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聯合交易所(下稱「港交所」)上周如期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這激發了境內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
錯失阿里巴巴上市的良機後,港交所痛定思痛,在上周五發布上市制度修改方案,向社會徵求意見。修改內容包括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機構公司在港交所掛牌等,其一大目的是爭奪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資源。
消息一出,受到境內生物科技類企業的歡迎。「聽到消息,群裡大家都挺興奮的,我們已經接觸了香港方面的券商和投資方,公司現在雖然只有小部分利潤,但未來一系列新藥核心產品將源源不斷推向市場。」北京一家新三板掛牌生物醫藥企業董秘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與港交所相比,國內證券市場改革步伐比較緩慢。有券商人士指出,境內資本市場在網際網路時代就錯過了一大波的優秀企業,都去海外上市了,如果再不加緊改革,很有可能再次與新經濟失之交臂。
生物科技企業叫好
2月23日,港交所發布諮詢文件,新增三個《上市規則》章節,分別落實未盈利生物科技、不同投票權架構及兩地掛牌上市等三項建議。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上周五的記者會上表示,新規的生效時間從此前預計的今年6月底提前到4月底,「主要考慮這次諮詢已經經過了很長時間,市場上面已經達到了高度的共識……時間本身已經不重要。」
改革後,港交所將允許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包括診斷)生產和研發,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發行人的上市,其他生物科技產品製造商則要按個別情況考慮。
「董監高群裡大家都挺興奮的,我們有這個意願在香港上市,那裡能使得我們公司真正走向全球化市場,比較國內A股,港交所估值不一定有國內這麼高,但是相對成熟,比較規範。」前述生物醫藥企業董秘告訴記者。
仁會生物(830931.OC)董事長桑會慶對第一財經表示,生物技術公司比較容易缺錢,對資金需求比較大,如果沒有長期持續、有實力的資本投入的話,發展是會受到限制的。所以港交所新政對新三板掛牌生物技術公司有很大的吸引力。
「新三板流動性不是很活躍,大的資金很難進入,因為退出沒有很明確的機制,」桑會慶表示,「但生物科技公司面臨的競爭是國際化的,創新是和國外公司在同一起跑線、同一個標準下做的,如果投資不及時,整個研究可能就白費了。」
雖然取消了盈利要求,但是港交所對來申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一些其他的門檻,包括至少有一隻核心產品通過概念開發流程,企業市值至少15億港元,且IPO募集資金主要是推動核心產品面世等等。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目前,新三板股票簡稱含「生物」的企業有200多家,有交易的33家,其中9家尚未盈利。儘管三板做市指數自2015年中以來整體持續下跌,但是仍有10家生物科技企業市值超過5億元,5家超過15億元。
港交所去年12月曾表示,選取生物科技公司作為拓寬初創公司市場準入的第一步,原因是生物科技公司的業務受到嚴格規管,研發過程有層層審批,所以即使沒有收入,仍然可為投資者提供一個估值的參考框架。
尚普諮詢分析該報告指出,國外領先生物醫藥企業從研發到實現盈利平均需要花費十年時間,整個創新研發投入高、風險大、前期盈利模式較為模糊、回報周期也相對較長,使得眾多具有良好前景的生物醫藥企業因資金匱乏,在這場持久戰中敗下陣來。
「(港交所)新規的實施,一方面使得生物企業尚未進入上市準備之前,即可以更有效的吸引更多投資者。同時也拓寬了投資機構的退出通道,緩解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生物醫藥企業還可以利用香港金融中心的便利,在二級市場實現進一步的融資,提升國際知名度。」報告指出。
目前港股醫藥板塊處於歷史平均水平,對應2017年市盈率只有21倍,不過今年以來,創新藥板塊估值體系變化,各市場醫藥股估值有所提升,港股醫藥龍頭股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今年以來市盈率從22倍漲到了33倍。
分流優質新三板企業
生物科技公司只是第一步。李小加在上周五的記者會上表示,未來可能會延伸到其他行業的創新公司,制度設計的關鍵是要看看現在為什麼沒有收入。
早前還有報導稱,估值最高達1100億美元(約8580億港元)的國內手機製造商小米,力爭成為首家香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公司。
港交所此番改革與阿里巴巴2014年最終選擇在美國上市有關。當時香港證券監管制度還不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由於感到競爭力削弱,港交所痛定思痛,才推出改革措施「吸引更多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提升香港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與港交所相比,國內證券市場改革步伐比較緩慢。西南一家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境內資本市場在網際網路時代就錯過了一大波的優秀企業,都去海外上市了,如果再不加緊改革,很有可能再次與新經濟失之交臂。
上周五,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延長註冊制改革的國務院授權,本來即將到期的授權最後時限推到2020年2月底,這意味A股的註冊制改革再度延期。
而新三板雖然在去年底推出了集中競價交易制度,但是由於未能引入市場的增量資金,投資者資金門檻仍高達500萬元,因此流動性保持低迷,周一全市場萬家企業的總成交金額只有1.8億元。由於股價不斷下調,跌破增發價格,部分生物醫藥企業的投資機構對市場的信心不足。
萬綠生物(830828.OC)總經理印維青告訴第一財經,新三板融資規則調整後,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對於處在快速成長期的企業而言,當然是哪個交易所能夠幫助他實現融資的目的,他就會選擇去哪上市。從客觀上來講,港交所新增對部分符合條件的掛牌公司是利好消息,會分流一部分新三板上的優質公司資源。
東吳證券高級經濟學家黃琳對第一財經表示,港交所公布的上市制度對新三板產生一定分流作用,建議新三板也推出同股不同權制度創新,留住更多的創新創業企業,一方面鼓勵企業通過股權融資做強做大,另一方面激勵創始團隊繼續留在公司發展企業。
針對港交所的挑戰,接近股轉公司的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新三板一直在改革的路上,一定會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找到自己應有的定位和特色。」
今年1月,股轉公司總經理李明公開表示,股轉公司將針對部分掛牌公司提出的赴境外上市的需求,研究推進企業兩地掛牌問題。股轉公司擬儘快加入國際上影響力較強、規模較大的國際組織,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範圍,深化與港交所、納斯達克等境外交易所的交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三板和港交所兩地掛牌還處於構想階段,由於兩個市場流動性差異較大,關鍵還要解決股票價值銜接的問題。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