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0年施政報告:加快香港上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

2020-11-26 網易新聞

2020-11-25 12:01:31 來源: 智通財經網

舉報

  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11月25日)公布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中提到,「關於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中央支持深化兩地金融互聯互通,逐步擴大「互聯互通」合資格股票範圍,同意加快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標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2年香港上市18家,已成港股重要板塊
    要聞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2年香港上市18家,已成港股重要板塊 2020年5月27日 14:52:03
  • 林鄭月娥:面對挑戰香港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
    中新社深圳12月3日電 (記者 鄭小紅)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3日通過視頻向在深圳開幕的2020第十屆香港國際金融論壇暨中國證券「金紫荊獎」頒獎典禮致辭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疫情及環球經濟動蕩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同時也勇於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
  • 港交所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境內生物科技公司嚮往「港漂」
    香港聯合交易所(下稱「港交所」)上周如期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這激發了境內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錯失阿里巴巴上市的良機後,港交所痛定思痛,在上周五發布上市制度修改方案,向社會徵求意見。修改內容包括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機構公司在港交所掛牌等,其一大目的是爭奪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資源。
  • 生物科技「A+H」上市風潮依舊,投資者教育迫在眉睫
    一名香港會計界資深人士和一名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從業人員分別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解讀稱,生物科技「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產物」,不會因為君實生物此次輿論風暴受阻。從事惡性腫瘤藥物研發的君實生物,被內地自媒體指稱在研發和商業行為上問題重重,進而招致上交所問詢函。但從港股君實生物的股價走向看,未引發港股恐慌。
  • 摩根大通李晶:預計未來一年半內至少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和科創...
    (原標題:摩根大通李晶:預計未來一年半內至少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和科創板上市)
  • A股七家未盈利生物藥企兩家破發 還有多家「趕考」科創板
    以第五套上市標準闖關科創板的疫苗研發企業歐林生物近日首發過會,離上市又近了一步。自2020年1月A股迎來首家未盈利企業迄今,已有澤璟製藥、君實生物、康希諾、前沿生物、神州細胞、艾力斯、百奧泰七家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登陸A股。與此同時,還有多家未盈利藥企正在「趕考」科創板。
  • 永泰生物-B(06978)香港上市:細胞免疫龍頭
    港交所自2018年進行上市改革,容許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至今已有十八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使生物科技醫藥板塊成為新股市場一個重要亮點。公共衛生事件之下,幾隻生物醫藥股表現強勢:康希諾生物 (HK:06185)累積升幅超上市價逾10倍;信達生物 (HK:01801)亦升逾2倍。
  • 2020湖北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報告:優質企業集聚武漢,發展質量仍有...
    2020年10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指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
  • 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原標題: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香港交易所進行的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於2018年4月30日正式生效,便利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   30日是新上市制度落實一周年,香港的資本市場聚集了更多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多元化、更富有活力。
  • 林鄭月娥向國際社會簡介2020年施政報告
    林鄭月娥向國際社會簡介2020年施政報告 新華社香港11月26日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6日與外國領事團和國際商務委員會成員會面,向他們簡介25日發表的2020年施政報告。
  • 港交所為何要給同股不同權和生物科技公司「開後門」?
    視覺中國  4月24日下午,香港交易所發布早有醞釀的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同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該政策於4月30日起生效,即時接受上市申請。  早在2017年12月15日晚,港交所就曾宣布將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兩個章節: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允許尚未盈利或者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 林鄭:疫情下香港展現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
    觀點地產網訊:12月3日,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在一個金融論壇頒獎典禮作視像致詞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疫情及環球經濟動蕩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並在中央的支持下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市場進一步發展。
  • 學霸吹響香港升學的號角:香港科技大學內地招生啟動
    香港科技大學 2020 年內地生本科入學申請正式啟動香港科技大學2020年內地生本科入學申請於2019年10月2日正式啟動!凡參加2020年統一高考的學生(包括復讀生)均可通過網上申請系統遞交入學申請。申請截止日期為2020年6月11日。
  • 就提高香港主板上市的盈利要求,多位保薦人、律師等業內人士表示反對
    港交所去年11月底發表諮詢文件,建議提高在主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要求,以增加公司藉上市來「啤殼」的難度。 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稱,近日與多位保薦人和律師進行網上會議,收集業界有關「主板盈利規定」的意見,業界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他們指出,香港現行的上市規定已非常嚴格,且費用極為高昂,部分符合內地A股上市資格的公司,亦不能成功在港上市。
  • 傳鉑鑫生物擬赴港上市
    剛剛過去的2020年,儘管因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大經濟體在上半年都經歷了一段低潮的時期,香港市場也不例外,但行至2020年末,香港資本市場已然走出陰霾,全年來看依舊展現出了勃勃生機,尤其對於生物醫藥板塊更稱得上是「豐收」的一年。
  • 2018年內地香港IPO「一冷一熱」
    2018年,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整體走勢疲軟。不過,從IPO市場看,兩個市場表現明顯分化。其中,A股新股發行節奏顯著放緩,上市數量及募資額同比均有所下降,但平均募資額有所增長。而港股IPO上市數量和募資額均領跑全球,IPO宗數更創下歷史新高。
  • 歷數香港股票市場結構變遷 科技板塊引領未來世界
    現今港股市場結構和2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從最早的以香港本土企業為主,到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風潮,再到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到這兩年港交所再次改革上市規則與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和暫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港交所的每一步發展,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步,從而塑造了今日香港活躍和多元的市場形態。下圖我們以時間軸的形式梳理了港交所20年來所經歷的市場改革及重大裡程碑事件。
  • 李嘉誠穩居香港首富!第二和第四是持香港身份證的內地人
    彭博億萬富翁指數紀錄出爐,2021年全球500大富豪淨資產總額,較2019年上升1.8萬億美元(約14萬億港元),增幅達31%。香港富豪方面,有六人打進世界百強,長和系資深顧問李嘉誠以311億美元(2,426億元)身家,穩坐香港首富位置,並排世界第42位。緊隨其後是擁香港身份證的寧德時代創辦人曾毓群,以305億美元領先恆地創辦人李兆基,成本港第二富豪。
  • 巴曙松:香港生物科技融資平臺生態系統逐步形成
    香港新聞網10月22日報導,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22日在出席一個新經濟論壇時表示,港交所在改革上市新規後,香港很快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令人欣慰;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圍繞上市平臺的生態系統在逐步形成。
  • 香港多措並舉引進優秀人才 面向大灣區廣闊空間
    此外,「建築、測量、工程及建造」「商業及貿易」「學術研究及教育」和「工業製造」分別獲得分配名額535人、462人、438人和429人。李家超表示,吸引人才是特區政府2020年度《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優才計劃一直是吸引世界各地高技術人才或優才來港定居,以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