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國太空梭駕駛艙複雜內部—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過去幾十年,坐在美國宇航局的一架太空梭的駕駛艙裡,操控著控制器,前去探索最為黑暗的深空,一直是眾多年輕人的最大夢想。但是從該局的一些旗艦級太空飛行器的這些照片中一排排的部件和按鈕來看,獲得相關知識,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很少很少,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照片為我們了解美國宇航局現存3架太空梭——「奮進」號、「發現」號和「亞特蘭蒂斯」號的操控器的真實樣子,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攝影師本-庫珀拍攝了這些照片。這3架太空梭都是美國宇航局在1981年開始實施的太空梭項目的一部分。

 

該項目一共有5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它們總共執行了135次飛行任務,幫助建設了國際空間站,並激勵了下一代。

 

1986年,挑戰者號在起飛後發生事故,機上7名工作人員全部遇難,而哥倫比亞號也在2003年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發生爆炸,導致7名太空人全部喪生。發現號是3架現存太空梭中第一個退役的,它在1984年8月首次飛入太空,執行任務約27年後,在2011年3月退役。

 

它在27年間安全完成了39次飛行任務,是執行任務最多的一架太空梭,總共在太空停留的時間長達一整年。正是「發現」號把哈勃太空望遠鏡送入太空,目前它正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進行展覽。

 

太空梭「奮進」號於1992年5月發射升空,並於2011年5月退役。它被用來取代毀掉的「挑戰者」號,經過一項全美學校徵名競賽後,人們根據庫克船長的飛船的名字,把它命名為「奮進」號。

 

最後退役的太空梭是「亞特蘭蒂斯」號,它於1985年10月發射升空,並於2011年7月完成它的謝幕之旅。這架太空梭圍繞地球運行4848圈,航行多達1.26億英裡(2.03億公裡),這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525倍。

 

美國宇航局的一張圖表顯示的是一些控制裝置的作用

 

太空梭的內部結構表明,在太空的生活並不舒服

 

這架太空梭的中層甲板已經失去很多櫥櫃和儲存設備

 

在這些照片拍攝幾周後,「奮進」號執行了它的最後一次任務

 

2011年2月,太空梭「發現」號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甘迺迪航天中心起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駕駛艙曝光
    英國媒體刊登了一組令人吃驚的照片,展現美國宇航局「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的駕駛艙。駕駛艙內,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系列巨大的按鈕和顯示屏。7月,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再也沒有人去按下這些按鈕。2012年底,「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在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展出。
  •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內部設備大揭秘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是美國宇航局(NASA)歷史上的第四架太空梭,退役之後的它將會呆在甘迺迪航天中心向公眾展出,從11月2日起就就能在一個巨大的展廳中見到它了。雖然未來在展館中我們能夠看到打開的艙門和伸展出來的機械臂等部位,但我們卻無法進入其內部查看它的內部設備,這對一些科幻小說以及航天愛好者來說算是一個不小的遺憾。同行engadget在近日有幸專門去參觀了亞特蘭斯蒂號太空梭,並給我們帶來了一部紀錄短片,包括駕駛艙內部細節、機身外殼、尾部推進器等等細節都可以在這部短片上看到。
  • 多圖:太空梭內部原來是這個樣子
    隨著「亞特蘭蒂斯號」永久落戶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遊客參觀區,凝聚著無數榮耀和淚水的太空梭正式退出了人類宇宙探索的歷史舞臺。近日,一名外國攝影師對三艘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NASA)的太空梭駕駛艙內部進行了拍攝。
  • 天使與魔鬼6:走進波音737飛機駕駛艙中
    拿我們民航客機來說,相信大部分人其實很難有機會看到飛機的駕駛艙,因為大家都是在乘客的艙中進行乘坐。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看看飛機的駕駛艙,順便來講講駕駛艙中主要的儀器都是幹什麼用的。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轉載自中國模擬飛行網、民航圖庫、愛活網、飛友網以及新浪博客。
  •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起飛後的爆炸原因:一個不起眼的橡膠O型圈
    有篇課文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曾讀過:「今天上午美國東部標準時間11點38分,『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約1分12秒後突然爆炸,機上七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 獵鷹九號與太空梭的博弈
    太空梭的兩次出事,14名太空人都是乘坐在沒有逃逸系統的駕駛艙內,一旦出事無力回天!太空梭駕駛艙而獵鷹九號運載火箭則是整體結構的單一級火箭:大眾認為的太空梭其實太空梭系統上的軌道器部分下面用一組數據簡述一下,這個部分有多複雜:這一部分有250萬個零件、使用的線纜總長長達370公裡、27000片隔熱瓦。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和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他們基於金-半胱氨酸材料,
  • 暴風雪002驗證機,一種自帶噴氣發動機的太空梭
    這架飛機序列號是СССР-3501002,該機主要用來測試飛機的電子系統和飛行性能,並不是能實際進行太空飛行的太空梭,所以機尾安裝了四臺AL-31渦扇發動機。BTS-002的駕駛艙,風擋玻璃透出內部紫色的氛圍燈。BTS-002採用雙人制座艙,都配備了K-36L彈射座椅。
  • 發現隱患後卻沒有進行處理,發射升空73秒後,太空梭解體
    1977年,第一架太空梭「企業號」試飛成功,美國人對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企業號是當時世界上結構最精密、最複雜的飛機,使用了3500個系統,250萬個零件,底部裝有31000塊隔熱瓦,全部由手工安裝,5天才能裝上一塊,太空梭由駕駛艙、設備艙和尾部動力艙構成,設備艙中有長長的機械爪,可以抓取衛星等太空飛行物,是理想的反衛星裝備。
  • 化學家打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永結」—新聞—科學網
    這是迄今為止合成的最複雜的分子結之一。 結通常會自發地在DNA和其他聚合物中形成,這些聚合物是由重複的亞基組成的長鏈分子。但化學家可以通過引導分子以期望的方式扭曲和轉動來合成特定的分子結。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David Leigh和合作者將適當柔韌的有機聚合物排列成編織圖案。然後,它們將聚合物的自由端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無窮無盡的環。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最重要的是,太空梭功能更加強大,兼具運載火箭和載人飛船的功能,一舉兩得。 於是,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等國先後開始研製太空梭。然而,這項美好的創想並不容易實現,數年之後只有美國的太空梭投入到實際使用中。可見,太空梭的研製困難是很大的。那麼,太空梭長什麼樣,它實現了人們的預期了嗎?
  •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組圖)
    自從1981年4月12日開始使用至今,30年內美國共建造6架太空梭,除了樣機「企業」號,投入使用的5架工作機包括「阿特蘭蒂斯」號,「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以及「奮進」號。  其中,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7名太空人遇難;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7名太空人遇難。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 西瓜視頻大神帶你揭秘:超級貨機內部,波音747夢想運輸機
    西瓜視頻大神帶你揭秘:超級貨機內部,波音747夢想運輸機前段時間在看西瓜視頻時,看到西瓜視頻創作人&34;對貨機內部的揭秘,漲了不少知識的同時也深覺震撼。2003年10月發起該項目,利用747-4客機進行改裝,747機身有大的隆起部分,使貨艙空間增大,適合運載大部件,波音已確認購買3架747-400進行改裝,並在2005年12月15日宣布選擇美國常青航空運營這三架747LCF。
  • 太空梭被廢的根本原因,美國沒錢了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三十年來,太空梭為全人類的太空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卻在而立之年被拋棄了,這究竟是何原因呢?布希希望美國航天員能重返月球,最終能登陸火星。要實現這些目標,捉襟見肘的航天局只能放棄每年耗資約四十億美元的太空梭計劃。但是歐巴馬上任後,美國又放棄重返月球計劃。他希望太空探索的目光投向火星。對於服務於近地軌道的太空梭來說,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與此同時,太空梭投入使用後並未達到預先設想的目標。因此二零一零年由十六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的國際空間站基本建成。
  • 從太空梭到龍飛船:太空人發射前都會焦慮些什麼?
    1984年6月26日,任務專家理察·穆萊恩(Mike Mullane)躺在發現號(Discovery)太空梭的駕駛艙座椅上。這將是太空梭計劃的第12次飛行,也是發現號和穆萊恩的第一次飛行。升級後的太空梭如同嶄新的陳列室,所有物品的表面都閃閃發光,沒有劃痕和磨損的痕跡,顯示屏光彩照人,控制臺也似乎從未被人觸碰過。
  • 中國是搞宇宙飛船,還是太空梭,錢學森力排眾議:搞宇宙飛船
    還是研究太空梭呢?這並非是個容易下的決定,而科研工作者們討論了很久也都未果,最後錢學森力排眾議,才給出了一個明確決定,下面,我就來給您揭秘這其中的過程:(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揭秘之前,小編先給您說說錢學森。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美國挑戰者號爆炸事故,竟然是因為那一天太冷了
    (關注我了解更多航空、天文知識哦)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它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之後的數年中,挑戰者一號一共執行了包括第一次在內的共9次太空飛行任務,且都圓滿完成任務並且成功返航。
  • 圖解飛機駕駛艙
    我們出門旅行時,常坐的機型有兩種:來自美國的波音,以及來自歐洲的空客。我們經常坐飛機的人們對飛機客艙應該是十分熟悉了,但是對於飛機駕駛艙就沒什麼概念了。甚至對于波音、空客兩種機型的駕駛艙有什麼不同,也是一無所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