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南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部,總面積大概有三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裡,其中我國的領海有兩百一十萬平方公裡。由於南海海洋石油、天然氣、礦產等資源豐富,也是旅遊、航運和能源的重要場所。因此,周邊國家和美國都貪婪地盯著它。如今我國最近幾十年發展迅速,在各個領域都達到了世界頂尖,實力也越來越強大了,南海主權再也不被別人侵犯,每一個中國人都對此感到感到自豪!
我不知道你對吹填海島了解多少,但它對一個國家控制和開發領海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及意義。現在,我國在南海造出了八個島嶼,它們的意義可以相當於8艘航母的價值,即永興島、東門島、赤瓜島、華陽島、南薰島、永暑島、渚碧島、美濟島,不過在此之前這些都是一些島礁。然後被我國經過人工機器吹填了以後,它們逐漸變成十分大的島嶼。
話說回來,建造這些島嶼有什麼用呢?例如,曾經是島礁的美濟島,是一個橢圓形的珊瑚環礁,所有的珊瑚都在堆積著。從那時候的發展來看,這沒有啥價值可言,但後面經過我們人工改造以後呢,美濟島現在佔地6平方公裡,不僅建造飛機起降的跑道,還修建醫院、燈塔、氣象站、科研機構和其他民用基礎設施。
例如,2015年開始填島的渚碧島,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就變成了一個面積4.3平方公裡的大島。在四年後的今天,這個島上已經配備了很多的設施,與我們內地的設施基本沒有多大區別。甚至有數百隻雞、鴨和幾十頭豬在島上飼養,這風景,可以的。
此外,南海第三大島嶼永暑島,被稱為"不沉航母",我們還在上面設立了人民武裝部,過去這是一個連兩個人都無法站立的島礁,中國今天在這方面可以取得成就,完全依靠我國的一個神器"天鯨號"挖泥船,它的綜合能力是亞洲領頭的大哥,是世界前三名。
但現在我們有了天鯤,在古代裡的鯤可是神物,可以看出這艘重型絞吸船有多厲害,是亞洲最大和最強的。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名字必須與一個巨大的身軀相匹配才能施展自如,從數據上看,它長140米,寬27.8米,絕對是海上的巨無霸了,再看看它的能力,它的鉸刀功率非常強大,高達7500千瓦,如此豐富的電力,能造出巖石、淤泥或任何其他土壤都可以很容易地清理得乾乾淨淨,我想到一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這個畫面,那就是"刀削如泥"。不過,說了這麼多,你可能還沒完全理解,這麼說吧,天鯤號一天可以挖出一個白宮,你說它的實力如何?讓人驚嘆吧!
可以說,它簡直就是天鯨號的升級版。它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來測試和挖掘巖石和泥漿,因此成功地開發它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完全是我國自己研製的一種獨特的技術。它的橫空出世,憑藉它的造島能力,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感嘆,而且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以及關注。它已經測試成功,不久將正式投入生產,看來接下來,我們又要低調的造島了,接下來,又有哪些島出現呢?
網友感嘆:南海這次穩了。從以前被西方限制到現在被禁止向西方出口,中國終於揚眉吐氣了,讓西方嘗嘗被的封鎖滋味!感謝那些為此做出巨大努力的研究人員,是你們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事實上,中國現在的發展是綜合全面的。我們的經濟實力總體已經上來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相較過去已經有了質的改變,我們的國產航母、運20等大型軍事裝備也都服役了;在科技領域、我們很多的產品已經追上甚至超過了美國。
這一個個了不起的成就,築成了現在的新中國。提到中國今日取得的成績,我們必須要感謝那些,建國初期,為國家打下牢固基礎的老一輩科學家們,尤其是"兩彈元勳"們,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奉獻為中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讓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時候,也能和平安寧的發展經濟。
舉個例子,當時美蘇都有了核武器,而那時候國際環境對我國也很不友好,我們一天沒有核武器,就一天睡不好覺,時刻提心弔膽著,所以我們要勒緊褲腰帶,開始研發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但是當時我們既沒技術也沒條件,唯一有的就是一腔熱血的愛國人才。
當時的科研條件極其艱苦,大家都知道,核武器的研發需要計算海量的數據,而我國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撐這些數據計算,兩彈元勳們只能用手持計算機,再輔之以算盤,計算出一項項複雜的數據,就是靠著這樣最原始的計算方法,中國還是製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
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在如此惡劣的科研環境下,完成了這一項偉大的任務,除了他們堅持不懈,為國奉獻的精神之外,還離不開他們紮實的數學計算基礎,如果他們沒有堅實的數學基礎,很難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計算出龐大而複雜的數據。
眾所周知,他們大多是民國時期長大的。在那個戰爭年代,他們怎麼能有這麼堅實的數學基礎呢?我認為這與當時重視數學教育和和數學名家輩出有很大關係。民國時期,數學思潮盛行,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其中著名的劉薰宇更是讓許多大師難以忘懷。
楊振寧先生有一次和學生們交流過程中就提到了劉薰宇,他說我很早的時候就聽過這個人,他的作品我也看了一些,寫得很有意思,我原以為數學是枯燥乏味的,但看了他的作品後改變了我的最初想法,書中不只是數學難題,還有一個個有趣的小段子,至今也讓我忘不掉。
數學家谷超豪也對劉薰宇的作品記憶猶新:"我從小就喜歡研究數學,所以也看了很多的數學課外書,劉薰宇的作品是我認為最好的,他把很多重要的數學概念以極其簡單的邏輯,讓讀者領悟到了,我看了很多他的數學書,對我之後的研究起了很大的幫助。"
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一生經歷了多少事情?他們說這些話時,年齡都已經很大了。然而,他們仍然記得小時候劉薰宇的作品。歸根結底,這是因為劉薰宇書中有一個核心-樂趣。
劉薰宇擅長把數學和故事相結合,他認為,數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將數學變得有趣、讓學生能夠自發學習,於是他就致力於此,創作了很多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將複雜、枯燥的數學剝離抽象的外衣,融入其中,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現在劉薰宇作品中的精華部分被匯總到《給孩子的數學三書》當中,看過這套書的學生都說,內容非常有意思。《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很適合廣大中小學生自學數學,當然如果你是數學老師,也可以用來做參考,已經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深受啟發,帶出諸多優秀的學生。