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港股的投資者最近有點懵。
昨天,香港市場最火的莫過於年內最大IPO中國鐵塔及現實版「藥神」百濟神州-B的掛牌。
一大早,就有小夥伴來問證券君,「百濟神州-B」是個什麼鬼,為什麼股票名稱裡有個「-B」?
這樣的問題,在7月9日小米上市的時候也有人問過,小米的股票簡稱「小米集團-W」,加在後面的「-W」是什麼意思?
跟大A股對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添加ST、*ST特別標記一樣,港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名稱也暗藏了一些玄機。
今天,證券君就來跟大家說道說道。
差點被「SB」的百濟神州
與不熟悉公司的投資者看到百濟神州-B感到疑惑不同,這家公司的鐵粉們看到「百濟神州-B」這個名稱,卻是鬆了一口氣,因為百濟神州這家「留洋美國」、專注研發抗腫瘤創新藥的生物科技公司,差點就被「SB」了。
為了向投資者提示風險,對於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港交所的股份簡稱命名守則裡,要求上市公司在其股票簡稱後添加特別的標記「B」。
剛好,百濟神州正是一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
從招股書可以看到,百濟神州是一家專注於研發抗腫瘤藥物,特別是治療癌症的靶向治療及免疫腫瘤藥物的生物科技公司。
目前有6種在研藥物,其中3種處於臨床後期階段,另有13種藥物在研發階段。
2017年,百濟神州收入約為2.55億美元,但研發開支高達2.69億美元,年內虧損9603.4萬美元。
公司預計今明兩年將產生約1.7億美元資本開支,料今年仍將虧損,並且可能會繼續於未來遭受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百濟神州不僅是「一隻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它也是首個在美國、香港兩地雙重上市的中國內地生物科技公司。
早在兩年前,百濟神州就已登陸納斯達克,成為第一家處於研發階段卻赴美上市的中國生物公司,當時發行價為24美元,截至8月7日,百濟神州收市價為179.44美元,股價兩年多飆升逾7倍,市值達96億美元。
由於百濟神州已在美國上市,且在申請上市階段採取的是「保密申請」方式,直到公司通過上市聆訊才刊發招股書,市場一度以為百濟神州是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根據港交所的命名規則,第二上市需要在股票簡稱後面加上特殊的標記「S」。
因為百濟神州在納斯達克市場也算是一隻明星股,在香港也有眾多的「迷弟」「迷妹」。
「還以為百濟神州名字後面會被加上『SB』或『BS』呢,幸虧只是加個『B』。」有投資者說。
據交易所人士介紹,百濟神州此次在香港採用的是雙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而非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
雙重主要上市意味著,公司需要同時遵守兩邊的市場規則,這也為其未來能夠進入滬深港通留了口子。
事實上,百濟神州並非第一隻帶特別標記「B」的港股,8月1日上市的歌禮製藥-B才是第一隻。
正如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所說,生物製藥股,要麼大喜,要麼大悲,歌禮製藥-B上市6個交易日,已經累計下跌超過20%。
同樣,百濟神州-B上市首日盤中也一度跌近5%,但尾盤出現拉升,收盤微跌0.93%,報107港元。
「這類公司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板塊,如果研發成功,公司的股價可以一飛沖天;如果失敗,公司的股價可以一文不值。因此,只適合比較有經驗的成熟投資者。」李小加表示。
「小米集團-W」的由來
至於小米之所以股票簡稱是「小米集團-W」,並非它是「全球罕見的全能型新物種」,而是因為小米是不同投票權價格的公司。
過去幾十年,香港從一個區域性的金融市場華麗轉身,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是,香港對於新經濟,特別是對於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未有營業收入的公司,卻不夠與時俱進。
2013年,堅持「同股同權」的香港拒絕了阿里巴巴的上市申請,並掀起了一場大討論。
不少反對的聲音認為,引入不同投票權架構一定會削弱投資者保護。
為了不錯過新經濟上市潮,也為了說服反對者、打消市場的疑慮,才有了「-W」這一特殊標記的出現。
此外,港交所是允許上市公司以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的,但所有在港交所上市、以人民幣買賣的公司,股票名稱後面會被加上「-R」。
目前只有合和公路基建一家公司採取了「雙幣雙股」模式,其人民幣交易部分,股票名稱為「合和公路基建-R」。
港股命名規則
另外,很多ETF也喜歡用「雙幣雙股」模式上市。
除上述特殊行業或板塊外,大部分傳統行業的公司,只要滿足股票簡稱不超過8個字就行,沒有其它限制,即使是連續虧損或者是有過黑歷史,也不會被添加特殊標記。
不過,近幾年來,上市或公司改名的時候,投行會提醒公司,沒有國資背景的公司,不要叫中國XX、亞洲XX,XX國際,以免市場將其跟老千股聯想在一起。
(責任編輯:DF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