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的港交所十年:紮根中國 連接世界

2021-01-12 中國證券網

  參加完新晉股王阿里巴巴的上市儀式,李小加給自己放了個假。阿里巴巴回歸港股,是港交所的新裡程碑,也是李小加再出發的新起點。

  推動內地與香港證券市場互聯互通、推動上市制度改革擁抱新經濟、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擴大資產類別……2009年至2019年,這位具有中國內地背景的CEO,已經帶領港交所連續奔跑了10年。

  這10年,是港交所制度改革與創新最密集的10年。把握人民幣國際化及內地居民財富全球配置的大機遇,李小加推動港交所主動變革,成功帶領港交所從區域性的傳統股票交易所向連接東西方、多資產類別的國際領先交易所晉級的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港交所的工作是我最熱愛的一個工作。」做過石油工人、記者、律師、投行的李小加笑言,還是最愛有挑戰又能有所發揮的港交所CEO。去年6月,李小加和港交所籤訂了第四份「勞動合同」,未來,他還將帶領港交所向「搭建全球市場互聯互通平臺」邁進。

  雙向開放的「神來之筆」

  在掌舵港交所的10年裡,李小加最受讚譽的,莫過於「將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更加有效地連接在了一起」。

  李小加口才極好,非常擅長打比方。他經常把交易所比作「場」,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債券等各類產品比作「貨」,各路資金是「錢」。在「場」「貨」「錢」語境下,李小加的改革思路一直很清晰:不斷完善「場」的功能、讓更多的「錢」和更多的「貨」來「場」裡交易。

  「20多年前,通過H股的引入,我們有了兩個客戶:內地的『貨』主(上市公司)與世界的『錢』主(投資者);通過互聯互通,今後20年我們又要增加兩個新客戶:內地的『錢』主與世界的『貨』主。」

  作為港交所第一任來自內地的CEO,李小加非常清楚地看到香港金融市場過去20年的繁榮發展與內地資本市場開放息息相關,港交所今後最大的機遇仍來源於內地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進一步的資本項下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

  因此,一上任,李小加便把港交所明確定位為「致力於成為中國內地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走進中國內地的全球性交易所」,進而配合內地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

  為了讓香港市場更貼近「最大、最主要的客戶」,港交所2012年開始分階段調整港股交易時段,使之與A股同步開市;為了把香港市場的「貨」與內地的「錢」、世界的「錢」與內地的「貨」之間的壁壘打通,李小加和資本市的監管者,創造性地發明了「互聯互通」交易模式。

  「滬港通的創新型模式可以使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先在自己『家門口』實現。」李小加說。

  對於有市場人士把互聯互通稱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神來之筆」,李小加雖笑稱「自己應該去申請專利」,但仍堅稱:「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才是大英雄,因為兩地監管合作、執法互助才是滬深港通得以成功的保障。」

  如今,「互聯互通」已經平穩運行了5年,其間,滬深港通推動和促成了國際市場主要指數納入A股,吸引大量國際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截至今年10月31日,海外投資者通過滬股通和深股通持有的A股市值達12212億元。滬深港通也成為內地居民財富實現海外配置的重要渠道,截至今年10月31日,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持有的港股市值已高達9995億港元。

  持續變革擁抱新經濟

  除了吸引更多的「錢」來港股交易之外,李小加也積極推動港交所完善「場」,吸引更多的公司赴港上市,以豐富港交所「貨架」。

  從5年前錯失阿里,到如今迎回阿里,成為港交所與時俱進、擁抱新經濟的最佳註腳,但其背後,卻是李小加長達5年的不懈努力。

  2014年,由於股權架構與港交所既有規則存在衝突,阿里巴巴轉投紐交所,最終以218億美元的集資額成為美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

  滿懷遺憾的李小加,在其後的幾年裡發起了兩輪港股IPO改革嘗試,終於力排眾議,在2017年底得償所願。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同日起接受公司按新規申請上市(IPO)。

  修訂後的港股《主板上市規則》新增三個章節,為三類企業赴港上市打開「綠色通道」: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以及尋求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公司。

  「這是港股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也是最具爭議的一次改革。」上市新規生效之際,李小加如此總結,「隨著改革的完成,香港資本市場將迎來激動人心的新時代,香港會成為孕育創新公司的世界級搖籃。」

  事實正如他所料。新規實行後,港交所迎來新經濟公司上市潮。據港交所統計,2018年全年共有218家公司在香港IPO,同比增長25%,掛牌數量創歷史新高;IPO共融資2865億港元,同比增長1.23倍,募資額創下2010年以來新高,港交所因此重奪全球新股市場「募資王」寶座。2019年,在阿里巴巴回歸的推動下,港交所前11個月的募資額已達2754億港元。

  「阿里都回來了,沒理由不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公司不回來。」對於有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港股市場的未來,李小加滿懷期待。

  連接世界

  今年9月,港交所向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發起了「世紀聯姻」,這場收購雖然沒有成功,但「暴露」了李小加的雄心:港交所的下一步,將搭建全球市場互聯互通平臺。

  「有了互聯互通,只要港交所不斷豐富『貨』架上的國際產品,就可以為內地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提供更多選擇和自由,為資本市場更高水平的開放創造價值。」李小加說。

  在李小加看來,目前港交所的「貨」雖然已經很豐富,但仍然以內地和香港的「貨」為主,未來還要擺上越來越豐富的亞太「貨」和國際「貨」,讓越來越多的內地的「錢」和國際的「錢」來參與。

  2012年,港交所收購了全球最大的基礎金屬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這一次收購,不僅讓港交所從一個傳統的股票交易所變成一個全資產類別交易所,也讓港交所走上了國際舞臺,成為一家全球化交易所。

  但這僅是個開始。「未來一定還會發起對其他交易所的收購。」李小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說。當然,「我們會繼續和內地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緊密溝通,爭取將更多國際產品納入互聯互通機制。」李小加說。

相關焦點

  • 改革「推手」李小加和他的港股大時代
    李小加即將揮別港交所。  「推手」二字,是李小加對自己11年港交所行政總裁生涯的總結。  2020年12月31日,李小加將正式卸任,由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轉任為港交所董事會高級顧問,繼續為港交所提供6個月的指導並確保過渡安排順利進行。卸任前夕,李小加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的專訪,暢談他11年來的收穫與思考。
  • ...港交所正在設法讓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更好地服務中國實體經濟...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李小加周二在香港一個會議上稱,其將力爭在中國建立一個可靠的金屬倉儲和物流系統港交所正在設法讓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更好地服務中國實體經濟,擁有能更好利用國內高額儲蓄的系統根本上而言,港交所希望成為中國金屬基準的主要收集者和制定者如果可以,港交所隨後將在內地建立自己的遠期平臺
  • 港交所新股發行周期將縮至T+1,李小加:散戶只需準備10%定金
    港交所計劃推出全新的線上服務平臺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當日的電話會上表示。據了解,港交所的FINI平臺項目已經進行了18個月,而籌劃的過程則長達數年之久。李小加表示:「IPO改革幾乎觸及每個市場參與者,眾口難調,必須確保各方利益不會受影響。同時,監管者需要足夠時間確保風險可管控。相比數年前,現在各項新技術、新產品、各方面的解決方案已經很多,技術方面更加成熟。」
  • 全球風暴,亞洲支柱:福布斯中國專訪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
    文/福布斯中國中國香港曾成功渡過超級颱風、動蕩、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等各種挑戰,近來又面對著三重挑戰:社會動蕩、全球疫情和經濟衰退的陰雲。員工只有2500人的香港交易所是香港金融服務業的中心,而金融服務業佔香港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7%。李小加擔任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已進入第2個10年。
  • 百年港交所:應運而生與順勢而為
    數據來源:windH股的歷史性推出,使香港成為內地公司最大的離岸上市地,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嘗試,實現了港交所發展的第一次跳躍。三、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1997年是一個兼具多重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香港回歸,港人治港正式展開。同樣在這一年,亞洲金融市場危機四伏。
  • 高瓴張磊對話李小加: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處在寒武紀階段,投資需要...
    高瓴資本創始人兼執行長張磊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圍繞疫情下全球生物技術行業的機遇與挑戰、投資人如何助力醫藥企業創新發展、科技創新如何賦能醫療健康領域等話題,展開了一場對話。生命科學現在發展到了寒武紀階段,各種各樣的物種全部出現李小加:你認為中國的生命科學大概處在怎樣一個發展階段,資本的結合和發展怎麼能夠在中國範圍內幫助解決全球性的治理問題,幫助解決全球性的研發問題?
  • 香港證協董事文錦輝稱港交所應檢討只停期貨市場的安排
    港交所上周四交易系統出現問題,香港證券業協會董事文錦輝9月9日表示,港交所員工年齡層年輕,於處理該事件上或經驗不足。
  • 港交所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境內生物科技公司嚮往「港漂」
    香港聯合交易所(下稱「港交所」)上周如期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這激發了境內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錯失阿里巴巴上市的良機後,港交所痛定思痛,在上周五發布上市制度修改方案,向社會徵求意見。修改內容包括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機構公司在港交所掛牌等,其一大目的是爭奪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資源。
  • 港交所為何要給同股不同權和生物科技公司「開後門」?
    彼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稱這個改變「是香港市場20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  什麼是同股不同權?為何港交所會針對生物科技公司「開口子」,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記者採訪了相關創業者和投資人,為你帶來最新解讀。
  • 稜鏡丨高瓴張磊對話李小加:長期主義在於很多人參與,路才越走越寬
    作者丁山 出品 | 稜鏡·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9月1日,在港交所舉辦的2020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會上,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與高瓴資本創始人兼執行長張磊就生物科技投資展開一場一對一對話。其中,李小加擔任提問方。
  • 高瓴張磊今天對話李小加:生命科學到了寒武紀大爆發階段
    生命科學現在發展到了寒武紀階段各種各樣的物種全部出現李小加:你認為中國的生命科學大概處在怎樣一個發展階段,資本的結合和發展怎麼能夠在中國範圍內幫助解決全球性的治理問題,幫助解決全球性的研發問題。這方面中國做了很多好的事情,比如對創新藥的審批做的非常(好),包括全球美國都做了大量創新藥的綠色通道,包括互相認證,有點像咱們港交所搞的二次上市,我拿過來資料我立即就上市了。
  • 高瓴張磊對話李小加:為何我們投資1200億重倉生命科學?-虎嗅網
    生命科學現在發展到了寒武紀階段,各種各樣的物種全部出現李小加:你認為中國的生命科學大概處在怎樣一個發展階段,資本的結合和發展怎麼能夠在中國範圍內幫助解決全球性的治理問題,幫助解決全球性的研發問題。 從某個角度來講,港交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剛才聽了你的演講,你也沒有預測到COVID怎麼來,4年多以前我們怎麼討論,咱們也不知道這會這麼大。如果只是高瓴這樣的機構參與沒問題,我們也能做下去。但是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人去參與,參與的方式在不同的階段。
  • 周松崗首度回應中國高精密事件:國家機密不能作擋箭牌
    8月28日消息,據香港文匯報報導, 港交所(0388)主席周松崗昨出席新基金上市儀式時,首度回應中國高精密(0591)的「國家機密」事件。他表示不評論個別事件,惟補充指,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是不能以國家機密作為不作披露資料的原因,但亦會視乎個別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料作證明。
  • 港交所發表有關ESG報告 相關股票指數表現如何?
    今日,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發表有關ESG股票指數的研究報告。其中提到,「可持續投資日漸受國際市場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巴黎協定》和其他國際社會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作出的努力所推動。實際上,市場相信顧及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因素的投資能支持長遠經濟及業務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