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隨著環境保護等問題受到關注度的提升,上市公司做為公眾企業,如何加強這方面的管控,在近年來關注度日漸提升。不論是ESG評價體系、投資模型還是理論目前在國內都處於發展階段。
自美國於1990年推出首隻ESG指數以來,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的興趣有增無減,令這類指數日益盛行。現時全球可供投資者選擇的ESG指數過千隻,當中很多都是被動型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指數期貨和其他相關產品的基準指數。
今日,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發表有關ESG股票指數的研究報告。其中提到,「可持續投資日漸受國際市場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巴黎協定》和其他國際社會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作出的努力所推動。實際上,市場相信顧及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因素的投資能支持長遠經濟及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投資者在揀選投資組合時,也更傾向將ESG納入考慮因素,支持他們認為有助解決人類面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的公司和技術。」
現時ESG投資大多配置於證券和債券。報告分析ESG投資策略,一般可分為「規避型」及「進取型」兩類。前者是指規避對ESG表現有重大負面影響的行業或公司,例如煤或軍工武器;後者是指將資金投資在有望達到理想ESG成果的業務及行業,例如清潔能源或社會平等,以推動實現ESG目標。ESG指數通常源出母指數,再結合ESG投資風格編制而成。編制流程可能包括剔除有ESG負面影響的公司,和選取有ESG正面影響的公司,並可能調整他們的相對權重。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這次研究共探討了23對ESG股票指數與其對應的藍籌股票指數在不同長短投資期和市況(牛/熊市)下的風險回報表現,指數涵蓋範圍包括全球地區及本地市場。研究覆蓋的時間為2010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前後10年。各ESG指數的推出時間各異,而23對指數中,有12對有足夠的數據用來進行橫跨整個十年期的分析;其他的指數則被涵蓋於較短投資期的分析。
研究發現,許多時候ESG指數的風險回報就算不是比其母指數更勝一籌,表現也相差不遠。
此前,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在出席活動時表示,港交所有責任推動內地「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和綠色金融發展的國際化,將致力督導上市公司做好有關方面的工作,擔當互聯互通的角色,進一步連接內地綠色金融市場和國際綠色金融市場,讓ESG可以在內地和香港的金融體系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