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2年香港上市18家,已成港股重要板塊

2020-12-05 深圳智通財經
要聞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2年香港上市18家,已成港股重要板塊

2020年5月27日 14:52:03

瑞恩資本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瑞恩資本RyanbenCapital」。

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成新生態,新規實行兩年,已有18家上市

香港交易所(00388)上市主管陳翊庭在生物科技網上研討會表示,港交所自2018年進行上市改革,容許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至今已有18間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集資達440億港元,佔總募資額約7.3%,部分公司再進行增發,額外集資270億元。料日後有更多同類公司上市,而生物科技成為一個新生態。

陳翊庭提到,已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從事不同範疇,包括製藥、生物科技、醫療設備等,投資者有更多元化的投資機會。爆發,當中亦有部分企業研發疫苗。部分企業上市後,亦有進行融資,為業務發展尋找新資金。

陳翊庭認為,香港市場開始建立圍繞生物科技企業新規的生態系統,將有更多專業人士分析板塊,有助提升行業質素及可持續發展,港交所會不時檢視規則,包括早前發出更新指引。

港交所:生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有必要思考潛在監管轉變

港交所上月底刊發有關未有收益生物科技公司新指引材料,提及有關公司應考慮在上市文件中加強披露內容,包括產品競爭形勢及目標市場、與主管當局通訊等。

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助理副總裁張薇說,指引要求準發行人在上市文件中披露研發失敗可能對公司前景造成的不利影響,並非過分苛刻,而是因為香港散戶多,要令投資者了解當中風險。

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助理副總裁藍柏齡則指,生物科技板塊發展日新月異,人類未來或要面對新型疾病及全新治療技術,港交所有必要思考潛在監管模式的改變,更新指引為準發行人及市場提供更清晰的上市及披露規定。

他承認,上市規則有關生物科技公司的第18A章,未必完全涵蓋所有因應市場演變而衍生的漏洞,但目前是時候提高投資者對板塊的認知。

對於目前本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是過高還是過低,藍柏齡指,監管機構不會評論上市公司的估值。

公共衛生事件刺激生物科技股表現

自衛生事件爆發以來,諾誠健華(09969)、康方生物(09926)、沛嘉醫療(09996)、開拓藥業(09939)4家生物科技公司登錄港股,且備受追捧。清池資本創始人及首席投資官李彬在港交所研討會表示,衛生事件事實上是一個提醒訊號(wake up call),公共衛生事件令醫療健康行業吸引全球投資者的目光,不單港股,美股生物科技公司也表現特出,因市場認識到該類公司可提供的巨大價值,他相信未來將有更多資金湧向醫療健康領域。

生物科技股定價趨合理

現時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表現分化。李彬指,港股生物科技股價格發現機制已逐漸成熟,2年前投資者甚至不理解股份升跌背後的原因,但現時情況已大為改善,此外即使禁售期過去,相關股份股價也沒有出現大幅波動,反映市場更為理性。

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穎宇則指,兩年前上市制度改革初期,首批上市股份的表現並不理想,也未如投行預期出現溢價(premium),但2018年底信達生物以更合理估值上市,投資者收穫可觀回報,此後生科股估值更趨向合理,並吸引更多公司來港上市。

生物醫療領域是資本爭先搶奪的稀有資源

摩根史坦利健康醫療部門表示,生物醫療相關領域是目前資本市場最為活躍的資產,也屬於資本爭先搶奪的稀有資源。康方生物和沛嘉醫療發行後都獲得了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超額認購,超額規模分別達到了600倍和1000倍。投行在企業IPO之後,仍在尋求企業持續融資帶來的機會。

但一些投資人警告全球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將給市場帶來的挑戰。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頴宇表示:「現在的市場是一個很好地檢驗企業實力的試驗地。」

恆指公司:生物科技公司成交仍然偏低

恆指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黃偉雄指,目前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成交仍然偏低,主要由於投資者難以評估公司的市盈率及估值。

黃偉雄出席一個論壇時指,要評估這類公司的估值,投資者需要了解公司成功研發產品的機會,以及產品未來可為公司帶來多少增長,但一般散戶不是科研專才,要加強教育才能帶動成交量上升。

黃偉雄提到,市場對已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估值極不對稱,一半跌破招股價約70%,另一半則可以較招股價升逾一倍,恆指公司有就相關企業建立指數,當中可交易籃子已剔除規模較細、成交量較低的公司,為投資者風散風險。

(編輯:宇碩)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

相關焦點

  • 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原標題: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香港交易所進行的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於2018年4月30日正式生效,便利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   30日是新上市制度落實一周年,香港的資本市場聚集了更多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多元化、更富有活力。
  • 港交所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境內生物科技公司嚮往「港漂」
    香港聯合交易所(下稱「港交所」)上周如期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這激發了境內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錯失阿里巴巴上市的良機後,港交所痛定思痛,在上周五發布上市制度修改方案,向社會徵求意見。修改內容包括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機構公司在港交所掛牌等,其一大目的是爭奪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資源。
  • 中金:滬深港通納入範圍擴大 預計提升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流動性
    智通財經獲悉,中金髮布研究報告表示,滬深港三所經協商一致同意,主要針對以下措施安排達成共識為科創版股票納入滬深港通標的範圍的安排、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納入港股通標的範圍的安排。報告中稱,納入滬深港通標準不變,但適用的股票範圍擴大到此前不涉及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 中金公司:未來3-5年平均每年流入港股的大陸資金可能達到2000-4000...
    2)香港成為中國新經濟公司國際融資及投資的橋頭堡。隨著中國新經濟的進一步成長,我們預計未來有更多公司特別是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目前港交所每年生物科技融資僅相當於納斯達克的1/3,仍有較大提升空間。3)港股也將受益於大陸居民資產更多配往金融資產的趨勢,有望成為大陸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類別。
  • 生物科技「A+H」上市風潮依舊,投資者教育迫在眉睫
    一名香港會計界資深人士和一名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從業人員分別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解讀稱,生物科技「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產物」,不會因為君實生物此次輿論風暴受阻。從事惡性腫瘤藥物研發的君實生物,被內地自媒體指稱在研發和商業行為上問題重重,進而招致上交所問詢函。但從港股君實生物的股價走向看,未引發港股恐慌。
  • 廣發海外:港股反彈基礎仍牢固 關注超跌低估值板塊
    整體收入和業績增長惡化,其中盈利能力下滑是造成美股業績負增長加深的重要原因,毛利率和ROE均在下行趨勢。但聯儲的「預防式降息」讓盈利大幅惡化的可能性降低。結構亮點包括:1)美股公司利息和淨負債壓力減輕;2)部分利率敏感型行業基本面預期好轉,例如地產;3)部分現金儲備充足的科技巨頭資本開支意願修復。
  • 傳鉑鑫生物擬赴港上市
    去年全年,香港市場一共迎來14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於主板掛牌上市,整個生物醫藥板塊也在年內強勢扛起支撐市場的大旗,尤其現有的28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雖然在業務經營層面未及盈利,但在資本市場卻表現神勇,多隻生物科技股在去年股價飆漲翻倍,成為港股年度贏家。而2021剛剛開年,又傳將有一家內地生物科技公司將赴港上市,延續香港IPO市場的熱鬧景象。
  • 特稿|2020「藥明雙雄」挑大梁,2021生物科技方興未艾
    資本的紛至沓來,加速了生物科技股赴港上市的步伐,2020年全年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不減,這也助推了港股生物科技板塊成為2020年度港股全市場終最受歡迎的板塊之一。2020年生物科技板塊市值破萬億,「藥明雙雄」挑大梁2020年全年,包括諾誠健華-B、康方生物-B、永泰生物-B、歐康維視生物-B、開拓藥業-B、再鼎醫藥-SB、嘉和生物-B、沛嘉醫療-B在內15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交所掛牌上。15家新上市生物科技企業上市首日漲幅平均值為約26%。按上市價計,15家新上市生物科技股2020年全年股價累計漲幅平均值高達36.1%。
  • 526家上市公司扎堆 A股崛起粵港澳大灣區板塊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18日,A股共有上市公司3586家,其中註冊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的上市公司共有526家,佔廣東省A股上市公司的89.6%,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4.67%。從各城市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分化明顯。深圳擁有的A股上市公司最多,達285家;其次為廣州,共有A股上市公司98家。
  • 【一周IPO大盤點】本周3家公司上市,「巨型螞蟻」將降臨港股
    本周港股IPO市場預計有3家公司上市,分別是:IDC龍頭「萬國數據」、生物醫藥公司「藥明巨諾」和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那麼接下來,港股研究社就對本周要上市的這幾家公司做一個簡單資訊分享。
  • IPO熱潮催生新贏家,生物科技公司境外上市還需邁過這些坎
    來源:動脈網「成立4年即上市」、「成立6年3次上市」、「首個3地上市中概股」......大概沒有人設想過,國內生物科技公司在資本市場的高光時刻會來得如此快。自2018年4月港交所新規落地以來,已經有22家境內生物科技公司以帶「-B」(港交所對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標識)的證券名稱登陸港股。這些公司普遍成立於2012年前後,從成立到IPO,跨度不超過10年。
  • 歷數香港股票市場結構變遷 科技板塊引領未來世界
    現今港股市場結構和2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從最早的以香港本土企業為主,到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風潮,再到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到這兩年港交所再次改革上市規則與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和暫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港交所的每一步發展,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步,從而塑造了今日香港活躍和多元的市場形態。下圖我們以時間軸的形式梳理了港交所20年來所經歷的市場改革及重大裡程碑事件。
  • 港交所為何要給同股不同權和生物科技公司「開後門」?
    視覺中國  4月24日下午,香港交易所發布早有醞釀的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同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該政策於4月30日起生效,即時接受上市申請。  早在2017年12月15日晚,港交所就曾宣布將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兩個章節: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允許尚未盈利或者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 港股命名太有講究了:細說股票名稱後字母標記含義
    為了向投資者提示風險,對於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港交所的股份簡稱命名守則裡,要求上市公司在其股票簡稱後添加特別的標記「B」。   剛好,百濟神州正是一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   從招股書可以看到,百濟神州是一家專注於研發抗腫瘤藥物,特別是治療癌症的靶向治療及免疫腫瘤藥物的生物科技公司。
  • 頭部公募:港股新上市公司有大機會!看好生物醫療、新型消費
    與此同時,港股也迎來了一番上漲,恒生指數從11月初至今的漲幅已超過9%。與此同時,騰訊、美團、小米等新經濟公司,近期更是成為恆指的「主力」。新股上市也有很大投資機會。這裡面包括了中概股回歸的第二次上市。這其中有很多新經濟的龍頭企業,處於行業裡面的一線地位。我們覺得港股未來幾年有很大的機會,將來會孕育出一批行業標杆型的公司,這裡面包含著生物醫療、新型消費、新科技等等行業的一些公司。
  • 香港2020年施政報告:加快香港上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
    2020-11-25 12:01:31 來源: 智通財經網 舉報   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消息
  • 永泰生物-B(06978)香港上市:細胞免疫龍頭
    在政策東風、盈利潛力、研發能力的加持下,永泰生物或能成為優質生物科技股。今年以來港股的表現猶如過山車一般。雖然COVID-19衝擊著今年首季的市場,但隨著公共衛生事件受控、財政政策釋放、迭加近期多隻中概股回歸的熱潮,令港股市場的氣氛重新燃起。隨著網易、京東等科網巨頭等來港上市,可以預期未來的新股市場將迎來更多中概回歸股,是個極大的利好。
  • 阿里等新經濟股火力強勁,農夫山泉要在香港上市,集資78億
    阿里不負所望入選成分股,半年業績勝預期,惟受華為消息影響全周勉強升2.4%報252.8元。原本呼聲不高的小米反入選,更獲投行唱好,大摩指美國對華為的進一步限制,將給予小米獲得中國市場佔有率的機會。小米全周累飆近兩成報18.16元創兩年高位。而美團(3690)雖暫失藍籌身份,但「炒定業績」,加上北水不停「掃貨」。
  • 【榜單發布】第八屆港股100強
    2020年12月21日,2020香港上市公司發展高峰論壇暨第八屆港股100強頒獎典禮在香港盛大舉行,本次榜單發布採用「線上直播+線下發布」結合的方式進行,活動特設致辭及論壇環節,重量級嘉賓通過現場及視頻致辭方式進行智慧「交鋒」。
  • 南向資金開年每日超百億瘋狂掃貨 「高性價比」港股今年能否逆襲?
    年初至今,美國三大股指漲幅超過1%,上證指數、深圳成指和創業板指分別上漲超2.69%、3.88%和4.17%。香港恒生指數上漲4.93%。過去一年,香港恒生指數大幅跑輸美股和A股,估值水平也處於低位。港股市場內部也出現分化,新經濟板塊遠遠跑贏老經濟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