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神話的第一批古書籍記載例如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和《楚辭》,雖然《說文解字》記載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媧字,但已亡佚,僅作傳言。儘管二書中的記載還比較模糊朦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為職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
袁珂先生就將《楚辭·天問》中的"女媧有體,孰能匠之"理解為"女媧作成了別人的身體,她的身體又是誰做成的"。丁山先生則更為明確地認為這兩句話說明:"在戰國時代中國人固已盛傳女媧造人的故事了。"
至於《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的記載,袁珂則以晉人郭璞注為解:"或作女媧之腹。"又雲:"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二變,其腹化為此神。"並以漢人許慎和劉安的話作為參證 。丁山也認為這"顯然又是孕毓人類的寓言" 。儘管如此,這些記載當中仍然沒有明面提出女媧造人的說法。
據史書上記載:山東日照市遠古時曾經有隕石雨降落,「沂州府日照縣南40裡石盆山。……山巔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辨,隕石散落於其間,山下有隕石立于濤雒南門外。土人傳曰:盤古開天闢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媧補天於高山之巔,羲和浴日於東海之濱,救得萬眾生靈。乃建老母廟於山下以祀女媧羲和,堆隕石於高臺以祭太陽神靈。其廟已毀,其碑尚存;其臺已去,隕石可見。」
傳說大火之後華北平原就是浩瀚無邊的大洪水,許多人又被大洪水奪走了生命。經過這場烈火與洪水的浩劫,人類倖存者已經寥寥無幾。為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媧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泥人來。
她先捏了個男人,又捏了個女人,然後向他們吹口氣,他們就變成了人。女媧讓他們結為夫妻,他們便雙雙向女媧跪拜,尊她為始祖。女媧高興極了,便繼續一對一對地捏起來。黃土人在她面前不斷地增加。她不停地捏,捏呀捏,從日出捏到日落,又從黃昏捏到了早晨,她不吃也不喝,忘我地工作著。
也不知過了幾天幾夜,只看見她周圍有幾百上千個全身赤裸的男女在向他跪拜。她覺得這樣子很不雅,便抓了一把樹葉向他們拋去。於是這些黃土人身上便多了件樹葉串成的衣褲。她滿意地向他們揮揮手,讓他們奔往各地安家立業繁衍子孫。
女媧造人累得筋疲力盡,想坐下來休息一下,但眼前仍然還有一大堆黃泥。她有些不耐煩,不想再用手一個一個地去捏了,便抓起一根粗大的草繩,掄起來用力抽打黃泥。黃泥雨點般四處飛濺,瞬間變成了無數的男女,密密麻麻跪成一大片向她磕頭,尊她為祖宗。大洪水後,中國人就是這樣延續發展起來的。
撥開神話的迷霧,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了真實的歷史。近年來經地質專家和學者考查研究發現,大約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今河北的白洋澱流域曾經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具有毀滅性的隕石雨。推測當時的情景是,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衝入地球大氣層並在高空爆炸。
隕石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形成規模宏大的隕石雨,落入從晉北到冀中這一大面積的平原地區,隕石撞擊地面後開始燃燒形成火海,地表的人類及其生態環境被毀滅。那些巨大的彗星隕石形成的冰山經高溫後化為滾滾洪流,形成了嚴重的水災,災難過後地面上留下了大量的隕石撞擊坑。
這些撞擊坑後來經過地面流水的侵蝕和先民的改造,多個較大的撞擊坑群最終形成了今日的白洋澱。其餘較小的撞擊坑形成了積水窪地,逐漸成為了該地區主要的居民點。如今部分處於窪地的撞擊坑已經被地表水衝蝕破壞,但是河床間的高地上扔保留了大量的撞擊坑遺蹟,被稱作「碟形窪地群」。
當時生活在山東半島及中原和關中的居民很可能親眼目睹了這場災難,便以為是西北的天塌了,出了窟窿,於是便有了女媧補天造人的神話傳說。這便是女媧補天造人的歷史真相,其實很多事情並不需要深究,神話就是神話,存在便有道理,只是很多時候都是被人們誤解了。但是,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一個奇妙的故事不也挺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