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除同名中篇外,陳謙的新小說集《哈密的廢墟》還收入了《焱》、《蓮露》、《虎妹孟加拉》、《木棉花開》、《我是歐文太太》,這些作品集中展現了作家對自我、情慾、心理創傷和身份難題的深入思考,探討全球化時代困境的多樣性。陳謙信奉布羅代爾的「長時段」,將人生的橫截面重新置入與家庭、國族相聯繫的歷史懷抱中。小說鞭辟入裡,追根溯源,將上個世紀中葉大時代「惘惘的威脅」還原為家族的陰影和個體童年的創傷,成長讓心理創傷不斷發酵,隔空發作,就像氣球終有一爆。
《哈蜜的廢墟》在《收穫》(2019第6期)發表後被《新華文摘》(2020年第3期)轉載,敘事空間的頻密轉換,花園、廢墟、結核病醫院、廢棄的泳池等對比鮮明的空間意象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我」旁述,讀大學時「我」和哈密曾情同姐妹,但畢業後彼此疏離,漫長的虛靠回憶來織補。故事從哈爸的葬禮開始,慢慢接近秘密的核心——哈媽的創傷及其反應。我願意在曹七巧的延長線上來分析哈媽的受虐和施虐。哈媽是華僑子弟,穿著洋氣,與老師哈爸奉子成婚,對此,哈媽固執地認為自己失身於誘姦,哈爸被她冠以「老色狼」的稱號,哈爸對女兒的親暱被哈媽視為性侵犯而堅持離婚,並將女兒帶到美國。哈媽的創傷來自她對情慾、身體的認知錯位,這是禁慾時代的惡果。
哈媽的施虐比曹七巧更為隱秘且高明,性感的華服、富麗的花園和香氣四溢的美食遮蓋著她頹靡、陰鬱的內心。自幼對男人是色狼的灌輸使哈蜜喪失了愛的能力。哈媽貌似不經意的控制是一種精神摧毀和情感掠奪,心靈的廢墟無法培育出健康的愛情和友誼。哈密甚至變體地希望通過延長絕症父親的受罪來為母親復仇,但也是在將泳池打造成廢墟並與老父親一起以中藥抗癌的這三年,哈蜜對荒原上度過的童年的感知漸漸復活,對異性與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在主故事推進的同時穿插著敘述人「我」的故事,曾藉助空間改變化解失戀的憂傷,「我」也在哈媽這面鏡中反省自己對女兒潛藏的控制欲望。最終,哈蜜告別過往,與父親的植物藥學事業達成和解,「我」也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接待女兒與異族的戀愛。
陳謙常會轉換語言系統,多種語言的穿插有畫龍點睛之妙,也吻合作家跨文化生活的實況。比如哈爸葬禮上對哈姆雷特經典獨白的引用,對私密關係的強調也會插入英語,偶爾還會插入粵語,以此突出文化、語言對人潛意識的支配作用。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語言有其主體性,語言塑造人,塑造認同。
哈蜜的故事上面疊加著母親的悲劇,蓮露的悲劇也逆向延伸到母親、外祖母處,延伸到大歷史的腹地,直指男權文化對女性貞操的荒誕要求。《蓮露》的講述人是蓮露的心理醫生,貞操被親舅舅酒後奪去的瘡疤會不時暴露。丈夫朱老師將蓮露帶往美國,他的知識和理性不足以抵擋「處女」二字的誘惑,處女情結掩藏在朱老師的本能之中。經過現代啟蒙的洗禮,根深蒂固的民族無意識依然會落實於「個人無意識」,產生意想不到的震懾和傷害。
《焱》和《我是歐文太太》涉及到愛的毀滅性,就像胡力說的:「你的愛,就像一把刀愛它割出的傷口。」愛本能與死本能互相糾纏。男權文化很容易培養「痴心女子負心漢」,女性將身家性命寄望於愛情,一旦被負很容易滋生自毀乃至復仇心理。
《虎妹孟加拉》以知青老一代留學生的眼睛來呈現改革開放後代際疏離給低齡女留學生帶來的孤絕心理。少女玉葉自小寄宿,長期與家庭分離,就讀於名校伯克利,幽人獨往,卻馴養孟加拉虎。古人說苛政猛於虎,對現代人而言,孤獨亦如虎,足以吞噬人。《木棉花開》寫中國棄嬰戴安被接養到美國後,反覆出現心理迷亂,在韓戰遺孤的心理輔導師辛迪的幫助下終於敞開心扉。心理醫生也是陳謙常常寫到的角色,他們能夠幫助病人調整出適當的心情,「只有打破創傷沉默並暴露被埋葬的秘密這一過程才有助於從內心世界驅除其可怕、異己的存在。這一過程意味著人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癒合罪惡和恥辱的創傷,悲悼無法忍受的損失。」在戴安修復障礙、重建自我認同的過程中也逐步理解自己生母的處境以及時代背景,同時辛迪的生命故事連接著美朝戰爭史。
陳謙身跨中西文化,生活在美國卻以中文寫作。她以一隻眼睛盯著中國,不時回望歷史;而以另一隻眼睛放眼世界,發現不同境遇不同文化的人可能有共同的傷痛。全球化的流動背後湮沒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傷口,個體偶然性的悲劇得以匯入到必然性的命運熔爐。在某種程度上看,哈密、蓮露、丹文等從中國到西方生活空間的轉換也對應著時間從前現代到現代/後現代過渡。
陳謙的小說講究敘事空間的中西捭闔,輻射範圍廣,像一段兩端連著虛線的實線,兩頭往歷史和未來延長,過去與今天、未來強烈撞擊,陌生的自我疆域通向歷史的毛細血管。小說中不同的人生模式互為鏡像,敘事人都從他人的傷口裡窺見人類共同的傷口,主人公的命運往往包含著祖祖輩輩共同的命運。
作 者 簡 介
申霞豔:文學博士,暨南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
★以上文字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
編輯:凌嵐
編發:凌嵐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