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專題 | 盧奕芸 戈曉宇 | 基於水安全目標的城市綠地水體設計方法

2021-01-18 風景園林雜誌

全文刊登於《風景園林》2020年第11期 P13-18


盧奕芸,戈曉宇.基於水安全目標的城市綠地水體設計方法研究:以第二屆河北省園林博覽會(秦皇島)園區為例[J].風景園林,2020,27(11):64-69.

基於水安全目標的城市綠地水體設計方法研究——以第二屆河北省園林博覽會(秦皇島)園區為例 

盧奕芸

女 /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


戈曉宇

男 / 博士 /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本刊特約編輯 / 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海綿城市建設


摘要:城市綠地水系作為影響城市綠地生態穩定的主要因素,在雨洪管理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總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設計方法可以為海綿城市的理論研究和建設提供參考。以第二屆河北省園林博覽會(秦皇島)園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和解決場地面臨的雨水安全問題,提出基於水安全目標的城市綠地水體設計方法:1)確定雨水徑流控制目標;2)計算場地內外源徑流消減總量並確定水體調蓄容積;3)利用SWMM軟體建立動態管理模型,對比分析場地開發前後雨洪調蓄能力;4)結合水體設計的景觀化策略,通過水利分析模型(MIKE21)對水景面積進行模擬。結果表明:1)通過合理的水體設計,城市綠地可以有效調蓄場地及周邊區域地表徑流;2)基於水安全目標的城市綠地水體在設計時需綜合考慮現狀條件、海綿城市區域建設要求與控制目標,並利用情景模擬的方法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最終確定設計方案。

關鍵詞:風景園林;水安全;半溼潤地區;城市綠地;雨洪管理;水系設計方法

城市綠地水系作為影響城市綠地生態穩定的主要因素,其所承載的生態服務功能對城市雨洪管理體系意義重大,是保證城市綠地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目前缺乏有效的以應對雨洪災害為目標、滿足場地及周邊城市區域雨水調蓄及景觀需求的城市綠地水系設計方法研究。因此在海綿城市營建過程中,如何通過合理的城市綠地水系規劃設計,統籌考慮水安全與水景觀效果成為目前行業中需要關注的重點。


1 研究區域概況

研究區域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佔地面積約為238.77 hm2。設計場地內現狀以苗圃、田地為主,零星分布坑塘水面、林地、少量養殖場和廢棄建築物。西側棲雲山地形破碎,3條現狀衝溝導致場地承受巨大的徑流壓力,東側津秦客運鐵路和居住區面臨嚴重的雨洪威脅。此外,秦皇島市位於中國半溼潤地區,降雨量季節分布不均,短時降雨量大。因此,如何調節雨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分布上的不均勻,解決夏季高頻、短歷時、強降雨給場地及周邊區域所帶來的雨洪安全問題並藉助雨水徑流形成水體景觀,營造安全、優質的景觀空間成為設計面臨的巨大挑戰。

園博會園區作為城市的開放空間,在滿足綠地及園林博覽會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景觀規劃與設計,將水安全的目標落實成為完整的雨洪管理體系。

2.1 根據水安全目標確定雨水徑流控制目標

根據河北省工程建設標準《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技術規程》[DB13(J)/T 210—2016],秦皇島市採用新修編的暴雨強度公式:

q=605.709×(1+0.711lgP)/(t+1.040)0.464,(1)

式中:P代表設計降雨的重現期(單位為a);t代表匯流時間(單位為min)。

按照《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範》(GB 51222—2017),研究區域應能有效應對30~50年一遇的暴雨。根據秦皇島市暴雨強度公式,計算得出2、5、10、30、50、100年一遇的降雨量分別為104.33、128.64、147.03、176.19、189.74、208.13 mm。考慮場地現狀及經濟性等因素,筆者以30年一遇的降雨量(176.19 mm)為標準來模擬是否達到設計目標。

2.2 園區水系空間總體布局

根據場地現狀,設計遵循西北高、東南低的整體布局,構建從源頭到末端的雨洪管理體系,確定了「三谷一脈」的整體水繫結構(圖1~2)。「三谷」為在3條現狀衝溝基礎上形成的谷地,從源頭有效地引導棲雲山雨水徑流進入場地;「一脈」沿鐵路方向布置,與溪谷共同構成雨洪管理體系的中途傳輸結構;結合現狀坑塘位置與豎向設計,在場地末端設置大型水庫,形成末端調蓄。

2.3 計算場地內外源徑流消減總量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在以徑流總量為控制目標進行設計時,設計調蓄容積需滿足「單位面積控制容積」的指標要求,一般採用容積法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V=10HφF, (2)

式中:V代表設計調蓄容積(單位為m3);H代表設計降雨量(單位為mm);φ代表綜合雨量徑流係數;F代表匯水面積(單位為hm2)。

根據研究區域設計降雨量標準H=176.19 mm(30年一遇),通過加權平均計算研究區域φ=0.40,研究區域匯水面積為F=238.77 hm2,由公式(2)可得,場地內外源徑流總量為168 273.83 m3;根據徑流總量計算結果及水系總體布局確定設計的景觀水體最大調蓄容積為182 818.07 m3,全園景觀水體總面積約為19.73 hm2。

2.4 水安全設計目標驗證——基於SWMM的雨洪情景模擬

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進行不同重現期下情景模擬驗證,並對比分析園區水系對於場地出口流量、峰值流量以及峰現時間的調控效果。

2.4.1 開發前雨洪模型構建

依據研究區域開發前地形特徵,將場地分為3個大的匯水分區,共包含子匯水分區41個。依據土壤特性及模型原理,選用Horton下滲模型,各項參數根據開發前下墊面情況,綜合參考相關文獻及SWMM用戶手冊中的推薦值進行設定(圖3)。

2.4.2 開發後雨洪模型構建

依據設計地形特徵,將研究區域概化為4個大的匯水區及54個子匯水分區。各項參數根據方案實際情況,依據設計后土壤特性(土壤表層0.3 m替換為種植壤土)及下墊面類型,綜合參考相關文獻及用戶手冊進行設置(圖4)。

2.4.3 模擬結果對比

根據SWMM模擬報告,通過對各子匯水區加權平均計算,雨量徑流係數分別為0.400 1、0.402 8、0.404 2、0.405 9、0.406 6、0.407 4,與使用典型用地下墊面構成計算得到的綜合徑流係數(0.400)接近,因此結果可信。

1)根據雨水徑流控制目標,在30年一遇時,場地末端出水口未產生徑流,50年一遇(189.74 mm)降雨條件下僅有少量出流,因此場地設計達到徑流控制目標要求(圖5)。

2)場地在設計降雨量為104.33 mm(2年一遇)、128.64 mm(5年一遇)、147.03 mm(10年一遇)、176.19 mm(30年一遇)、189.74 mm(50年一遇)、208.13 mm(100年一遇)的降雨條件下,出流總量的消減率分別為100%、100%、100%、100%、99.5%、68.4%,峰值流量的消減率分別為100%、100%、100%、100%、99.8%、84.3%,與開發前相比,50年、100年重現期峰現時間分別推遲117 min、69 min。

在不同重現期降雨條件下,園區開發前後雨水徑流對比顯著,城市綠地水系對雨洪具有很好的調控效果,可以有效減少出流總量、降低峰值流量、推遲峰現時間,使場地及周邊城市區域免受雨洪衝擊,緩解城市洪澇壓力。

2.5 駁岸類型的確定——基於MIKE21的雨水流速情景模擬

基於MIKE21構建場地二維模型,對水體動態特徵進行量化,模擬在2年一遇(104.33 mm)、5年一遇(128.64 mm)、10年一遇(147.03 mm)、30年一遇(176.19 mm)、50年一遇(189.74 mm)的不同重現期降雨條件下場地內部雨水徑流的最大流速(圖6)。設計依據雨水徑流流速分布,劃分駁岸類型與結構,對模擬結果中流速大於1.60 m/s的位置進行硬質化駁岸設計,增強駁岸的防衝刷能力。

園博會會期是秦皇島的雨季,設計團隊希望在以應對洪澇災害為第一目標的基礎上,平衡水景觀與水安全的需要,最大限度依靠收集內外源地表徑流維持園博會會期的水體面積,構成具有彈性的水體空間。

3.1 基於水景觀目標的水體設計策略

園區主要水脈溝通南北,動靜結合,營造河、湖、洲、島、汀、渚、灘、瀑、潭等多種水景類型,與3條谷地一起構成園博會彈性化的雨洪管理體系。為解決場地高差,設計師利用現狀石材,設置30個不同大小的溢流堰,控制水體的調蓄及傳輸,分流單個匯水區在降雨峰值時所面臨的洪澇壓力,並對溢流堰採取景觀化的處理措施,通過山石隱壩的方式,使其隱藏在山石瀑布和跌水之中。水系沿岸根據水面及空間開合關係設置緩坡或陡峭地形,營造多級景觀空間,緩解園區的防洪壓力,提高臨水界面的親水性,形成多樣化的、兼具觀賞性與防洪功能的水景觀。

3.2 水景觀設計目標驗證——基於MIKE21的雨洪淹沒模擬

結合園博會會期(7月18日—10月31日),建立基於MIKE21的場地二維水動力模型,應用6月1日—10月31日(2010—2019年)降雨及蒸發數據,對水體動態特徵進行量化模擬,統計每日20:00場地內部水景淹沒面積,以驗證博覽會開幕期間園區所收集的雨水徑流是否可以滿足水景觀需求(圖7)。

對水體淹沒情況進行分析可知,在2014年較乾旱的情況下,園博會會期(共106 d),有85 d水體淹沒面積達到全園水景總面積(19.73 hm2)的60%,有45 d達到全園水景總面積的80%,園區水系收集的場地內外源地表徑流較少。但在其他年份,園博會會期水體淹沒面積超過全園水景總面積60%的天數達99 d以上,超過80%的天數達88 d以上,園區內部水系收集的雨水徑流基本可以保證整個水體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滿足園博會會期水景觀的需求。

4 結論與討論

筆者依據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通過SWMM軟體,構建園博會園區開發前後的雨洪管理模型,進行不同重現期下的情景模擬,並基於MIKE21進行雨水徑流最大流速與雨洪淹沒模擬,根據模擬結果將定性經驗判斷與定量數據分析結合,將可視化的數據轉化為規劃設計的依據要素,進而總結基於水安全目標的城市綠地水系設計方法,為相關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4.1 整體設計方法總述

在進行城市綠地水系設計時,首先需要對場地現狀及其所面臨的雨洪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總體設計策略;再根據《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範》(GB 51222—2017)及相關規範,結合氣象特徵確立雨水徑流控制目標,並對場地內外源徑流總量進行初步計算,確定整體水系的調蓄容積。其次,通過SWMM軟體構建研究區域開發前後雨洪管理模型,將水系設計對場地出流總量及峰值流量的消減、峰現時間的推遲進行量化分析,結合雨水徑流控制目標,與開發前研究區域雨水徑流控制能力進行對比,確保設計方案能夠滿足規範要求。最後,根據MIKE21水力分析模型的流速模擬、雨洪淹沒結果,確定水體的駁岸類型和匯水效果,保證水體的邊坡穩定,並能夠靠雨水徑流形成較大的水面面積。

4.2 分析與討論

1)SWMM模型可以實現對場地設計方案水文效應的評估,是對傳統以定性經驗及建設結果評估方案的風景園林設計過程的有效補充;通過MIKE21構建的水動力模型可以有效預見在不同降雨量條件下設計場地中易受衝刷區域及水景淹沒範圍,對水景規模、駁岸等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在規劃設計之前需準確掌握場地內外部相關資料,以確保模型的準確度;此外通過SWMM及MIKE21軟體進行情景模擬的結果還需與後期現場徑流監測數據相校核,才能確保模擬結果精確可信。但由於目前條件所限,未能取得現場監測數據對情景模擬結果進行校核,這也是本研究未來努力的方向。



圖表來源:

圖1~2由王鈺、盧奕芸繪製;圖3~4由盧奕芸根據匯水分區劃分繪製;圖5~7由盧奕芸根據相應軟體進行情景模擬結果得出;表1為盧奕芸結合場地實際情況,參考《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技術規程》所得;表2~3為盧奕芸根據相應軟體情景模擬結果整理所得。


為了微信閱讀體驗,文中參考文獻標註進行了刪減,詳見雜誌。

參考文獻

[1] 林辰松,邵明,葛韻宇,等.基於SWMM情境模擬的外源雨水型公園綠地雨洪調控效果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6,38(12):92-103.

[2] 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J].中國勘察設計,2014(3):25-27.

[3]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hat is Green Infrastructure[EB/OL]. (2017-01-19)[2020-04-04]. https://www.epa.gov/green-infrastructure/what-green-infrastructure.

[4] 康嘉奇,戈曉宇.半溼潤地區外源徑流型海綿綠地設計方法研究:以遷安市濱湖東路綠地為例[J].風景園林,2019,26(8):77-82.

[5] 徐蘇寧,趙蕾.雨洪管理視角下的我國城市水系規劃研究路徑與展望[J].現代城市研究,2017(7):9-15.

[6] 楊帆,陶蘊哲.雨洪管理與城市綠地系統協同的規劃模式與優化策略研究[J].中外建築,2020(1):87-90.

[7] 楊冬冬,曹易,曹磊.城市生態化雨洪管理系統構建技術方法和途徑[J].中國園林,2019,35(10):24-28.

[8] 劉頌,毛家怡,沈潔.基於SWMM的場地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水文效應評估:以同濟大學校園為例[J].風景園林,2017(1):60-65.

[9] 安燕尼.城市公園水系生態規劃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10] 張偉.基於生態主義的城市溼地公園水系規劃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6.

[11] 林辰松.半溼潤地區集雨型綠地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7.

[12] 孫麗華,齊義君,張寶貴,等.秦皇島市近63年自然降水資源變化特徵[J].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7,27(6):35-38.

[13]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技術規程:DB13(J)/T 210—2016[S].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6.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範:GB 51222—2017[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7.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4.

[16] ROSSMAN L A. Modeling Water Quality in Distribution Systems[M]//CABRERA E, GARCÍA-SERRA J. Drought Management Planning in Water Supply Systems. Boston: Kla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9.

[17] 上海市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室外排水設計規範:GB 50014—2006[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6.

文章編輯 劉玉霞 王亞鶯

微信編輯 劉芝若

微信校對 王一蘭

審核 曹娟


聲明

本文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歡迎轉發

相關焦點

  • 城市濱水綠地植物生態群落的設計
    植物是恢復和完善濱水綠地生態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綠地的生態效益作為主要目標,在傳統植物造景的基礎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觀賞性方面的要求,還要結合地形的豎向設計,模擬水系形成自然過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徵(如河口、灘涂、溼地等)創造濱水植物適生的地形環境,以恢復城市濱水區域的生態品質為目標,綜合考慮綠地植物群落的結構。
  • 《對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若干認識》(全文)
    (5)在編制跨越溢洪道、排澇河道、溝渠等過水設施的道路豎向設計時,其高程控制點應與滿足過水設施防洪排澇標準的淨空高度相協調。6、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值的確定與分解方法6.1目標確定方法與思路各城市應針對本地一個或多個氣象站點,通過統計方法得到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設計降雨量曲線。通過曲線可以得知,不同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不同設計降雨量。
  •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應用技術研究
    結合相關的工程方案,將海綿城市系統應用在綠道景觀設計中,通過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等技術手段實現道路徑流控制和局部雨洪管理。使海綿城市和綠道景觀共生。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加強規劃建設管控,通過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採取屋頂綠化、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措施,使建築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和綠地、水系等具備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目前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 「多光譜+無人機」遙感成果快速實現水體分級汙染建模
    黑臭水體在我國城市中廣泛存在,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城市病,城市黑臭水體除汙染水質、散發惡臭外,其滋生的微生物導致黑臭水體周邊空氣汙染,甚至引發個體疾病或傳染性疾病暴發。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明確,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的責任主體,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會同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等部委指導地方落實並提出目標:2017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汙口,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
  • 景觀微綠地_2020年景觀微綠地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門戶形象,而陽江的門戶形象不僅是一座公園、一條水岸,更是為城市生活的未來帶來全新的景觀環境和室外體驗。 城市形象景觀是定位高出設計層面,立足關注城市的發展方向和未來生活的目標,不斷打磨設計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到以人為本、以城為家的未來城市環境體驗。
  • ...分析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等多重需求,並充分...
    【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指標的確定應堅持「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原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於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與設計標準(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稿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指標的確定應堅持「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原則,分析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等多重需求,並充分考慮可達性。
  • 廣東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編制規範》(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北極星水處理網獲悉,廣東省標準《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編制規範》(徵求意見稿)於近日公布,本規範適用於廣東省城鎮建成區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的編制,其他水體治理規劃的編制可參照執行。3.0.4編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應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充分查閱和參考以往專項規劃及有關成果,積極並慎重採用新技術、新方法,注重工程措施與技術手段、管理方法相結合,廣泛聽取並論證採納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比較不同的方案設計,優選規劃方案,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3.0.5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應體現全局性和指導性,突出其對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約束性和控制性。
  • 2020年第3期「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與城市韌性」
    《實現設計目標——如何打造有益健康的城市綠地》一文指出,城市綠地是改善人類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抓手,但僅僅通過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未必就能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要想達到改善人類健康、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目的,就必須理解如何設計與實施有效的城市綠地幹預措施。因而,將研究證據納入設計階段,進而推動實現設計目標就尤為重要。
  • 【分析】城市黑臭水體形成機理與評價方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城市水體是指位於城市範圍內、與城市功能保持密切相關的水體,包括流經城市的河段、河流溝渠、湖泊和其他景觀水體,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水體黑臭問題主要由水體中藻類和細菌的新陳代謝以及人類向水體中過度排放汙染物引起的。
  • 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分析北極星水處理網訊:1「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海綿城市建設能夠在防雨防洪的同時,有效利用豐富的雨水資源。建設「海綿城市」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的排水狀況,優化城市建設的力度,使城市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基於以上優勢,無人機遙感無疑將成為城市綠地監測的利器,其獲取的遙感圖像被認為是城市綠地研究的合適數據來源。本文將從城市綠地信息提取、變化監測和生態系統服務3方面探討無人機的研究進展。
  •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之汙染源控制技術案例分享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迅速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指導思想,緊密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成效顯著。
  •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英文版由國際水協出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海綿城市的要求,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規範海綿城市建設效果評價、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性,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確定的任務和目標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基於對洪水的再認識,城市水安全管理模式從企圖徹底杜絕洪水徑流向從源頭降低洪峰水的規模、縮短洪水持續時間、減輕洪水產生的不利的影響和後果轉變,開始重新重視和利用自然的力量,引入被統稱為「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軟」工程設施,應對、預防和補償硬工程天然存在的殘餘風險 [19,20 ]。
  • 海綿城市與黑臭水體 市場機會在哪裡?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正式提出要建設海綿城市,2014年10月建設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水十條」發布,明確了黑臭水體治理的目標。海綿城市和黑臭水體治理進展如何?二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產業的未來在哪裡?
  • 綠島:城市綠地的升級版本
    探究了不同面積、不同形狀的城市綠地與生態效應之間的關係,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關研究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部分成果已應用於北京城市綠地規劃中。 定義城市綠島 「城市綠島是能夠較大程度發揮生態效益的城市綠地,它是城市綠地的升級版。」李樹華說。
  • 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有哪些設計原則?
    1.堅持整體優化原則,達到生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城市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系統(或嵌塊體)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在城市建設中,應把城市景觀視為一個整體單位來考慮和管理,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
  • 遊憩規劃|基於城市設計的城市遊憩空間整合
    但可以確定的是,城市設計主要關注城市的三維物質空間,其目的是促進規劃控制有效實施,以提高城市空間的藝術水平、環境質量與生活質量,它不是階段性設計工作,而應貫穿於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是城市規劃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遊憩規劃師需要掌握的專項技能。城市設計有定量和定性的標準。定量標準基本上是規劃控制系統中的控制指標,定性標準是使用者對城市空間在心理感知方面的描述。
  • 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要點解析(圖文)
    2.1.2水安全嚴峻   廈門常受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短歷時降雨強度大,出現了嚴重的暴雨內澇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採用年多個樣法,廈門站短歷時設計雨量變化規律如圖4所示。同時,水系源短流急,河床淺,洪水驟漲驟落;上遊山體支流坡度大,山洪匯水較快;下遊城區地勢平緩,沿海地勢低洼,海水頂託較為嚴重。
  • 公園景觀水體水質_2020年公園景觀水體水質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水域景觀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資源和風景,它決定著城市景觀的特點,同時影響著城市景觀的發展方向濱水公園景觀的設計,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增強水域空間的開放性、可達性、親水性、連續性、文化性等,使自然開放空間能夠越來越好的調節城市環境,從而保障了城市格局的科學、合理與健康。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昭示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味;同時,濱水區景觀的塑造也是尋求新的商業價值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