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富麗堂皇耗電量大 單位面積能耗為住宅4.5倍
公共建築莫患"節約冷漠症"
上海現有公共建築總面積不到住宅建築的三分之一,而全年建築能耗卻比住宅建築多25萬噸標煤,單位面積能耗相當於住宅的4.5倍。
市政協在最近形成的《關於上海建築節能的現狀和對策》中提出,目前,公共建築能耗已佔全市建築總能耗的65%,節能問題亟待解決。公共建築主要包括辦公樓、商場、賓館、學校、醫院等各類非住宅類民用建築。目前,上海共有公共建築1.16億平方米。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從2003年起,本市公共建築能耗開始超過住宅能耗。去年全年,公共建築總能耗為650萬噸標煤,耗能量和耗水量分別是住宅建築的4—10倍和2—4倍。
「這些公共建築空間大、電器多、開放時間長、耗電量巨大。」王逢祥委員介紹,公共建築的能耗以電為主,佔總能耗的70%。其中,空調用能佔50%—75%;照明用能約在15%—20%之間。這些電器的功率雖遠遠高於一般家用電器,但由於建築面積過大、使用時間較長、建築材料保溫隔熱性能不佳等「先天不足」,導致所耗能源的利用率普遍不高。
市政協調研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先天不足」屬於人為造成:大堂空間追求豪華,建築外立面使用玻璃幕牆,裝飾燈的數量超過照明燈……「建設過程中,開發部門關注更多的是美觀、氣派、富麗堂皇,對建築能耗考慮很少。」一位委員舉某辦公樓為例:一般工作人員辦公室50平方米,副主任翻一番,主任再擴大,一個處室能佔掉一個樓面,「在這裡,建築早就超過基本功能,而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全市1.16億平方米的公共建築中,此類既耗能耗材又耗地的情況並不少見,而節能建築卻不到總量的5%。
市建築科學院副總工程師徐強分析,公共建築之所以成為能耗大戶,還在於大部分設計部門、施工單位和用戶缺乏科學的用能意識。「譬如安裝空調,我們最後的檢測只看有冷風出來就好。管道排布是否經濟,通風口設計是否合理,整個系統中有沒有多餘的耗能環節,全不在檢測範圍內。」徐強介紹,在國外,能源服務公司非常普遍,政府、企業、賓館等每年都會請它們對建築能源情況進行審計,檢查用能系統運行狀況、提出能源改造方案、調試用能設備,一輪審計改進後,能源消耗往往能下降5%到10%左右。
此外,公共建築用戶的用能習慣也是對節能的一大考驗。政協委員曾為一個辦公室算過一筆帳:每臺電腦顯示器、印表機的待機功耗均為5瓦左右。如工作人員下班後不關閉電源開關,設備一夜待機10小時,全年將因此耗電36.5度。以上海辦公設備保有量600萬臺電腦、894萬臺印表機計,每年就可能浪費5億多度電。委員們提出,由於辦公樓、賓館、醫院等公共建築很難設置能源使用有效定額,加上一部分用戶患有「節約冷漠症」,花公家的錢不心疼,因此導致公共建築能耗嚴重。
據了解,在上海全面推進節能建築改造中,有關職能部門已著手將公共建築列為重點之一。在未來5年中,本市將有500萬到1000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築加入節能行列。市政協委員俞力航建議政府部門應制定實際獎罰措施和經濟激勵政策,促進提高業主進行節能改造的積極性;並儘早出臺相應的技術規範、標準與法規,促進既有公共建築的節能改造工作規範化、規模化地開展。一些委員還建議,參照國外先進做法,政府辦公樓應成為節能示範樓,以促進全社會形成濃厚的節能氛圍。有關調研結果和建議將在近期遞交相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