。當時,德國空軍為空襲歐洲大陸上的重要目標,採用了戰鬥機與裝載炸藥的自殺式轟炸機組合的「槲寄生」組合,並執行了多次作戰任務。從概念上來說,「槲寄生」與太空梭運載機存在顯著區別,特別是其控制終端在被背負的小型飛機上、大型飛機僅作為載重平臺和被控制機體的設計,與太空梭運載機恰好相反。但「槲寄生」的成功實踐,證明使用大型飛機背負小型航空器飛行能確保結構穩定、對飛行性能的影響也有限,因此可以認為「槲寄生」側面證實了使用大型飛機背負運載太空梭的可行性。

□Me109戰鬥機和改裝後的Ju88自殺式轟炸機組成的「槲寄生」飛行體。這種看起來怪模怪樣的組合,卻是組合式飛行體概念的鼻祖

而在太空梭運載機的選取上,當時NASA面臨著很多種選擇。「企業」號太空梭長37.2米,寬23.8米,高17.4米,空重72.6噸,理論上載重能力超過100噸的大型運輸機都可以用於「企業」號的運載。在眾多平臺當中,NASA選擇了當時還很新銳的波音747-100客機。這種客機全長70.6米、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30噸、可進行超過10000千米的遠程飛行,同時便於採購零件進行維護保養,因此很適合作為太空梭的運載機平臺。1974年,代號NASA905的太空梭運載機改裝完畢,與其他波音747-100相比,該機在外觀上最顯著的區別在於水平尾翼兩端增加了防止背負太空梭時產生的擾流幹擾穩定的垂直穩定器,另外在機身背部安裝了用於對接太空梭的Mate-Demate Device(MDD)設備。1977年2月18日,「企業」號首次由NASA905背負升空,證明了這種組合的可行性。此後,NASA905與另一架波音747-100改裝而來的NASA911成為美國僅有的兩架太空梭運載機。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發現」號太空梭於2011年3月9日完成最後一次飛行任務之後太空梭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但NASA905卻仍然繼續服役、並「改行」成為了無人機運載平臺。老實說,考慮到無人機與太空梭在重量和體積上的差異,這未免有點大材小用了。

□NASA905背負波音公司的「幻影射線」無人機。對於以背負太空梭為最初設計任務的NASA905來說,馱運這種「小不點」實在是小菜一碟

而說起NASA905在蘇聯的「同行」和競爭對手,人們想到的往往是曾背負「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安-225重型運輸機,但實際上安-225並非唯一一架設計上用於運載太空梭的蘇聯飛機。1977年,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獲批在米亞-4「野牛」遠程轟炸機的基礎上設計了VM-T特種運輸機,用於大型太空飛行器組件運輸。1981年4月,VM-T首飛成功。在服役期間,三架VM-T曾運送太空飛行器150餘次,並多次承擔大型天然氣罐的空運任務,可謂功勞赫赫。而在蘇聯的太空梭發展歷程中,VM-T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82年3月15日,VM-T成功運輸了裝載有太空梭動力系統的運輸艙。同年12月28日,又運輸了載有太空梭前後整流罩的運輸容器。1983年3月1 日,VM-T成功搭載太空梭全尺寸機體樣機升空,證明使用該機運載太空梭是可行的。1988年3月23日,VM-T承擔了向拜科努爾發射場運送「暴風雪」號太空梭的任務,雖然飛行期間發生了一些問題,但最終任務圓滿完成,這為「暴風雪」號成為美國太空梭以外唯一成功發射的可重複利用載人太空飛行器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背負太空梭全尺寸樣機的VM-T。

從實踐來看,VM-T用於太空梭運載是合格的,但限於米亞-4轟炸機的先天設計限制,該機機體寬度較窄、對太空梭支撐能力相對較差,同時VM-T又繼承了米亞-4航程較短的缺陷(背負31.5噸載荷時航程僅有1700千米),因此蘇聯在「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研製期間,就已經決定採用規模更大的運輸機來運載太空梭。當時,蘇聯生產的飛機當中噸位和規格最大的是安-124「魯斯蘭」,這種1982年首飛的重型運輸機在機身尺寸、飛行性能上都與波音747相當,而載重能力還超過了波音747,因此用改裝後的安-124運載「暴風雪」理論上是可行的。但考慮到太空梭運載任務的特殊性,同時運載太空梭進行遠距離飛行需要性能更好的平臺,蘇聯最終選擇以安-124為基礎設計噸位更大的安-225。安-225從外觀上看最具特色的方面在於其「H」型尾翼和機翼下多達6臺的發動機,而該機巨大的體積則更為人所津津樂道。1989年5月12日,安-225成功背負「暴風雪」號太空梭進行了飛行試驗。然而不曾令人所想到的是,這一次飛行竟然是安-225唯一一次實現了其設計中的預定任務。

□背負「暴風雪」號太空梭起飛的安-225。從兩者體積的對比,不難看出安-225的的巨大程度

如今,曾經叱吒風雲的太空梭已經「英雄遲暮」,而當年為運載太空梭而設計的NASA905和安-225卻仍然活躍在、並有了各自全新的任務領域,這種始料未及的結局,實在令人不禁慨嘆。平心而論,無論是太空梭還是NASA905、安-225其實都有冷戰時代美蘇兩國爭霸在載人航天和航空工程技術方面的投射,在冷戰時代落幕後太空梭解甲歸田、並與太空梭運載機「勞燕分飛」也實屬必然。但無論從航天工程還是航空工程的角度來說,太空梭與太空梭運載器的組合體,仍然堪稱是當代最偉大的飛行器設計之一。今天回顧這種航空器與太空飛行器的完美組合,我們仍會對當年航空航天工程技術人員的創舉感到驚奇,而這些難能可貴的技術探索,則已經成為人類進軍太空進程的一塊塊奠基石。

相關焦點

  • 特雷克斯吊載「發現號」「企業號」太空梭
    由於從波音-747運載機上卸載太空梭時需要工人在活動負載下操作,因此需要考慮到額外的安全因素。「美國航空航天局要求將CC2800-1起重機的安全餘量由15%提高至25%,這是一個大的安全因素」,Signorelli提及到。  當天夜間,當機場活動停止並且無風時,洛馬公司和聯合航天聯盟公司的起重機機組人員開始卸載「發現號」太空梭。
  • 科普:什麼是太空梭?它能做什麼呢?
    對此,一些先進國家紛紛對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的方案進行探索性研究,競爭異常激烈、美國在這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1958年,美國開始研製動力滑翔機「戴納一索爾」,它是一種三角翼滑翔機。用「大力神」運載火箭發射。滑翔再入大氣層,水平著陸。該計劃於1963列火箭飛機和太空升力飛行器的研究,並開始太空梭方案的分析。1972年,太空梭的研製計劃獲得批准。
  • 西方有位大力神叫海格力斯,中國神話中的大力神叫什麼?名字特殊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外國電影,講的是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所謂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名叫海格力斯,又譯赫拉克勒斯。他是西方非常著名的大力神,懲惡揚善的英雄,壯漢的代名詞。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中國神話中的大力神是誰呢?恐怕很多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在先秦古籍《列子·湯問》中,倒是提到過一位,只不過記載比較少,不是很出名,以至於我們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可以說是非常低調。
  • 長戟大兜蟲:昆蟲界「大力神」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之一。是主神宙斯與阿爾克墨涅之子,他神勇無比、力大無窮。是很多小夥伴們小時候崇拜的偶像(包括本喵hhh)。那麼,昆蟲界的「大力神」是誰呢?首先,不管是什麼昆蟲,可以確定的是,它肯定屬於佔昆蟲種類40%的「裝甲坦克」鞘翅目。
  • 天與地無數多
    總結:我們太陽系的天與地就這麼多,它只是其中一顆恆星系罷了。在可觀或能觀察到的太空範圍中有一百萬億億顆恆星系,每一顆恆星系就像我們的太陽系。可見天與地的數量是無窮無盡的,說也說不清,道也道不完。正如地藏王說,不可說、不可說、無量世界。
  • 《變形金剛2》「大力神」超酷模型欣賞
    今天火狼同學神出鬼沒地出現在我後面,把一個東西往我桌上一放——我定睛一看,咦,這不是《變形金剛2》裡面的大力神麼?
  • 吳國庭:太空梭安全隱患終難消
    此次發射是美國太空梭第115次太空飛行,也是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美國太空梭的第二次上天。這次飛行對美國航天計劃來說至關重要。一旦任務失敗,美宇航局將徹底取消太空梭飛行計劃,這對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及美國太空梭計劃都將是沉重打擊。
  • 日本昆蟲愛好者分享「大力神甲蟲」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7日報導,近日,網上分享的關於大力神甲蟲蛹的視頻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據了解,這種大力神甲蟲一生分為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同時這種甲蟲的幼蟲要經過至少18個月的休眠才能變為成蟲。
  • 【TF文化雜談(四)】真人版大力神合體成員探究
    而電影中挖地虎組合成大力神的過程也成為了整部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場景之一,被無數觀眾們反覆回味。 只不過,當最初的興奮與新奇感過去之後,觀眾們卻漸漸發現,大力神在電影中的出場為他的身世以及背景設定帶來了一些問題。
  • 【變形金剛g1】最成功的合體金剛-大力神
    作為變形金剛的第一個登場的合體金剛,給當年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後期出現的幾個合體金剛都沒有大力神人氣高,也是為數不多的六個金剛組合體。 這個彪悍而可怕的狂派巨人是由掘地虎組合而成的,他們分別是鏟土機、清掃機、推土機、吊鉤、拖鬥和攪拌機。
  • 《天火大道起源》力量的終極美學 大力神和金濤英雄介紹
    這其中終結者的關門弟子大力神是罕見的力量型主宰者。他被終結者當做親傳弟子來培養,是邪惡實力名副其實的二當家。在華盟學院裡,有一名叫做金濤的學員也是罕見的力量型體質。雖然他悟性平平但經過宙斯的調教也成為學院的潛力股。​大力神作為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反派人物,他的形象貫穿了整部小說,作為終結者弟子,他的實力自然不容置疑。
  • 沒有海運,蘇聯如何把太空梭和火箭運到中亞發射場?
    早在1976年,蘇聯開始研製「暴風雪」號可重複使用的軌道飛行器和「能源」號助推火箭,它們分別相當於美國的太空梭和固體火箭助推器。然而,與美國相比,蘇聯存在一個劣勢:地理-它沒有美國那樣令人羨慕的海岸線。工程師們意識到,如果沒有海運的優勢,巨大的火箭和太空梭將不能像美國那樣用鐵路來運輸。
  • 美太空梭將重返太空(圖)
    點擊進入>>>   美國東部時間7月13日15時51分(北京時間7月14日凌晨3時51分),美國「發現」號太空梭按計劃將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宇航中心發射升空。這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後的首次復飛。美國的兩次太空梭事故給載人航天事業抹上了一層陰影。因此,「發現」號太空梭的首次復飛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 浙江首次截獲昆蟲中的大力神「長戟大兜蟲」
    浙江首次截獲昆蟲中的大力神「長戟大兜蟲」 2016年12月28日 06:11:19來源:浙江在線據說,長戟大兜蟲可以舉起超出身體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重的物體,因此長戟大兜蟲種名為赫拉克裡斯(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兒子,被譽為大力神)。  12月26日,浙江檢驗檢疫局杭州郵檢辦事處從日本進境郵件中截獲3隻活體昆蟲,經鑑定為長戟大兜蟲。此次截獲的長戟大兜蟲展開長有15釐米,3隻長戟大兜蟲表現活躍,遇到觸碰,會發出攻擊狀。為逃避檢驗檢疫監管,寄件人虛報品名為「雜貨」。
  • 大力神你往後站 我才是變形金剛第一合體
    這個由六隻狂派恐龍合體而成的組合金剛,如果要是從有記載的變形金剛歷史來講,他可比G1中的大力神要早許多年。如果說大力神是G1動畫中最早出現的組合金剛,那怪魔則是整個賽博坦星球最早的組合金剛,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要提醒一下。怪魔這個組合金剛是屬於自學成材型的組合金剛,因為他不像其它的組合金剛還需要改造身體,培訓組合思想,最重要的是還得學會「組合秘籍」。
  • 美國太空梭的組成和結構(圖)
    美國太空梭由軌道飛行器、外掛燃料箱和固體火箭助推器三大部分組成。軌道行行器,簡稱軌道器,它是美國太空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長37.24米,高17.27米,翼展29、79米。  它的前段是航天員座艙,分上、中、下三層。
  • 美航天局:奮進號太空梭肚皮受傷(組圖)
    正在接受體檢的「奮進號」         美聯社報導,自從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因隔熱瓦破損,在放回地面途中由於超高溫空氣入侵機體而爆炸解體後,美國宇航局對太空梭表面隔熱瓦的任何破損情況都異常小心,以免類似悲劇重演。
  • 太空梭在技術上有哪些可取之處?
    2021年已經是太空梭退役10年後的階段,當然這主要說的是超級大國的太空梭,如果算上蘇聯時代也發射過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則退役的更早。暴風雪號太空梭其實比超級大國建造過的6架太空梭更大一些。基本是110噸的入軌重量和100噸的入軌重量之比。
  • 再見,太空梭
    「奮進號」是美國生產的最後一架太空梭,耗資17億美元,升空25次,任務總行程將近1.98億公裡。從出生到退役,「奮進號」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誕生,就是個意外。在NASA的太空計劃中,本來沒有「奮進號」的位置。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時意外爆炸。第二年,美國人決定生產一架新的太空梭,填補「挑戰者號」留下的空缺。這就是後來的「奮進號」。
  • 太空梭篇
    33年又一個月前的今天,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了,雖然那時的我並不存在,就如同200年後的我一樣。但我仍為能生活在一個太空梭的時代而自豪。同樣,挑戰者號的失事並沒有給太空梭計劃致命一擊,更沒有阻擋人類向太空進發的腳步,在此後的25年間,太空梭統治了太空,完成了包括「哈勃太空間望遠鏡」在內的眾多任務。儘管人類的太空之旅已有太多鮮血,卻並不妨礙正在成長的我及正在延伸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