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從美蘇冷戰中誕生,發展至今幾乎人手不離

2020-09-06 幽幽龍仔

本文開篇,先問各位讀者一個腦筋急轉彎。地球有多少顆衛星?「一個,月球。」不少讀者肯定脫口而出。但答案並非如此,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若算上人造衛星(現役),地球的衛星數量超過一千五百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上升。這麼多的人造衛星是怎樣一步步佔領太空的呢?我們還得從美蘇冷戰說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奪取世界霸權,帶領各自的陣營與對方展開了一場政治、經濟、軍事之間的競賽。

在冷戰最初的幾年間,兩國的「競賽」都局限在地球上。直到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用R-7洲際飛彈改裝的運載火箭把全球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送上太空。


「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由兩個半球鋁殼對接而成,整體呈球形,直徑61釐米,總質量83千克。內置兩個雷達發生器和4條天線,還有多個氣壓和氣溫調節器。「斯普特尼克一號」在太空軌道飛行了3個多月,圍繞地球1400多圈,最後墜入地球大氣層焚毀。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對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充分實踐,打開了茫茫太空之門,開啟了人類科技新紀元。它的設計者蘇聯專家科羅廖夫無疑是全人類的功臣。

可是敵對陣營的美國可不這麼認為,這個大鋁球上天后,圍繞地球轉了1400多圈,每一圈都讓美國人心驚膽戰。若是這個大鋁球換成核彈頭,從美國上空經過,這將意味著什麼?西方媒體甚至這樣報導「斯普特尼克一號」的成功發射——「太空界的珍珠港事件」。

美國加快了追趕的腳步,3個多月後,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成功進入太空。該衛星僅重8.22千克,整體呈圓錐形,高203.2釐米,直徑15.2釐米。這顆小衛星在當時冷戰中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其實際的科研價值。


在此之後,各主要大國都爭先發射了自己的衛星。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了「試驗衛星1號」人造衛星。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

我們中華兒女在一窮二白的艱難環境下,經過不懈奮鬥,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英國也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發射了「普羅斯帕羅」號人造衛星。


……

時至今日,人造衛星在科學、軍事、民生等許多方面都得到了極其廣泛的應用。

著名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其實也是一顆人造衛星。它由美國的太空梭於1990年4月送入預定軌道,在軌期間經過五次維修(護),拍攝了七千五百多張星空照片,包含約26萬個星系,對人類研究宇宙做出了非凡貢獻。如今,這顆太空第一鏡正在地面之上約640公裡的軌道上環繞地球,巡視宇宙,凝望著浩瀚的星辰大海。


人造衛星與我們普通大眾最密切的接觸非衛星導航莫屬了。它由多顆人造衛星與地面接收站組成。其原理就是利用人造衛星作為參考點來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

希望閱讀了本文,當我們再次使用手機導航,聽到「開始導航,準備出發……」時,能對正在頭頂為我們服務的人造衛星有更多一點的了解。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壽命只設計了20天,為啥50年了還在運行
    一切民用科技的誕生都離不開前沿科技的發展,而推動前沿科技進步的就是好奇心。可以說好奇心是人類發展的基石之一。而太空這種人類數千年都沒有涉足過的地方自然能激起人類無窮的好奇心。因此現在世界上,只要有實力的國家基本都在太空探索上有所建樹。
  • 美蘇太空爭霸史:最後的登月者去世了
    第一回合: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西方社會為之恐慌在航天方面,率先取得一定成就的是納粹德國。「二戰」後,美、蘇兩國各自德國從獲得了一批火箭專家,開啟了本國的航天事業。1952年,艾森豪就任美國總統時,空軍高層即建議發展人造衛星,並說「對衛星的需要並不完全來自軍事考慮,發展和發射第一顆衛星運載工具也會具有高度重要的政治、心理和科學意義。」但當時美國正削減國防開支,在發展航天技術上的投入很少。1955年,美國才宣布,計劃發射一枚「科學衛星」。①僅僅4天後,蘇聯針鋒相對地表示,也將在年內發射衛星。
  • 星光耀紅東方——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內幕
    1958年10月,根據中蘇科學技術協定,由趙九章、衛一清、楊嘉墀、錢驥等科學家組成的「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到前蘇聯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衛星工作。  代表團到達後住進了莫斯科中國飯店,接待的人很熱情,今天安排參觀市容,明天安排參觀博物館,就是不安排到科學研究機構參觀。負責接待的人說,參觀衛星設備要赫魯雪夫批准,所以一直拖延著。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僅僅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飛?
    但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已經實現了自己夢想,而且還有幾位太空人真正到過太空,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開始了瘋狂的軍備競賽,1957年蘇聯製造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順利進入太空,這是人類在航天技術上的裡程碑。十三年之後,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近進入太空。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何失去動力50年卻依然在軌運行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展開了太空競賽,打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篇章,從那時起到現在無數個人造衛星被發射到太空中去。而如今,人造衛星已經不再是是國家之間秀肌肉的工具,而是有了更加實用的多種用途,在地球軌道上進行著自己的工作。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F22飛2馬赫,蘇57飛1.8馬赫,殲20能飛多快?
    文\世界 古代武林高手們齊聚比武的時候都會講究一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速度就是決一勝負的最終王道。現代戰爭被高科技所武裝起來,速度不再是決定最終勝利者的唯一勝負手,但嚴格來說依舊是無比重要,比如說現代戰爭模式下的空戰。
  • 太空中除了人造衛星,還有五具人類遺體,他是唯一葬在月球的人類
    太空中除了人造衛星,還有五具人類遺體,他是唯一葬在月球的人類從古時候開始,人類就嚮往著天外的世界,在沒有望遠鏡時,人類只能看見太陽和月亮,以及星星,在射電望遠鏡出險後,人類才看到了浩瀚太空。在美蘇冷戰時期,蘇聯憑藉技術優勢,讓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後來美國發射了航天飛船,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雖然是美蘇是在搞軍備競賽,但是確實促進了人類太空技術的發展,不過雖然今天的航天技術很先進了,但是在過去人類對太空是兩眼一抹黑,在嘗試的道路上,發生了很多次意外事故。
  • 美國輕蔑地稱為「大鐵塊」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在什麼背景下...
    確實,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橫空出世,意義非同尋常……那麼,蘇聯人是怎樣研製它,又是在什麼樣的政治背景下才有了這項功勳蓋世的偉大創舉?這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誕生立即引起了全球的轟動,各國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用醒目標題報導了這一重大事件,稱它是「劃時代的舉動」、「歷史性的突破」、「人類的進步」!美國的媒體則報導說,「衛星以每小時1.8萬裡的速度繞地球飛行,環球軌跡四次越過美國上空」。這一消息令美國朝野震動、不安…… 那麼,人造衛星為什麼能飛出地球呢?
  • 世界上最早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
    斯普特尼克一號(又稱「衛星一號」,俄語名原意「同行者、旅伴或伴侶」,或按音譯「史潑尼克」)是第一顆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由於這時正值冷戰,斯普特尼克1號的發射震撼了整個西方,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連串事件,如斯普特尼克危機、華爾街發生小股災,同時亦開始了美、蘇兩國之間的太空競賽。
  •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只有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運行
    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成為了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且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的國家。說起來,東方紅一號的設計壽命只有20天。但自1970年成功發射後,東方紅一號卻已經在太空中運行了50年。二戰之後,世界陷入了蘇美爭霸的冷戰時代。蘇美兩國在軍事、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展開了直接交鋒。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人造衛星,正式開始了對太空的探索。第二年,美國不甘落後,也將「探險者一號」成功送上了太空。在蘇美兩國的帶頭下,世界強國紛紛開始加緊對衛星的研發,中國政府對這件事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視。1964年,中國的經濟形勢出現好轉。
  • 哈佛大學教授:美蘇關係的微妙變化,美國當時根本不希望蘇聯解體
    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東歐、冷戰研究領域的專家。曾先後居住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有著對兩國民族矛盾的深入觀察,這啟發他去研究二者的衝突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但為什麼哈佛曆史學教授說:美國當時根本不希望蘇聯解體,甚至想方設法彌合蘇聯內部的矛盾,延長蘇聯存在的時間。這個觀點是不是很驚人呢?為什麼說蘇聯解體和冷戰的結束是兩回事?更神奇的是,為什麼說美國竟然不希望自己的頭號敵人蘇聯倒臺?
  • 18位太空人至今沉睡在太空,而他已飄到冥王星,即將離開太陽系
    要說美蘇冷戰裡,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無疑是兩國之間的軍備競賽了。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就此邁入了太空時代。4年之後,蘇聯趁熱打鐵,將太空人加加林也送入了太空。看到蘇聯人在航天事業上不斷高歌,美國人自然坐不住了。
  • 1957年,蘇聯將一隻3歲的小狗送入太空,它至今還在地球軌道流浪
    古人對於浩瀚的宇宙充滿了嚮往,因此也是衍生出了許多的神話典故,但並非說,古人對於宇宙只是基於神話,早在5000年前中國就誕生了《陰陽曆》。探索太空是源於冷戰時期,蘇美兩國在軍事上都儲存著較多的核彈頭,誰也不敢輕易動用武力,為此蘇聯和美國決心將戰場開闢到外太空,展開了一場科技競賽,雖說這場競賽只是為了爭奪霸權地位。
  • 美蘇登月競賽之我見: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
    核心提示: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為標誌,美蘇開啟了太空科技與登月競賽。到1970年代末,以美國成功登月結束競賽,雙方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以至於連合作登陸火星的計劃都不再提及,急需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從美蘇登月競賽可以看出,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唯有合作才能共贏,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 波羅的海:隨時可能成為「最熱的冷戰前線」
    人們由此意識到,這一冷戰後看似平靜的地區,同樣是北約和俄羅斯對抗的前沿。    至今仍未水落石出的「不明潛艇入侵瑞典」事件,為俄羅斯和歐美諸國本已冰封的關係再添寒意。此次事件上演的舞臺——波羅的海,既是俄羅斯面向歐洲的窗口,也是美國和北約掌控歐洲「黃金水道」的關鍵,各方在這片區域的角力近年來不斷加劇。
  • 「冷戰」會否再次爆發?今日的俄羅斯已不是昨天的蘇聯
    對於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以及歐洲的勢力劃分問題,美蘇兩大陣營產生了強烈分歧。為了爭奪世界霸權,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展開鬥爭,關係也跌至冰點。冷戰期間發生了什麼?兩大陣營各自形成軍事集團。到上世紀60年代時,美蘇兩國均能發射高速洲際核彈。60年代末,雙方均建立了防禦性的反彈道飛彈系統。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後,核戰爭險些爆發。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通常通過代理人戰爭進行。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而東方紅一號的升空,同時也令我國的航天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裡程碑,成為了蘇、美、法、日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且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的國家。但自1970年成功發射後,東方紅一號已經在太空中運行了50年,而且將長期運行下去。那麼為什麼早已沒有了燃料(電池)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還能一直繞著地球運行呢?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 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地球軌道 60 年了,它對全人類的影響和改變是...
    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直接導致了冷戰時期美俄兩國的太空競賽幾乎所有的史料在提及 Sputnik 發射後對國際局勢的影響時,無一例外都會說到它揭開了冷戰時期美俄兩國的太空競賽。但實際上,在此之前,人造衛星並不是雙方精心準備要拿來開火的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