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港交所計劃推出全新的線上服務平臺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
FINI平臺預期可為香港公開招股結算程序節省70%至80%的時間。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朱麗娜
編 輯丨和佳
圖/ 圖蟲
港交所於11月16日宣布,針對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結算程序全面現代化及數碼化的建議徵詢市場意見。
這意味著香港新股的定價周期將由原來的五個工作日(俗稱T+5)縮短至最短一個工作日(T+1)。
港交所計劃推出全新的線上服務平臺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
這是一個簡單易用的單一平臺,可供經紀、股份過戶登記處、保薦人、律師、包銷商及分銷商,在新上市公司「敲鑼」上市交易前,處理啟動招股、認購、定價、配發、付款、監管機構批准及納入股份等所有必要步驟,同時共享資訊、協調相關工作流程。超過100項IPO相關的工作將會被簡化,大大提升效率。
「這是一個市場期待已久的改革,是對新股上市流程的全面改革,徹底簡化發行流程。目前的「T+5」周期對所有市場參與者而言,都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承擔不需要的風險,20年來沒有改的東西一定要改。隨著大規模IPO發行、中概股的回歸,有些股票已經在另外一個市場交易,香港發行周期過長的問題更加迫切需要解決。」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當日的電話會上表示。
據了解,港交所的FINI平臺項目已經進行了18個月,而籌劃的過程則長達數年之久。李小加表示:「IPO改革幾乎觸及每個市場參與者,眾口難調,必須確保各方利益不會受影響。同時,監管者需要足夠時間確保風險可管控。相比數年前,現在各項新技術、新產品、各方面的解決方案已經很多,技術方面更加成熟。」
同時,交易所上市科及全資附屬公司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亦會利用FINI監督每隻新股的結算流程,並直接從中確認及批准各個所需項目。此舉將大大提升IPO程序的效率。
最早2022年第二季度推出
港交所表示,FINI的推出日期要視乎市場支持和準備情況而定,預期不早於2022年第二季度推出。本次公開諮詢將於2021年1月15日結束。
據了解,市場如果支持該建議,香港交易所將全面使用FINI處理日後所有的新股結算程序,並取代現行「T+5」程序。香港交易所將適時向市場提供使用指引及登錄用戶課程,讓市場參與者可以為無縫轉用FINI做好準備。
一直以來,IPO交收周期偏長是港股市場的一大詬病。新股定價後,由新股配發、結算,到股份正式開始在交易所交易,前後平均需要5個營業日。換言之,發行人和投資者在「敲鑼」及股份可在第二市場交易前平均都須等待「T+5」天方可交易股份。
「此類冗長的結算程序為投資者及發行人同樣帶來市場風險,隨之可能影響新股定價。反觀其他主要集資中心,新股都可於『T+1』交易,香港顯得欠缺競爭力。」港交所在諮詢文件中表示。
根據諮詢文件顯示,由於程序繁複,加上不少市場參與者之間缺乏共同的標準、數據模式、基建及協調等因素,香港公開招股的結算時間平均長達9日。FINI平臺預期可為香港公開招股結算程序節省70%至80%的時間。港交所建議將截止認購至上市交易的時間表定為45小時,作為香港公開招股的標準,意味著新上市股份在定價之後下一個工作日便可在聯交所開始交易。
李小加指出,目前歐美主要交易所的「T+1」僅為個別股票提供有條件交易,而FINI平臺推出後,港交所將是全球主要交易所中率先做到新股上市在「T+1」的情況下可以完全交割,在全球屬於最領先的。
「目前在上市過程中耗時最長的是銀行或券商需要確認客戶認購新股的資金到帳,如果出現資金不足,則會將相關認購申請刪除之後,再進行抽籤及分配股份,同時需要處理及剔除重複的認購申請。而新推出的平臺,要求投資者提供身份證件,從而更好地識別重複認購申請,大大縮短整個流程。」香港某券商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經紀商僅需10%定金
周期過長也導致大型IPO凍結大量資金,造成市場港元流動性緊張。
以螞蟻集團此前在香港公開發售為例,共獲147萬人認購,合計凍資1.3萬億港元,成為香港IPO史上最大「凍資王」。由於市場持續出現資金流入,金管局在10月頻頻入市沽出港元,注入流動性。
根據港股現有的機制,散戶投資者需要在公開招股期間,提前準備資金或借孖展(即保證金的意思,開設了「孖展帳戶」的投資者,在進行股票買賣時,可利用金融機構提供的融資額進行槓桿投資)進行認購。這意味著一旦企業臨時取消上市計劃,有借貸的散戶投資者將遭受一定的利息損失,交收周期越長,利息損失越大。
港交所創新及數據實驗室主管Lukas Petrikas在電話會上指出,在目前的新股發行機制下,參與公開發售部分的中介機構要代投資者向發行人預先支付和轉帳申請的認購金額,待股份配發及最後定價後才獲退還相應金額。這意味著可能會在公開招股期間造成銀行間有龐大現金流,導致港元銀行同業市場出現短期流動資金壓力,增加借款成本。
李小加亦坦言,在現有的新股發行機制下,IPO動輒凍結數十億甚至上千億港元的資金,「對貨幣政策帶來不必要的衝擊和波動。」
FINI平臺推出後,將對香港公開發售的預繳機製作重要改動:每家經紀商將會透過指定銀行驗證認購新股的資金,新股抽籤有結果後,發行人才向每家經紀商收取其實際獲配股數的股款。這種方式有望緩解新股超額認購對港元資金流及銀行同業拆息市場帶來的壓力。
隨著新股結算周期大幅縮短,經紀商(券商和提供新股認購服務的銀行)向散戶提供新股孖展的收入可能會銳減。李小加表示,改革後,經紀商只需支付10%的資金,其餘90%的資金須獲得銀行授信,「縮短周期後可以幫助散戶大大減少利息的成本,相信散戶日後不用付出沒有必要的利息。」
本期編輯劉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