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大今日《Nature》:首次在一條納米繩上打出不同的結

2020-09-03 天下為工

近日,英國皇家科學院和歐洲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David Leigh(李大為)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在同一條納米繩上打出不同的結,並首次構築了分子52結,填補了分子結周期表中的重要一環,對研究可以打結的DNA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關研究成果以華東師範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於Nature 雜誌。

結(knot)廣泛存在於生活中,小到鞋帶大至航海或攀登山峰所用的繩索,無一不證明結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在微觀層面,分子結(Molecular knot)存在於DNA、蛋白質和一些長鏈高分子中。

作為分子拓撲學方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李大為教授在構築納米結構的分子結和探索其性質和功能方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16年,李大為教授報導了人工合成的「五葉結」分子的模擬生物異構酶的催化性質(Science, 2016, 352, 1555-1559)。2017年,李大為教授報導了由192個原子連續組成的八個交叉點的分子結(819),該結構被美國化學會評選為「2017年度分子」,並且被金氏世界紀錄有限公司認定為世界上最緊的分子結(Science, 2017, 355, 159-162)。2018年,李大為教授和張亮研究員報導了立體選擇性合成世界上最複雜的分子結:含9個交叉點的複合結「+31+31和環狀[3]索烴973鏈 (Nature Chem, 2018, 10, 1083-1088)。這些分子結結構的功能也同時被探索,例如:2019年,李大為教授和張亮研究員報導了分子反手結可以有效的作為輪烷的封端集團,實現輪烷的有效組裝和解組裝(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0484-10488)。同年,李大為教授和張亮研究員報導了分子結的緊緻結構強烈的影響分子結的反應性、構象和手性的表達(PNAS, 2019, 116, 2452-2457)。

David Leigh教授(左)與張亮研究員(右)。圖片來源:Leigh教授課題組

儘管目前報導了很多策略用於構築不同的分子結,但仍然缺乏用一條分子鏈打出多種結的策略。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李大為教授團隊受分子伴侶蛋白(Chaperone)機制啟發,在一條分子鏈上,利用過渡金屬離子和系金屬離子作為模板,通過點手性誘導構築了具有單一拓撲手性的分子結52。此外,研究人員也能夠利用該分子鏈選擇性合成大環01(unknot)和分子結31另外兩種拓撲異構體。李大為教授團隊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不僅提供了構築複雜分子結的策略,同時也推動了分子拓撲學的發展。

圖1. 分子結52的合成。圖片來源:Nature

分子結52的合成由四步製備得到。首先配體L1與Cu(I)配位高效率地形成兩種金屬絡合物(ΛCu和ΔCu);第二步,由於配體中點手性的誘導,只有其中的一種構型ΛCu絡合物能夠與三價鑥離子形成開鏈的分子52結;第三步,通過烯烴複分解鎖定開鏈結構得到金屬分子52結;第四步,脫去兩種金屬離子製備得到有機分子52結。

作者通過ESI質譜、核磁共振氫譜以及圓二色(CD)光譜證實了分子52結的形成。關環後的1•[Cu][Lu] 雙金屬絡合物通過質譜測得的實驗值與理論值幾乎一致(m/z 1•[Cu][Lu]4+ 770.0, 1•[Cu][Lu][CF3SO3]3+ 1076.0, 1•[Cu][Lu][CF3SO3]22+ 1688.3),同時作者通過對比配體L11•[Cu][Lu] 雙金屬絡合物的核磁共振氫譜,質子Hh的信號從7.0 ppm的單峰向高場移動,變為5.6–6.1 ppm的四個不同信號,表明Cu(I)與dpp單元配位形成了第一個纏繞結構,[Lu] (III)配位後形成的拓撲手性使質子Hh的信號產生了裂分(在Hk、Hj、Hi和Hd的信號中也能觀察到類似的情況),此外幾個甲基上質子(He)的信號向高場位移,說明它們處於1•[Cu][Lu]雙金屬絡合物摺疊結構中的屏蔽區,這些信號的變化很好地說明了配體L1成功轉化為1•[Cu][Lu]雙金屬絡合物。此外,圓二色譜(CD)在330 nm左右出現的信號表明產物的拓撲結構和立體構型是(+52)–1•[Cu][Lu]。

值得一提的是,分子結52的合成不受熱力學控制,不同的金屬離子添加順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實驗結果表明,僅在先添加Cu (I)然後添加Lu (III)的條件下可以得到(ΛCu, ΛLu)-L1•[Lu][Cu]作為正確摺疊的主要中間體。

圖2. 分子結(+52)–1•[Cu] [Lu]的光譜表徵和結構模型。圖片來源:Nature

此外,分子鏈L1也能夠利用鑭系金屬離子形成分子三葉結31,由於該結構內部存在正交的金屬配位位點,因此在所形成31結結構內,通過添加不同的金屬模板,可以實現結結構的運動,由原先的Cu位點轉移至Lu位點,而這也是首次在單分子結結構中實現分子結結構的轉移,為後續研究蛋白結結構運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在實驗上,研究人員通過對比配合物轉金屬前後的核磁氫譜,Hd和Hh信號的變化表明金屬配位從pdc轉移到dpp位點上,證實了分子結結構的轉移。

圖3. 分子31結內部結點流動行為。圖片來源:Nature

分子鏈L1也可以通過大環化形成分子結01,質譜證實了這三種拓撲異構體具有相同的分子量,CD光譜表明三種拓撲異構體之間僅有微小差異,這表明在不存在金屬離子的情況下,三種拓撲異構體之間不存在優勢構象。然而,這三種拓撲異構體在NMR DOSY譜中顯示出不同的擴散常數,從而從側面證實了這三種拓撲異構體的結構的差異性。

圖4. 無金屬拓撲異構體的合成與表徵。圖片來源:Nature

這項工作在分子層面模擬了分子伴侶蛋白的誘導蛋白質摺疊過程,利用過渡金屬和鑭系金屬離子的組合成功在同一分子鏈打出不同種類的結。而且這種在DNA和蛋白質分子中存在的分子52結,是首次在實驗室中被製備出來,填補了分子結周期表中的重要一環,對研究可以打結的DNA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Leigh教授團隊Nature:一條分子鏈打出多種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英國皇家科學院和歐洲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David Leigh(李大為)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在同一條納米繩上打出不同的結,並首次構築了分子52結,填補了分子結周期表中的重要一環,對研究可以打結的
  • 華東師大一科研團隊在《Nature》發表文章
    李大為教授介紹,「與此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所得到的三種拓撲結構中,存在對稱度較低的52結這一結結構,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報導該拓撲結構的合成策略。」,打出多種結  作為分子拓撲學方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李大為教授在構築納米結構的分子結和探索其性質和功能方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華師大研製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華東師範大學日前利用納米材料在實驗室中研製出一種與葉綠體(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場所)結構相似的新型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嘗試將光能轉化成電能。據悉,在上海市納米專項基金支持下,華師大經過3年多實驗使這塊仿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已超過10%,接近11%的世界最高水平。
  • 「一條繩上的螞蚱」用英語怎麼說?
    中文裡的「一條繩上的螞蚱」,指的是幾方當事人因情勢所迫被迫捆綁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誰也離不開誰。用一個比喻「螞蚱拴在一根繩子上」,就把利害關係形象得描繪出來了。不用說那麼透,聽的人也能心領神會。英語裡該怎麼樣表達「一條繩上的螞蚱」呢?
  • 上海地鐵15號線的終點站紫竹高新區,連著上海交大和華師大
    上海交大和華師大的正門不在地鐵15號線走向上面上海地鐵15號線是南北走向的,走的是蓮花南路沿線,在蓮花南路上面的確也有上海交大和華師大相對的校門,然後這卻不是兩所高校的正門。上海交大和華師大的地圖如下所示。
  • 上海普陀區及華師大團委蒞臨上海翌雪參觀指導
    上海普陀區及華師大團委蒞臨上海翌雪參觀指導 17173愛德華 | 2016-11-15 18:50
  • Nature刊發華東師大成果!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李大為教授介紹,「與此同時,在我們所得到的三種拓撲結構中,存在對稱度較低的52結這一結結構,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報導該拓撲結構的合成策略。」一條分子鏈,打出多種結作為分子拓撲學方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李大為教授在構築納米結構的分子結和探索其性質和功能方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李大為(David A.
  • 上海科大最新《Nature》首次製備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本文將深入解讀材料領域的這篇Nature文章,該工作首次利用液相外延法製備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異質結。基於氧化物鈣鈦礦和III-V,II-VI和過渡金屬硫化物半導體的外延異質結構形成了現代電子學和光電子學的基礎。
  • 汪國秀團隊再發《Nature Commun》多層異質結,讓電池更穩定
    導讀:本文通過構建多層異質結結構,製備了VOPO4-石墨烯複合電極。特殊的2D多層異質結結構具有極好的結構穩定性,使電極在鈉離子電池、鉀離子電池、鋅離子電池和鋁離子電池中均具有良好的電化學性能。這一研究為未來電極材料結構的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和指導。
  • 區科委赴華師大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調研
    11月24日上午,區科委李麗主任帶隊赴華師大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調研,南濱江公司總經理徐亞雲、區科委副主任鄭良明、霖鼎光學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哲等參與調研。李麗主任和孫真榮副校長就華師大產學研合作、大學科技園發展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孫真榮副校長介紹了華師大籌建大學科技園的設想,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區校合作重點項目開展。
  • 劉翔回華師大讀體育管理博士:接下來好好讀書,完成學業
    劉翔回華師大讀體育管理博士:接下來好好讀書,完成學業 陳華/解放日報 2015-04-17 09:51 來源:澎湃新聞
  • 共軛延伸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及其超分子異質結研究獲進展
    該工作首次構建了不同共軛延伸的類似皇冠狀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並利用富勒烯作為客體分子組裝了超分子異質結,發現了其顯著的光電效應。  碳納米管由於其突出的機械、電學以及光學性質而受到廣泛關注。碳納米管諸多重要性質主要由其管壁結構所決定,在製備過程中保證碳納米管結構的均一性顯得尤為重要。
  • 膜結納米防護的優勢有哪些?
    膜結納米防護輕資產運行低風險創業項目趨勢分析;納米是近年來在先進產品上才用到的技術,人們聽說過,卻不了解它,為了讓人們了解這個技術,教科小學四年級已開始對孩子科普這個科技用途。,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他單粒運動時呈現不同的特性,科學家利用這些運動特性造福於人類;不同的納米材料有不同的價值,如果運用於健康方面, 他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由於單位小,研究它和掌握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多見,當然不同的納米材料它的結構也是不一樣的。
  • 今日Nature:利用MoS2納米片打造電化學致動器
    驅動系統包含多種刺激響應,如熱、溶劑吸附與解吸或是電化學作用(在碳納米管電極、石墨電極、聚合物電極以及金屬體系)。電活性聚合物在致動器的應用已進行了多年研究,但聚合物的應變能力一直保持著較低水平,主要是因為其楊氏模量低的緣故。Au-Pt體系則應變過大使得無法在高頻下運用。因此要找到一個基於電刺激響應並有著合適應變的材料應用於電化學致動器仍是一挑戰。
  • Chem.】編織納米「中國結」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近日,英國皇家科學院和歐洲科學院院士、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李大為
  • 《Nature》石墨烯納米帶突破性進展或因數據處理問題被撤稿
    2019年6月26日,日本名古屋大學和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聚合稠環芳烴可控合成石墨烯納米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者們研發了一種活性成環共軛延展聚合(APEX)反應,通過改變引發劑與單體濃度比、引發劑結構、反應條件實現了合成結構和長度均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相關工作已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此外,作者發現了石墨烯納米帶中的磁性基態(magnetic ground state),並且石墨烯納米帶的電子和基底之間處於去耦狀態(和金屬基底上不同),因此能夠對負載於TiO2上的石墨烯納米帶測試其載流子輸運性質等問題。
  • 華師大油菜花現在好看 以後還能吃[圖]
    許多師生認為,現在的「閔大荒」,跟華師大中北校區比起來,有著另一種浪漫。早些年,閔行校區還只能見到樹苗,可以說,這些美景、花草、樹木都是和閔行校區一同成長起來的。其間,許多畢業校友在看到美圖後也感慨萬千,紛紛邀約擇日賞花重訪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