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表現為貨物和服務、金融資本、信息和人員的國際流動,還表現為技術的發展以及更多的國際文化交流。全球化與新一輪技術革命並存帶來的挑戰,使得具有全球化戰略部署的城市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因此,城市在制定全球化發展戰略時,如何建立可衡量的城市全球化評價指標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本文選取了五個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指數評價體系:馬斯垂克全球化指數(MGI)、KOF全球化指數、全球城市綜合排名(GCI)、全球城市實力指數(GPCI)和矽谷指數(SVI)指數進行解析,希望能為中國區域層面制定國際化評價指標提供參考借鑑。
一
馬斯垂克全球化指數(MGI)
馬斯垂克全球化指數是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國際綜合評估和可持續發展中心開發,初次發布於 2000年。該指數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環境五個一級指標共11個二級指標,用以評價一個國家的全球化程度。
表1:馬斯垂克全球化指數(MGI)指標
資料來源:Figge L , Martens P . Globalisation Continues: The Maastricht Globalisation Index Revisited and Updated.
二
KOF全球化指數
該指數是由瑞士聯邦蘇黎士理工學院經濟研究所(KOF)開發,2002年以後每年發布一次,該指數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三個維度。經濟全球化是通過流量指標和限制來衡量的;政治全球化是通過大使館的絕對數量、在國際組織中的成員資格和在聯合國安理會代表團中的參與程度等指標衡量;社會指標分為人員聯繫、信息流和文化三個維度。
表2:KOF全球化指數指標
資料來源:Axel Dreher. Does globalization affect growth? Evidence from a new index of globalization.
三
全球城市綜合排名(GCI)
全球城市綜合排名 (Global Cities Index,簡稱GCI) 由科爾尼諮詢公司聯合國際頂級學者與智庫機構發起。首次發布於2008年,旨在對全球各城市的國際競爭力與發展潛力進行系統評估。該指標體系分為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潛力排名兩份榜單,分別評估了當前世界頂級城市和未來城市的發展潛力。其中,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包括五個維度(商業活動、人力資本、信息交流、文化體驗、政治參與)共29個指標[1]對頂級城市的現狀進行了排名。強調城市發展的重要性,為城市決策者確立積極的發展計劃和轉型戰略提供了依據,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識別投資機遇以及布局未來有投資潛力的城市。
表3:全球城市指數(GCI)
資料來源:2020 Global Cities Index
四
全球城市綜合排名(GCI)
由日本森紀念財團城市戰略研究所開發,自2008年以來每年評價一次。GPCI報告根據城市吸引全球創造性人才和企業的整體實力,對40多個主要城市進行了排名。指標包括經濟、研發、文化交流、宜居性、環境、交通通達性六個維度共70個指標來評價全球城市化程度。經濟功能包括市場規模、市場吸引力指標等,研究功能包括學術資源、研究環境、創新指標等,文化功能包括旅遊資源、國際交流、文化設施指標等,居住功能包括就業環境指標等,環境功能包括可持續性、空氣品質和舒適度等,交通功能包括航空運輸能力等。與全球城市指數(GCI)相比,除了已有的經濟人文層面指標,全球城市實力指數(GPCI)還關注了城市發展環境層面。
表4:全球城市實力指數(GPCI)指標
資料來源:Summary of Global Power City Index 2020
五
矽谷指數(SVI)
矽谷指數(Silicon Valley Index, SVI),是由矽谷聯合投資與矽谷社區基金會聯合開發。1995年首次發布,往後每年發布一次,對矽谷地區發展進行評價分析。儘管矽谷指數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國際化指數,但因其開發時間較早,影響力廣泛,本文仍對其指標進行分析。以2019年發布的矽谷指數為例,涉及人口、經濟、社會、空間、治理五個一級指標共17個二級指標。
表5:矽谷指數指標
資料來源:2019 Silicon Valley Index
從上述五個指數體系可以看出,評價指標大多涉及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的國際化,並且指標體系具備可測量性和延續性。此外,指標選取還注重交通、宜居性、環境等指標,即一個城市的便利程度、住房價格和綠色環保等情況也是國際化的重要體現。矽谷指數和GPCI指數中還涉及研發支出、頂尖大學數量和IPO等科技創新指標。但我們也發現,有一些指標,如常規武器貿易佔軍事支出、千人電話擁有率、人均電臺擁有率等指標並不適合我國國情或新時代背景,可以選擇其他如5G、數位化產業等指標替代。總之,在制定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國際化評價指數時,指標選取既要滿足數據可得可測,又要符合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戰略導向,並且儘量保證指標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註:[1]指標每年修訂。2020年為29個指標,2019年為27個指標
作者簡介 /Author/
周君璧,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博士後。
胡貝貝,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副主任。
安溫婕,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實習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