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劉晨光 每經編輯:魏官紅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日,復宏漢霖發布了港交所聆訊之後的招股書,中金公司、美銀美林、招銀國際等多家機構擔任其聯席保薦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復宏漢霖第一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6個月後失效,此次為公司第二次向港交所發起衝擊。
招股書顯示,復星國際間接控股復宏漢霖,公司屬於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產品之一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漢利康)是國內獲批的首個生物類似藥。
背靠復星國際
招股書顯示,復宏漢霖是一家生物製藥公司,主要致力於應用前沿技術進行單克隆抗體生物類似藥、生物改良藥以及創新單抗的研發及產業化。
實際上,復宏漢霖欲登陸資本市場的道路並不順利。公司曾於2016年12月向新三板遞交掛牌說明書(申報稿),但遲遲沒有下文。2018年4月,港交所出臺新上市制度,允許未取得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IPO,同年9月,復宏漢霖宣布撤回新三板申請進而瞄準港股。
但復宏漢霖登陸港交所的路途也頗為坎坷,去年12月底,公司第一次遞交招股書,但6個月後失效。今年7月,公司再次衝擊港交所。
背靠復星國際的復宏漢霖一出場就被聚光燈所籠罩。聆訊後的招股書顯示,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復星國際間接持有復宏漢霖約61.09%已發行股份。
股份發售完畢後,復宏漢霖將繼續作為復星國際以及復星醫藥的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郭廣昌、復星國際、復星醫藥等將繼續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復宏漢霖和復星醫藥同為醫藥公司,且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這是否會構成同業競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曉慶 攝
復宏漢霖表示,復星醫藥的業務與自己的業務存有明顯區別,復星醫藥已就復宏漢霖上市作出不競爭承諾,以確保其各自的業務在未來仍可保持明顯區別。根據不競爭承諾第一條,復星醫藥不得且須保證其附屬公司(復宏漢霖除外)不得進行或參與復宏漢霖核心業務單克隆抗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復星集團下屬的寶寶樹集團(01761,HK)和復星旅遊文化(01992,HK)已經分別登陸港交所。
國內首個實現商業化的生物類似藥
聆訊後的招股書顯示,復宏漢霖除了已經商業化推出的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注射液HLX01(商品名:漢利康)外,公司管線中自主開發20種以上候選生物藥及多種腫瘤免疫聯合療法,其中2種候選單抗藥物獲國家藥監局接納新藥藥證申請。
2019年2月,復宏漢霖的首款產品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獲得上市註冊申請批准,5月公布了適應症為非霍奇金淋巴瘤,這是國內上市的首款生物類似藥。其中,利妥昔單抗原研藥早在2017年獲準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並於2018年11月獲準被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生物類似藥目前是復宏漢霖發展的重點,除了利妥昔單抗,公司還有3種接近商業化的生物類似藥核心產品,分別為曲妥珠單抗HLX02(赫賽汀的生物類似藥)、阿達木單抗HLX03(修美樂的生物類似藥)及貝伐珠單抗HLX04(安維汀的生物類似藥)。其中,前兩個已經提交了上市新藥申請,貝伐珠單抗已進入3期臨床試驗。
復宏漢霖在風險提示部分表示,「即使可就其他候選藥物提交新藥藥證申請,候選藥物可能因多種原因而延期獲得或無法通過監管批准」。
事實上,受惠於免疫療法的突飛猛進,免疫聯合療法成為眾多藥企布局的領域。資料顯示,復宏漢霖的免疫聯合療法主要是其自主研發HLX10(一種新型PD-1抑制劑)與其他藥物的組合,不過截至招股書發布,PD-1的研發僅處於臨床2期,其中一種組合HLX04+HLX10針對nsNSCLC適應症的聯合療法正籌備3期臨床。復宏漢霖表示,「由於該等候選藥物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確定HLX10及HLX20(PD-L1候選抑制劑,處於1期臨床)以及利用它們的聯合療法是否具有成功開發及商業化的可能性。」
資深醫藥分析師葉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生物科技公司,手裡資源有限,集中力量先做出來一兩款,慢慢有資源、時間後,再向其他方向拓展,重點的也就幾個,其他的部分屬於布局,短期不影響總盤。復宏漢霖主打做類似藥,也很有優勢。
圖片來源:攝圖網
復宏漢霖暫時沒有公布詳細募集資金情況,擬將一部分IPO所籌資金用於撥付持續進行的核心產品的臨床試驗、監管備案及註冊;一部分用於候選生物類似藥(包括HLX12、HLX11及HLX14)的臨床試驗、監管備案及註冊;一部分用於生物創新藥的臨床試驗、監管備案及註冊以及開發腫瘤免疫聯合療法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復宏漢霖有大量的科研投入,數據顯示,2017和2018年,復宏漢霖整體研發開支(包括資本化及費用化研發成本及開支)分別約為6.37億元以及9.73億元。不過,由於只有一款產品剛剛進行商業化,2017年以來,公司已經累計虧損了10.80億元。
相關賽道競爭愈加激烈
近年來,生物藥逐漸成為各路醫藥資本追逐的對象,其中復宏漢霖所聚焦的生物類似藥是一種根據臨床結果證明與獲批生物產品(稱為原研藥或參照藥)高度相似,且在安全性及療效方面與參照藥沒有臨床意義差異的生物藥物。
根據招股書公布的行業數據,中國生物類似藥市場的銷售收入預計將從2018年的16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59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4.2%。
不過,由於已經是相對成熟的市場,雖然相比於化藥仿製藥,難度較高,但生物類似藥相關賽道競爭仍然激烈。招股書顯示,除了復宏漢霖之外,信達生物、神州細胞等都有利妥昔單抗的生物類似藥,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信達生物和神州細胞的產品已進入3期臨床。此外,曲妥珠單抗與阿達木單抗賽道也已經有多家國內藥企進入臨床3期,競爭愈加白熱化。
不僅如此,與原研藥之間的爭奪同樣是不可忽略的因素。5月份才開始商業化銷售的利妥昔單抗,7月底就進行價格下調,將中標價格由1640元/瓶調整至1398元/瓶,降幅達14.8%。
在上述醫藥分析師葉聰看來,復宏漢霖有先發優勢,利妥昔單抗較容易進行臨床推廣,可以提前進行醫生和患者教育。但是在早期,最大的壁壘可能是生產,「可以預期這款藥會經歷一個很大的放量周期,能否確保穩定的生產比較重要,從中長期來講,生產端是不是能夠保質保量、能不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十分關鍵」。
葉聰認為,國內藥企進入生物類似藥領域,使得供給增加,更多的藥品搶奪一個適應症,對降低藥價有好處。但如果入局者不斷增加,也不利於降低藥企成本,「關鍵是看病種,如果是一個大的病種,就能夠容納3家到5家藥企。」他坦言,探索性的研究花費較多,真正做創新藥會有很大的風險,相比於first-in-class,生物類似藥的研發難度較低,但相比於化藥仿製藥難得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針對研發等問題向復宏漢霖發去採訪函,公司相關人士表示,一切以招股書為準。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