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一個被航天事業耽誤的設計公司

2021-02-15 景觀之路

世界那麼大,為防走散,請大家

點擊上方 「景觀之路」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繼續跟我們一起,以專業視角看世界!

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施藍藝術

圖片:NASA

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曾幻想過,長大要當一個太空人。

穿著炫酷的太空衣,駕駛著飛船漫遊在太空中,探索神秘的宇宙。

(圖源:desktx.com)

人們總是對這種神秘抱有好奇,而恰恰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這也是很多人關注它們的原因之一。

NASA 在各大主流社交平臺上都有過千萬的粉絲數。

在國外主流平臺上的粉絲均過千萬

雖然 NASA 的工作內容讓他看起來好像很神秘,但是在那裡工作的並不都是些孤僻死板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比如上過微博熱搜的前 NASA 工程師 Mark Rober,他用閃粉噴霧製造的小裝置來教訓偷快遞的人。

連閃粉噴灑出來的樣子都設計成星雲的模樣

(圖源:baidu.com)

而在兩年前他還曾做過一個超大型的水槍,這個水槍原型是全球暢銷的 Super Soaker 。

NASA 的工程師其實很會玩的

(圖源:sohu.com)

沒錯它的設計者是同樣來自 NASA 的科學家——Lonnie Johnson

Lonnie Johnson 展示他設計的超級水槍

(圖源:sohu.com)

Lonnie 也曾表示過,最讓他引以為傲的不是參與製作的那些火箭,而是這把水槍。

不過,你也別以為 NASA 的注意力都在工業設計上面,它們在平面設計也是非常執著的。

NASA 的經典 Logo,暱稱「肉丸」

(圖源:google.com)

而如果要選出全球辨識度最高的一百個標誌的話,NASA 的 Logo「肉丸子」 (Meatball)必定是其中之一。

但是可不止 NASA 自己有標誌,基本每一個計劃和項目,NASA 都會給它們設計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標誌。

阿波羅計劃的標誌

(圖源:nasa.gov)

阿波羅1號的標誌

(圖源:nasa.gov)

阿波羅7號到17號的標誌,

中間的11號徽標是最著名的。

(圖源:nasa.gov)

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

執行STS-7任務的標誌。

(圖源:nasa.gov)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執行STS-109任務的標誌。

(圖源:nasa.gov)

奮進號太空梭升空,

執行STS-111任務的標誌。

(圖源:nasa.gov)

發現號太空梭,

執行的STS-85任務的標誌。

(圖源:nasa.gov)

2009年 NASA 太空人弗雷德裡克,

在國際空間站與之前的任務的標誌合影。

(圖源:nasa.gov)

而除了標誌,NASA 的下屬機構 JPL(噴氣推進實驗室)還負責製作一些紀念海報和科學海報,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幫助大眾了解複雜的科學發現。

JPL 的科學家們為海報的設計提供思路,而海報的製作,則是由 JPL 的視覺創意團隊 The Studio 完成。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圖源:nasa.gov)

紀念卡西尼號任務終結

(圖源:nasa.gov)

紀念旅行者號計劃

(圖源:nasa.gov)

木星上風光——木星極光

(圖源:nasa.gov)

紀念火星探測計劃

(圖源:nasa.gov)

紀念先驅者金星計劃

(圖源:nasa.gov)

紀念發現行星 TRAPPIST-1e

(圖源:nasa.gov)

還有別具一格的招聘廣告,看起來非常高大上。

(圖源:chinanews.com)

(圖源:chinanews.com)

(圖源:chinanews.com)

(圖源:chinanews.com)

(圖源:chinanews.com)

說到 NASA 和藝術、設計結緣,還是很久之前的事。

1967,阿波羅1號在一次普通的例行演練中,因為設計的缺陷導致了3名功勳太空人意外喪生。

在之後一段時間裡,NASA 在美國大眾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於是 NASA 找到了 Charles Schulz,希望他能用當時很受歡迎的卡通形象——史努比,幫 NASA 挽回一下形象。

(圖源:art.ifeng.com)

(圖源:google.com)

於是就誕生了那個穿著太空衣的史努比的形象。

(圖源:google.com)

從此 NASA 就將這個形象作為自己的吉祥物,太空人執行任務之前,都會習慣性地摸一下這隻帶來好運的史努比。

據說在這之後有史努比參與的任務裡,真的沒出什麼意外。

(圖源:art.ifeng.com)

但是 NASA 坐擁千萬粉絲成為各大平臺的網紅,靠的可不只是它的衛星圖片和海報設計。

NASA 老練的營銷手法不免讓人覺得它是一個有設計感、會玩會營銷的「藝術機構」。

2013年,太空人大叔 Chris Hadfield 在國際空間站演繹了 David Bowie 的經典歌曲《Space Oddity》並製作成MV,這個視頻在 YouTube 上的點擊量達到了2600萬。

第一個在太空拍攝的 MV

它們一共在14個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了500多個帳戶。而且這些帳戶的功能和發布的內容,相互之間是不一樣的。可以說是把用戶細分得很好了。

它們的視頻帳戶上, 

既有科普講座,也有惡搞視頻。

(圖源:sohu.com)

NASA 也有搞怪的一面

(圖源:sohu.com)

不過最重要的是,NASA 緊跟了跨界聯名的潮流趨勢。

(圖源:sohu.com)

NASA × COACH

2017年,迎來75周年的 COACH 與 NASA 合作,致敬60年代探索太空的輝煌時期。

融合現代感與復古元素的創新設計,通過創作來表達經典元素在當下語境中重塑魅力的無限可能性。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NASA × Heron Preston

2013年接受採訪時,就表示非常願意與 NASA 合作的 Heron Preston,終於在五年後實現了願望。

這次設計參考了美國功勳太空人 Bruce McCandless II 以及 Neil Alden Armstrong 的太空服,雖是復古主題但未來感十足。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NASA × Alpha Industries

Alpha Industries 經典的飛行員夾克,和帶有復古情懷的 NASA 標誌和美國國旗一起搭配可以說是很搭了。

衣服上的刺繡標徽也讓衣服看起來有年代感的時候又不失美感。

(圖源:google.com)

(圖源:sohu.com)

NASA × Vans

Vans 的 Space Voyager 系列靈感取自太空獨有的特色和質感,推出了致敬宇宙的經典款滑板鞋。

別出心裁的泡沫外露的細節設計和可互換的貼片徽章讓每一位 Vans 愛好者可以搭配專屬於自己的鞋。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NASA × Nike × Tom Sachs

Nike 聯手知名解構藝術家、NASA 狂熱愛好者 Tom Sachs,打造的一款 Mars Yard Overshoe。

靈感來源於 NASA 的火星登陸計劃,模仿了太空人所穿的太空靴,別處心裁的設計讓鞋子擁有和太空人般的獨特魅力。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google.com)

(圖源:google.com)

NASA × Anicorn

香港腕錶廠商 Anicorn 和 NASA 合作發布了限量款自動腕錶。

腕錶融入了大量的太空服元素,最大的特點採用了上中下三重錶盤,在底部配以反射鈷藍色的底盤,突顯出錶盤的純白乾淨和極致質感。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NASA × LEGO

除了樂高版非常炫酷的 NASA 火箭和飛船,作家 Maia Weinstock 曾在16年的時候提議可以考慮把製作 NASA 女科學家題材的樂高。

樂高迅速回應,在一年之後推出特別版,致敬5位 NASA 的功勳女科學家。

(圖源:twitter.com)

(圖源:twitter.com)

從左到右:Margaret Hamilton、

Katherine Johnson、

Sally Ride、

Nancy Grace Roman、

Mae Jemison

(圖源:sohu.com)

(圖源:google.com)

NASA × ANTA

去年 3 月份的上海時裝周,安踏和 NASA 聯名打造了 SEEED 種子計劃系列的亮相,科幻的造型以及搭配自主研發的科技,可以說是很驚豔了。

(圖源:ifeng.com)

(圖源:ifeng.com)

(圖源:sohu.com)

(圖源:sohu.com)

NASA 有它神秘的一面,但是這似乎並不妨礙它們追隨潮流,融入大眾。

而其實和 NASA 聯名的申請門檻也不高,只需要將資料和請求發送到他們的官方郵箱就行了。當然通不通過就不一定了。

NASA 的目的也是想藉此讓大家更多地關心一下我們的航天,以及我們人類、我們的地球。

德國、奧地利最美的季節

我們一起

在碧藍如洗的天空下

伴隨沁人心脾的音樂

漫步於中世紀的古老城堡

以「童眼看世界」的心

感受設計創意帶來的產業創新活力

點擊了解↓↓

出行時間:2019年07月02日-07月12日

早鳥價截止:2019年4月30日

聯繫人:李俊、王秀麗

微信號:

相關焦點

  • NASA,被航天事業「耽擱」的設計機構
    這也是普及率最高的一款,1959年由James Modarelli設計。▲Photo by Jessie Hodge via Flickr不過這個標誌很快就被棄用。1972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發起了「聯邦圖形改進計劃」,以提高美國政府機構的設計和傳播的標準,NASA也在候選機構之列。
  • 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圓滿成功
    ,也是一個新的突破,標誌著美國的載人航天向著常規化發射邁出第一步。這次發射的成功,給美國的航天事業帶來了新的希望,以後常規化發射,不用再「寄俄籬下」了。,最終在競爭中獲勝的只有SpaceX和波音公司。,而這兩家公司也一直在進行激烈競爭。
  • 康師傅宣布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 將探索方便麵與航天食品的對接
    新京報快訊(記者夏丹)今日(11月9日),康師傅在25周年之際與中國航天基金會籤約,正式對外宣布康師傅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助力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並將參考航天食品的標準,嘗試探索方便麵與航天食品對接的可行性。
  • 王永志:為我國航天事業圓夢的「常勝將軍」(下)
    在向領導和老一輩航天專家匯報時,王永志提出研製「長二捆」的技術途徑和總體技術方案,得到大多數領導的支持。1988年年底,身為火箭研究院院長的王永志與美、澳兩國的公司籤訂18個月完成「長二捆」試飛的合同。作為「長二捆」的總指揮,他與總設計師王德臣等人天天加班加點。有人形容他們是有工作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人情的人。
  • 潛望|十年磨一劍 美國載人航天事業開啟新篇章
    SpaceX載人龍飛船的成功發射,標誌著該公司成為歷史上首個成功將人類送上太空的私營公司,該事件也是美國載人航天走出陰霾,獲得新生的一次裡程碑。
  • 他們是神舟飛船的締造者,更是我國航天事業的中流砥柱
    航空航天類專業是一個研究航空航天有關的專業。未來的就業方向主要是航空類科研單位,飛行器生產公司的技術人員。航空航天事業是一個極其龐大、複雜、綜合的系統工程,因此,從廣義上講,航空航天專業是一個基本涵蓋了理、工、文等領域的綜合專業,如
  • 盤點航天事業 弘揚航天精神
    盤點航天事業弘揚航天精神
  • 從NASA到SpaceX:美國商業航天的隱秘往事
    這家被坊間輿論議論為NASA私生子、白手套、殺價鯰魚的私營科技公司,以一個顛覆者的姿態出現,但本質上卻更像是一個衣缽繼承者。無論如何,SpaceX或許是NASA目前找到的最佳方案。更大範圍的商業化是美國航天發展的大勢所趨,SpaceX只是順勢抓住了這個機遇。
  • 載人航天裡程碑時刻!首次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成功發射,馬斯克讓...
    在此之後,美國的載人航天陷入了近10年的空窗期。由於缺乏載人太空飛行器,美國太空人只能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費用昂貴不說,「寄人籬下」使得國際空間站中NASA太空人的數量也受到了限制。  不過,NASA顯然不會任由這種情況持續太久,但這次研發的主角由他們自己轉變為商業公司。在決定退役太空梭的同一年,NASA就宣布了下一代商業載人航天計劃。
  • 首批航天服材料將登陸火星
    但是在到達紅色星球之前,太空人將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大氣極為稀薄、受太陽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更強的火星上,他們應該穿什麼?艾米·羅斯正在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她來自NASA位於休斯敦的詹森航天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 in Houston),是一名高級航天服設計師,正在為月球和火星開發新的航天服。
  • 德雲社周九良助力航天事業,打開宇宙之門,古裝造型太吸睛
    為了見證這一時刻並宣傳普及航天文化,中國航天建設集團官方文創品牌機構與某文化創意公司攜手拍攝了航天創意大片。  本次航天創意大片邀請的主角便是德雲社周九良。敬請期待我們的航天創意大片,特邀橘貓周九良和我們一起打開宇宙之門。」  近段時間,該公司將會推出周九良為主角航天創意視頻,這令粉絲們頗為期待。
  • 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獲重要突破,「這是未來航天事業的一個方向」
    為何要發展「可重複使用」航天技術?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上海市宇航學會資深航天科普專家、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技術顧問陶建中研究員。「可重複使用,這是未來航天事業的一個方向。」陶建中說,可重複使用將會大幅度降低航天成本,當下國內外商業航天蓬勃發展, 民營企業為實現盈利更加講究成本。
  • 香港科學家容啟亮:為中國的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中國的航天事業不是同哪一個國家去競爭,它的穩步成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義務,就是它拉動很多我國產品的創新,還有就是技術的發展。」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研發的香港科學家容啟亮如是說。
  • NASA的一個舉動讓全世界都認為美國失去了載人航天的能力
    充滿質疑的聲音撲面而來;美國沒有載人航天的能力!他們需要俄羅斯的飛船根本沒有載人航天的技術......星際客機與龍飛船那麼是什麼讓這兩家公司都為載人航天的開發爭破頭呢獵戶座飛船,已經在2014年由德爾塔IV發射進行了無人測試,但是獵戶座飛船是設計深空的,加上戰神一號的爭議較大,還有昂貴的發射費用和維修成本使得NASA認為把獵戶座用於近地軌道非常的不划算,加上獵戶座計劃已經花費一百多億美元的經費,然而後續還不知道要投入多少。所以,NASA就把目光投向了商業航天公司,SpaceX和波音。
  • nasa現在接受了讓阿提米斯登陸者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建議
    這一呼籲的形式是一個正式的「人類登陸系統」的招標,其本身遵循的是7月和8月發布的兩個草案版本。所有申請的截止日期:11月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官員在一份聲明中說,第一個完成登月裝置的公司將是2024年將美國宇航局太空人送上月球的公司。他們補充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女性,那就去參加2025年的活動吧。」
  • 「調查」公務員從事直銷事業?東方紅航天生物公司為何頻遭投訴...
    公司背景,現狀如何 據官網介紹,北京東方紅航天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發起成立的現代股份制公司,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國航天唯一面向大眾健康消費的產業板塊,東方紅公司一直以航天生物技術及航天醫學成果轉化為核心,致力於航天技術應用型健康產品及家庭生活用品的研發與生產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北京紀念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東方紅一號升空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3月10日,「中星6C」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南的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提供高清廣播電視傳輸服務[圖片/新華]本周二,我國最大的空間技術承包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舉辦研討會
  • 科技日報評龍飛船載人首飛成功:仍未重燃美國航天事業的火炬
    這張由美國航天局5月31日發布的視頻截圖顯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正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新華社 圖美國載人航天近60載歷程,功勳與詬病並存、歡歌與悲顏交會。宇航時代迭代推進,馬斯克與他的SpaceX創造了幾乎所有商業太空的重要節點,現今終於拾起美國自太空梭退役後「乾旱」的本土載人事業,向世界航天工業巔峰衝刺。
  • 中國的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腳印,從來不缺創造力
    我覺得,我們中國航天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很委屈。中國的航天事業一直給我的感覺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我們的航天發展是實事求是的,而非照貓畫虎。2018年2月7日,重型獵鷹運載火箭從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航天中心LC-39A發射升空,以LEO運載能力63.8t和GTO運載能力26.7t的超強性能使其成為現役最強火箭。重型獵鷹完全碾壓了排名第二、第三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和德爾塔四號運載火箭。
  • 手抄報圖片: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1957年10月,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人類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限制和地球大氣的屏障,從此揭開了航天世代的序幕。隨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業研製、生產、試驗與協作體系。航天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在各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我國衛星的質量最大(17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