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很大一部分都是天文曆法的寓言。
女媧補天就是其中一個。
這個故事,發生在共工撞斷不周山之前。
也就是說,共工撞斷的天柱,實際上就是女媧補天的時候立起來的。
一、立四極之鰲
根據《列子》的記載,那些支撐天地的柱子應該有四根,據說是女媧用一隻大鰲的四隻腳給撐起來的。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湯問》)
這個用來立四極的鰲,古人解釋說是一種大鱉,實際上就是黿。
《說文》曰:「黿,大鱉也。」
巧的是,我們說過,這個黿,又叫天黿,是北方的星次之名。(詳見天文曆法密碼系列)
它還有一個名字,就是《周易》的「易」字(詳見前文易字解讀)。
二、北方水位
我們注意到,女媧補天用的是五色石,五色這個名稱明顯是五行的比喻。
五行之中,北方為水,而那位與共工爭帝的顓頊,恰恰就是北方之神。
天黿這隻大鰲,同樣也是五行中位居北方的玄武龜蛇。
甚至連那位怒觸不周山的共工,同樣也是水神。
所以,這段女媧補天的故事,實際上是以五行和四時來制訂曆法的寓言,與《太一生水》中的創世神話一樣,故事中立四極的鰲足同樣也是四時成歲的比喻。
三、五行曆法
女媧補天用的五色石,和四根鰲足一樣,也是一種曆法的比喻。
這部曆法同樣記載在《淮南子》裡面:
日冬至子午,夏至卯西。冬至加三日,則夏至之日也。歲遷六日,終而復始。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煙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煙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煙黃。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煙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煙黑。七十二日而歲終,庚子受制。歲遷六日,以數推之,七十歲而復至甲子。《淮南子.天文》
在這部曆法中,一歲是三百六十六天,除去六天零頭,剩下三百六十天,恰好分成木火土金水五行,每行七十二天。
按顏色分,一歲分五色,依次是青,赤,黃,白,黑,正是女媧補天用的五色石。
巧的是,《管子》中同樣記載了一部這樣的五行曆法,而且其篇名就是《五行》!
更巧的是,這部曆法從冬至甲子開始起算,地支裡的「子」和冬至,都是五行中的水位,而那兩位爭帝的顓頊和共工,也都是傳說中的水神!
更更巧的是,那位補天的女媧,不是別人,正是夏啟之母,治水的大禹之妻!
《史記索隱》引《世本》:「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女號為女嬌也。」
《史記正義》引《帝系》:「禹娶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以生啟也。」
更更更巧的是,我們說過,共工製造的洪水滔天,正是十月孟冬之時,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的天象描述,而《歸藏》的《坤》卦中,大禹的兒子夏啟,正好也騎著東宮青龍,和共工一起潛伏在西北方的不周山下,那銀河泛濫的起點上!!(以下內容皆請參照本系列前文解釋)
那裡,正是大禹開始治理銀河水患的起點。
那裡,正是大禹遇見了青丘九尾狐的箕宿和尾宿所在。
那裡,正是大禹與塗山氏的女媧交尾,生下了夏啟的地方。
那裡,是孟冬十月,日月合朔交尾於尾宿的地方。
……
未完待續。
本文為《周易》天文曆法密碼系列第不知道N集,欲知前事後事如何,且聽上回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