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零碳發電系統成本遠低於煤電

2021-01-14 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2035年零碳發電系統成本遠低於煤電
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來源:能源雜誌 作者:武魏楠 2020-12-04 10:00:02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也就意味著中國國家低碳發展戰略的確定。中國的減排承諾意味著什麼?中國是否有能力和信心實現這一承諾?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帶來的系統成本問題是否會成為碳中和路上的障礙?

帶著這些問題,《能源》雜誌專訪了落基山研究所董事陳濟,解讀中國碳中和承諾的底氣與建議。

(來源:能源雜誌 ID:energymagazine 作者:武魏楠)

《能源》:您如何評價中國最新的減排國家戰略?

陳濟:2030年提前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落實能源革命、推動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全球氣候治理領導力。

回顧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過去20多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十八大報告確定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的三大特徵之一,到向《巴黎協定》談判進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裡面明確提出2030年左右達峰,再到《「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一直到近期的碳中和目標,中國政府逐步提高氣候行動力度,加速推動中國經濟和能源結構朝零碳排放方向轉型。

從投資角度來看,碳中和目標推動「零碳」成為中國長期價值投資的新風向。在中國投資者越來越重視長期價值投資的今天,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跨越技術和商業成熟度在小周期內的不確定性,在零碳發展方向指引下的大周期內尋找新價值投資標的。

《能源》:您認為中國設定2060碳中和目標的最大依仗是什麼?

陳濟:中國有信心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標主要是基於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在全球價值鏈所處地位的基本研判。

一方面,中國已經處在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收尾階段。城鎮化將在未來10至15年內基本完成,產業結構也將加速向高比例服務業轉變且將逐步轉向以服務內需為主。中國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品的需求將持續下降,相關的高耗能產業在市場需求下降和供給側改革的雙重作用下,將不斷優化產能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將使得更多的能源消費發生在交通和建築領域,而這兩個部門的脫碳難度將大大低於工業部門。這主要是由於兩個部門更容易實現全面電氣化——電動汽車、高鐵等以用電為能源的交通工具正加速普及,煤改電也在建築供暖領域的推廣。而一旦實現了終端消費的電氣化,脫碳的任務將更為集中地落在電力部門。但工業部門由於工業過程中需要800-2000℃的高品質熱,目前的電氣化手段尚無法解決。

另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全的製造業大國,也正在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製造業強國邁進。全球經濟向碳中和或零碳方向轉型將催生許多新興產業,中國在研發、裝備製造等領域的優勢將有助於搶佔市場制高點,推動新興技術快速產業化和市場化。事實上,在風電、光伏、電動汽車、動力電池、LED燈等較成熟的綠色低碳產業已經看到了中國的優勢。在一些處在產業發展更早期的行業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情景正在形成。例如,全球成本最低的電解水制氫設備的成本已達200美元/kw,就是中國企業做到的。

《能源》:中國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為了實現2030和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中國的「十四五」規劃應該展現出哪些政策上的趨勢?

陳濟:2030年目標的實現甚至超額完成(更早的實現達峰)將為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十四五」目標又將是兩個長遠目標的基礎,因此至關重要。

在碳中和目標下,「十四五」規劃應以碳減排為引領,制定分階段的量化目標,加強各目標之間的綜合協調和銜接——從2060年碳中和倒推,開展系統性碳中和目標實施路徑研究,提出分階段的碳減排量化目標,並與已有的碳強度目標、能源強度目標、非化石能源佔比目標、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煤炭消費目標等氣候、能源、環境領域的目標。可將碳排放作為加強目標間的協調和銜接的指標。

《能源》: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依然佔據了主要部分。2060碳中和的目標對於中國龐大的煤炭行業來說,意味著什麼?

陳濟:市場投資將加速從煤炭領域撤離。中國的煤炭產業早在2014年就開始出現投資大幅度下降的趨勢。近年來,中國政府推動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逐步剝離非煤企業的煤炭資產。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於2019年就宣布已經完全退出煤炭業務,未來將投資新能源。

建議相關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主動作為,積極應對支柱產業凋敝、失業人口增加等問題和風險,加快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儘管中國煤炭行業承載大量就業人口(例如,到2018年底,這一數字為330萬人),但這些就業主要集中在山西、陝西等省份。而且,我們的研究預測,未來中國就業人口將大幅度下降,從目前的9.26億下降到2050年的7.5億。煤炭開採業就業人數的大幅減少對於三十年的時間尺度以及幾個城市的相對小的範圍而言是可以控制的。在過去的六年中,中國政府開展了強力的煤炭去產能工作,化解了大約200萬採礦業人員的職業分流。另外,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在工業和電力部門的應用,可以延緩煤炭資產退出的速度,為煤炭行業解決失業等社會問題爭取時間。

《能源》:目前來看,風光的介入會造成電力系統成本的增加。這是否意味著風電光伏這樣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會存在一定的上限?在這樣的上限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是否存在一定壓力?

陳濟:所謂的系統成本不會造成可再生能源發展存在上限的問題。

電力系統的全面脫碳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我們落基山研究所和能源轉型委員會的零碳情景顯示,中國到2050年60%以上的電力將由風電和光伏提供,系統靈活性主要由抽水蓄能、電池儲能、氫儲能以及少量加裝了CCS的燃氣調峰機組和生物質發電機組,以及通過需求側管理幫助電力負荷削峰填谷。

考慮到2050年上述提供系統靈活性手段的成本較目前都將大幅度下降,再加上風光的發電運行成本更低,系統成本將不會增加。系統成本增長的壓力主要會出現在2030年前的下一個十年。這主要是由於電池儲能的成本無法快速下降到所需水平。在我們的情景中,到2030年,風光發電量佔比將達到近30%的水平。中國電力系統此時有成本相對較低且能夠提供靈活性的手段,主要包括擴大區域調度範圍、優化跨省電力輸送負荷、進一步提高庫容水電的靈活調度能力、擴大需求側管理示範、火電靈活性改造等。能源轉型委員會對全球電力系統的研究也表明,到2035年,零碳發電的系統成本最低將只有31美元/MWh,這將大大低於火電為主的系統成本。

《能源》:以中國的資源稟賦和能源消費量,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哪些困難?

陳濟:從領域看,重工業和重型交通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難脫碳」部門。鋼鐵、化工、水泥等重工業的工業過程高品質熱的需求和工藝過程化學反應產生的碳排放問題以及航空、船運等重型交通領域的化石燃料主導等問題,實現零碳需要徹底改變工業部門的工藝流程和主要設備設施。

例如氫基直接還原鐵的煉鋼工藝流程相較於目前焦炭高爐煉鋼將需要另起爐灶,重新建設專門生產流程。這種顛覆性的影響將使得在這些領域實現完全脫碳增加較大不確定性和風險。但這種顛覆性的轉型也有可能帶來傳統產業的重新布局,形成產業向新能源富集(大多數為西部)的地區轉移,促進中國經濟更加平衡的發展。

從過程看,中國可能面臨化石能源資產加速擱淺和零碳能源資產擴大投資資金短期不足的雙重壓力。中國過去40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能源需求跨越式提升,使得中國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資產在大幹快上發展趨勢下相對較新。例如,我國在役燃煤機組平均服役年限僅為12年。在落實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這些資產將面臨加速擱淺的巨大風險。但與此同時,碳中和目標對新能源及其相關的基礎設施提出了巨大了投資需求。

我們預計中國僅在氫能、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跨區域輸電、高鐵和城際交通、5G等新能源相關領域的基礎設施投資將達到70萬億。短期來看,由於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存在,市場主體負債率普遍較高,國際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籌集可用於基礎設施和處在產業發展早期領域的資金將面臨一定挑戰。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國家對相關領域扶持力度持續加大以及全球綠色復甦政策的落地實施,零碳能源資產將迎來持續升溫的投資。

《能源》:從企業的反響來看,目前可再生能源企業對於碳中和目標表現得更為積極。油公司這樣的化石能源企業更傾向於等待國家明確的碳中和路徑。對於化石能源企業,它們有哪些可以提前準備的工作?

陳濟:油氣、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企業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準備工作: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投稿聯繫:齊小姐 010-56245276 投稿資訊qq:1344090256 郵箱:qibingjie#bjxmai.com(請將#換成@)

相關焦點

  • 交銀國際: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遠低於煤電 首選福萊特
    來源:新浪港股交銀國際研究部發出報告,指中電建2021年5吉瓦光伏組件集採開標,這是面向2021年市場的第一次組件大型集採。本次報價均價僅比當前價格低約5-7%,且遠高於今年2季度低點,我們認為反映出組件廠商普遍預計明年組件成本以及光伏玻璃價格下降空間有限。
  • 2025年印度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或將與煤電相當-化工網
    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一份報告,2025-2030年印度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或將比燃煤發電更具競爭力。
  • 2025-2030年,印度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可與煤電比肩
    打開APP 2025-2030年,印度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可與煤電比肩 吳穎 發表於 2020-11-20 17:07:35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基於碳中和目標,提出了一個電力系統脫碳路線圖:到2025年達峰,2035年之後碳排放快速下降,2050年實現近零排放,2060年要達到負排放。這就要求,「十四五」期間,煤電總裝機必須達峰,而且控制在目前的11億千瓦左右。
  • 到2035年,美國可以將90%的可再生能源
    —具體來說,就是用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和核能,我們能以多快的速度達到90%的零碳電力,而不會給消費者帶來任何額外成本。由於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的成本迅速下降,答案是2035年。當公用事業建設新的發電廠時,它們會將成本轉嫁給納稅人。到2035年,納稅人將償還當今運行的大多數燃氣或燃煤電廠,這意味著如果公用事業儘早關閉這些電廠,消費者將不會蒙受損失。這就是研究人員所謂的「無額外費用」的意思。納稅人將還清舊的無碳電廠後,將為其提供資金。減少汙染將幫助人們更輕鬆地呼吸,降低醫療保健成本,並使從化石燃料轉移過來的總體費用降低。
  • 系統推進我國煤電優化發展:布局調整、功能轉變、政策建議
    根據我國電力系統整體規劃模型測算結果,我國煤電裝機容量還將保持10年左右的小幅增長,於2030年前後達峰,峰值約為13億千瓦左右。2040年,煤電容量逐步下降至約10億千瓦左右;2050年,下降至約7-8億千瓦左右。二、布局調整趨勢從區域布局來看,華東地區與華北地區是中長期煤電減量化潛力最大的區域,2050年裝機容量相對於當前水平都將下降1億千瓦左右。
  • 山東發現清潔能源乾熱巖"金礦" 發電成本遠低於火電
    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水文地質所主任景曉東告訴記者,乾熱巖資源是潛力十分巨大的清潔能源,其開發利用主要集中於發電、取暖,其發電成本遠低於火電甚至核電,且沒有汙染,其效益不亞於找到一座大型金礦。 (責任編輯:畢曉娟)
  • 到2025年印度太陽能與風電成本將與煤電相當
    到2025年印度太陽能與風電成本將與煤電相當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全球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日前發布報告稱,在2025年至2030年期間,印度太陽能和風能項目的發電成本可與煤電比肩。「我們預計,到2025年,用於新太陽能和陸上風電(包括電池存儲)的LCOE將類似於新燃煤發電的LCOE,如果前者的LCOE從2020年上半年到2025年以CAGR 8%-16%下降,或者LCOE範圍在2020上半年至2030年以CAGR4-9%下降,」該公司在一份報告中說。
  • 2030年日本太陽能發電系統成本將下降為5.0-5.7日元/kWh
    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成本(現場設置,高壓)估計將為5.0至5.7日元/kWh。光伏發電有望成為最便宜的能源,其成本遠遠低於核電(10.3日元/kWh),及煤炭發電(12.9日元/kWh)。FIT制度於2012年7月正式啟動。在FIT制度開始之初太陽能發電(10kW以上)的購買價格為40日元/ kWh(不含稅)。
  • 解讀煤電電價新機制:煤電其實也委屈
    (來源:微信公眾號「能源雜誌」作者:王高峰)9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完善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促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會議決定,抓住當前燃煤發電市場化交易電量已佔約50%、電價明顯低於標杆上網電價的時機,對尚未實現市場化交易的燃煤發電電量,從明年1月1日起,取消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將現行標杆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
  • 天然氣發電這麼貴,發電量佔比仍很低,它的出路在哪裡?
    記者 | 侯瑞寧1成本高昂的天然氣發電是否還有未來?在8月30日舉行的第七屆亞洲天然氣論壇上,中海油氣電集團總工程師單彤文表示,中國應該鼓勵發展天然氣發電產業,對煤電形成一定程度的補充與替代。2014年發布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通過多汙染高效協同控制技術,大幅降低了燃煤機組的大氣主要汙染物排放。單彤文提供的資料顯示,燃煤機組通過技術手段達到燃氣輪機的排放標準,成本僅增長了0.016元/千瓦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燃氣機組在環保上的競爭優勢。
  • 2020年英國可再生能源創紀錄 煤電佔比僅1.6%
    據外媒1月11日報導,2020年,英國電力系統中可再生能源佔比創紀錄新高,實現有史以來「最清潔發電」,同時實現了自工業革命以來最長的無煤發電。
  • 光伏發電將開啟十年高速成長期!
    我們將發電側平價定義為:光伏發電即使按照傳統能源的上網電價收購(無補貼)也能實現合理利潤。目前國內成本最低、利用最廣的電力來源為煤電,因此光伏在我國實現發電側平價的條件可以理解為光伏發電成本達到煤電水平。用戶側平價的實現則要求光伏發電成本低於售電價格,根據用戶類型及其購電成本的不同,又可分為工商業、居民用戶側平價。
  • 格爾木領跑者項目併網發電近一年 光伏度電成本有望全面低於火電
    2018年12月29日,在國家「光伏領跑者計劃」推動下,截至目前國內單體裝機最大(500MW)的光伏領跑者項目於我國青海格爾木正式併網發電(以下稱「格爾木領跑者項目」),該項目上網電價平均為0.316元/千瓦時,低於當地煤電標杆電價0.3247元/千瓦時近1分錢。
  • 2019年中國天然氣發電行業市場分析:發展空間巨大,發電成本難題...
    【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2017年全球天然氣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比例為23.2%,中國天然氣發電僅佔總發電量的3%,遠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天然氣發電市場存在較大發展空間。但由於天然氣發電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制約行業發展難題。
  • 中國的太陽能發電比電網供電更便宜 |《自然-能源》
    這其中所蘊含的經濟刺激或能促使中國工商業太陽能系統的使用在不遠的未來大幅增加。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的歷年變化來源:Yan et al.當太陽能發電的價格高於電網供電價格時,採購太陽能系統的經濟刺激便會下降。
  • 硬核科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局限性
    熱氣流發電技術溫升僅20-30℃,建設和杜拜塔等高的數百米的熱氣流煙囪,換來的是約2%的熱發電效率。低品位熱源(和環境相比溫升小)更適合直接熱利用,如強行轉化為高品位的電能,熱效率、發電效率太低。詳細測算可閱葛新石《太陽煙囪發電系統及其固有的熱力學不完善性分析》。
  • 請查看:珠海一千瓦太陽能發電系統
    珠海一千瓦太陽能發電系統 「從2011年開始,連續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容量都超過了歷史高水平。今年可再生能源的明星行業是太陽能光伏,在2016年,該行業新增裝機容量就次超過煤電的新增裝機容量。」在1月25日北京舉行的「2018綠能源發展論壇」上,來自國際能源署的塗建軍說。
  • 硬核科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局限性
    5萬KW級的火電機組,煤電發電效率約30%(塔式工質工作溫度接近煤電),氣電約30%-35%(蝶式工質溫度接近氣電)。聚光熱發電的效率是聚光、集熱、熱發電三個環節的效率相乘。聚光、集熱的效率各按80%估算;塔式工質溫度(500℃-900℃),低於氣電(>1000℃),熱發電熱效率可根據5萬千瓦級的煤電、氣電熱機效率和發電效率估算,約30%-35%,據此估算塔式光熱的峰值效率約19.2%-22.4%;運行的塔式電站的年平均效率約14-16%,略低於單晶電站效率。槽式工質工作溫度(400℃)低於塔式,集熱效率也低,發電效率低於塔式,詳見後文。
  • 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成本:2020年成本5.9美分/千瓦時
    編輯 | 光伏頭條 光頭君 根據Energy Intelligence雜誌匯總的數據,2000年以後全球各類發電技術全生命周期的平準化成本曾經達到過的峰值(及年份)、2020年的最新成本以及2050年預測成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