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軍事武器直接相連 神經系統科學發展令人驚駭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據外國媒體2月7日報導,神經系統科學的日益發展將使未來戰場上的將士們能通過大腦直接操縱武器。屆時,士兵的大腦將直接與武器系統相連。

如果武裝部隊能夠與神經系統科學領域的最新技術相結合,部隊作戰能力將大大提升。人們在應徵入伍時將接受腦部掃描,在成為士兵後將接受有關大腦刺激方面的課程、訓練。 

上述內容源自英國皇家學會上交軍方和立法機構的一份報告,內容是神經系統科學的應用。該報告發布於本月7日,引起了法律界和倫理學界的高度關注,在二者中惹來諸多擔憂。 

報告稱:隨著神經系統科學的快速發展,該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將不僅服務於社會,還將服役於軍隊。後一種應用方式,有待認真評析。 

報告指出,在軍事用途方面,針對敵軍的藥物設計將有全新突破。新藥物將可以使俘虜說出更多敵情,可以使敵方部隊昏昏入睡。 

撰寫報告的工作小組的負責人羅德·弗勞爾表示:「神經系統科學將對未來產生愈加重要的影響……人們從中看到了諸多可能,但幾乎沒有哪種可能目前已完全轉化為現實……飛躍都是這樣出現的:你有著滔滔不絕的想法,瞬息間從中躍起一條鯉魚化作金龍。」 

工作小組同時指出,永遠不能排除敵對勢力也會將神經系統科學投入軍事應用的可能,科學家們對他們的研究成果所能產生的雙刃劍效應知之尚少。報告呼籲,應加強對該領域科研人員從業前的相關教育。 

在神經系統科學上,很多已廣泛應用於醫療的技術即將被軍方採用,為的是提高步兵、飛行員及其它兵種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通過向人的顱骨輸出直流電刺激(簡稱「tDCS」),可以有效提高人們在多種任務中的表現。 

報告援引了美國的一項研究案例:美國派往中東的軍隊在進行一次模擬訓練時,美國神經系統科學家通過tDCS技術,提高了美軍士兵發現路邊炸彈及狙擊手等隱藏威脅的能力。認知神經科學學者,新墨西哥大學該領域問題研究負責人文斯·克拉克解釋稱:「那些接受了tDCS的士兵能更快發現潛在危險,他們的反應速度是那些受到極小大腦刺激士兵的兩倍。如此巨大的效果讓我大為震驚。」 

克拉克在tDCS方面的研究更廣泛的存在於醫療領域,比如醫治痴呆症、精神疾病及學習障礙。他坦言,在知道了神經系統科學在軍事方面的用途後,他感到很緊張。「作為一個科學家,我不希望有人因我的研究而受到傷害。我的初衷是想緩解人間疾苦,是讓世界更加溫暖。但人總是形形色色、各有所欲,對此我也無計可施……如果我選擇放棄,那很多本應得到治療的人將沒了指望。幾乎所有的尖端科技都會瀰漫著硝煙的味道。」 

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章節是關於「腦機接口」(BMIs)的論述,腦機接口技術允許士兵大腦直接連結到軍事武器的操縱系統,比如無人機。該軍事應用基於另一項醫療研究,科學家們通過腦機接口幫助人們控制假肢、操縱滑鼠,腦機接口可以讀取人的大腦信號。 

報告寫道:「在人意識到他已注意到目標之前,大腦早就完成了對目標的圖像處理。這就意味著,一個神經系統層面的武器操縱系統能比其他任何系統更為快捷、精確。」 

報告繼而闡述了圍繞BMIs的軍事應用所存在的法律、倫理上的問題。英國威廉·哈維醫學研究中心藥理學教授弗勞爾表示:「如果你正操縱著一架無人機,但你攻擊了錯誤目標,比如轟炸了一場婚禮,那誰該為這次轟炸負責呢?是你還是BMIs?」 弗勞爾補充稱:「個人責任和機械故障間存在著模糊的界線,什麼時候錯因在人,什麼時候是技術問題?」 

另一項為軍方所用的神經系統科學技術是腦電圖掃描(EEG),該技術通過頭罩一樣的掃描儀來記錄腦電波情況。藉助「神經反饋」系統,人們可以知悉並控制他們的腦電波以提高他們的能力。據報告所述,這項技術已被證明能提高高爾夫運動員及弓箭手的訓練效果。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已把EEG投入實戰,軍事人員通過衛星圖像篩選、尋找目標時容易忽視一些信息,因為這些目標信息雖能引起觀察者的大腦反應,但卻未能達到讓人有意認知的程度。EEG可以注意到這些引起人腦微弱刺激的信息,軍方的目標觀測成效因此而提高至原來的3倍。 

去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斯科特·格拉夫頓進行了一次有關「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英文縮寫「fMRI」,是一種測量大腦靈活性的技術)的研究, 結果發現:靈活性與學習能力直接相關。 

另有多個研究表明,神經系統科學有助於鑑別哪些人更富冒險精神,哪些人更穩重多思,藉此可以評估哪些人更適合衝鋒陷陣,哪些人更適合運籌帷幄。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劉純萍)

相關焦點

  • 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用大腦控制的武器!
    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用大腦控制的武器!、納米技術和紅外光束等工具即時讀取士兵的思維,最終目標是製造出用思想控制的武器,例如只需要思考就可以控制的一群無人機,或者可以將圖像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的技術。研究人員研發的一種外部耳機會發出一束可以穿過頭骨進入大腦的紅外光,安裝在耳機上的探測器將測量腦組織反射的微小信號,從而生成大腦的圖像。當神經元放電時,目標區域就會顯得更暗(蛋白質吸收光線),我們就可以據此解讀大腦活動,判斷一個人在看、聽或試圖做什麼。第二種蛋白質與磁性納米顆粒子相連,因此當耳機產生磁場時,神經元會受到磁刺激,然後放電。
  • 繞過神經系統,大腦「隔空」直接指揮身體
    技術突破:無線腦-體電子元件可繞過神經系統的損傷來實現運動。重要意義:全球有數百萬人被癱瘓所折磨,無時不刻都渴望著擺脫疾病的困擾。他們利用無線電將大腦讀取技術直接連接到身體上的電刺激器,創造出法國神經科學家Grégoire Courtine所稱的「神經旁路」,從而使人們的想法能夠再次控制他們的四肢。
  • 全球軍事機器人發展現狀
    目前,全球軍事機器人技術正在向更多領域發展,各種技術上的創新不斷滲透到電信、交通、航天、工業等諸多領域。儘管全球正處於相對和平的環境,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特別關注一個重要的機器人工業領域,即軍事機器人。  世界大國均在各領域和作戰武器方面開發和應用機器人技術。
  • 各國紛紛搶佔「大腦制高點」,我國如何發展特色腦科學?
    腦科學是二十一世紀最富有挑戰性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是引領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及科技革命的前沿技術。腦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健康、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及新型信息產業的發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國際科技競爭的重要戰略領域。但是,腦科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而且單單是神經系統層面上對大腦的認知都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 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演化簡史
    ,總體上也與其他器官系統的演化一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圖1)。渦蟲和它們的梯狀神經系統。看,人家已經開始有「腦子」了。  渦蟲的神經系統中,已有很多神經細胞集中而成身體腹面的2條神經索和頭部的「腦」。這個腦,只是形態學的腦,並沒有真正的腦的功能,只是一個傳送信息的中轉站。渦蟲的神經系統其實還保留著網狀的特性,細胞分散,並以突觸相連。
  • 科學家證實:人類大腦與大腦之間可直接交流
    大腦與大腦之間的直接交流多年來一直是人們強烈關注的話題,其動機多種多樣,既有未來學家的熱情,也有軍事上的迫切需要。米格爾·尼可萊利斯(Miguel Nicolelis)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超越邊界》(Beyond Boundaries)一書中把人類大腦活動的融合描述為人類的未來,人類進化的下一個階段。
  • 遊戲裡超級武器的人工智慧遐想
    視覺中國供圖  說來有趣,人們談起科學教育,尤其是那些備受推崇的科學教育形式,似乎總離不開「玩」,美其名曰「寓教於樂」。這其中「玩」得最為極致的,恐怕要屬電子遊戲。比如《紅色警戒》,一款80後90後都不會陌生的即時戰略遊戲,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這款遊戲可能光顧過幾乎每個小學生家中的電腦,火爆程度堪比今天的《王者榮耀》。  不過相比於後者,老遊戲的營養含量似乎更高。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黃紅林 宋元剛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個體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腦科學應用於軍事領域,戰爭形態將向智能化演進●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應用前景廣闊,早在2009年,美國陸軍支持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明確指出,腦與認知科學的發展,將為傳統軍事領域提供全新的認知和方向,開闢包括腦機接口、軍人精神狀態標誌物發現及軍事認知增強技術等在內的新興軍事領域。腦科學新原理的發現與前沿技術的突破,應用於軍事領域可望大幅提升武器裝備智能化水平,對國防和軍事能力建設產生不可估量的顛覆性影響。
  • 對軍事智能化的哲理思考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實施《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要強化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對指揮決策、軍事推演、國防裝備等的有力支撐,以人工智慧提升國防實力,保障和維護國家安全。可以預見,軍事智能化作為新一輪軍事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深刻改變未來戰爭的制勝機理、力量結構和作戰方式。
  • 神經系統科學家繪製出影響人類智力大腦結構圖
    (上圖中橘黃色的部分就是特定部位所在的區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愛荷華州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們近日宣布他們已經共同繪製出影響人類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大腦結構圖。
  • 再小的昆蟲,也有大腦,他們也有像人類類似複雜的神經系統網絡
    即使是微小的昆蟲也有大腦,儘管昆蟲的大腦沒有人類大腦那麼重要。事實上,一隻昆蟲可以在沒有頭的情況下存活數天,前提是它在斬首時不損失致命量的血淋巴,即昆蟲的血液。昆蟲的神經系統也分別與神經系統相連。昆蟲智商高?昆蟲很聰明,有相當大的記憶能力。在許多昆蟲中,蘑菇體的大小與記憶以及蘑菇體的大小與行為複雜度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
  • 揭秘「魔法武器」:幹擾操控大腦 令敵僵硬發燒
    繼冷兵器、熱兵器和核武器後,依託新技術手段和新毀傷機理的新概念武器成為兵器發展史上又一裡程碑,正在改寫未來作戰模式。本版推出「新概念武器系列」特別策劃,首先由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郭繼衛為您講述——  美國田納西州,罪犯綁架人質。  高層建築的窗口,罪犯躲藏在人質後面,只有自動步槍的槍管露出窗外——狙擊手一點辦法也沒有。
  • 中國發展新一代軍事技術:高能雷射、高功率微波武器和電磁軌道炮
    加拿大安全情報局學術外展項目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決意發展超越美國並將戰爭性質向中國優勢轉變的新一代軍事技術。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當地時間6月10日報導,這份題為《中國和戰略對抗時代》的文件是基於學術外展項目2018年3月舉辦的一個研討會的成果。
  • 基因武器如何影響未來戰爭?不動一兵一卒達成軍事目的
    殺傷力巨大的「生物原子彈」安布雷拉、浣熊市、T病毒……這些遊戲迷耳熟能詳的名字構建了一個被失控的生物武器撕裂的虛擬世界:在秘密的科學實驗室裡,參與研究的上百名遺傳學、生物工程學專家因感染病毒而變成了嗜血的「殭屍」,人一旦被他們咬傷或抓傷就會受到感染,立即變成同類。
  •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
    關鍵詞:腦科學,腦開發,航天人,尋找宜居行星,軍事武器。「腦科學」,狹義的腦科學概念就是神經科學,是為了研究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id=1631532735349824437&wfr=spider&for=pc)腦科學技術作為前沿技術的研究,應用於軍事領域可望大幅提升武器裝備智能化水平,對國防和軍事能力建設產生不可估量的顛覆性影響。
  •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未來戰爭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生物戰劑的研製提供了廣闊空間。雖然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簽署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但生物戰的威脅始終未能消除。對於一些相對弱勢的國家,使用生物武器成為其在非對稱性軍事對抗中的可能選擇,都在暗中積極研製生物武器。腦科學技術影響日益凸顯。腦科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腦科學具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從目前發展趨勢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控腦。
  • 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
    闡明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認識實現各種功能的神經迴路基礎,提示腦的高級功能機制,闡明神經系統疾患,從病因機制去探索新的治療手段,為人工智慧提供啟示等都是對大腦進行研究即腦科學研究的主要目標。在構造上,按部位的不同分為前腦、中腦和後腦三大部分,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