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境內生物科技公司嚮往「港漂」

2020-12-04 第一財經

香港聯合交易所(下稱「港交所」)上周如期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這激發了境內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

錯失阿里巴巴上市的良機後,港交所痛定思痛,在上周五發布上市制度修改方案,向社會徵求意見。修改內容包括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機構公司在港交所掛牌等,其一大目的是爭奪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資源。

消息一出,受到境內生物科技類企業的歡迎。「聽到消息,群裡大家都挺興奮的,我們已經接觸了香港方面的券商和投資方,公司現在雖然只有小部分利潤,但未來一系列新藥核心產品將源源不斷推向市場。」北京一家新三板掛牌生物醫藥企業董秘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與港交所相比,國內證券市場改革步伐比較緩慢。有券商人士指出,境內資本市場在網際網路時代就錯過了一大波的優秀企業,都去海外上市了,如果再不加緊改革,很有可能再次與新經濟失之交臂。

生物科技企業叫好

2月23日,港交所發布諮詢文件,新增三個《上市規則》章節,分別落實未盈利生物科技、不同投票權架構及兩地掛牌上市等三項建議。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上周五的記者會上表示,新規的生效時間從此前預計的今年6月底提前到4月底,「主要考慮這次諮詢已經經過了很長時間,市場上面已經達到了高度的共識……時間本身已經不重要。」

改革後,港交所將允許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包括診斷)生產和研發,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發行人的上市,其他生物科技產品製造商則要按個別情況考慮。

「董監高群裡大家都挺興奮的,我們有這個意願在香港上市,那裡能使得我們公司真正走向全球化市場,比較國內A股,港交所估值不一定有國內這麼高,但是相對成熟,比較規範。」前述生物醫藥企業董秘告訴記者。

仁會生物(830931.OC)董事長桑會慶對第一財經表示,生物技術公司比較容易缺錢,對資金需求比較大,如果沒有長期持續、有實力的資本投入的話,發展是會受到限制的。所以港交所新政對新三板掛牌生物技術公司有很大的吸引力。

「新三板流動性不是很活躍,大的資金很難進入,因為退出沒有很明確的機制,」桑會慶表示,「但生物科技公司面臨的競爭是國際化的,創新是和國外公司在同一起跑線、同一個標準下做的,如果投資不及時,整個研究可能就白費了。」

雖然取消了盈利要求,但是港交所對來申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一些其他的門檻,包括至少有一隻核心產品通過概念開發流程,企業市值至少15億港元,且IPO募集資金主要是推動核心產品面世等等。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目前,新三板股票簡稱含「生物」的企業有200多家,有交易的33家,其中9家尚未盈利。儘管三板做市指數自2015年中以來整體持續下跌,但是仍有10家生物科技企業市值超過5億元,5家超過15億元。

港交所去年12月曾表示,選取生物科技公司作為拓寬初創公司市場準入的第一步,原因是生物科技公司的業務受到嚴格規管,研發過程有層層審批,所以即使沒有收入,仍然可為投資者提供一個估值的參考框架。

尚普諮詢分析該報告指出,國外領先生物醫藥企業從研發到實現盈利平均需要花費十年時間,整個創新研發投入高、風險大、前期盈利模式較為模糊、回報周期也相對較長,使得眾多具有良好前景的生物醫藥企業因資金匱乏,在這場持久戰中敗下陣來。

「(港交所)新規的實施,一方面使得生物企業尚未進入上市準備之前,即可以更有效的吸引更多投資者。同時也拓寬了投資機構的退出通道,緩解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生物醫藥企業還可以利用香港金融中心的便利,在二級市場實現進一步的融資,提升國際知名度。」報告指出。

目前港股醫藥板塊處於歷史平均水平,對應2017年市盈率只有21倍,不過今年以來,創新藥板塊估值體系變化,各市場醫藥股估值有所提升,港股醫藥龍頭股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今年以來市盈率從22倍漲到了33倍。

分流優質新三板企業

生物科技公司只是第一步。李小加在上周五的記者會上表示,未來可能會延伸到其他行業的創新公司,制度設計的關鍵是要看看現在為什麼沒有收入。

早前還有報導稱,估值最高達1100億美元(約8580億港元)的國內手機製造商小米,力爭成為首家香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公司。

港交所此番改革與阿里巴巴2014年最終選擇在美國上市有關。當時香港證券監管制度還不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由於感到競爭力削弱,港交所痛定思痛,才推出改革措施「吸引更多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提升香港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與港交所相比,國內證券市場改革步伐比較緩慢。西南一家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境內資本市場在網際網路時代就錯過了一大波的優秀企業,都去海外上市了,如果再不加緊改革,很有可能再次與新經濟失之交臂。

上周五,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延長註冊制改革的國務院授權,本來即將到期的授權最後時限推到2020年2月底,這意味A股的註冊制改革再度延期。

而新三板雖然在去年底推出了集中競價交易制度,但是由於未能引入市場的增量資金,投資者資金門檻仍高達500萬元,因此流動性保持低迷,周一全市場萬家企業的總成交金額只有1.8億元。由於股價不斷下調,跌破增發價格,部分生物醫藥企業的投資機構對市場的信心不足。

萬綠生物(830828.OC)總經理印維青告訴第一財經,新三板融資規則調整後,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對於處在快速成長期的企業而言,當然是哪個交易所能夠幫助他實現融資的目的,他就會選擇去哪上市。從客觀上來講,港交所新增對部分符合條件的掛牌公司是利好消息,會分流一部分新三板上的優質公司資源。

東吳證券高級經濟學家黃琳對第一財經表示,港交所公布的上市制度對新三板產生一定分流作用,建議新三板也推出同股不同權制度創新,留住更多的創新創業企業,一方面鼓勵企業通過股權融資做強做大,另一方面激勵創始團隊繼續留在公司發展企業。

針對港交所的挑戰,接近股轉公司的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新三板一直在改革的路上,一定會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找到自己應有的定位和特色。」

今年1月,股轉公司總經理李明公開表示,股轉公司將針對部分掛牌公司提出的赴境外上市的需求,研究推進企業兩地掛牌問題。股轉公司擬儘快加入國際上影響力較強、規模較大的國際組織,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範圍,深化與港交所、納斯達克等境外交易所的交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三板和港交所兩地掛牌還處於構想階段,由於兩個市場流動性差異較大,關鍵還要解決股票價值銜接的問題。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2年香港上市18家,已成港股重要板塊
    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成新生態,新規實行兩年,已有18家上市香港交易所(00388)上市主管陳翊庭在生物科技網上研討會表示,港交所自2018年進行上市改革,容許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至今已有18間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集資達440億港元,佔總募資額約7.3%,部分公司再進行增發,額外集資270億元。
  • 港交所為何要給同股不同權和生物科技公司「開後門」?
    視覺中國  4月24日下午,香港交易所發布早有醞釀的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同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該政策於4月30日起生效,即時接受上市申請。  早在2017年12月15日晚,港交所就曾宣布將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兩個章節: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允許尚未盈利或者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 中金:滬深港通納入範圍擴大 預計提升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流動性
    智通財經獲悉,中金髮布研究報告表示,滬深港三所經協商一致同意,主要針對以下措施安排達成共識為科創版股票納入滬深港通標的範圍的安排、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納入港股通標的範圍的安排。報告中稱,納入滬深港通標準不變,但適用的股票範圍擴大到此前不涉及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 新三板+H首單落地,君實生物在港遞交招股書
    ,「新三板+H」兩地掛牌機制落地,明確了新三板企業赴港上市的制度安排,包括新三板公司到港交所上市,無須從新三板摘牌;港交所不會對前往上市的新三板公司設置前置審查程序及特別條件;「新三板+H」無前提條件也無特殊通道,股東人數超200人無影響。
  • 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原標題: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香港交易所進行的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於2018年4月30日正式生效,便利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   30日是新上市制度落實一周年,香港的資本市場聚集了更多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多元化、更富有活力。
  • 特稿|2020「藥明雙雄」挑大梁,2021生物科技方興未艾
    資本的紛至沓來,加速了生物科技股赴港上市的步伐,2020年全年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不減,這也助推了港股生物科技板塊成為2020年度港股全市場終最受歡迎的板塊之一。2020年生物科技板塊市值破萬億,「藥明雙雄」挑大梁2020年全年,包括諾誠健華-B、康方生物-B、永泰生物-B、歐康維視生物-B、開拓藥業-B、再鼎醫藥-SB、嘉和生物-B、沛嘉醫療-B在內15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交所掛牌上。15家新上市生物科技企業上市首日漲幅平均值為約26%。按上市價計,15家新上市生物科技股2020年全年股價累計漲幅平均值高達36.1%。
  • 中金:關於港交所(00388) 兩個與過去不同的估值假設
    換而言之,港交所未來的增速將顯著高於權益類資產這一單一資產類別的市值增長速度。2)關於IPO規則的修訂將吸引更多創新型公司赴港上市,包括生物科技公司和明星科技企業(如百度、京東等),改變目前港交所上市公司經濟結構失衡的弊端。而且,此類「新經濟公司」將提高市場投資者的參與度,其交易也比較活躍,能夠提升交易量及市場估值中樞。3)港交所的業務模式具有明顯的經營槓桿效應。
  • 傳鉑鑫生物擬赴港上市
    去年全年,香港市場一共迎來14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於主板掛牌上市,整個生物醫藥板塊也在年內強勢扛起支撐市場的大旗,尤其現有的28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雖然在業務經營層面未及盈利,但在資本市場卻表現神勇,多隻生物科技股在去年股價飆漲翻倍,成為港股年度贏家。而2021剛剛開年,又傳將有一家內地生物科技公司將赴港上市,延續香港IPO市場的熱鬧景象。
  • 生物科技「A+H」上市風潮依舊,投資者教育迫在眉睫
    一名香港會計界資深人士和一名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從業人員分別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解讀稱,生物科技「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產物」,不會因為君實生物此次輿論風暴受阻。從事惡性腫瘤藥物研發的君實生物,被內地自媒體指稱在研發和商業行為上問題重重,進而招致上交所問詢函。但從港股君實生物的股價走向看,未引發港股恐慌。
  • IPO熱潮催生新贏家,生物科技公司境外上市還需邁過這些坎
    來源:動脈網「成立4年即上市」、「成立6年3次上市」、「首個3地上市中概股」......大概沒有人設想過,國內生物科技公司在資本市場的高光時刻會來得如此快。自2018年4月港交所新規落地以來,已經有22家境內生物科技公司以帶「-B」(港交所對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標識)的證券名稱登陸港股。這些公司普遍成立於2012年前後,從成立到IPO,跨度不超過10年。
  • 百年港交所:應運而生與順勢而為
    港交所並沒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沉淪,而是顯現出極強的「求生欲」。2018年4月30日,被視為港交所25年來最大變革的IPO新規生效,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赴港上市。小米集團(1810.hk)於5月3日早晨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成為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後,首家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申請上市的新經濟公司。隨後美團點評(3690.hk)上市。
  • 上市公司參股公司境內上市案例研究
    一、A股已上市公司參股擬IPO企業案例  筆者統計了部分境內上市公司參股境內擬IPO企業證監會審核情況的相關案例,統計情況如下表所示:序號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目前,暫未有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成功上市的案例,持股擬IPO企業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為中聯重科(000157,股吧)(000157.SZ),共計持股泰嘉股份(002843.SZ)30.48%的股份。
  • 2019上市公司十大新聞
    赴港IPO,阿里巴巴集團發行5億股普通股,7500萬股普通股新股超額配股權被悉數行使,按發行價176港元計算,共募資約1012億港元。募資用於繼續在數字經濟體中拓展並提供廣泛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助力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包括繼續實施新零售業務,並持續在雲計算技術、供應鏈管理系統和營銷系統進行投入等。「回家」,是此次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的關鍵詞之一。
  • 康方生物,來自廣東中山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港交所聆訊
    (以下簡稱「康方生物」)通過聆訊後的招股書。康方生物此前曾於2019年12月3日遞交招股書,後於12月5日被港交所發回,後於2020年2月3日再次遞表。 康方生物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自主發現、開發及商業化首創及同類最佳療法。專注於滿足腫瘤、免疫及其他治療領域在全球的未決醫療需求。
  • 賣鋼材的、搞招聘的、做母嬰的……一大波「獨角獸」上市融資來了!
    今年4月,港交所出臺了上市新規——4月30日,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產業公司,以及已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產業企業可申請上市。如今,傳言成真,寶寶樹已經選擇站在上市的跑道上。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時上市是寶寶樹尋求業務變現的一種穩定方式。今年4月30日起,港交所的上市新規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在港申請上市。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此時上市可謂享有天時地利。隨後,「獨角獸」們紛紛出動。6月初小米打完前陣後,美團點評、寶寶樹等企業相繼在港遞交招股書。
  • 歷數香港股票市場結構變遷 科技板塊引領未來世界
    從最早的以香港本土企業為主,到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風潮,再到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到這兩年港交所再次改革上市規則與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和暫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港交所的每一步發展,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步,從而塑造了今日香港活躍和多元的市場形態。下圖我們以時間軸的形式梳理了港交所20年來所經歷的市場改革及重大裡程碑事件。
  • 手握國內首個生物類似藥 復宏漢霖能否借力登陸港交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復宏漢霖第一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6個月後失效,此次為公司第二次向港交所發起衝擊。招股書顯示,復星國際間接控股復宏漢霖,公司屬於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產品之一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漢利康)是國內獲批的首個生物類似藥。
  • 李小加的港交所十年:紮根中國 連接世界
    為了讓香港市場更貼近「最大、最主要的客戶」,港交所2012年開始分階段調整港股交易時段,使之與A股同步開市;為了把香港市場的「貨」與內地的「錢」、世界的「錢」與內地的「貨」之間的壁壘打通,李小加和資本市的監管者,創造性地發明了「互聯互通」交易模式。  「滬港通的創新型模式可以使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先在自己『家門口』實現。」李小加說。
  • 永泰生物-B(06978)香港上市:細胞免疫龍頭
    在政策東風、盈利潛力、研發能力的加持下,永泰生物或能成為優質生物科技股。今年以來港股的表現猶如過山車一般。雖然COVID-19衝擊著今年首季的市場,但隨著公共衛生事件受控、財政政策釋放、迭加近期多隻中概股回歸的熱潮,令港股市場的氣氛重新燃起。隨著網易、京東等科網巨頭等來港上市,可以預期未來的新股市場將迎來更多中概回歸股,是個極大的利好。
  • 安永助力榮昌生物成功赴港上市,穩居生命科學行業上市服務前列
    2020年11月9日,安永成功協助榮昌生物製藥(煙臺)股份有限公司(「榮昌生物」)(股票代碼:9995.HK)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作為今年登陸港交所的第11家創新藥企,榮昌生物本次發行定價每股52.10港元,在計入額外期權之前,榮昌生物本次共發售約7.65千萬股,發行市值249.22億港元,發售所得總集資額約為39.87億港元或5.15億美元。榮昌生物本次IPO募資高達39.87億港元(不含綠鞋),為香港聯交所引入上市規則18A章以來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IPO項目1(不含二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