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手」李小加和他的港股大時代

2021-01-12 中國證券網

  李小加即將揮別港交所。

  「推手」二字,是李小加對自己11年港交所行政總裁生涯的總結。推動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推動港股擁抱新經濟,推動港股向國際跨界,推動港交所走向現代化……任期內,李小加在港交所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且卓有成效的改革,把港股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讓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得以鞏固,也有效配合了內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2020年12月31日,李小加將正式卸任,由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轉任為港交所董事會高級顧問,繼續為港交所提供6個月的指導並確保過渡安排順利進行。卸任前夕,李小加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的專訪,暢談他11年來的收穫與思考。

  ■ 四個維度推進改革

  上海證券報:您做過石油工人、記者、律師、投行及港交所CEO,此前您說「港交所的工作是我最熱愛的一個」,為什麼港交所的工作讓您熱愛?回想當年上任時,對於港股及香港金融市場,您希望做出哪些改變?11年過去了,當初想做的事都實現了嗎?

  李小加:可以說實現了很多,還有很多沒實現。實際上,過去11年想幹的事情,就圍繞4個事情:連水、換魚、跨界、改制。

  「連水」就是互聯互通,即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將中國內地市場與世界市場更加有效地連接在了一起。「換魚」即港股的更新換代,從本地的「魚」換成世界大海裡的「魚」,從傳統的銀行、房地產股,換成新經濟股票。「跨界」則是指從股票向商品的跨界,也是從香港向全球市場跨界;「改制」則是指港交所的現代化、數位化。

  回過頭來,我覺得「連水」和「換魚」給個A或者A+應該問題不大,但是「跨界」應該是B或者B+,因為跨界是跨出了,通過收購LME(倫敦金屬交易所),的確跨出了股票,進入到了商品,也的確跨出了香港,進入到了倫敦,但是跨的幅度可能不是革命性的,只是進入到了商品,還沒有進入到貨幣。因為天時地利都不在,曾準備跨越性地大跨一步,(倫敦交易所集團的收購)去年也沒做。

  現代化這部分,應該說是個B-。雖然做了很多,比如交易時間改了,交易系統全面升級換代了,新股結算周期從T+5向T+1的改革正在做,但是還有很多沒做。交易所的現代化就像老建築改造,這個「樓」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可住著很不舒服,但改起來很難很難,得要足夠的人願意幹,還得把少數不願意幹的人慢慢說服。

  改革沒有一個是容易的,要麼在監管體系上有所突破,要麼在既得利益上有新調整,肯定有人喜歡有人恨。對我來說,每一項改革都很難,因為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個線性的矛盾,而是一個多維的綜合矛盾,這種衝突管理我是很喜歡的,到最後總能找到一條阻力較小的路徑,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所有的工作中最熱愛港交所這份工作。

  上海證券報:媒體最喜歡用「改革者」來形容你,如果讓您給自己的名字前面加個定語,來概括您帶領港交所乘風破浪的這11年,您會用哪個詞?

  李小加:我覺得「推手」或者「推動者」可能更適合。過去11年,我幹的最主要事情就是在最後往前推,而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我在前面領導。因為你不可能拉著大家走,然後把有些跟不上的人給甩了,作為一個市場的組織者,我們有一個普遍服務義務,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參加。

  如果把整個市場比作一個狼群的話,交易所的角色既像是這個狼群的頭狼,也像是狼群的護衛狼。我們有責任引領整個市場朝著最有前景的方向發展,我們必須靈活應變、與時並進。作為市場的營運者,我們同時也是市場的守護者,我們要守護每一個狼群成員的安全,因此,當我們進行創新時,我們必須通盤考慮,統籌兼顧,照顧到發行人、中介機構、機構投資者、散戶投資者等市場各方的利益和訴求。

  所以,作為交易所CEO,是不可能完全領導的,領導什麼方向搞清楚以後,實際上更多的是推動,拼命地推著往前走,所以說更多的是一個推動者,而不是一個領導者。終於推起來以後,慢慢進入到一種具有慣性往前走的狀態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車」往前走的力量已經開始超越你推動的力量,最幸福的時候就到了。

  ■ 雙向開放的神來之筆

  上海證券報:2014年滬港通開通的時候,您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特別美好的共同市場,使內地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先在自己「家門口」實現,現在6年過去了,共同市場發展是否符合您的預期?

  李小加:如果把交易所比作「場」,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債券等各類產品比作「貨」,各路資金是「錢」。所謂共同市場就是無論是世界上的錢,還是中國內地的錢,都會在這,然後無論世界的貨和中國內地的貨,也都會在這。

  現在中國內地的貨納入共同市場已經完全實現了。以前港股是沒有中國內地的錢的,現在通過滬深港通,已經實現了一半。世界的錢本來就已經在香港了。世界的貨到香港來,可能頂多也就是實現了1/4,甚至還接近空白。這個空白和中國內地的錢能否通過互聯互通進入一級市場緊密相關。

  上海證券報:在港交所工作的這段旅程裡,你覺得最自豪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留有遺憾的事情又有哪些?

  李小加:我很少會覺得什麼地方很驕傲,它是一個旅程,不是一個短跑,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著長期過程的事,就像今天說突破了「連水」,突破了「換魚」,突破了「跨界」,突破了「改制」,0的突破是很重要的,沒突破之前是個大事,一旦突破了以後,拿了一塊「金牌」就不再是大事了,能不能拿很多塊「金牌」,能不能進入前三,能不能拿第一,後邊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現在突破互聯互通了,應該說沒有比這個感覺影響更大的了。可是回過頭來看,互聯互通,現貨通了,衍生品沒通;二級市場通了,一級市場還沒通,還是覺得差一大塊。就像跑馬拉松,裡程碑後邊還有新的裡程碑。

  沒有什麼遺憾。所有的事情開始的時候,都覺得可能是不可及的,還有很多人反對。所以,那時候知道做不成的概率是遠大於做成的概率。但是,你不認這個理,一定要試試,事成了就非常高興,事不成也不遺憾。

  ■ 港交所的雙循環發展思路不會變

  上海證券報:雙循環發展格局+港交所自身改革的框架已經搭好,未來港交所戰略思路會否發生變化?

  李小加:我覺得大方向不應該有變化。但是,不同的人做事情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技巧、不同的長短項搭配,肯定會讓這些戰略的實施重點有所不同,那都是很正常的。

  上海證券報:對於未來的內地資本市場和香港資本市場,您最期待哪些變化?

  李小加:雙循環發展格局疊加港交所自身改革,三個維度的結構都搭好了,背景清晰了,基礎邏輯也清晰了,什麼時候能唱什麼戲,導演來決定。

  雙循環的兩邊其實是兩大金融體系,以前是不搭邊的,後來由於經濟體系之間已經是互聯互通、互相依賴,這就使得兩個金融體系不可能長期處在兩個不相交的圓。後來,大一點變成中間有資本項下管控,兩個圓有了交匯的地方,將來這兩個圓一定會越來越靠攏,但完全重疊也不可能。到最後,這兩個市場一定會達到相對穩定的既有深度重疊又有深度分別的狀態。

  所以,未來大方向肯定是繼續融合,融合的速度會有一定的節奏,不會隨意加速。現階段,我們已經把融合的一些大的步驟和框架確立了,之後就是慢慢地一點點往前走。

  以互聯互通為例,現在基本上都是現貨通,接下來的期貨通、衍生產品通這個方向一定是要走的。只是要考慮走多快、先從哪裡入手,這些方面如何管控等等。

  現在債券通也只有北向通,那一定很快會有南向通,所以說「通」不會停下來的,只是「通」的速度、幅度、深度,可能會一點一點地來實現。

相關焦點

  • 李小加的港交所十年:紮根中國 連接世界
    去年6月,李小加和港交所籤訂了第四份「勞動合同」,未來,他還將帶領港交所向「搭建全球市場互聯互通平臺」邁進。  雙向開放的「神來之筆」  在掌舵港交所的10年裡,李小加最受讚譽的,莫過於「將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更加有效地連接在了一起」。  李小加口才極好,非常擅長打比方。
  • 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原標題: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一周年 助力香港成生物科技及創新金融樞紐   香港交易所進行的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於2018年4月30日正式生效,便利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   30日是新上市制度落實一周年,香港的資本市場聚集了更多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多元化、更富有活力。
  • 港交所新股發行周期將縮至T+1,李小加:散戶只需準備10%定金
    「這是一個市場期待已久的改革,是對新股上市流程的全面改革,徹底簡化發行流程。目前的「T+5」周期對所有市場參與者而言,都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承擔不需要的風險,20年來沒有改的東西一定要改。隨著大規模IPO發行、中概股的回歸,有些股票已經在另外一個市場交易,香港發行周期過長的問題更加迫切需要解決。」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當日的電話會上表示。
  • 全球風暴,亞洲支柱:福布斯中國專訪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
    現在,李小加在香港交易所的第2個10年已經開始。今年1月,李小加成為《福布斯》中文版發布的大中華區卓越企業家榜單的100位上榜者之一。他最近接受了採訪,坦率地談到了香港先前社會動蕩對香港交易所未來發展的影響。李小加表示,社會動蕩目前並未對香港交易所帶來傷害。但是,他說:「(譯自英文報導,下同)從規模上,持久性和劇烈程度來看,這不意味著即使動蕩持續,它也不會帶來負面影響,會有影響的。」
  • 港股命名太有講究了:細說股票名稱後字母標記含義
    炒港股的投資者最近有點懵。   跟大A股對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添加ST、*ST特別標記一樣,港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名稱也暗藏了一些玄機。   今天,證券君就來跟大家說道說道。
  • 港交所為何要給同股不同權和生物科技公司「開後門」?
    彼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稱這個改變「是香港市場20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  什麼是同股不同權?為何港交所會針對生物科技公司「開口子」,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記者採訪了相關創業者和投資人,為你帶來最新解讀。
  • 中金公司:未來3-5年平均每年流入港股的大陸資金可能達到2000-4000...
    港股市場的這些變化得益於香港市場自身的制度改革和大陸持續對外開放。近年港股上市規則修改變得更為包容;滬深港通陸續開通為港股市場提供了資金支持,近期恒生系列指數編制變得更具包容性、恒生科技指數啟動,等等都助力這些改變。
  • 12月2日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註冊制改革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和質量...
    【證券日報】註冊制改革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和質量的關鍵舉措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日前撰文指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拓寬直接融資入口。全面帶動發行、上市、交易、持續監管等基礎制度改革,督促各方歸位盡責,使市場定價機制更加有效,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市場,支持更多優質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發展。註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的「牛鼻子」工程,也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核心舉措。
  • 高瓴張磊今天對話李小加:生命科學到了寒武紀大爆發階段
    「在大健康生命科學領域,這不是zero sum game,不是零和遊戲,這是一個positive sum game(正和遊戲)。」以上,是高瓴資本創始人兼執行長張磊和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今天在香港交易所舉辦的生物科技峰會對話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 高瓴張磊對話李小加:為何我們投資1200億重倉生命科學?-虎嗅網
    「在大健康生命科學領域,這不是zero sum game,不是零和遊戲,這是一個positive sum game。 」以上,是高瓴資本創始人兼執行長張磊和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今天在香港交易所舉辦的生物科技峰會對話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 高瓴張磊對話李小加: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處在寒武紀階段,投資需要...
    「真正的護城河只有一條,企業和科學家能不能不斷給社會創造價值?不是說壟斷,壟斷不創造價值」,張磊說。在被問及如何看待A股、H股和美股三地市場時,張磊表示,相信是「正和遊戲」而非「零和遊戲」。他認為,三地市場各有特點:美國已經接觸生命科技概念多年,而上交所、深交所對技術雖然非常理解,但有更多因素需要考慮。
  • 史上「最貴港股」來了
    新東方本次香港二次上市的發行價為每股1190港元,成為了首支千元港股。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國家迎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的各行各業,教育行業也不例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學模式從主要由公派為主,逐漸向自費留學轉換。中國留學人數呈現爆發性的增長,留學培訓市場異常火爆。新東方抓住了這一波行業的紅利,公司經過十年的發展,成為留學語言培訓界的龍頭。
  • 稜鏡丨高瓴張磊對話李小加:長期主義在於很多人參與,路才越走越寬
    張磊稱資本市場對生命健康創業者帶來幫助,他認為資本市場「是一個很大舞臺,讓科學家來展示他們的美和對社會做的貢獻,讓更多人來關注生命科學,社會效應遠大於其帶來的增量資本。」 「每一次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都是在教育市場,弘揚科學精神和對科學家的尊重。
  • 力學原理在太極推手中應用
    又如,當對方全身向前運動時,我運用可行方法,使他的下肢突然「急剎車」,並加大他上體向前或向後運動的慣性,這時對方如不相應地動步相隨,就會失去重心,向前或向後跌出,因此在推手中自己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做到立身中正,上下相隨,才不致被對方利用我的運動慣性。在推手中運用慣性可減輕疲勞,但利用別人的慣 性必須冷靜、沉著、恰到好處。我們學習了「慣性原理」,並結合推手應用,再來回顧乘車之事,處理情況就不同了。
  • 港股策略點評:區分情緒衝擊和實質性影響
    SARS疫情對港股影響回顧2003年對中國香港地區經濟和港股市場來說是「否極泰來」的一年。僅就非典疫情期間(2003/1-2003/6)而言的話,港股市場的調整幅度要小於內地A股市場,但這是建立在港股市場已經連續第3年走熊,且在2002年後是三個季度已連續調整超20%的前提之上的。
  • 港股復盤:港股市場回暖恆指周漲1.02%,美團點評(3690.HK)大漲6.7%
    為加快全省5G網絡建設和應用,統籌安排5G建設運營專項補貼,省級財政和市縣級財政各承擔50%,採取事後補貼的方式,對2020年、2021年、2022年當年新建並投產的5G基站給予補貼,補貼範圍包括5G基站及配套設施、基站用電等。補貼金額每年不超過1億元,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安排。銀保監會:大型銀行要加大對製造業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