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什麼》:朝永振一郎的物理課—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物理是什麼》,[日]朝永振一郎著,周自恆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朝永振一郎在退休後的10年間,花了大量的精力從事物理學的教育和科普工作,進行了數十場針對普通民眾的科普演講,而《物理是什麼》正是演講所沉澱下來的精華,也是在那個年代並不多見的物理學啟蒙科普作品。該書從1979年出版以來,長銷38年,重印了58次,至今依然是類似題材之中的翹楚之作。

■本報記者 張晶晶

雖然物理是很多人學生時代永遠揮散不去的痛,但事實上物理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歲初可見。

正如日本物理學家朝永振一郎在《物理是什麼》一書開篇序章中描寫的那樣:「就拿我寫這本書所在的這幢公寓的小房間來說,天花板上的螢光燈發出亮光,書架上擺放著電話、收音機和磁帶,角落裡的電冰箱發出微弱的聲響,灶臺上的換氣扇在不停地轉動。……不管是對面那幢樓,還是我現在所在的這幢樓,它們的外牆之中都有鋼筋,這些鋼筋都要按照物理學方法測量其強度,然後再根據物理學定律進行計算並組裝起來,這樣才能夠支撐起建築物以抵禦地震和強風。物理學這一學問已經成為支撐現代文明的骨架,我們一分一秒都離不開它。」

而這本《物理是什麼》,從1979年出版以來,長銷38年,重印了58次,已然創造一個神話。

長銷38年

了解到《物理是什麼》一書源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天體物理學家張雙南的朋友圈,在轉發了中科院物理所公眾號的薦書文章之後,他評論說:「的確是好書,已經推薦作為下學期講課的參考書。」

《中國科學報》記者近日採訪本書中文版譯者周自恆,他告訴記者,自己手上的日本版本就是第57次印刷、2014年的版本。

「初看到這個數字我也覺得十分驚嘆。」周自恆分析說,在自己看來,這本書之所以如此長銷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朝永振一郎是繼湯川秀樹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日本科學家。朝永和湯川在大學時代是同學,儘管獲獎有先後,但作為同一時代的物理學家,他們在日本科學家以及民眾心目中的地位都非常高。

其次,朝永振一郎在退休後的10年間,花了大量的精力從事物理學的教育和科普工作,在日本各地進行了數十場針對普通民眾的科普演講,而這本書正是這些演講所積累和沉澱下來的精華,也是在那個年代並不多見的物理學啟蒙科普作品之一。

「在出版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這本書獲得了朝日新聞社主辦的『大佛次郎獎』,獲得這個獎的作品都是『對人類精神具有敏銳洞察的作品』,以及『在歷史、現代文明的批判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可見對這本書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最後,這本書雖然寫於40年前,但其中的內容到現在也完全不過時,而且即便放到現在來看,至今依然是類似題材之中的翹楚之作。

靈感乍現與辛苦耕耘

《物理是什麼》一書分為三個章節,從克卜勒、伽利略講到瓦特和熵,再到近代原子論以及熱的分子運動論。

三個篇章未免有些倉促,而這也正是周自恆感到遺憾的地方。他告訴記者,「《物理是什麼》一書作為朝永先生的遺作,其實並沒有寫完。第三章最後一節的內容是朝永先生在病房中口述的,而我鬥膽猜想,第三章之後,朝永先生一定還打算講講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可惜他已經再也無法為我們講述這些內容了。」

而關於靈感乍現以及辛苦耕耘之間的關係,則是他在翻譯本書過程中感受最為深刻之處。「通過翻譯這本書,我重新認識了物理學發展的腳步,體驗了物理學家們的心路歷程,以及每一個理論進步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和坎坷。很多物理學理論起初都是一個一閃即逝的思想火花,但要將這個思想火花變成紮實的理論,並將其整合到現有理論體系中去,往往需要付出幾十年的努力。」

朝永振一郎正是這其中的一位。他提出了著名的「重整化理論」,對完善量子電動力學和量子場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與施溫格、費曼共同獲得了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評價自己的貢獻時他曾經說過,自己的想法也是來自「偶然閃現的火花」,但也是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工作才得以完成這一理論。

「作為一位物理學家,朝永先生對克卜勒、伽利略、牛頓等物理學先驅者的心路歷程一定有著深刻的共鳴,可能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繪他們的苦惱和掙扎,而這些內容對於我們這些並未從事科研工作的普通人來說,是十分新鮮和珍貴的。」周自恆說道。

科學與文明

周自恆介紹說,《物理是什麼》一書在整理出版的時候,最末附上了朝永振一郎1976年的一篇演講稿《科學與文明》,該講稿正是朝永振一郎後來決定探討「物理是什麼」這個話題的出發點。

「在這篇講稿中,朝永先生還談及了對科學發展的反思。作為經歷過空投原子彈以及冷戰核軍備競賽時代的物理學家,朝永先生反思科學的視角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也是十分值得深思的,也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和感受核武器對那個年代物理學家的心靈到底帶來了何等程度的震撼和創傷。」

談到翻譯該書的起因,周自恆表示,編輯聯繫到自己的時候其實手裡正在翻譯另外一本書。但看了該書之後,「頓覺相見恨晚」。「抓緊時間完成手上其他任務之後,馬上開始了本書的翻譯工作」。

從2011年開始從事技術圖書翻譯工作至今,周自恆已經出版了11本譯作,其中大部分都是日本的計算機技術方面的書。

「我十分熱愛翻譯這個工作,同時又十分熱愛科學和技術。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而翻譯則是在不同的思維方式之間尋求映射和共鳴的工作,這種感覺是非常奇妙的。」除了翻譯工作之外,他還是一位專欄作家、科學記者,同時也從事軟體開發等方面的活動。而翻譯工作則是他認為可以逼自己讀懂、讀透一本書的最好方法,因為讀懂、讀透原書是進行翻譯的必要條件。

「大部分科學技術類圖書多多少少都會涉及一些比較難懂的話題,和讀通俗娛樂類圖書的感覺完全不同。在現在這個快餐閱讀時代,人們很難靜下心來讀懂、讀透這樣的書,因此對於我來說,藉助翻譯這個機會,能夠讓自己深入閱讀一些好書,同時還能夠把這些優秀的內容用自己的力量傳播給更多的讀者,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

關於《物理是什麼》一書,周自恆還透露了一些有趣的細節。他告訴記者,《物理是什麼》一書在出版之前,曾嘗試邀請過一些物理學家作推薦序,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本書的作者過於「大牌」,實在不敢為這本書作序,自己也同樣如此——「於是這本書也就沒有譯者序和推薦序了」。

 

《中國科學報》 (2017-08-04 第6版 讀書)

相關焦點

  • 小柴昌俊:我與物理的相遇
    雖然我最終拿到了這筆獎學金,但在當時我並沒有感覺到自己適合從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生時代 我稀裡糊塗地上完了大學,總算進入了研究生院,但在物理研究方面卻沒打下什麼基礎。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走了,這裡是他與物理相遇的故事
    雖然我最終拿到了這筆獎學金,但在當時我並沒有感覺到自己適合從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生時代我稀裡糊塗地上完了大學,總算進入了研究生院,但在物理研究方面卻沒打下什麼基礎。與朝永振一郎先生的相識朝永振一郎當時我早已熟識了朝永振一郎(日本著名物理學家,1965 年與施溫格、費曼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先生。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世界絢麗多彩,物質性質各有不同,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認識它們?
  •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新聞—科學網
    9月26日15時30分,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2歲。
  • 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舉行—新聞—科學網
    11月2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北京交通大學承辦的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在北京交通大學成功舉行。
  • 物理實驗課
    物理實驗課 學習辦公
  • 胡江平、戴希當選2018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2018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近日揭曉,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胡江平研究員與前物理所研究員戴希(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在傳統化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成核機制 基於傳統化學成核機理和超細粒子在實際大氣中的分布特徵,從成核分子在大氣湍流控制下的流場分布變化規律,通過外場觀測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該研究發現大氣湍流發展對於新粒子生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並提出如下新的物理影響機理: 其一,粒子形成:湍流可以有效的提高可凝結分子生成團簇的效率,增加局部過飽和度、加速團簇成核的過程,從而增強源的貢獻,促進成核過程; 其二, 粒子增長
  • 高中物理第一課
    高中物理第一課 在初中,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一些有趣的物理知識和思考物理問題的方法。更多地是停留在對物理現象的感知的層面,或者說停留在科普的層面,學習過程中不需要太強的理性思維與系統性思維。
  • 化學家打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永結」—新聞—科學網
    Leigh 化學家首次創造了一種分子,形成了一種叫作「永結」的結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永結是包括佛教和印度教在內的東方傳統中共有的八大吉祥符號之一。這是迄今為止合成的最複雜的分子結之一。 結通常會自發地在DNA和其他聚合物中形成,這些聚合物是由重複的亞基組成的長鏈分子。但化學家可以通過引導分子以期望的方式扭曲和轉動來合成特定的分子結。
  • 大新聞!這屆9位貝爾獎獲得者
    大新聞!這屆9位貝爾獎獲得者1965年這一年竟誕生了9位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因何獲獎?下面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朝永振一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1906—1979),畢業於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日本理論物理學家,1965年因「重正化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朱利安·施溫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利安·施溫格,美國物理學家。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25位華人學者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2014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近日揭曉。在新當選的248名會士中,有25名是華人科學家。
  • 漫畫+物理=?蘭大這堂超高人氣課你上過嗎?
    為此,蘭州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特別開設「精彩一課」專欄,聚焦挖掘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一流大學課堂,在教與學的相得益彰中展現教師的育人理念、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學在蘭大的魅力體驗。《文科物理》:給文科生「量身定製」物理課牛頓第一定律:受到的合外力為零時,物體將保持慣性狀態。單身狗第一定律:受到的「愛情力」為零時,人將保持單身狀態。
  • 【發明家的物理課線上課|100個免費聽課名額】6節課讓你愛上物理!
    蘇西實驗室 Susie Lab專業的兒童科學互動實驗室《發明家的物理課》為7-12歲孩子打造的物理科學系列課程 ,
  • 世界美如斯——讀《七堂極簡物理課》
    在我的少年時代,就對宇宙的奧妙、世界的構成等終極問題充滿興趣與想像,讀罷《七堂極簡物理課》,它勾起了我更多追問渺遠的衝動,也讓自我在哲學意味濃厚的文筆中歷經了一次探索宇宙物理的歷險。   《七堂極簡物理課》(後簡稱《物理課》)的作者卡洛•羅韋利是義大利物理學家,也是圈量子引力理論的開創者之一。加之帶有詩性的文筆,羅韋利的這本科普小書可讀性頗高。
  •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理論物理最高獎「狄拉克獎」—新聞—科學網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宣布了2018年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