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芝士鹹魚 十點人物誌
作者 | 芝士鹹魚
十點人物誌原創
無助、心慌、進退不得,喧鬧聲與自己無關。
一次意外走失的經歷,讓來自湖南的盲人女孩亞楠永生難忘。
那是她上高中的時候,老師領著她與幾位同學外出,帶她的那位老師不小心將她遺落在重慶街頭。陌生繁華的街道,耳邊充斥著人們的歡笑聲。
普通孩子或許興奮不已,亞楠看不見,無助和慌亂感縈繞心頭。
或許是這種無助感太過深刻,那次之後,她在心裡默默決定,一定要鍛鍊自己獨立出行的能力:
「無論以後我被丟到哪兒,也要自己找回去。」
「除了看不見我什麼都能做」
網際網路時代到來之前,對視障人士來說,有諸多不便。盲文的學習資料少,盲人的職業選擇也多數受限於按摩推拿。
像普通人那樣,基本的衣食住行和追求夢想,都是一種奢侈。
網絡技術普及後,他們的生活被逐漸改變,盲人女孩亞楠和程式設計師沈廣榮,便是兩個範例。
亞楠是先天性的視網膜色素變性,小時候還能看到模糊光影,隨著不斷成長,她能看見的事物越來越少,接近全盲。
很小的時候,她就能感覺到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同,同齡孩子讀書玩鬧時,父母總是帶著她輾轉於不同城市,頻繁地看病吃藥。
起初,意識到這點,亞楠有些難過。
▲ 亞楠
她讀的是盲校,一節課上,小學老師告訴臺下這些患有視力障礙的孩子:其實你們很棒,完全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亞楠突然明白,自己不必太在意,視力障礙不該限制未來。
她的父母也很開明,從不會因視力問題去限制她做任何決定,送她去學舞蹈和樂器,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這類樂器,亞楠全都會。
或許正因這樣的家庭教育,亞楠的臉上看不見絲毫自怨自艾,反倒積極樂觀,愛笑也有主見。
報考高中時,亞楠決定學習音樂,當她聽說重慶特殊教育中心有音樂專業,立刻報考了千裡之外的重慶特殊教育中心。
亞楠的家鄉湖南懷化距離重慶超過600公裡,從事音樂行業,未來找工作也很困難。前方可謂重重難關,很多人阻止她。
15歲的亞楠堅持自己的選擇,「如果我不學,會讓我一輩子都很後悔,所以我毅然決然選了音樂。」
重慶求學期間,一個特殊的機會出現在她面前,鋼琴家郎朗來重慶開演奏會,要從當地選擇一些和自己合奏的樂手。報名人數超過3000人,亞楠一路過關斬將堅持到了最後。
她被選上了。
她還記得那天郎朗演奏了《黃河協奏曲》的四個樂章,那一刻,亞楠意識到,原來音樂真的可以穿透靈魂。
這次經歷在她的心裡埋下種子,考上長春大學後,她依然選了音樂專業。
大學生活對她的改變很大。這是一個融入集體的過程,班裡五個學音樂的同學中,其他人學聲樂,只有亞楠一個人學習器樂。
這意味著,上輔修課時,她常常需要自己獨立出行。
吉林的冬天很冷,地上結著一層厚厚的冰,亞楠只能早些出門,拿著盲杖在冰上一點點摸索,磕磕絆絆地向前走,直至找到目的地。
盲人的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細碎煩惱太多了。
▲ 亞楠
如今亞楠在獨立生活方面,已經沒什麼問題。敢於探索的勇氣和堅韌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視力的缺憾。
人們讚嘆她堅韌勇敢,忽略了她需要付出常人數倍的努力,才能解決這些難題。
訓練獨立出行的過程中,亞楠常常受傷,尤其是去一個新的地方,路上總有障礙物,她的腿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
當被問到,你是怎麼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和麻煩?
亞楠想了想:
首先,要接納自己,我和同齡人一樣,要學習要工作,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其次,要有勇氣,在社會上生活,不可能有個人拉著你拉一輩子。
科技正在改變他們的生活
亞楠是很有勇氣的女孩,湖南出生,一路在重慶、長春、北京、英國求學與工作,她從不會因為看不見,放棄生命中的任何機遇。
本科畢業後,她生出另一個願望,想出國留學,往外走,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
亞楠的朋友們鼓勵她:
只要你想,就可以去。
▲ 亞楠寢室窗外的風景
留學的第一關是雅思考試,對英語的要求很高,普通學生也難以過關,對於盲人而言,難度變得更大,盲文的教輔書籍太少了。
最忙的時候,亞楠一邊在中國盲文圖書館工作,一邊準備雅思考試,同時還會做些鋼琴、家教類的兼職,彌補生活所需。
時間被擠壓到最小單位,她每晚做題到凌晨三點,做夢腦子都縈繞著英文對話,早上七點不到,她又得迅速起床到單位上班。
15歲之前,亞楠從沒想過留學。那時如果她想看書,需要靠父母打開紙質書,一字一句讀給她聽,總歸有些麻煩。
當電子設備增多,數字時代來臨,亞楠的閱讀方式也隨之改變。
通過聽書軟體和點顯器,她可以隨心所欲地讀書、聽書,每周讀書時長高達24-30個小時,還因此拿到了雅思6.5的好成績。
今年,亞楠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她收到了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入學通知書,這是一所QS排名全球前50的頂尖名校。
▲ 亞楠的課程截圖
在英國,她學習的是殘障研究專業。她想要通過這個專業的學習更加了解自己,同時也可以幫助更多處境相似的視障患者。
數位化技術,正悄聲改變著每位視障患者的未來。幫他們實現了從前難以實現的夢想。亞楠去了心儀的學校,另一位視障患者沈廣榮通過自學編程,成為一名盲人程式設計師。
和亞楠不同,沈廣榮天生失明。肌肉可以控制眼睛,但在視力上,他看不見任何東西。
沈廣榮很樂觀,他從不會覺得自己和別的小朋友有什麼區別,童年時,別的孩子做什麼,他就會跟著做什麼。上了高中後,他還學會了架子鼓,組過樂隊。
他的興趣愛好和普通人相似,喜歡唱K、看電影、聽小說。
▲ 沈廣榮打鼓
「只要我想做的事情,都會去做。」沈廣榮不停探索生活的廣闊可能。其中,編程是最重要的一種。
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小學三年級,學校開辦電腦課,從那天起,小廣榮覺得電腦有關的操作和遊戲,都太有趣了。
真正接觸到編程時,廣榮已經是初中生,學校給他們每人配備一臺電腦,他可以通過這臺電腦,藉助讀屏軟體去上網和發郵件。
這期間,他發現明眼人用電腦軟體很順暢,有視力障礙的自己卻總是不太順利。遇到問題就要解決問題,於是他開始學習C++,HTML這類程式語言。
廣榮對編程相當狂熱,可在多數人看來,一個盲人最好的歸屬,是成為一名盲人按摩師。
上職高期間,他也的確學習過針灸推拿,按部就班地去按摩院實習。原本,他或許會成為一名合格的盲人技師。
此時,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的招聘信息打動了他。
▲ 沈廣榮
他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麼繼續在按摩院實習,要麼去信息無障礙研究會上班。
「我沒想過今後要走向什麼樣的人生,只會想,現在有什麼東西我想學習一下,單純看作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向深圳信息無障礙研究會投簡歷。
不久後,沈廣榮真的收到了研究院的通知,他被錄取了。
前方的路,還有很長
在信息障礙研究會裡,廣榮順利成為一名IT工程師,體驗並優化不同的網際網路產品,為信息無障礙發展而努力。
近年來,「吃雞」類槍戰遊戲走紅,那時國內沒有一款盲人能玩的槍戰遊戲,廣榮想了想:要不我自己寫一款?
他將所有的視覺元素轉換成聽覺元素,用3D方式展現,可以通過聽力,從而感受到敵人的方位和腳步聲,讓視覺障礙者也能體驗熱門遊戲,參與流行話題。
比起普通程式設計師,廣榮作為視障人士更能體會到這個龐大人群的需要,也更了解如何去解決視障人群的問題。
他滿足於這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努力讓視覺障礙群體享有更平等的權利。
▲ 沈廣榮
無論亞楠還是廣榮,當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之後,他們不約而同地從事了和信息無障礙相關的學習和工作。
在自身之外,亞楠和廣榮想幫助更多相似處境的視力障礙者,讓他們也能追求夢想,過上像普通人那樣平凡可貴的日常生活。
信息無障礙飛速發展的今天,兩人擁有相似感受:
社會對盲人的關注度愈來愈高,有更多特意為視障者設計的硬體和軟體,一切向好。與此同時,我們做的還不夠,很多人依然不了解這個群體。
截止至2019年,在中國,殘障群體超過8500萬,視障人群已經超過1732萬,這意味著,每八十個人中有一位失明人士。
面對數量龐大的殘障群體,我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隨處可見的盲道,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盲人行走,可侵佔盲道與障礙物過多的現象亦無法忽略;
導盲犬也被視作解決方案之一,價格高昂的導盲犬,對普通家庭而言,又一犬難求。
有數據統計,30%以上的視障者不願意出門,原因就是物理世界的無障礙做得還不夠好。
▲ 圖源:視覺中國
而當他們來到數字世界,想要獲得徹底的「信息無障礙」體驗,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今,人們也試圖做更多努力,從方方面面改善盲人的困擾。
通過一些科技手段輔助,盲人朋友們可以像亞楠這樣大量閱讀,考頂尖名校,也可以像廣榮自學編程,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生活細節上,盲人們還能通過軟體給導盲犬買狗糧,收「螞蟻森林」能量。
盲人群體的煩惱沒有完全被解決,但這些煩惱,也在進一步減少。
科技進步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上更好的生活,盲人們有了更多職業選擇,和發揮潛能的空間。
關注視障群體的個人和組織更多了,其中,亞楠曾從事的中國盲文圖書館是該領域裡領先的組織,服務功能和智能化程度都比較高。
為了讓信息無障礙進一步發展,阿里巴巴也參與其中,想為殘障人群創造更友好的環境,真正為他們解決生活難題。
技術助力公益,希望更多企業和個人加入信息無障礙探索的道路,當我們聚集一處,星星之火,也能成為照向殘障群體的熾熱光芒。
今天是12月3日,也是國際殘疾人日,中國盲文圖書館、浙江大學攜手阿里巴巴發起「讀光計劃」,願為更多視障人群的生命增添一抹光亮。
無論現在還是未來,我們都應該努力去改變對殘疾人的偏見,消除殘疾人生存和發展的障礙,讓殘疾人有機會像普通人一樣享有平常而幸福的生活。
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重視每一個人的需求。
正如沈廣榮說的那樣:「如果讓我有一個期待的話,我希望以後所有殘障群體上街跟普通人一模一樣,路人不會投來異樣的目光,殘障群體可以光榮地走在街上。」
文末點個【在看】,祝福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
原標題:《她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中國1732萬人的共同困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