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渴望長生不老,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這種渴望來自於他的三次遇刺,一次是荊軻,一次是張良和他招聘的大力士,另一次是高漸離。
這三次刺秦雖然都沒有成功,卻讓他產生了強烈的求生欲望,不但要求生,而且還要長生不老。在他遇刺後的幾年時間內,他憑著武力把山東六國一個接著一個的吞滅,統一了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因此給自己的尊號為"始皇",希望從他開始,把皇位傳至二世、三世乃至千萬世。就這樣無窮無盡的傳下去。
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了,所有的榮華、富貴、權力、享受等,該有的都有了,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但美中不足的是,人總是要死的,若要是正常的壽終正寢倒也沒有什麼遺憾,但那三次遇刺幾乎都把他推到了死亡線的邊緣,所以秦始皇非常震憾,而且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貴和活著的美妙和必要。於是他想到了長生不老,開始信奉神仙方術。
秦始皇生前曾多次東巡,東巡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長生不老。《列仙傳》上說,有一次秦始皇東巡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叫安期生的老人,安期生吃過一種像瓜一樣大的棗子,秦始皇和他密談了三天三夜。最後,安期生給了秦始皇一雙紅玉拖鞋,並和秦始皇約定:"幾年後再到蓬萊山來找我。"
因為這件事情後來沒有了下文,所以我們猜測,秦始皇和安期生的約定並沒有成行。
據晉代王嘉的《拾遺記·卷四》記述,在東方海外有一個宛渠國,這個國家的百姓都長得十分高大,身高大約有十丈,所穿的衣服都是用鳥獸的毛紡織而成。他們聽說秦始皇喜歡神仙方術,便特地從遙遠的海外,駕了螺舟來到秦國。據說這種螺舟的形狀像海螺殼,又叫淪波舟,能夠沉到海底行駛卻不被海水浸入。這大概就好像是今天潛水艇的前身吧。
宛渠國的人見到秦始皇以後,向他描述了天地最初開闢時的情景,說的活靈活現,像是親眼看到一般,所以這些人應該屬於長壽之人。他們還向秦始皇講述,他們在來秦國時,親眼看到東海扶桑島上生長著扶桑樹。之所以叫"扶桑",是因為這種樹是兩樹同根並生,相互扶持、依靠。兩棵樹都高達幾千丈,有兩千圍粗大,上面結著紅色的桑椹,不過這種果實九千年才結一次,太過稀少,因而更加珍貴。人吃了這種桑椹,就能夠長生不老,若是仙人吃了這種果實,渾身都會閃爍著金光,而且可以飛騰到上帝居住的玄宮。
徐福雕像
宛渠國人的描述不知是不是有些誇張,卻引起了秦始皇的極大興趣,於是他打定主意,要派人到海上去尋求仙人和長生不老的藥物。
派誰去合適呢?當時,秦始皇身邊有很多有名的方士,諸如盧生、羨門、韓眾、徐福等。反覆拈量了多次,秦始皇覺得還是徐福可靠一些。
徐福是秦始皇時的著名方士,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稱他為徐巿,而在《淮南衡山列傳》中又稱他為徐福,看來這兩個名字應該是一個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徐福曾在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的時候上書說東海之中有三座仙山,名字分別叫做蓬萊、方丈、瀛洲,山上都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耗巨資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等赴東海求仙。但徐福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因害怕秦始皇責罰,所以欺騙秦始皇說,蓬萊仙藥本來不可以得到的,可是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因受它所困,船隊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
公元前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在芝罘發現"巨魚",並親自用連駑"射殺一魚"。也有說是秦始皇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
秦始皇射鮫臺
與此處記載稍有不同的是,《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則說,徐福第一次出海的時候並沒有帶數千童男童女,而是在公元前219年出海數年尋仙無果,編造了發現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並與海神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謊言,秦始皇信以為真,並派徐福再度出海求仙時才帶上了數千童男童女的。
這件事下面馬上就要寫到。
看來秦始皇認為徐福是具備了出海的經驗,才決定讓他第二次去東海求仙。同時也是因為不久前秦始皇南巡湘地遊覽衡山,走到半路時帶的水喝光了,所以人困馬乏,大家都口渴得要死,卻沒有人能夠想辦法解決人馬飲水的問題。
這時徐福卻不慌不忙地從他的袍袖裡取出一個玉如意來,只在地面上試探性的敲了幾下,奇蹟就出現了。一股清泉突然間從地縫中淙淙流出,水雖然不大,但足以解除了秦始皇等一眾人馬的口渴。後來就有人在徐福敲出泉水的地方掘了一口井,並命名為"秦皇井"。
看來徐福並不是等閒之人,還是有些神通和法術的。像這樣一個不但有神通法術,而且具有出海經驗的人,當然是秦始皇的首選。於是秦始皇打定主意,便派徐福"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轂種種百工而行"。這樣看來,徐福此行不但帶走了三千童男童女,還帶去了五穀的種子和各種工匠。這些東西如果不是秦始皇命令攜帶,那定是徐福自己作主攜帶的,看來徐福對此行的目的是早有準備,那是不打算再回來了。
事情果然如此!徐福這一去竟然杳如黃鶴,一去不返。漢代東方朔在他的《十洲記》中也這樣記載道:"始皇於是使使者徐福發童男女五百人入海尋祖洲,遂不返。"這裡,《史記》中的"童男女數千人"或"男女三千人"則變成了"童男女五百人"。真不知哪個數字是真的了。
祖洲是一個虛構的仙境之地,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地名。
徐福東渡場景
徐福究竟去了哪裡?《秦始皇本紀》中對徐福後來的事情沒有提及,而在《淮南衡山列傳》中則寫道:"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平原廣澤"在什麼地方?有人認為可能是日本的九州島,"可能"是不確定的意思吧?至今沒有考證出它的確切位置。這個"平原廣澤"大概氣候溫暖、風光優美、人民友善,所以徐福便在那裡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止王不來"了。
徐福東渡日本並在那裡定居下來,似乎是後世研究的主流。《日本國史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雲,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雲,止富士山。或雲,熊野山,有徐福祠。)"
這段記載是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好在日本定居下來。但記載中出現了兩處"或雲",看來這個記載也未必可信,因為它本身就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好像日本還有一種史料叫《富士文書》,那裡面則提到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到達日本後,不但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而且再也沒有返回中國。想必是擔心秦始皇追殺吧,徐福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或姓"秦"、或姓"佃"、或姓"福田"、"羽田"、"福臺"、"福山"等。據說,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如果這些"據說"屬實的話,似乎還真的是與徐福有關。
但是在日本,現在還真的有徐福墓,而且數量還不少,不過據考證,這些徐福墓建立的年代很晚,專家們認為應該是後來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傳入日本後,有好事的日本人為附會這個傳說所建。
徐福除了去日本之外,難道就不會定居在中國國土上的某個角落裡嗎?
徐福港
唐代張守節撰寫的《史記正義·秦始皇本紀》中引《括地誌》中說:"亶洲在東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將童男女入海求仙人,止住此洲,共數萬家。至今洲上有至會稽市易者。"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徐福帶領著童男童女最後落腳於東海中的亶洲,亶洲也叫亶州,具體在現在的什麼地方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太平廣記》卷四引《仙傳拾遺》敘述了一件事情也與徐福有關。事情發生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人在山東半島境內的登州以東,大概需要航行十多天才能到達的一個小島上,曾見到過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據說這位老人就是徐福。島上居住著好幾百居民,他們侍奉著徐福,態度非常恭敬謹慎。徐福贈送給了這人幾粒黑色的藥丸,居然治好了他大半輩子沒有治好的半身枯黑病。
但無論徐福是東渡去了日本,還是落腳於亶洲,或是棲居於孤島,這都是些撲朔迷離的傳說,都沒有確切的史料來證明其真實性。
不過,中國古代的一部地理書《漢唐地理書鈔》輯《顧野王與地誌》中的記載想來似乎更為可靠。書中說,在鹽山縣(故址在今河北省鹽山縣南四十裡)有一座丱(guàn)兮城。"丱"的意思就是一種把兒童頭髮梳理成兩個丫角的樣子。據說此地就是徐福帶了童男童女各五百人入海求仙,在那裡準備糧食和船舶時暫時修築起來的一個城池,用於他們臨時駐足,因此名為丱兮城,後來又有人把它叫做千童城。
但是這一記載只能說明當時徐福東渡時曾在此地宿營,卻與徐福後來的結局無關。
經常聽到有人說,咱們中國人是他們日本人的祖先,那語氣中確實帶著幾分自豪。其實這倒未必,因為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早在徐福東渡之前,日本島就有人居住了,並且形成了當地本土文化。如果徐福真的帶了那些童男和童女們去了日本,那也只能說明有一部分日本人具有中國人的血統。即使那些童男童女們相互婚配,但在經歷了這麼長的歷史時期之後,在日本的中國人的血統也已經發生變異了吧。
浙江慈谿徐福文化園
既然上面的說法都不能確定,那麼,徐福是不是在入海求仙途中遭遇了風暴沉船並因此失蹤了呢?這應該是一個悲慘的結局。
而關於秦始皇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究竟在哪裡呢?《史記·封禪書》中只說是在渤海中,這也太渺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