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政治史》英譯本背後的故事
1950年鄧嗣禹在哈佛大學
美國LLC出版社《中國政治史》書影(2011年)
在我剛記事的時候,家裡就珍藏有一本全英文的大部頭書籍,母親告訴我,這是你外公翻譯的中國歷史名著。
全棕紅色的精裝書籍,封面看上去有點刺眼,由於年代已久,書的四周已開始起毛邊。據母親說,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她上大學時期外公從美國給她寄來的。「文革」期間,一直深藏在箱底最隱蔽處,只是天氣好的時候,為避免發黴才拿出來曬一下。幾十年間,我們家從南到北曾多次搬家,許多東西都已經捨棄,但這本書卻一直伴隨我們走到了今天。
上了中學以後,我藉助英漢詞典,慢慢地翻譯出了書名:《中國政治史(1840-1928)》,原著者為李劍農,1956年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當時,由於專業的局限性,我並沒有認真對此書進行研究,只是認為外公是一位了不起的留美歷史學家,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大學者。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的時期,已經在燕京大學留校任講師的鄧嗣禹,忽然接到同學房兆楹由美國發來的電報,邀請他立即前往美國華盛頓,協助時任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的美國著名漢學家桓募義博士編寫《清代名人傳略》。當時,華北對外的交通已經斷絕,無法前往上海乘船,為趕任期,於是繞道東北,經韓國至日本橫濱搭船,再乘船到美國。
那時的外公是個年僅32歲的熱血青年,乘船途中非但不接受日軍的侵華宣傳,有時還加以駁斥,因此備受日本特務、警察的困擾。他曾多次面臨被拘的危險,因同行的美國朋友緊隨不舍,才倖免於難。晚年時,臺灣《傳記文學》曾將他當時在船上寫的日記進行過連載。
說起桓募義,他應該是比費正清資格更老的美國漢學家。早在1936年,外公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出版《中國考試制度史》一書時,他曾為此書撰寫過長篇導讀文章,向西方介紹中國的科舉制度,這一次可以說是再次合作。外公在編寫《清代名人傳略》時,負責洪秀全、曾國藩等33位人物生平事跡的撰寫,費正清當時協助他編寫過其中3位人物的事跡。
1938年,外公獲得燕京學社第二批獎學金,在美國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1942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之後,他先後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北京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任教。1950年,他在執教中國近代史時,由於缺乏教學資料,便將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的部分內容譯成英文,用作研究生教學參考教材。
之後的幾年中,他以1948年商務印書館的版本為基礎,對全書進行翻譯,並增補了若干內容,於1956年首次在史丹福大學出版,僅比大家熟知的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英譯本(1953年)晚了3年。亞瑪遜網顯示,從1962年到2011年期間,美國至少有3家出版社將此書多次再版,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生教學中非常流行的參考書,1964年印度版本在新德裡出版。這些版本我都分別有所收藏。
鄧嗣禹在該書英文版出版之前,首先交給費正清審閱,並在此書第一頁顯著位置註明「獻給費正清」。費正清回信認為《中國政治史》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評述,對於西方的研究學者來說,作為一種可靠的紀實史和資料簡編具有重要價值」。
58年過去了,讀者還可以在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檢索到這本書的最新版本,它仍然在放射著學術的光芒!
(彭靖 作者系鄧嗣禹外孫,香港國際商學院客座教授,管理學博士)
■資料連結
鄧嗣禹簡歷
鄧嗣禹(1905年7月25日~1988年4月5日),字持宇,湖南常寧黃洞鄉人。1932年燕京大學畢業後,留學哈佛大學,與林語堂、陳寅恪等同為哈佛燕京學社成員,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先生,於1942年獲博士學位,後長期任教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並被哈佛等名校聘為客座教授,是尼克森首次訪華時的代表團成員之一。
在國內外學術論壇上發表過百十篇專論,主要著述有《中國考試制度史》、《通俗漢語(附文法注釋)》、《太平天國起義的新見解》、《太平天國起義與捻軍運動》、《清朝政治制度》、《太平天國起義史編纂》、《現代通俗漢語》、《太平天國起義和西方政權》、《文化革命後中國的教育》等。有些論著已成為歐美各大學研究中國近代史所必備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