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開篇,先問各位讀者一個腦筋急轉彎。地球有多少顆衛星?「一個,月球。」不少讀者肯定脫口而出。但答案並非如此,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若算上人造衛星(現役),地球的衛星數量超過一千五百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上升。這麼多的人造衛星是怎樣一步步佔領太空的呢?我們還得從美蘇冷戰說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奪取世界霸權,帶領各自的陣營與對方展開了一場政治、經濟、軍事之間的競賽。
在冷戰最初的幾年間,兩國的「競賽」都局限在地球上。直到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用R-7洲際飛彈改裝的運載火箭把全球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送上太空。
「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由兩個半球鋁殼對接而成,整體呈球形,直徑61釐米,總質量83千克。內置兩個雷達發生器和4條天線,還有多個氣壓和氣溫調節器。「斯普特尼克一號」在太空軌道飛行了3個多月,圍繞地球1400多圈,最後墜入地球大氣層焚毀。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對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充分實踐,打開了茫茫太空之門,開啟了人類科技新紀元。它的設計者蘇聯專家科羅廖夫無疑是全人類的功臣。
可是敵對陣營的美國可不這麼認為,這個大鋁球上天后,圍繞地球轉了1400多圈,每一圈都讓美國人心驚膽戰。若是這個大鋁球換成核彈頭,從美國上空經過,這將意味著什麼?西方媒體甚至這樣報導「斯普特尼克一號」的成功發射——「太空界的珍珠港事件」。
美國加快了追趕的腳步,3個多月後,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成功進入太空。該衛星僅重8.22千克,整體呈圓錐形,高203.2釐米,直徑15.2釐米。這顆小衛星在當時冷戰中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其實際的科研價值。
在此之後,各主要大國都爭先發射了自己的衛星。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了「試驗衛星1號」人造衛星。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
我們中華兒女在一窮二白的艱難環境下,經過不懈奮鬥,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英國也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發射了「普羅斯帕羅」號人造衛星。
……
時至今日,人造衛星在科學、軍事、民生等許多方面都得到了極其廣泛的應用。
著名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其實也是一顆人造衛星。它由美國的太空梭於1990年4月送入預定軌道,在軌期間經過五次維修(護),拍攝了七千五百多張星空照片,包含約26萬個星系,對人類研究宇宙做出了非凡貢獻。如今,這顆太空第一鏡正在地面之上約640公裡的軌道上環繞地球,巡視宇宙,凝望著浩瀚的星辰大海。
人造衛星與我們普通大眾最密切的接觸非衛星導航莫屬了。它由多顆人造衛星與地面接收站組成。其原理就是利用人造衛星作為參考點來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
希望閱讀了本文,當我們再次使用手機導航,聽到「開始導航,準備出發……」時,能對正在頭頂為我們服務的人造衛星有更多一點的了解。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