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大揭秘:起底美蘇兩國瘋狂的太空梭

2020-08-30 挑戰科學家

本文總字數: 3467

預估閱讀時間: 五分鐘

01 美國太空梭篇

1.1 美國太空梭計劃起源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 &34;飛船登月在即, 美國決定再繼續發展一種除&34;之外的太空計劃, 以確保美國繼續對蘇聯保持一定的太空技術領先地位. 1969年2月, 時任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正式任命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Spiro Agnew) 領導&34;(Space Task Group), 希望該由副國級領導的科學任務小組能夠給美國提供一種除阿波羅以外的人類太空發展項目.

1969年9月, 太空任務組向尼克森提交了&34;項目, 也稱&34;(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按照該項目的規劃, 人類將在最早1983年, 最遲不超過二十世紀末期登陸火星. 而為達成這一目標, &34;項目將承擔研發包含以下但不限於以下的分系統:

  1. 一種可以重複使用, 成本低廉的用於往返地球表面與低軌道空間站的化學太空梭
  2. 一種離地面500公裡的低地球軌道太空空間站, 預計可以搭載6至12位乘客,並作為永久月球軌道站。該空間站將採用模塊化設計可用於未來擴展, 最終創建成一個50至100人的永久空間站.
  3. 一種化學燃料的太空拖船,用於轉移運輸在低軌道太空空間站與更高的地球同步軌道(離地面約35000公裡)之間移動機組人員和設備,也可以將其用作登月軌道到月球表面之間的運輸.
  4. 使用NERVA核動力發動機的星際飛船,用在運輸低地球軌道與地球同步軌道, 月球軌道或者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軌道之間移動機組人員與補給品.

美國太空梭 (圖片源自Simon Scarr)

美國總統尼克森仔細審查了該項目計劃書, 出於經費考慮, 最終尼克森否決了除第一項太空梭項目以外的所有計劃. 這就是美國太空梭的由來.

該計劃的第二項又在後來的1980年獲得批准, 經過種種演變發展成了如今的國際空間站.

1.2 美國太空梭首飛過程及命運

1976年, 第一架太空梭企業號建造完成, 企業號是一架測試樣機, 僅用於測試起降, 不具備軌道運輸能力. 在此基礎上, 美國建造了首批四架具有實際運載能力的太空梭: 哥倫比亞號, 挑戰者號, 發現號和亞特蘭蒂斯號.

1981年4月12號, 哥倫比亞號發射成功

1983年4月4號, 挑戰者號發射成功

1984年8月30號, 發現號發射成功

1985年10月3號, 亞特蘭蒂斯號發射成功

好景不長, 挑戰者號在完成了三年九次的發射任務後, 於1986年發射失敗墜毀, 造成七名機組成員死亡. 為補充挑戰者號墜毀帶來的發射損失, 美國建造了第五架太空梭奮進號, 於1992年發射升空.

美國太空梭發射升空 (圖片源自網絡)

2003年, 哥倫比亞號在返航過程中墜毀, 七名機組成員喪生. 最終造成兩次十四名太空人喪生, 人們開始質疑太空梭的安全性. 原計劃五架太空梭飛行五百次的目標也未能完成, 在五架飛機飛行了135次後, 最後一架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於2011年退役.

美國太空梭飛行總結 (原創圖)

1.3 美國太空梭結構及載荷詳情

美國的太空梭分為三個部分: 軌道器, 助推火箭, 外接燃料箱

太空梭及軌道器結構圖 (圖片源自NASA)

軌道器, 也就是我們狹義上說的太空梭, 最多可以乘載八人. 可以垂直起飛, 水平滑翔降落. 自身擁有動力, 配備三臺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RS-25. 三臺RS-25發動機總計可以為太空梭自身提供約5250千牛的海平面推力, 即約525噸推力, 支持重複點火. 在三臺主推進火箭旁邊, 還有兩臺小推力的姿態調控火箭, 用於軌道器在太空中調整姿態.

美國太空梭後視結構 (圖片源自NASA)

整個軌道器分上中下三層. 上層為主倉, 包含飛行控制室、臥室、洗浴室、廚房、健身房(兼儲物室)等. 中層也是航天員活動空間. 下層主要布置一些通風管道及設備等.

機體背部為一個長18米, 寬4.6米的可自動展開載荷空間艙, 用來存放需要投放的衛星設備及其他太空載荷, 近地軌道可以裝載25噸有效載荷. 左右兩側各有兩扇鉸接的載荷艙門鉸接, 並有了一定的氣密性, 以保護有效載荷在發射和重新進入大氣返航期間不被加熱損壞. 有效載荷固定在載荷託架中並被固定在縱梁上. 同時載荷艙門還充當了軌道飛行器熱量的散熱器, 在到達一定軌道時打開進行飛船散熱.

載荷艙裡配置了一個機械臂, 也叫外太空遠程工作輔助系統(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 簡稱RMS). 由加拿大公司(Spar Aerospace)研製, 太空人可以操控機械臂進行大型的外太空作業.

外接燃料箱剖面圖 (原創圖)

外接燃料箱, 我們經常太空梭中間有一個巨大的紅色殼體, 實際上就是裝滿液氫液氧的外接燃料箱, 由高強度鋁合金製成. 為了提高太空梭載荷量, NASA不斷改進給外接燃料箱減重以增加載荷. 外接燃料箱裡含有獨立的兩個液氧和液氫儲藏箱. 液氧儲藏箱直徑8.4米, 長16.6米, 可以裝載629噸液氧. 液氫儲藏箱直徑8.4米, 長29.6米, 可以裝載106噸液氫.

最左側為美國太空梭固體助推火箭 (圖片源自網絡)


助推火箭, 紅色燃料箱兩側的巨型發動機為固體燃料助推器火箭, 長45米, 直徑3.7米, 裝有500噸固體推進劑. 單臺海平面推力達12500千牛, 即1250噸推力, 比衝242秒. 在距離地球表面46千米的高度內, 承擔著太空梭80%的推力, 此後固體助推火箭與太空梭分離.


02 前蘇聯太空梭篇

2.1 前蘇聯太空梭計劃起源

前蘇聯的軌道飛行器計劃也叫&34;太空梭計劃. 相比於美國的太空梭計劃, 前蘇聯的&34;太空梭計劃則顯得斷斷續續.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 前蘇聯就已經有了太空梭計劃的雛形, 希望發展一種可重複使用的飛行器, 能向美國投擲核彈並能安全返航, 但一直沒有任何實際產物產出.

直到美國公布了太空運輸計劃後, 前蘇聯的軍事顧問於國防部長震驚於美國太空梭巨大的運載能力及重複使用能力, 擔心美國的太空梭能突然從外太空進入大氣層對前蘇聯投擲核彈. 1971年, 前蘇聯&34;號計劃正式立項.

左圖為美國太空梭, 右圖為前蘇聯&34;號太空梭

最初, 前蘇聯工程師不願設計外觀與太空梭完全相同的太空飛行器. 但隨後進行的風洞測試表明, NASA的設計已經很理想. 也有傳言, 由於美國太空梭計劃前期保密不嚴, 前蘇聯間諜組織克格勃趁機侵入美國麻省理工, 加州理工等大學竊取了美國太空梭的資料圖紙.

1.2 前蘇聯太空梭的首飛過程及命運

1983年7月, &34;號比例模型進行了太空亞軌道試飛, 此後又進行了五次比例模型的試飛. 期間, &34;號開發人員估計, 如果使用&34;方法(以彙編語言編寫)編寫程序, 則軟體開發將需要數千名程式設計師. 因此他們向Keldysh應用數學研究所尋求幫助, 開發一種新的高級的「面向問題」程式語言. Keldysh的研究人員為此開發了兩種語言: PROL2(用於車載系統的程式語言)和DIPOL(用於地面測試的程式語言), 以及開發和調試環境SAPO PROLOGUE.

&34;號的運載火箭推力比美國版本更加巨大

1988年11月, &34;號, 由&34;號運載火箭搭建, 成功完成了首次無人飛行. 此後&34;號再也沒有進行過發射任務. 直到前蘇聯解體, &34;號被丟棄在廢倉庫塵封.

1.3 前蘇聯太空梭結構及載荷詳情

&34;號由兩部分組成: 軌道器&34;運載火箭. 除了軌道器外, 其他全部為火箭助推器, 簡單粗暴.

&34;號結構圖

軌道器, 前蘇聯太空梭與美國太空梭不同的是, &34;號軌道器自身並不具有推進能力, 機上只安裝兩臺小推力姿態調控火箭. 最大質量105噸, 最多可以運載十人, 並將三十噸的有效載荷運上近地軌道. 該機首飛時即採用無人駕駛, 震驚世界, 這也是美國太空梭所不具備的. 以下為基本參數

機長: 36.37米

翼展寬度: 23.92米

機背載荷艙長度: 18.55米

機背載荷艙直徑: 4.65米

&34;運載火箭, &34;運載火箭不僅可以用來發射太空梭, 還可以獨立用來發射其它載荷. 甚至可以根據任務情況來調節助推火箭捆綁數量以提高經濟效率. &34;最大可以將270噸有效載荷運上地球近地軌道, 是目前已知最大推力火箭.

&34;號主發動機為煤油液氧發動機RD170, 可以重複使用. 單臺海平面推力7259kN(即725噸),真空比衝達到337秒. 捆綁的助推發動機為液氫液氧發動機RD-0120,真空推力達190噸, 比衝為454.5秒. 可以說, 在發動機方面, &34;號運載火箭完勝美國的太空梭.

03 美蘇兩國太空梭總結

在發射時間上, 美國的太空梭發射比前蘇聯早, 並且太空梭的數量和發射次數也遠遠比前蘇聯多. 但前蘇聯佔據了後發優勢, 在太空梭控制系統(無人駕駛系統), 以及運載火箭方面則比美國更加先進. 以至於美國在蘇聯解體後, 直接在自己的運載火箭上安裝前蘇聯的火箭發動機. 雖然太空梭已經退出國際市場, 但當時激烈的太空梭競賽, 著實鼓舞了那一代的航天人, 甚至對當今及未來一段時間的航天技術, 都產生著深遠影響.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哦, 您的支持就是我的最大動力, 持續更新

相關焦點

  • 從解密的檔案看中蘇關係重大史事
    因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兩國間的關係,從兄弟般的友誼,到後來雙方公開論戰,乃至後來到了劍拔弩張、流血對抗的地步,其變化之大,實在是太富戲劇性了。由於一個時期相關檔案材料一度大多處於保密狀態,再加上意識形態方面的諸多禁忌,這使得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一直步履維艱;而對於廣大的中國讀者來說,兩國關係的萬變之大、之快,讓人摸不著頭腦,於是乎,對於兩國關係變化的種種臆斷和猜測不絕於耳。
  • 趣太空科普 | 太空梭和載人飛船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太空梭幾乎被淘汰?
    ;然而太空梭是靠運載火箭發射和上升後,返回時能像飛機那樣下滑和著陸在跑道上,並可以重複使用。在世界航天發展過程中太空梭曾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很多國家都想要這樣的高效太空飛行器太空梭的速度不亞於火箭它既能夠搭載太空探測器到達外太空也能夠容納多名太空人前往太空執行任務
  • 博洋大豆纖維被芯 暖男性格大「起底」
    博洋大豆纖維被芯 暖男性格大「起底」 2014-12-09 09:04:20 來源:品牌家紡網     大豆蛋白纖維屬於再生植物蛋白纖維類,是以榨過油的大豆豆粕為原料
  • 揭秘當年美蘇太空競賽的彩色照片
    揭秘當年美蘇太空競賽的彩色照片 2017年02月08日 16:09:16  來源:環球網
  • 美太空梭「最後一役」太空人博物館內答兒童問
    中新社紐約8月16日電 題:美太空梭「最後一役」太空人走進博物館答兒童問  中新社記者 李洋  參與美國太空梭「最後一役」的4名太空人16日來到紐約,走進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向公眾介紹太空梭最後一次飛行的情況,並精彩回答了兒童的提問,揭秘未來太空計劃。
  • 揭秘封塵80年的軍方檔案
    即便是925內部成員,也會在調查完成後遭到徹底隔離,關於事件的駭人細節,逐漸湮滅於925的內部檔案。在中國,一般檔案的解密期限是30年,但是涉及到國防、外交、公安、國家安全等檔案,其解密期限,就遠遠不止是30年了,可能會是80年,也可能是100年。 封存於925的檔案,解密期限都是永遠。
  • 美蘇太空爭霸史:最後的登月者去世了
    「二戰」後,美、蘇兩國各自德國從獲得了一批火箭專家,開啟了本國的航天事業。1952年,艾森豪就任美國總統時,空軍高層即建議發展人造衛星,並說「對衛星的需要並不完全來自軍事考慮,發展和發射第一顆衛星運載工具也會具有高度重要的政治、心理和科學意義。」但當時美國正削減國防開支,在發展航天技術上的投入很少。1955年,美國才宣布,計劃發射一枚「科學衛星」。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蘇、美、英、法四國都是啥反應
    美蘇兩國作為二戰後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在研製出原子彈以後,又研製出了不少威力更大的核武器。並且為了穩固自己的國際地位,美蘇兩國還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不過,我國並沒有放棄繼續研製原子彈,畢竟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只有研製出了核武器,我們才能在國際上站穩腳根。在中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
  • 連接天與地的大力神——太空梭運載機興衰錄
    而1977年「企業」號太空梭的研製成功,則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較為圓滿的解決方案。不過,太空梭雖然能夠重複運用,但其在應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麻煩,其中太空梭在不同任務區域的調動、以及在大氣層內進行試驗時如何升空,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太空梭運載機這種非常特殊的大型飛機應運而生,並見證了太空梭的興起與落幕。
  • 【揭秘】「大獅GCC」冒充「青島大獅」,都是騙局,不要再被騙了!
    【揭秘】發美女小視頻拉客、拉「天地會」站臺,天使鏈背後的傳銷騙局  打擊「黑醫美」:長沙愛美爾醫療美容機構無證經營,還敢實施全麻手術! 上海警方查處非法集資新騙局:「退保理財」涉案3億 斐訊「0元購」 騙局還是普惠科技?
  • 人造衛星從美蘇冷戰中誕生,發展至今幾乎人手不離
    我們還得從美蘇冷戰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主要分為兩大陣營。在冷戰最初的幾年間,兩國的「競賽」都局限在地球上。直到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用R-7洲際飛彈改裝的運載火箭把全球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送上太空。
  • 鼎城區找回塵封95年的魯易留蘇檔案資料
    新湖南雲平臺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12月8日訊(通訊員 向玲燦)12月7日,鼎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和郭家鋪街道委託專人從俄羅斯找到並帶回了1926年魯易留學蘇聯的珍貴歷史檔案資料,這批檔案資料包括魯易的照片、自傳及多份俄文資料,共計30多頁。
  • 哈佛大學教授:美蘇關係的微妙變化,美國當時根本不希望蘇聯解體
    曾先後居住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有著對兩國民族矛盾的深入觀察,這啟發他去研究二者的衝突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通過一些檔案材料,浦洛基得到了一個大發現,那就是: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發生衝突、最終瀕臨解體的時候,美國的態度一直是希望保全蘇聯。美國希望看到蘇聯平穩地衰落,但是不認為蘇聯會解體。換句話說,蘇聯快速解體,當時美國高層也沒有想到,更不用說陰謀幹預了。等局勢發展到1991年9月,烏克蘭這個蘇聯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國也希望脫離蘇聯時,美國就明確表示了反對。
  • 世界三大衛星定位精度對比:美0.1米,俄1.5米,中國北鬥多少?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各國都造成了巨大破壞,而且當時很多國家都還沒有完成戰後重建,因此美蘇兩國便極力避免熱戰,轉而進入了長達幾十年的冷戰狀態。 在此期間,美蘇兩國在軍事、航天等領域開展了激烈的競賽,軍事上自然就是不斷研製先進的武器裝備,試圖壓對方一頭,而在航天領域,美蘇兩國也是互不相讓,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兩國都認為人類的未來在太空。
  • "核冬天"理論:推動美、蘇/俄核裁軍的"催化劑"
    他們五人在經過了將近一年半的努力之後,於1983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由美、蘇、英、西德等國約五百名科學家參加的關於「核戰後的世界」的國際討論會上,聯名宣讀了他們的研究報告,題為「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全球後果」。同年底,這篇報告在美國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公開發表。這篇報告後來就被人們用這五人名字的首寫字母合寫稱為TTAPS報告,或TTAPS理論。
  •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內部設備大揭秘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是美國宇航局(NASA)歷史上的第四架太空梭,退役之後的它將會呆在甘迺迪航天中心向公眾展出,從11月2日起就就能在一個巨大的展廳中見到它了。同行engadget在近日有幸專門去參觀了亞特蘭斯蒂號太空梭,並給我們帶來了一部紀錄短片,包括駕駛艙內部細節、機身外殼、尾部推進器等等細節都可以在這部短片上看到。
  • 《霸主》不是《科洛弗檔案》續集 但它腦洞很瘋狂
    《霸主》不是《科洛弗檔案》續集 但它腦洞很瘋狂 時間:2018.04.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阿煩 分享到:
  • 美俄兩國曾想炸毀月球,原因為何?
    其中,有一段歷史可能不為人知,就是當時美蘇兩國的科學家都計劃把月球打下來,他們想要把核彈射向月球,甚至還組建了一個科學團來模擬這次行動。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對月球下此狠手呢?到了1958年,美國人為了證明美國科學技術的先進性,瘋狂制定了一項藉助核彈轟炸月球的方案
  • 美蘇太空人目擊UFO真相
    下面這篇文章是一名國外UFO懷疑論者對美蘇太空人目擊UFO事件的分析報導!太空UFO目擊事件照片  自從1961年4月12日全世界首位駕駛東方一號太空船,進入高度301公裡的軌道,並繞行地球一圈的前蘇聯飛行員尤裡加加林(Yuri Gagarin)以來、歷經美國阿波羅及雙子星太空任務後直到現在。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現實中,最接近這些飛行器的就要屬太空梭了。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那麼,太空梭是一種什麼樣的太空飛行器?為什麼會被淘汰呢?——加加林進入太空20周年的這天,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成功發射,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