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家打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永結」—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一個無窮無盡的結狀分子,包含碳原子(淺灰色或綠松石色)、氮原子(深藍色)和硫原子(黃色)。圖片來源:David A. Leigh

化學家首次創造了一種分子,形成了一種叫作「永結」的結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永結是包括佛教和印度教在內的東方傳統中共有的八大吉祥符號之一。這是迄今為止合成的最複雜的分子結之一。

結通常會自發地在DNA和其他聚合物中形成,這些聚合物是由重複的亞基組成的長鏈分子。但化學家可以通過引導分子以期望的方式扭曲和轉動來合成特定的分子結。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David Leigh和合作者將適當柔韌的有機聚合物排列成編織圖案。然後,它們將聚合物的自由端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無窮無盡的環。

這一過程產生了幾種類型的結,包括一個長258個原子的無休止的結分子,它包含7個交叉。研究小組使用了兩種技術——核磁共振和X射線晶體學,來確認他們製造了無盡的結。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可以進一步開發,生產更大的編織分子和材料。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0-00594-x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化學家打出最複雜的「結」
    Leigh 本報訊 化學家創造了一種分子,形成了一個叫作「永結」的結構,這是迄今合成的最複雜分子結之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分子結通常會自發地在DNA和其他聚合物中形成,這些聚合物是由重複的亞基組成的長鏈分子。但化學家可以通過引導分子以期望的方式扭曲和轉動來合成特定的分子結。
  • 化學家打出最複雜的「結」
    化學家創造了一種分子,形成了一個叫作「永結」的結構,這是迄今合成的最複雜分子結之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2020年首隻秦嶺大熊貓誕生—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並揭示了複雜結構的形成機理。 自然界中的有機—無機粒子依靠自身或者外界的少量能量,通過自驅動組裝的形式構成了許多獨特的材料和物質,如人體組織中最堅硬的牙釉質,具有複雜形態的顆石藻的鈣化層。這類有序的納米級結構常表現出尖刺、網狀、扭曲和分形多種形態,並構成了軟質組織中的超強物理性能結構,然而這類分層組織粒子是如何構建的一直困擾著人類。
  • 微觀世界的「結繩記事」:分子結周期表有助合成新型分子拓撲結構
    研究者利用蒙特卡洛抽樣法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法,確定了一個最可能形成的分子結的名單,這就類似於一種關於分子結的「元素周期表」。這些分子結是在適當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最可能、最容易自組裝形成的拓撲結構。並且,這些由計算模擬所預測的分子結構型,獲得了最新實驗結果的驗證和支持。
  • 強耦合效應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用於鋅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團隊設計並製備出具有強耦合效應層狀無定形V2O5/石墨烯異質結新材料 研究人員採用二維模板離子吸附策略,將無定形V2O5均勻自組裝在高導電的石墨烯表面,成功獲得了一種層狀V2O5/石墨烯二維異質結新材料。該材料充分結合了無定形V2O5本徵缺陷豐富、離子擴散路徑短和石墨烯導電性高、機械穩定性良好的優點以及層狀結構的保護作用,緩解了釩溶解問題,實現了高效離子—電子協同傳輸。
  • 華師大今日《Nature》:首次在一條納米繩上打出不同的結
    近日,英國皇家科學院和歐洲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David Leigh(李大為)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在同一條納米繩上打出不同的結,並首次構築了分子52結,填補了分子結周期表中的重要一環,對研究可以打結的DNA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華東師大Leigh教授團隊Nature:一條分子鏈打出多種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英國皇家科學院和歐洲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David Leigh(李大為)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在同一條納米繩上打出不同的結,並首次構築了分子52結,填補了分子結周期表中的重要一環,對研究可以打結的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9月6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鴻鈞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疊,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小的「石墨烯摺紙」。 「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人們通過精妙的手法,能夠把一張簡單的紙變換出各種各樣的三維結構。 這種遊戲不但小朋友喜歡玩,科學家也樂在其中。
  • 科學網—著名有機化學家周維善院士逝世
    【科學網 黃辛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經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1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馬大為以複雜分子的全合成和新反應的發現為例,強調更高效的催化體系和方法依然是合成化學的研究前沿。 振動誘導發光是由我國科學家率先提出的概念,開闢了有機發光材料的一大新領域。同時,為慶祝「國際女化學家年」,本屆會議特設「美麗女化學家」專題論壇,以「化學因『女』而美麗」為主題,邀請了多位知名高校的傑出女性分享了一系列前沿的科研成果,並圍繞女性科研工作者職業發展等話題舉行了「圓桌論壇」。 會議還特別設立「青年化學家」專場,邀請年輕學者展示前沿研究,各種獨特設想激發與會者的熱烈討論。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生物學家通常把生物體分成兩類:一類是自養生物,如植物和細菌,它們主要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和其他有機化合物。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認為,在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全球氣溫可能會繼續上升,因為北極冰和含碳永凍土的持續融化可能會增加大氣中水蒸氣、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北極冰和永凍土的融化也會減少反射太陽熱量和光線的冰的面積。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層次,存在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結構,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環烷烴結構,其呈現出船型或椅型的構象特徵;在拓撲學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烏斯環也是一種同時具有環和手性特徵的結構。然而,目前所知,在納米尺度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多級結構尚未見報導。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物理是什麼》:朝永振一郎的物理課—新聞—科學網
    《物理是什麼》,[日]朝永振一郎著,周自恆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朝永振一郎在退休後的10年間,花了大量的精力從事物理學的教育和科普工作,進行了數十場針對普通民眾的科普演講
  • 月球環形山記錄8億年前「流星雨」—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cience Lab / Alamy 大約8億年前,月球可能被一場巨大的小行星風暴襲擊,當時無數巖石雨點般落下,其中一些還可能撞擊了地球,並使地球進入歷史上最嚴酷的一次冰河期。 但從地球表面探尋這段歷史是困難的,因為侵蝕和生命的影響會覆蓋所有隕石坑,但人們可以從月球上尋找線索。「它是太陽系歷史的見證。」
  • 著名有機化學家蔣錫夔院士逝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蔣錫夔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