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技術?全球僅美國有太空梭,中俄歐全都沒有

2021-01-09 獵鷹出擊

經過時代的不斷發展,人類如今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已經越來越先進了,隨之在航天領域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我國在航天領域雖然起步較晚,但憑著較快的發展速度,如今也算是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

令人疑惑的是,在太空梭方面,中國一直未能做出什麼成就。而且除了中國之外,俄羅斯與歐洲同樣沒有造出太空梭。到目前為止,只有美國擁有太空梭,而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過載人任務的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技術不行?

太空梭是一種載人往返於近地軌道和地面間的有人駕駛運載工具,既能像運載火箭那樣垂直起飛,也能像飛機一樣返回大氣層。而且進行一定的保養與維護工作之後,還可以再次進行利用。不過由於太空梭造價過於昂貴,因此願意建造的國家並不多。

實際上,太空梭返航之後,維修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根據數據統計,太空梭執行一次任務,至少要花費上億美元。這在很多國家看來都無法接受,畢竟這樣的價格足以進行一個新火箭的製造。而且與太空梭相比,火箭發生事故的概率也要小得多。

據悉,這些年來,美國一共製造了五架太空梭,而發生嚴重事故的就高達兩架。1986年1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起飛過程中發生爆炸,釀成了一場大禍。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正準備返回地球,然而卻再次發生爆炸,導致7名太空人全部身亡,給美國造成了巨大損失。

太空梭的性價比並不高,不僅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安全性與穩定性也不如火箭成熟,因此中俄與歐洲並不會輕易涉足太空梭領域。而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對費用上的問題自然不會過於在意。如今美國就已經研發出了更為先進的X-37B空天戰鬥機,不過這款太空梭具體的性能如何,美國也是難以保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太空梭項目沒有繼續?
    為什麼太空梭不再推出新世代?太空梭沒有成功。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美國需要:一種物美價廉的載荷量大的宇宙卡車。載人飛船可以進行在軌維修,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做一些在軌實驗,幫助部署複雜的空間站組件。
  • 中國太空梭現身,性能直接對標美國X-37B,外層空間較量升
    最近我國第一款太空梭神龍一號終於升空,直接對標全球最先進的太空飛行器X-37B。那麼這款太空梭到底有什麼作用呢?歡迎各位收看本期米爾防務,大家好,我是米爾。首先美國人自己就表示,X-37B是可以改裝成空天戰鬥飛機的,這也是空天戰機這個梗的由來。它可以搭載武器作戰平臺。再加上其可以在近地軌道長時間停留的性能。這個東西簡直就是衛星剋星。雖然說中俄兩國都有反衛星武器,但說實話,衛星軌道是固定的,數據是提前算好的,根據之前給的衛星軌道進行制導,打不到就怪了。
  • 中國為何沒有太空梭?美國斥資兩千億,14名航天精英送了命
    既然如此,為什麼中國沒有太空梭呢?第二次發生於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著陸前發生解體墜毀,上面的7名太空人無一倖免、全部遇難。至於美國之所以要這樣做,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安全係數太低,美國一共造了5架太空梭,就有兩架解體,14名航天精英失去生命;其二,成本太高,每次發射成本高達4億多美元,美國一共耗費了2000多億美元,如此高的成本即便財大氣粗如美國也受不了。
  • 為何我們中國不造「太空梭」?美國的前車之鑑?還是技術不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沒有:世界各國都在說我們中國是世界航天大國,航天技術首屈一指,那為何我們國家就是不造太空梭呢?難道是我們的技術還不夠嗎?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先不聊技術層面上的,其實美國作為前車之鑑,它們的太空梭就曾多次出現意外,造成過巨大的災難,只是現在很少有人提起罷了。
  • 馬斯克沒有發展太空梭,是因為工作效率低嗎?其實不是
    在航天發展的過程中,有兩種方式可以將衛星送入到太空,一種是運載火箭,另一種是太空梭。馬斯克走的是前者,發展的是運載火箭,並將理論上的有效使用次數達到了20次以上。與運載火箭相比,太空梭並沒有成為馬斯克的主要發展項目。
  • 為什麼美國太空梭發射的時候中間那個大火箭沒有啟動?
    太空梭作為迄今為止人類研製過的最大、也是最先進的軌道飛行器,太空梭相比傳統的載人飛船除了能夠運載更多的航天員和物資進入太空外,更能夠執行在軌維修、載人返回、多次重複使用的能力,所以自1981年美國首艘太空梭執行載人航天發射到2011年最後一次航天飛行任務結束之際,總共執行了多達135次太空梭發射任務
  • 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因技術故障推遲發射
    美國航天局29日宣布,由於「奮進」號太空梭附屬電力裝置加熱器出現技術故障,其發射將至少被推遲到下周一(5月2日)進行。美國航天局表示,「『奮進』號的發射將不會早於5月2日14時33分(北京時間3日2時44分),工程師需要足夠時間處理導致今天發射被推遲的故障。」
  • 太空梭在技術上有哪些可取之處?
    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說起太空梭基本就是指超級大國的太空梭。太空梭綜合能力很強是毋庸置疑的。其載人載貨一體;載人可以同時安排7個人入軌,這基本上看齊全球至今最大的載人飛船。其實太空梭的載人艙比目前發展的7人飛船的內部空間還要大一些。因此在單純的入軌舒適度上,至今仍然沒有超過太空梭的飛船。太空梭的載貨能力也相當強。可以運載三十噸級別的有效載荷入軌。
  • 中俄又一次聯手,如果實現將領跑全球,美國開始真正擔憂起來
    人工智慧是一項有難度的技術工作,單憑一個國家的力量很難將其發揚光大,與世界各國展開合作的必要性。中俄都是世界大國,俄羅斯多次為中國打抱不平,抨擊美國。近期有媒體發布消息稱,中俄再次聯手,兩國合作的探險任務,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技術在兩國的GDP份額中會翻倍。也就是說,中國與俄羅斯聯手,挖掘人工智慧的未知領域,加強這方面的合作,如果實現將領跑全球。
  • 「挑戰者」號慘劇,沒有阻止美國對新一代空天飛機的研製
    太空梭有 600 萬個零部件,技術系統十分複雜,不管哪一個環節出了毛病,都會釀成滅頂之災。不過在「挑戰者」號失事之前的 24 次飛行中,120名太空人都平安返回地面,使人們沉浸在一片歡樂聲中,對太空梭可能帶來危險這一點印象淡薄。
  • 馬斯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 美國不需要太空梭了?
    從專業技術的角度講,應該是2011年7月19日亞特蘭蒂斯號最後一次降落的瞬間。 此後,美國失去了自主把太空人送入太空的能力。 彼時,仍舊沒人誰懷疑美國的航天實力,也沒有人懷疑美國總有一天還是會造出某種飛行器,再次把太空人送進太空。
  • 美國「全球1小時到達」計劃擱淺,中國負責實現:空天技術獲突破
    這麼高的消費水平,即使實現全球1小時升降「送貨」,也只能成為富人的遊玩項目。技術上要實現這一目標,其核心也分為三部分:一,以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配合高超聲速技術;二,升力式可重複使用運載器,搭配高超音速技術;三,最終將結合先進組合動力技術。
  • 北約秘書長:中俄擁有核武,而北約卻沒有,這個世界將是不安全的
    同時,聯合國也才能夠有底氣和有實力,來調節國際間國家和地區存在的糾紛。雖然,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現在很多國家明裡暗裡都在發展核武器。 但實際上卻很少有國家能夠真正獨立完成研發、製造、生產、保存核武器。但多數可能還只是停留在實驗階段。
  • 美國剛指責完中俄,日本就跑出來打臉,公然宣布將發射反衛星武器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美國的裁軍大使發言指責我國發展軍力和實驗反衛星武器,並且對於中俄倡導的外太空條約方案進行了無禮的詆毀。不過,美國的這種做法也屬常見,永遠都是只需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那一套,對於他們的言論,中俄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回擊。
  • 印度太空梭準備測試,技術突破還是新的煙花?
    不過這個可重複使用過的運載火箭並不是馬斯克的獵鷹火箭那種可回收火箭,而是更像是山寨美國的太空梭系統,僅僅回收發射的軌道器。就太空梭而言,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已經證明了,雖然可回收軌道器具有可行性,然而後續的維護費非常高,相較於一般的一次性運載火箭來說,並不划算。印度並非沒有考慮過成本問題,但印度有一個十分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
  • 太空梭被廢的根本原因,美國沒錢了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三十年來,太空梭為全人類的太空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卻在而立之年被拋棄了,這究竟是何原因呢?布希希望美國航天員能重返月球,最終能登陸火星。要實現這些目標,捉襟見肘的航天局只能放棄每年耗資約四十億美元的太空梭計劃。但是歐巴馬上任後,美國又放棄重返月球計劃。他希望太空探索的目光投向火星。對於服務於近地軌道的太空梭來說,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與此同時,太空梭投入使用後並未達到預先設想的目標。因此二零一零年由十六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的國際空間站基本建成。
  •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組圖)
    自從1981年4月12日開始使用至今,30年內美國共建造6架太空梭,除了樣機「企業」號,投入使用的5架工作機包括「阿特蘭蒂斯」號,「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以及「奮進」號。  其中,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7名太空人遇難;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7名太空人遇難。
  • 俄專家:美國未來或同時與中俄開戰,熱議:除非川普腦子進水了
    可隨著近些年來俄羅斯以及中國等國家的發展,一度讓美國有了地位動搖的危機感,為了遏制這些國家的發展,美國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即使在疫情蔓延全球的情況下,也沒有停止。而事實上,現在的美國跟以往相比,早已經不一樣了。 之前美國在多個國家心中的分量到底如何並不清楚,但如今在疫情的發酵下,反倒是看得一清二楚。
  • 美國全面挑起與大國的軍備競賽,未來世界沒有最亂,只有更亂
    美國國防部日前也宣布,已在海軍核潛艇部署搭載當量為5000噸的W76-2核彈頭,以抵消中俄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的優勢。在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對局部目標實施有限核打擊。對此,日本放送協會5日分析稱,美國此舉意在向中俄展示其軍事優勢,並被視之為威懾主要中俄的手段。
  • 美媒:應警惕中俄導航聯盟 兩種系統搭配覆蓋全球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美國《國家利益》12月16日文章,原題:這才是美國應害怕的真正俄中同盟? 在北約與俄羅斯軍事擴充10年的背景下,另一條全球競爭前線逐漸浮現:俄正緩慢卻穩步地確立自己的全球導航系統「格洛納斯」——原屬冷戰太空競賽項目,上世紀90年代後因資金缺乏遠遠落後於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