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即將揮別港交所。
「推手」二字,是李小加對自己11年港交所行政總裁生涯的總結。推動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推動港股擁抱新經濟,推動港股向國際跨界,推動港交所走向現代化……任期內,李小加在港交所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且卓有成效的改革,把港股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讓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得以鞏固,也有效配合了內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2020年12月31日,李小加將正式卸任,由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轉任為港交所董事會高級顧問,繼續為港交所提供6個月的指導並確保過渡安排順利進行。卸任前夕,李小加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的專訪,暢談他11年來的收穫與思考。
■ 四個維度推進改革
上海證券報:您做過石油工人、記者、律師、投行及港交所CEO,此前您說「港交所的工作是我最熱愛的一個」,為什麼港交所的工作讓您熱愛?回想當年上任時,對於港股及香港金融市場,您希望做出哪些改變?11年過去了,當初想做的事都實現了嗎?
李小加:可以說實現了很多,還有很多沒實現。實際上,過去11年想幹的事情,就圍繞4個事情:連水、換魚、跨界、改制。
「連水」就是互聯互通,即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將中國內地市場與世界市場更加有效地連接在了一起。「換魚」即港股的更新換代,從本地的「魚」換成世界大海裡的「魚」,從傳統的銀行、房地產股,換成新經濟股票。「跨界」則是指從股票向商品的跨界,也是從香港向全球市場跨界;「改制」則是指港交所的現代化、數位化。
回過頭來,我覺得「連水」和「換魚」給個A或者A+應該問題不大,但是「跨界」應該是B或者B+,因為跨界是跨出了,通過收購LME(倫敦金屬交易所),的確跨出了股票,進入到了商品,也的確跨出了香港,進入到了倫敦,但是跨的幅度可能不是革命性的,只是進入到了商品,還沒有進入到貨幣。因為天時地利都不在,曾準備跨越性地大跨一步,(倫敦交易所集團的收購)去年也沒做。
現代化這部分,應該說是個B-。雖然做了很多,比如交易時間改了,交易系統全面升級換代了,新股結算周期從T+5向T+1的改革正在做,但是還有很多沒做。交易所的現代化就像老建築改造,這個「樓」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可住著很不舒服,但改起來很難很難,得要足夠的人願意幹,還得把少數不願意幹的人慢慢說服。
改革沒有一個是容易的,要麼在監管體系上有所突破,要麼在既得利益上有新調整,肯定有人喜歡有人恨。對我來說,每一項改革都很難,因為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個線性的矛盾,而是一個多維的綜合矛盾,這種衝突管理我是很喜歡的,到最後總能找到一條阻力較小的路徑,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所有的工作中最熱愛港交所這份工作。
上海證券報:媒體最喜歡用「改革者」來形容你,如果讓您給自己的名字前面加個定語,來概括您帶領港交所乘風破浪的這11年,您會用哪個詞?
李小加:我覺得「推手」或者「推動者」可能更適合。過去11年,我幹的最主要事情就是在最後往前推,而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我在前面領導。因為你不可能拉著大家走,然後把有些跟不上的人給甩了,作為一個市場的組織者,我們有一個普遍服務義務,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參加。
如果把整個市場比作一個狼群的話,交易所的角色既像是這個狼群的頭狼,也像是狼群的護衛狼。我們有責任引領整個市場朝著最有前景的方向發展,我們必須靈活應變、與時並進。作為市場的營運者,我們同時也是市場的守護者,我們要守護每一個狼群成員的安全,因此,當我們進行創新時,我們必須通盤考慮,統籌兼顧,照顧到發行人、中介機構、機構投資者、散戶投資者等市場各方的利益和訴求。
所以,作為交易所CEO,是不可能完全領導的,領導什麼方向搞清楚以後,實際上更多的是推動,拼命地推著往前走,所以說更多的是一個推動者,而不是一個領導者。終於推起來以後,慢慢進入到一種具有慣性往前走的狀態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車」往前走的力量已經開始超越你推動的力量,最幸福的時候就到了。
■ 雙向開放的神來之筆
上海證券報:2014年滬港通開通的時候,您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特別美好的共同市場,使內地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先在自己「家門口」實現,現在6年過去了,共同市場發展是否符合您的預期?
李小加:如果把交易所比作「場」,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債券等各類產品比作「貨」,各路資金是「錢」。所謂共同市場就是無論是世界上的錢,還是中國內地的錢,都會在這,然後無論世界的貨和中國內地的貨,也都會在這。
現在中國內地的貨納入共同市場已經完全實現了。以前港股是沒有中國內地的錢的,現在通過滬深港通,已經實現了一半。世界的錢本來就已經在香港了。世界的貨到香港來,可能頂多也就是實現了1/4,甚至還接近空白。這個空白和中國內地的錢能否通過互聯互通進入一級市場緊密相關。
上海證券報:在港交所工作的這段旅程裡,你覺得最自豪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留有遺憾的事情又有哪些?
李小加:我很少會覺得什麼地方很驕傲,它是一個旅程,不是一個短跑,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著長期過程的事,就像今天說突破了「連水」,突破了「換魚」,突破了「跨界」,突破了「改制」,0的突破是很重要的,沒突破之前是個大事,一旦突破了以後,拿了一塊「金牌」就不再是大事了,能不能拿很多塊「金牌」,能不能進入前三,能不能拿第一,後邊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現在突破互聯互通了,應該說沒有比這個感覺影響更大的了。可是回過頭來看,互聯互通,現貨通了,衍生品沒通;二級市場通了,一級市場還沒通,還是覺得差一大塊。就像跑馬拉松,裡程碑後邊還有新的裡程碑。
沒有什麼遺憾。所有的事情開始的時候,都覺得可能是不可及的,還有很多人反對。所以,那時候知道做不成的概率是遠大於做成的概率。但是,你不認這個理,一定要試試,事成了就非常高興,事不成也不遺憾。
■ 港交所的雙循環發展思路不會變
上海證券報:雙循環發展格局+港交所自身改革的框架已經搭好,未來港交所戰略思路會否發生變化?
李小加:我覺得大方向不應該有變化。但是,不同的人做事情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技巧、不同的長短項搭配,肯定會讓這些戰略的實施重點有所不同,那都是很正常的。
上海證券報:對於未來的內地資本市場和香港資本市場,您最期待哪些變化?
李小加:雙循環發展格局疊加港交所自身改革,三個維度的結構都搭好了,背景清晰了,基礎邏輯也清晰了,什麼時候能唱什麼戲,導演來決定。
雙循環的兩邊其實是兩大金融體系,以前是不搭邊的,後來由於經濟體系之間已經是互聯互通、互相依賴,這就使得兩個金融體系不可能長期處在兩個不相交的圓。後來,大一點變成中間有資本項下管控,兩個圓有了交匯的地方,將來這兩個圓一定會越來越靠攏,但完全重疊也不可能。到最後,這兩個市場一定會達到相對穩定的既有深度重疊又有深度分別的狀態。
所以,未來大方向肯定是繼續融合,融合的速度會有一定的節奏,不會隨意加速。現階段,我們已經把融合的一些大的步驟和框架確立了,之後就是慢慢地一點點往前走。
以互聯互通為例,現在基本上都是現貨通,接下來的期貨通、衍生產品通這個方向一定是要走的。只是要考慮走多快、先從哪裡入手,這些方面如何管控等等。
現在債券通也只有北向通,那一定很快會有南向通,所以說「通」不會停下來的,只是「通」的速度、幅度、深度,可能會一點一點地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