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的神話,自古以來流傳於我國廣大地區,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女媧,傳說她摶黃土造人,化生萬物,顯然將她看成開闢神,如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她是「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古書還說上古天有缺漏,女媧曾鍊石補天,這個故事還被曹雪芹寫入《紅樓夢》,產生了巨大影響。有的神話說伏羲、女媧是兄妹,有的說是夫妻,上古發生大洪水,他們躲入葫蘆,得免洪災,出來後成為人類祖先。他們兩人的成婚還有滾磨的情節。神話又說女媧本身又變化多端,一天有七十次變化。而她與伏羲的形象常是人面蛇身,或龍身,作交尾狀。那麼,女媧、伏羲的形象及他們的神話故事有些什麼寓意呢?
我國各民族很早就有「陰陽」這樣的兩「氣」化生宇宙萬物的思想,《淮南子·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唯象無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高誘註:「二神,陰陽之神也。」
伏羲、女媧的形象可能和陰陽兩氣的觀念有關。在漢代的畫像中,伏羲與女媧常以人首蛇身,且下身交互纏繞的形象出現。伏羲手舉日或規,女媧則手舉月或矩。這種內容的伏羲、女媧的石刻畫像與墓葬磚畫,在山東、河南、陝西、四川、湖南等廣大地區都有發現。這種畫像,在公卿貴族的廊廟祠堂裡也可見到,據記載,西漢初期魯恭王劉餘的靈光殿的牆壁上就有伏羲、女媧交尾的畫像,並將伏羲、女媧看成開闢之神。
「陽」與「陰」,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先民從自然物、自然界氣候等變化中抽象出這兩個概念後,試問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予以表達呢?最好的辦法也即最傳統的辦法就是為它們「立象」,立象可見意,即通過具體的「圖像」來表達其抽象的意思。因此,交尾的伏羲、女媧圖像,其傳達的原始信息就是:陽與陰的交合。天地人間的變化都源於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是天地萬物的化生淵源。伏羲、女媧之舉規、矩,也即是表示他們「規天」、「矩地」以定方圓,即開闢天地的神性。
人的軀體和生命是稟賦天地陰陽二氣生成的,人的生命作為一種有機體,不過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陰陽二氣之中,陰氣具有更為基本與更加重要的功能,陰與地與土相應,所以有的神話將「造人」的神跡歸之於女媧,《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漢人應劭《風俗通義》說:「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入絙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
這個傳說帶有階級社會的印記,無疑有後人修訂的痕跡,但其起源或許甚早。許多民族都有人從土出的神話,有些學者認為這表現了先民對土地的崇拜,這當然不無道理,但從我國的很多傳承看,女媧造人的故事的深層因子,尚在陰陽兩氣的化生萬物。
伏羲、女媧兄妹婚故事,出現於很多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這類故事都有一個大致相同的模式:
1.大洪水後,世上的人都死了,只剩兄妹二人;2.天神或者其他神靈暗示,兄妹二人結婚才能繁衍人類;3.妹妹不同意(也有哥哥不同意,或二人都不同意的);4.用佔卜(多為滾磨、合煙),說明兄妹結婚是天意;或用追逐的辦法,兄追上妹;5.兄得龜或別的動物的指示,「倒著追」。於是追上妹妹而成婚;6.兄妹結婚後,人類再傳。
兄妹婚中的「滾磨佔卜」,出現的頻率極高,天水伏羲廟中,就放有一隻石磨,來紀念伏羲、女媧的滾磨成婚。
伏羲、女媧兄妹的「滾磨成婚」只是一種比喻,是對陰陽這一對概念的形象說明,神話學家張振犁先生說:「洪水後,人類的再生,也正如同宇宙陰陽二氣之間矛盾運轉一樣生生不已。這樣的觀念,在原人那裡雖然還形不成後來哲學家的抽象思維,但這種形象的比喻,在洪水神話中暗示出原人的自然哲學觀念,則是無疑的。滾磨成親的深層含意,當然也蘊於典型的中國式的陰陽五行演化、運轉的天體和人類起源論之中。因而,用『滾磨成親』來象徵兄妹結婚生人,就最恰當不過了。」張振犁的說法當然可以成立,中原洪水神話之所以如此集中地用「滾磨成親」來佔卜兄妹婚的「天意」,只要與中國古代天文學著作加以印證,其間的陰陽五行演化、運轉的天體和人類起源理論是容易尋找的。
曆法與實際天象不相應合,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巨大的災難,原始初民因此稱之為「天之缺失」。後世把觀象治歷的工作稱為「測天」。遠古時代,修訂曆法工作被叫做「補天」也是說得通的。當然,測天、「補天」的工作在遠古常常是祭司(部落首領)的神聖職責,如聖王堯禪位給另一位聖王舜時曾鄭重地囑咐他:「天之歷數在爾躬」。
測天、「補天」(修訂曆法)的工作是由祭司(部落首領)組織人員進行的,那麼,為什麼要歸功於女媧呢?這可以從女媧陰神的神性以及原始思維的特徵得到說明。原始人常把一些自然現象歸因於自然神靈的作用,如下雨是雨神所致,颳風則為風神操縱。女媧是陰神,「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合度,靠的是陰陽的和合,因此,把陰陽合度,晷度順序的曆法修正或制定的功勞歸於陰陽之神,是可以理解的,這與初民常把他們的一些業績歸功於相應的神鬼的思路完全一致。
伏羲的神性中,也與曆法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古今事物考》引《春秋內事》說:「伏羲建分八節,以應四時。」伏羲的功業,也包括「造歷」,與女媧同,這不是偶然的。《路史》注引《尹子·盤古篇》云:「女媧補天,射十日。」這是一條重要的材料,從此可以窺見「補天」的真實寓意所在。「射十日」的故事也見於后羿及一些少數民族的神話。后羿的射十日,不少學者指出是曆法改革的喻指。女媧之射十日也當是喻指對舊曆,即不能反映「天道」的曆法的否定,「補天」則與新曆法的修訂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女媧補天所用的材料是「五色石」,古今學者對「五色石」詮釋不多,但我以為這是不能忽視的。如果「補天」的確蘊含著制定或修訂曆法的文化內容的話,那麼,「五色石」很有可能是曆法的象徵,這種曆法是把一年分為五個季節月,每個季節月用一種顏色來表示。令人驚奇的是,且不說上古正存在分一年為五季的五行曆法,而且的確存在用顏色來表示時段與方位的習慣。《史記》載秦襄公祠白帝,宣公祠青帝,靈公祭黃帝等。《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入關後問人曰:「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爾雅·釋天》也保留了以顏色表示季節的上古文化:「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以色彩為象徵符號,可以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空間具體化、形象化,使季節、時間空間變成可以指認與傳喻的對象,這無疑是一種偉大的文化創造。我以為,「五色帝」與「五行」都與五季相應,五季各一分為二,就是十個月,中國上古存在過分一年為十個月的曆法。
創世神話說到底是對「我是誰」、「我來自哪裡」的追問,而這恰恰也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神話思維與哲學思維是相通的。眾所周知,陰陽、五行等概念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它能在上古神話中扮演根源性的角色,絕非偶然。而我們對自己先人的神話作品,實在也應該懷有更多的敬意,因為這裡蘊含著我們先人的偉大智慧,浸潤著他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不倦的探索精神。
作者為上海海關學院教授
主編:王多
圖片編輯:項建英
題圖來源: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