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史》英譯本背後的故事

2020-12-08 黨史頻道

原標題:《中國政治史》英譯本背後的故事

1950年鄧嗣禹在哈佛大學

美國LLC出版社《中國政治史》書影(2011年)

在我剛記事的時候,家裡就珍藏有一本全英文的大部頭書籍,母親告訴我,這是你外公翻譯的中國歷史名著。

全棕紅色的精裝書籍,封面看上去有點刺眼,由於年代已久,書的四周已開始起毛邊。據母親說,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她上大學時期外公從美國給她寄來的。「文革」期間,一直深藏在箱底最隱蔽處,只是天氣好的時候,為避免發黴才拿出來曬一下。幾十年間,我們家從南到北曾多次搬家,許多東西都已經捨棄,但這本書卻一直伴隨我們走到了今天。

上了中學以後,我藉助英漢詞典,慢慢地翻譯出了書名:《中國政治史(1840-1928)》,原著者為李劍農,1956年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當時,由於專業的局限性,我並沒有認真對此書進行研究,只是認為外公是一位了不起的留美歷史學家,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大學者。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的時期,已經在燕京大學留校任講師的鄧嗣禹,忽然接到同學房兆楹由美國發來的電報,邀請他立即前往美國華盛頓,協助時任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的美國著名漢學家桓募義博士編寫《清代名人傳略》。當時,華北對外的交通已經斷絕,無法前往上海乘船,為趕任期,於是繞道東北,經韓國至日本橫濱搭船,再乘船到美國。

那時的外公是個年僅32歲的熱血青年,乘船途中非但不接受日軍的侵華宣傳,有時還加以駁斥,因此備受日本特務、警察的困擾。他曾多次面臨被拘的危險,因同行的美國朋友緊隨不舍,才倖免於難。晚年時,臺灣《傳記文學》曾將他當時在船上寫的日記進行過連載。

說起桓募義,他應該是比費正清資格更老的美國漢學家。早在1936年,外公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出版《中國考試制度史》一書時,他曾為此書撰寫過長篇導讀文章,向西方介紹中國的科舉制度,這一次可以說是再次合作。外公在編寫《清代名人傳略》時,負責洪秀全、曾國藩等33位人物生平事跡的撰寫,費正清當時協助他編寫過其中3位人物的事跡。

1938年,外公獲得燕京學社第二批獎學金,在美國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1942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之後,他先後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北京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任教。1950年,他在執教中國近代史時,由於缺乏教學資料,便將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的部分內容譯成英文,用作研究生教學參考教材。

之後的幾年中,他以1948年商務印書館的版本為基礎,對全書進行翻譯,並增補了若干內容,於1956年首次在史丹福大學出版,僅比大家熟知的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英譯本(1953年)晚了3年。亞瑪遜網顯示,從1962年到2011年期間,美國至少有3家出版社將此書多次再版,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生教學中非常流行的參考書,1964年印度版本在新德裡出版。這些版本我都分別有所收藏。

鄧嗣禹在該書英文版出版之前,首先交給費正清審閱,並在此書第一頁顯著位置註明「獻給費正清」。費正清回信認為《中國政治史》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評述,對於西方的研究學者來說,作為一種可靠的紀實史和資料簡編具有重要價值」。

58年過去了,讀者還可以在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檢索到這本書的最新版本,它仍然在放射著學術的光芒!

(彭靖 作者系鄧嗣禹外孫,香港國際商學院客座教授,管理學博士)

■資料連結

鄧嗣禹簡歷

鄧嗣禹(1905年7月25日~1988年4月5日),字持宇,湖南常寧黃洞鄉人。1932年燕京大學畢業後,留學哈佛大學,與林語堂、陳寅恪等同為哈佛燕京學社成員,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先生,於1942年獲博士學位,後長期任教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並被哈佛等名校聘為客座教授,是尼克森首次訪華時的代表團成員之一。

在國內外學術論壇上發表過百十篇專論,主要著述有《中國考試制度史》、《通俗漢語(附文法注釋)》、《太平天國起義的新見解》、《太平天國起義與捻軍運動》、《清朝政治制度》、《太平天國起義史編纂》、《現代通俗漢語》、《太平天國起義和西方政權》、《文化革命後中國的教育》等。有些論著已成為歐美各大學研究中國近代史所必備的參考書。

相關焦點

  • 《射鵰》英譯本被稱中國版《權遊》
    《射鵰》英譯本被稱中國版《權遊》 繪圖 方蕾究其原因,可能因為他的作品結合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奇幻的武俠世界,其中包含著的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認同和倫理共識,讓許多翻譯家望而卻步。翻譯難度相當大此前僅三部英譯本  直到1993年,《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由香港城市大學莫錦屏教授翻譯並出版,才打破了當時金庸小說只有中文版的現狀。
  • 2020·年度閱讀︱「活的」政治史
    我將這種將生物學現象納入政治史考察的方式稱之為「活的」政治史,並不是因為其與「生」物學之間的關聯,而是一種不同於傳統政治史的理解方式。傳統政治史的焦點在典章制度與帝王將相的傳記之上,這當然是政治史中最核心的範疇,我在今年的閱讀中也不乏精彩的作品,如派屈克·貝爾福的《奧斯曼帝國六百年:土耳其帝國的興衰》(中信出版集團,2018)、安熙龍的《馬上治天下:鰲拜輔政時期的滿人政治,1661-166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西嶋定生的《秦漢帝國:中國古代帝國之興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 金庸小說英譯版始於《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英譯本被稱「中國...
    封面新聞記者 寧寧今年2月,金庸先生撰寫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英譯本第一卷《英雄誕生》(Hero Born)由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正式面向全球發行出版。這是該書首次被譯成英文出版,其推介文字稱之為「一部中國版《權力的遊戲》」。
  • 從元首政制到王朝統治: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徑考察
    當代學者往往強調法律背後的習俗和慣例對政治決策施加的影響。針對羅馬帝國初期的政治模式,20世紀初就有不少學者強調奧古斯都「元首制」背後的「君主制」本質,這讓「雙頭制」理論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這一理論在蒙森死後不久就被徹底棄用。進入20世紀後,由蒙森提倡的法律制度史範式逐漸被新的研究路徑所替代。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讚許。然而,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變得更加重要。相信,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 外國讀者覺得《射鵰英雄傳》英譯本怎樣?具有催眠魔力,平均分4.2星
    封面新聞記者 寧寧今年2月,中國知名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英譯本第一卷《英雄誕生》(Hero Born)由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正式面向全球發行出版。這是該書首次被譯成英文出版。
  • 昆明植物所舉辦《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專題講壇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講壇第35期——「《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在該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辦。參與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六位老一輩植物學家李錫文、李恆、裴盛基、方瑞徵、陳書坤、武素功作為嘉賓講述了《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該所所長李德銖雖因公務未到現場但為此次主題講壇準備了精彩的書面發言,黨委書記孫航和副所長甘煩遠也到場致辭。
  • 《廢都》英譯本完成 濃厚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
    《廢都》英譯本完成 濃厚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 葛浩文自己也曾表示,中國作者喜歡先描述故事背景,對中國人來說故鄉太重要了,但西方人覺得「囉唆」,他們喜歡頭一句話就讓讀者震驚。據悉,《廢都》已經有法文、日文、俄文、越南文等譯本,法文版《廢都》還獲得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 夜讀| 17名退伍兵開花店成網紅 | 《射鵰英雄傳》首出英譯本
    【最期待】《射鵰英雄傳》首出英譯本,被稱作「中國版《權力的遊戲》」澎湃新聞消息,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的首部英譯本將於明年由英國出版社Maclehose Press出版。「我對中國文學的興趣始於2006年在牛津大學攻讀當代中國研究碩士期間。2010年第一次嘗試翻譯了中文小說,從那以後就開始致力於翻譯和推廣中國文學。」郝玉青說。郝玉青成長在一個跨文化的家庭背景中,她的母親是瑞典人,瑞典語小說的英譯也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2012年,郝玉青開始著手翻譯《射鵰英雄傳》。
  •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2017-05-19 13 2017年05月19日 13:16 來源:工人日報 參與互動    在「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坐落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由中國天文臺主導
  • 賈平凹《廢都》英譯本完成 兩人合力三年譯成
    賈平凹《廢都》英譯本完成 兩人合力三年譯成 2013年07月29日 15:05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應該有更多出色的中國小說讓世界讀者熟知。」譯者之一胡宗鋒7月24日說。  《廢都》是作家賈平凹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講述了都市中幾位文人「頹廢」的生活與心態,在出版之後曾因其頗有爭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在中國文壇引發了地震。1993年上半年,這部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不久,以「格調低下」的名義被查禁。直到2009年,《廢都》在被禁16年之後再版。
  • 說說「耀哥」背後的故事
    徐耀榮先生出版的作品集說說「耀哥″背後的故事文/雲淡風輕近來連續讀了文化戰線2O餘位著名專家學者評價中國故事家、「湖北故事大王」徐榮耀的文章,讓我對這位在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傳奇英雄人物產生了無比崇敬的心情。
  • 哈佛教授解讀中國神話,不止是簡單的神話故事,背後意義是什麼?
    所以從此出發,東方神話故事中似乎都有一個明確的共同點。它們想要表達的不是浪漫虛幻的神話。而是故事背後告訴我們的道理,並且都有抗爭意義!大衛在他的演講之上,舉例了大多數中國廣泛流傳的神話。神話故事的背後不止這個,包括愚公移山,表面上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故事。愚公門前的大山擋住了道路,他不搬家。而是搬山!並且還讓自己的後代都繼承他的這個目標!世世代代都在為了移山而奮鬥努力。
  • 中國沙漠出現神秘「巨嬰」,趴在地上神態安詳,背後故事讓人感動
    導語:中國沙漠出現神秘「巨嬰」,趴在地上神態安詳,背後故事讓人感動說到沙漠,我們想到的是無邊無際的黃沙,在中國有很多的較為有名的沙漠,隨著近幾年來沙漠旅遊的發展,很多人都想到沙漠去體驗一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壯
  • 梧州那一座天主教堂背後的故事!
    梧州天主教堂位於民主路維新裡25號 民主路小學背後 1898年由法國傳教士司立修創辦,在梧州正式開始傳播天主教! 天主教堂是梧州比較漂亮的建築之一 但背後的故事又有誰一一了解 聽我娓娓道來
  • 「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望更好理解中國精準扶貧背後的奇蹟故事
    中新社廈門1月15日電 題:「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望更好理解中國精準扶貧背後的奇蹟故事作者 楊伏山 江肖瑋 林穎卿福建首位持綠卡的外國人和外籍永久居民、廈門大學知名教授潘維廉,1988年辭去美國第一證劵公司副總裁職務,舉家定居廈門,把人生中最寶貴時光獻給中國教育事業
  • 【揭秘】看《天文現象》郵票背後的設計故事!
    >>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中國集郵」,即可關注我們。
  • 濃縮中國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臺灣的地名,凝結著荷蘭侵略、鄭成功收復、福建移民、日本人殖民統治、兩蔣敗退臺灣等歷史痕跡,夾雜著臺灣各部落語言、閩南話、客家話、日文等發音,幾乎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故事。了解了「打狗」、「打貓」,也許你才能說認識了臺灣。
  • 黃偉明文化筆記《背影》:影像背後的故事
    黃偉明文化筆記《背影》:影像背後的故事 發表時間:2011-03-24   來源:解放日報 有著「記者」和「畫家」兩個身份的黃偉明,將多年來對藝術與環境、社會、時代關係的觀察與思考凝成一冊,以一個個畫面為切入點,講述影像背後的故事和體悟,名之《背影》。  這個「背影」,沒有絲毫垂暮龍鐘的老態,相反的,那些發表於數年前的文章,讓我們嘆服作者對藝術話題的前瞻把握。
  • 0→9 解碼數字背後的故事
    0→9 解碼數字背後的故事 2020-11-06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